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2020-12-05 米醬讀書

最近網上流傳稱「顏寧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開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因此,有許多網友也真信了,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流露出了不滿、不屑的情緒,有的對她則是冷嘲熱諷,乃至誹謗。

而有部分網友說:中科院院士評選方法需要改改了,顏寧這樣出色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如果不是評選機制有問題,為什麼最優秀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

顏寧為什麼落選院士,是不是院士評選方法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以及它的由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制度其實相當於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從成立至今不過才26個年頭。

1994年6月3日至8日,由學部委員會大會改稱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舉行,標誌著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從此以後,學部作為國家最高諮詢機構的定位、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院士大會,並一直延續至今。

而實際上,我國在1994年之前,並沒有「院士」的頭銜,僅稱為學部委員。院士的產生可謂是一波三折。

一、科學院士的由來

1、提出設立科學院士制度

1953年2月,「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和另外25名中科院科學家乘火車赴西伯利亞,實地考察蘇聯如何組織和領導科研工作,看到了院士制度對蘇聯科學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國後,錢三強便在中科院院務常務會議上總結道:蘇聯科學院在短短30年間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就在於院士制度「培養起健康的學術風氣」。他欲提議建立院士制度。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成立院士制度「尚有困難」。因此,中科院在學習蘇聯的基礎上,決定以學部委員制度代替院士制度,作為一種過渡性措施。

到了1954年10月13日,郭沫若在一次會宴上被蘇聯科學家柯夫達說服。柯夫達直言不諱地告訴郭沫若:「沒有院士,是不能稱其為科學院的,只是各個研究所的聯合行政組織。」

緊接著,郭沫若把個觀點傳到分管中科院工作的副總理陳毅那裡並說服了他。兩人很默契,在1955年6月1日,郭沫若在學部成立大會上提出了「要搞院士制度」,只是當時沒有得到通過。

1979年,出任社科院首任院長的胡喬木主張建立院士制度,於1980年7月,聯合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遞呈送了《關於建立院士制度的請示報告》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條例(草案)》。同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中科院與中國社科院建立院士制度,明確提出「院士是中國最高的學術榮譽稱號」。

2、本以為院士制度就此成立,沒想到又被爭議擱淺。

1981年5月,在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再次對「院士問題」進行了討論。蘇步青提出:「我國應該有院士制,院士應有點權威,有一定工作,可以兼任學部委員,與學部的工作結合起來。」

但是,劉恢先則持反對意見,提出:「在實行學部委員制度的同時,又實行院士制度,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這麼做等於把現在學部委員的身份降低了。」

李國平也批評:「院士制度是在降低學部委員學術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學部委員不禮貌的表現。」

會議結束後前一天,由於學部委員之間對「院士問題」爭論不休,院士制度再次被擱淺,學部委員稱謂仍繼續沿用。

3、最終建立

1984年12月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決定,擬在中國建立院士制度,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稱號改為院士。這一決定得到了當時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嚴濟慈、吳仲華、盧嘉錫、武衡、錢學森等人的擁護。

可是,對於建立院士制度問題,中科院仍認為「時機和條件尚不成熟」,由此又不得不再次擱淺。

到了1992年,突然出現轉機,籌建院士制度工作迅速啟動。並在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6月3日至8日,最終由學部委員會大會改稱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舉行,標誌著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

二、院士的評選

評選院士是根據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增選多少,目的是以充實和健全科研機構。

院士的評選需要經過三個流程:

首先,提名候選人。院士的評選是每2年舉行一次。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設立候選人特別推薦小組。值得一提的是院士候選人名額不接受本人申請。

其次,確定最終候選人。經過初選後,各科研單位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並且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單位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最終候選人必須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按學部主席團確定的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產生本單位的最終選候選人的建議人選。

最後,還要經各學部常務委員會審查確認後,由學部主席團確定最終候選人。

再者,全體院士投票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投票,新當選的院士必須是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

由此可見,新當選的院士不是由中科院決定的,而是最終由投票產生。

但是,在此之前,所有的院士候選人需達到評選條件: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

只有符合上述條件者,才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三、為何顏寧落選院士?

從以上院士評選條件來看,以顏寧的科研貢獻,完全符合提名條件。也就是說,顏寧不管怎樣,在哪裡,只要還是中國籍,她都還會每兩年獲得一次提名。

不得不說,院士的評選並不是像網上說的那樣,需要個人申請。為此,在5月25日顏寧在微博上進行了回應。她表示自己做事比較隨心所欲,以「旁觀者」的視角看待參與競選院士,並不是為追求名利。

至於,為何顏寧落選院士?現在看來,這結果並不是誰能控制得了的,所有的新院士都是經過投票產生的,符合規定者當選。顏寧落選很顯然是因為票數達不到要求,而非中科院不愛才。

四、結語

我國的院士制度尚且年輕,或者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是在此之前,我們的院士評選還是需要遵守院士制度。相信它,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會越來越完善,並能營造出更好的學術土壤,吸引更多的流失海外的科學人才。

文/寶爸說故事

相關焦點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
  • 她4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評上了美國院士,網友:經歷像顏寧!
    但兩院院士因其評選制度也錯失了很多人才,李愛珍便是其中之一。為何會如此說呢?因為早期的李愛珍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出眾的個人才華先後四次申請中科院,卻沒能料想四次都慘遭失敗。最後一次因為年齡超過了院士評選標準而再次落選,這次她也算是與中科院徹底失之交臂了。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對於科研、學術工作者而言,院士這個頭銜是大家努力奮鬥的目標,不僅象徵著地位、身份,更多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於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是聚集了國內一流的科研學術工作者,優中選優。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當選,其中部分人難免經歷落選的命運。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自從5月13日連發兩篇Nature的那一刻起,「顏寧」這個名字又雙叒成為了自媒體的「香餑餑」。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 作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顏寧赴美任職,真的是院士落選負氣出走?
    自那時起,很多人對於顏寧的抨擊就再也沒有停止過,他們都認為顏寧是因為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所以才負氣出走,還當了美國的終身教授,不僅辜負了國家的栽培,還辜負了大家的期許。一時間,有關顏寧的負面新聞撲面而來,其中大多是指責顏寧的「不愛國」,對於這些報導,顏寧可能覺得清者自清,所以並沒有過多解釋什麼。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屠呦呦和顏寧,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的"病了"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或多或少都有許多困惑。中國有句古話道:「君子不受嗟來之食」。 有人認為,在2015年屠呦呦代表中國的科研者團隊拿到中國本土第一個諾獎時,屠呦呦這個名字就已經作為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名揚海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比起世界級的諾獎來說,幾乎是小巫見大巫,因此,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雖然至高無上,但是屠呦呦已經不需要了,院士頭銜對於屠呦呦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並不能證明什麼。
  • 這些牛人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院士是怎麼評出來的?
    近日,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在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有61名學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在世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頗有盛名的39歲年輕美女科學家顏寧遺憾落選,目前,顏寧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其實,曾經落選中科院院士也不乏一些我們所熟知的「牛人」,例如:袁隆平:從小我們就是知道,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然而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來卻成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為什麼袁隆平評不上國內的院士?當年的討論可謂非常激烈,而袁隆平本人卻看得很淡,認為:當院士不是目的。
  • 13年前毅然回國的超級博士顏寧落選院士「負氣出走」?顏寧:扯淡
    「您可以不叫顏寧,叫顏值好了!」「謝謝啦,那寧字送給你了!」顏寧從小生活在一個非常包容有愛的家庭中,從小到大父母對她實行「放養」,從來沒有過多幹涉她的自由。顏寧的成長經歷顏寧1977出生於山東章丘,19歲考入清華大學,畢業後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在普林斯頓大學曾經有過一段黑暗歲月,做什麼都不成,直到第一次實驗成功,她才慢慢站穩腳。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
  • 清華顏寧留學之後回國,落選中科院又出國,入選美國科學院
    回國那年,顏寧才30歲,就因為在醫學界的成就被聘為清華大學的教授,也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2017年12月,她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2017年,顏寧迎來了對自己而言最大的挑戰,她參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眾所周知,兩院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給予科學家們的最高榮譽,挑戰難度極大,只有極少數的科學家可以入選。
  • 中科院為何不認可顏寧與屠呦呦,資歷不夠?還是評選制度「病了」
    科學院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最尖端的科研水平,中國科學院歷史非常悠久,1949年9月錢三強和丁瓚就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郭沫若為第一任中科院院長,完全可以說中科院是伴隨著祖國一路走過來的。在屠呦呦16歲時,患上了肺結核,她在生死關頭頑強抗爭,可能就是這時,屠呦呦才立志學醫,1955年,屠呦呦從北京醫學院畢業之後,就一直在中藥研究所工作,1969年,才開始著手研究抗瘧藥藥物。
  • 顏寧教授「離開」清華大學,並非施一公留不住,只因人各有志
    落選中科院院士顏寧教授曾當選中科院院士候選人,但也僅僅是止步於候選人的席位,最終無緣沒能被評上中科院院士,對於顏寧教授的落選,讓人們感到可惜,畢竟顏寧教授在科研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科學研究成果,她在清華大學也有著不低的威望,曾帶領科研團隊,破解了生物學界幾十年未解的難題。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一談起顏寧,大家的腦中就會浮現「清華大學最年輕教授」的這個稱號,而我想很多人認識顏寧也正是從2007年清華大學發布的一則「最年輕教授」的新聞中了解到的。作為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的弟子,顏寧教授的成就依然是不遜色於老師的,在許多方面上還猶有過之。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要知道很多普通高校教授在這種級別期刊上甚至1篇論文都發表不了,所以顏寧的學術實力以及年少有為讓眾人不得不對其豎起大拇指。
  • 顏寧教授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負氣出走?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但她卻在不惑之年選擇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並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但隨著顏寧教授 「學術女神」形象的深入人心,對顏寧教授的相關消息也出現了一些不實的報導。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出走美國」。儘管很遺憾顏寧教授至今尚未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這卻是一個假消息。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遺憾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2019年4月,距離顏寧出走美國過去了2年,這一年對於顏寧而言也算是很有意義的一年。因為她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也說明美國方面對於她科研學術能力的高度認可。比較戲劇性的是,顏寧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會當選,因為她並沒有提出申請。
  • 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師徒2人都曾落選院士
    在2017年,顏寧教授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候選人,憑藉著她顯著的科研成果,我們都認為顏寧教授能夠成功當選院士,但是結果出人意料,顏寧教授落選了。而就在落選院士這年,普林斯頓大學向顏寧教授拋來了橄欖枝,邀請她回校任教,顏寧教授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和博士後,因此,普林斯頓大學也算得上是顏寧教授的半個母校,對於普林斯頓大學熱情的邀請,在清華大學任教10年的顏寧,最終決定離開清華大學,前往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 反思一下,李愛珍、顏寧為什麼選不上院士
    顏寧(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女,1977年11月出生於山東濟南萊蕪區,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2017年8月,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二輪候選人。2017年12月15日,榮獲「影響中國」2017年度科技人物。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