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多次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但結果總是被拒,評委會給出三點原因,想想也可笑:
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
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背景;
3.屠呦呦SCI論文數量稀少。
其中,屠呦呦SCI論文數量稀少是主要原因。
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幸運的是,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近日,我國教育部和科技部印發的一則通知,通知的標題是《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那麼,SCI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誰制定的?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誰將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
SCI是三個英文單詞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的縮寫,簡單地說,就是目錄,或者書單。
目錄的內容,是當年全球全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俗稱理工科)的專業學術論文期刊,內容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醫學、生命科學、天文學、地理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
這幾年SCI收錄的期刊大約有9000本,這9000本期刊每年出版幾篇到幾萬篇不等的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即SCI論文。在全球來看,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是評判科研工作者水平首要但不唯一的標準。
既然是標準,就有制定者,這就是第二個問題了。
每年年中,一家私人企業公布當年的SCI學術期刊,它就是標準制定者。這家公司最早由一個美國人在美國成立,但很久之前就被一家加拿大/英國的跨國出版社(湯森路透)收購。
總之,SCI不屬於美國,更不直接屬於美國政府,但是這的確是西方英語國家制定的標準。
全球每年出版的學術期刊有好幾萬本,層次良莠不齊。SCI的遴選標準,依據主要是過去幾年之內,某本學術刊物刊發論文在行業內被關注(引用)的程度,遵循2/8定律(前20%做出80%的貢獻)而列出的,具有相當的科學性。SCI自然不是獨此一家,類似的期刊分類目錄還有很多。
事實上,我國的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每年也會公布類似的名單,俗稱「中科院分區表」。而我國國內的科研人員,一般更加注重參考中科院分區表而非所謂的SCI。而中科院的分區索引,比起國外的SCI等名單,早已更加符合我們國情的需求,鼓勵國內學者衝擊全球科研高峰,而不是撿拾低垂的,易得的果實。
SCI期刊有近9000本期刊,其中的出版單位大多數來自歐美國家,典型的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自然出版集團(英),愛斯維爾(荷蘭),施普林格(德),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國際,總部位於美國),美國/英國化學會等等。但是,來自歐亞非拉廣大國家,包括日本、印度、巴西,甚至伊朗的部分學術期刊也包括其中。
我國作為一個科研大國,自然也有許多完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學術期刊入選。例如中科院出版,創刊於1956年的《科學通報(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是高水平的綜合類學術期刊,其近年開始逐漸國際化,經營得有聲有色。粗粗統計,約有不到200本刊物(約佔SCI的2%),是中國人自己的雜誌。其中甚至包括《化學學報》(Acta Chimica Sinica)、《高等學校化學學報》(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等期刊全文使用中文發表的期刊。
看到這樣的情況,其實我們中國人怎麼會沒有似曾相識之感?在過去的70年,從資源能源、武器裝備;到國際地位、經濟實力;再到現在的科學技術、文化影響力,哪一方面,我們不是由毫無話語權、孱弱無力,經過長期付出,才慢慢擁有一席之地呢?
至於「版面費」這一問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國大多數本土中文期刊,由於出版社基本沒有市場化,所以會收取不菲的「版面費」。但是SCI的大多數期刊,尤其是歐美高水平刊物,絕大多數不收費。而收費的情況,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即便拿在我國985高校的優勢理工專業,也會有極大認可度的頂級學術刊物,有時需要繳納約合4萬元人民幣版面費,這一情況屈指可數,而且這一筆款項實質上是將學術成果公開的版權費用;另一類,則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版的檔次較低的學術期刊,完全為圈錢而存在,存在廣泛的見錢就收稿的情況。
「論文是檢驗科研工作首要的標準」,基本是全世界學者,尤其是數理化生等基礎科學研究者的共識。知識由文字記錄,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長期習慣。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技術的發展,表達已經不僅限於文字,包括圖表,視頻等等,但萬變不離其宗,只是媒介的進步。絕大多數科研論文,早已拋開了紙質出版物,完全在線出版,所謂「讀書」,早已不限於紙質書籍。
西方學者的確不會看「SCI」目錄,但是任何學者都會心裡有數,自己專業領域有哪些高水平的出版物,自己的研究能發表在什麼檔次的期刊上。想要美國和歐洲等地的名校,求職或晉升,不完全考慮論文,但沒有論文萬萬不行。
2018年SCI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的國別排名,我國穩居第二,距離美國差距並不明顯
正如我國經濟等多項指標,在自然科學科研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上,無論從何種標準評判,我國早已穩坐第二,距離第一尚有差距。處在這樣一個位置上,從來都是不進則退。
但隨著SCI論文相關標準「獨霸」教育、科研領域各類重要核心評價體系,「科技創新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顯。
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用心良苦,希望我國學者能夠勇攀高峰,找到外國人沒有做出的創新,而不是跟隨式發展,發一些平平無奇的論文。同時,區分「科學與技術」,讓科學家和工程師,能夠各司其職卻又通力合作。讓中國科學家對基礎研究做出的貢獻,能被中國工程師運用到生產實踐中,為我國國家發展,人民幸福,做出貢獻。
所以,「SCI論文至上」貽害甚大,扭曲崗位評價導向。當前教職工的科研項目、個人發展、薪酬待遇等都與SCI論文指標掛鈎,這導致指標與崗位標準錯位,導致管理、教輔等非科研崗位職工也盲目追求發表SCI論文。
「SCI論文至上」難以客觀評價人才價值。一些高校從海外引進博士,僅看SCI論文發表評分高,就聘其為教授、博導,「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真的知道如何指導博士嗎?」而部分能在海外發論文的博士,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學、臨床一線奮鬥多年教師薪酬的數倍。
「SCI論文至上」滋生論文腐敗。在海外,部分質量不高的學術刊物,主要收入是中國作者繳納的版面費。據國內SCI論文代發機構報價,依據影響因子高低,發表一篇SCI論文少則3萬、5萬元,多則20萬元左右。
而且,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SCI論文不能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不能直接說明論文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此次相關部委明確規定,對於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醫生和工程師們有望打破「論文枷鎖」。
這不但有助於部分國內學術期刊發展擺脫低水平循環窘境,更對擺脫外國標準依賴,構建一套我國自己的科學評價體系至關重要。
從「至上」到「多元」須保障科學、公正,破除「SCI論文至上」之風,有幾點需特別注意。
破「SCI論文至上」不等於拋棄SCI,更不等於拋棄論文標準。因為它也能在一定程度體現學術成果,關鍵是要著力推進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建設。
能否真正保障多維度評價體系的公正性則是全科研領域最為關注的焦點,也是當前公認的難點。以往都是以發表刊物的級別高低作為相關遴選標準,此次明確要求不得以刊選文,就必然更多依靠同行專家評審,如何確保相關人員的學術操守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當前同行專家評審中「拉圈子、搞派系、走關係」的現象並未絕跡,部分高校「培養的人會很快成為一批學術權威,然後就形成一個封閉自利的圈子」。
要塑造有公信力的學術同行評價機制,就需要在學術事務的管理與評價中,堅持推進行政管理與學術研究分離,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要避免學術共同體成為利益共同體,就必須「要有完善的評議機制和監督機制。在同行評議中,既要避免『一刀切』,更要避免『一言堂』」。
有關部委明確要求組織實施部門要完善規則,引導學者在參加各類評審、評價、評估工作時遵守學術操守,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議意見,不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和國內外專家評價評語代替專業判斷,並遵守利益相關方專家迴避原則。組織實施部門可開展對評審專家的實際表現、學術判斷能力、公信力的相應評價,並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
超級連結:
疫情背後是中美大變局(強烈推薦!!)為什麼說,2020年將是普通人逆襲的絕佳之年證據學家:揭秘新冠病毒究竟是從哪裡來的美國欺騙隱瞞,義大利封城,伊朗淪陷,日韓失控,全球疫情正加速擴散……黃奇帆:疫情已造成幾萬億經濟損失,公共衛生系統要花兩三千億補短板走到今天,中國經過了哪些匪夷所思的神操作??中國每逢大危機,為什麼總能力挽狂瀾?(深度好文)《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秦朝 (88)構陷下獄《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楚漢 (146)兒女情長《從秦朝說起,到清朝結束》之西漢 (215)誰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