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
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
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
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2017年,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施一公的學生)落選院士,也曾一度引發媒體關注。尤其是顏寧又離開清華,出走美國兩年之後,又評選上了美國科學院院士。
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章程》,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每次的增選院士名額,由主席團討論決定;《中國科學院章程》明確,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有效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若按照「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的規定,下一次增選時間應為2021年,而並非2020年。
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一)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為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二)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中國兩院最近一次增選院士是在2019年。公開報導顯示,2019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啟動,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7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額不超過80名。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出爐,共有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7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
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屠呦呦已經超過80歲了,在2019年的兩院院士增選中,屠呦呦並沒有參選。從上面的流程來看,院士不是主動參選,而是被動推薦,顯然相關工作人員的說法並不成立。
屠呦呦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就多次申請過中科院院士,卻屢屢被拒絕。2015年這是中國人最驕傲的一年,是中國科學和教育界最驕傲的日子。屠呦呦本土出生、教育、成長的中國人,得到了世界科學最高的獎勵,實現了中國科學界零的突破。
早在2011年人民日報就發表評論文章《屠呦呦為什麼落選院士》。網上流傳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和沒有足夠的論文。其實這「三無」都永遠沒法跟屠呦呦的「一有」——有輝煌的科研成果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