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2020-12-06 老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

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

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

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2017年,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施一公的學生)落選院士,也曾一度引發媒體關注。尤其是顏寧又離開清華,出走美國兩年之後,又評選上了美國科學院院士。

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章程》,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每次的增選院士名額,由主席團討論決定;《中國科學院章程》明確,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有效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若按照「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的規定,下一次增選時間應為2021年,而並非2020年。

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一)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為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二)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中國兩院最近一次增選院士是在2019年。公開報導顯示,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7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額不超過80名。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出爐,共有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7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

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屠呦呦已經超過80歲了,在2019年的兩院院士增選中,屠呦呦並沒有參選。從上面的流程來看,院士不是主動參選,而是被動推薦,顯然相關工作人員的說法並不成立。

屠呦呦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就多次申請過中科院院士,卻屢屢被拒絕。2015年這是中國人最驕傲的一年,是中國科學和教育界最驕傲的日子。屠呦呦本土出生、教育、成長的中國人,得到了世界科學最高的獎勵,實現了中國科學界零的突破。

早在2011年人民日報就發表評論文章《屠呦呦為什麼落選院士》。網上流傳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和沒有足夠的論文。其實這「三無」都永遠沒法跟屠呦呦的「一有」——有輝煌的科研成果相比。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有網絡媒體傳言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對於此消息,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媒體公開表示,上述消息不實。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界面新聞查詢發現,按照規定,2020年並非增選院士的年份。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 屠呦呦因沒有論文和博士學位落選兩院院士?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因發現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我國本土科學家。先後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和共和國勳章等重磅榮譽稱號。但自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由於屠呦呦並沒有當選為院士,因此科學院和工程院遭到了部分人的質疑,認為應當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應該破格授予屠呦呦院士稱號。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來源:說談大學 搜狐新聞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而與此同時,國外媒體對屠呦呦教授的評價是,她是能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圖靈並列的巨人(有點過了,但讚美溢於言表)! 這樣看來,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選,到底是一種「長臉」,還是「打臉」呢?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 於是有論者說,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評委給出的理由很奇葩,而第三條尤其讓人大跌眼鏡,屠呦呦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似乎又打了讓屠呦落選兩院院士的評委們的臉。 而且據說,屠呦呦此次落選兩院院士,她自己並沒有申報。屠呦呦作為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還會稀罕那個兩院院士的頭銜麼?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隨著2021年的到來,我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工程院院士的增選工作正式啟動。每兩年舉行的院士增選,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每一位院士都是「國寶」,都是各行各業裡面的頂尖專家。這次的院士增選,引來外界諸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次的候選人裡面,有很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科學家。
  • 人民日報:是時候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了
    評選是否客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屠呦呦教授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被稱為「三無教授」即: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但就是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研究出青蒿素;為了驗證其療效,不惜親自試服,以致換上肝炎。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許多人發現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院士制度,為屠呦呦鳴不平,而近期這種聲音在網上愈演愈烈。
  • 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屠呦呦教授獲頒諾獎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了她落選的理由: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三條理由,尤其是第三條,令人大跌眼鏡。屠呦呦何許人也?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1972年成功提取到青蒿素。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顏寧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卻在中國院士評選中落選,終於知道原因了
    顏寧毫無疑問是頂級的科學家,她在2019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她之前在中國的院士評選中卻遺憾地落選。李愛珍在2007年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但在中國兩院院士評選中卻先後4次落選,且都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
  • 顏寧教授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負氣出走?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但她卻在不惑之年選擇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終身教授,並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但隨著顏寧教授 「學術女神」形象的深入人心,對顏寧教授的相關消息也出現了一些不實的報導。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出走美國」。儘管很遺憾顏寧教授至今尚未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這卻是一個假消息。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有什麼區別,誰貢獻很大卻沒有入院士
    簡單的來說,科學院是注重研究的,工程院是注重工程實踐的,極端點的認識可以是,一個重理論,一個重實踐,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鐘南山、袁隆平都是工程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一般在一線(有實踐),科學院院士則主要在大學裡(以理論為主)。其實你看兩院的分類就知道,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大部分都是基礎的理論,是各類研究的基礎,而工程院的分類則主要是側重於實際的。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網上有種觀點認為:評委會認為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海外名校留學經歷」「無足夠的核心期刊」,所以無法獲得院士身份。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
  • 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2020年的兩院院士的理由
    據說評委給出的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的理由是: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我覺得像是謠言。不過那些中醫院士都寫了些啥論文呢?怎麼就沒有一個能拿諾貝爾獎呢?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辛勤耕耘、屢建功勳,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卻沒有入選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兩次增選科學院院士都落選了,為什麼成為中國的科學院院士,難度如此之高?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還是相對落後的,尤其是醫療設備、物資都極其匱乏,而在那樣的情況之下,屠呦呦所帶領的團隊依然百折不撓,從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收集所有關於瘧疾的藥方2000多張,然後進行整理、實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
  • 屠喲呦落選院士之我見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看到這個消息只能用遺憾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在中國科研界被評為院士是對其科研能力的最好的肯定,是無上的光榮。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