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2020-11-28 騰訊網

來源:說談大學 搜狐新聞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評選委員會給出了她落選的理由:

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

三條理由,尤其是第三條,令人大跌眼鏡。

而與此同時,國外媒體對屠呦呦教授的評價是,她是能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圖靈並列的巨人(有點過了,但讚美溢於言表)

這樣看來,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選,到底是一種「長臉」,還是「打臉」呢?

屠呦呦教授獲頒諾獎

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既然這麼看重論文

那就來聊聊論文吧

論文反應的是科研人員的水平和能力,這一點無可厚非。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稱之為論文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得上是論文呢?

屠呦呦教授的論文數量及其稀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試驗,也許上萬次的實驗才能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那論文數量自然不會多。

愛因斯坦先生在1905年裡僅僅發表了5篇論文,這5篇論文是劃時代的,改變了整個物理學界,所以1905年也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區區5篇論文,數量上跟現在動輒成百上千的SCI論文沒法比,但內中凝結的卻是愛因斯坦先生前期多年的研究心血。

1905年的愛因斯坦先生

他們是不是不能多寫論文呢?絕不可能!給病毒改個名字,讚美一下師娘,甚至上小學的兒童習作,連這些都能湊出論文來,那麼這麼多次實實在在的實驗和研究,不是更可以嗎?

那他們為什麼就不去寫呢?

原因很簡單——浪費時間。最後的研究結果沒出來,想要發表論文,就得花時間去找「創新點」,就得投入大量的時間修圖修改措辭,讓論文看起來意義重大。寶貴的時間都拿去做文字和圖片功夫了,那哪還有做理論,做實驗,處理數據的時間呢?還不如等到最後成功了再一併發出,這就是實幹家的思維!

高福院士

所以,在愛因斯坦先生1905年的五篇論文面前,在屠呦呦教授少得可憐的幾篇論文面前,某些「大牛」的500篇SCI論文恐怕根本就談不上論文,簡直輕如鴻毛!以屠呦呦教授的論文為標準,這麼多的兩院院士,又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文章呢?

所以,論文並沒有錯,關鍵問題在於很多科研人員為了湊數,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硬是將科研過程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限放大,而真正投入科研的時間少之又少。這就導致了科研人員論文寫作水平急劇提高,但科研水平急劇下滑,科研成果轉化率跌入谷底的現實。

論文必不可少,但論文的門檻,必須大大提高!整天琢磨寫論文湊數者在堂,實幹者將永無出頭之日。只有讓那些整日忙著拿小事寫文章的沽名釣譽之徒白白忙活,無人再願意為這些事情而分散精力,才能讓我國科研水平冠絕全球!

事實上

現在屠呦呦已經

不再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

原因也很簡單,她是共和國勳章的獲得者,這一份獎章的榮譽,要遠高於,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名頭,另外一方面,她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為中國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她的貢獻與成就有目共睹!

另外一方面,她的年齡已經太高了,說來也比較可笑,中國的院士體系規定了年齡申報制度,03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

為了確保院士增選質量,保持院士群體的學術活力,規定:

即要求被推薦人的年齡一般不超過65歲,對65歲以上的被推薦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方為有效!

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

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但願這次教育部科技部等三部委發文,將會改變中國的教育與科研現狀!但願不久之後,李約瑟難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與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事實上,中國現在並不缺傑出人才,只是傑出人才如何得到該有的獎勵?饒毅所言:「在中國,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你做再好的研究,都不如拉好關係。

顏寧之退!顏寧在中國落選中國的院士,但兩年之後成為了美國的院士,離開清華大學,受聘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Shirley M.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因沒有論文和博士學位落選兩院院士?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因發現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我國本土科學家。先後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和共和國勳章等重磅榮譽稱號。但自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由於屠呦呦並沒有當選為院士,因此科學院和工程院遭到了部分人的質疑,認為應當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應該破格授予屠呦呦院士稱號。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有網絡媒體傳言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對於此消息,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媒體公開表示,上述消息不實。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界面新聞查詢發現,按照規定,2020年並非增選院士的年份。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近日,屠呦呦第四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傳遍網絡。中國工程院表示:消息不實。除屠呦呦外,往屆院士選舉中也有不少熱門人選最終落選。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2020年的兩院院士的理由
    據說評委給出的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院士的理由是: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我覺得像是謠言。不過那些中醫院士都寫了些啥論文呢?怎麼就沒有一個能拿諾貝爾獎呢?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再次落選2020年兩院院士的評選或許要算其中之一了。據說,評委給出的落選理由一是沒有留洋背景,二是沒有博士學位,三是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屠喲呦落選院士之我見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李愛珍四申國內院士落選,卻早已是美國外籍院士李愛珍是我國半導體材料研究的大拿,是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屬於跺跺腳,地球抖一抖的大神級人物。李愛珍前後掌握了國家級專利技術28項,先後發表論文256篇,專著篇章3章。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屠呦呦教授獲頒諾獎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了她落選的理由: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三條理由,尤其是第三條,令人大跌眼鏡。屠呦呦何許人也?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屠呦呦1972年成功提取到青蒿素。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近日,屠呦呦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院士是我國學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大眾比較疑惑的地方在於,屠呦呦憑藉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出生於1930年的屠呦呦教授,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治療瘧疾的藥品,美國專家篩選了幾十萬種藥品,都不見療效。屠呦呦教授相信中醫中藥的博大精深,遍讀古方,最終找到了分子式為C15H220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成功挽救了全世界幾百萬人的生命。
  • 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成群結隊的,不然就會覺得不夠拉風,不夠牛!所以當屠呦呦擁有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卻沒能「順理成章」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這個「遺漏」,並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事實上,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屠呦呦所回應的那樣:「(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院士「的大門為什麼就不能為屠呦呦們「敞開「
    眾所周知,屠呦呦又「落選」了,院士的大門依然沒有向她打開,毫不留情地繼續把這位中國大陸地區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人類健康做出突出貢獻的、群眾公認的著名科學家「檔」在了門外。儘管此前,呼聲是那麼高,人們的期望是那麼強烈。
  • 屠呦呦落選院士,主要因為SCI論文稀少,SCI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多次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但結果總是被拒,評委會給出三點原因,想想也可笑: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背景;3.屠呦呦SCI論文數量稀少。其中,屠呦呦SCI論文數量稀少是主要原因。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幸運的是,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屠呦呦:落選院士的諾獎得主,被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三條理由,每條都令人唏噓。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的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中,屠呦呦是與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並列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