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2021-01-12 歷史回憶室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上,流淌在中國人血液裡的一句話。

走遍大江南北,在任何一個城市遇見任何一個孩童,若是上前問他/她日後想幹什麼,百分之八十的答案都會是科學家。

科學家是國內最崇高的職業之一,是天上閃閃發亮的星辰,是無數父母殷切希望,是無數孩童的質樸夢想。

中國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彎道超車眾多國家,在較短的時間裡完成驕人的成績,除了黨英明果斷的領導和中華兒女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外,著重大力發展工業和科技也是至關重要的原因。

重科技、重教育,重人才培養,這一系列重視都是休戚相關、相輔相成的,如此穩定合乎邏輯和客觀規律的可持續循環,正源源不斷地為國家提供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一步一個腳印,用科技創新逐步提升國力和國際地位。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

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大多數民眾都不明白,為何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如此艱難?

體系不同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首先,需要給廣大讀者普及一下概念,雖然都是科學領域的莫大榮譽,但諾貝爾獎與中科院院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和概念。

從宏觀概念上來說,諾貝爾獎旨在對某一領域重大科學(人文藝術)成果、科學(人文藝術)突破的褒獎。它面向整個世界,因為各國國情體制還有各獎項內容不同,所以它更「英雄不問出處」與海納百川一些。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諾貝爾獎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和「隨機性」。即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探索的內容,是對科學家客觀成績的主動表彰。科學家只是按照自己本來的研究方向努力,開花結果後獎項自然就來到手裡,不存在擇優競爭——做出結果了就是做出結果了,沒有結果就什麼都沒有,連候選名單都進不去。

筆者這個解釋不知道讀者能否看懂?再簡化一點就是:做好你自己的事,做出世界都為之矚目的成績了獎自然就是你的,誰都搶不跑。

而「院士」這個榮譽正好相反,它是根據國內教育水平和教育體制嚴格規定的,作為一個十四億人口大國的最高科學表彰榮耀,它需要保持比諾貝爾獎更多的名額、更穩定的數量、涵蓋國情的更多方面,並且嚴格規定英雄出處。

層層遞進

為方便理解,筆者先摘取一段中科院書面要求,再做解讀:

一、院士直接推薦。由已獲得院士稱號的專家提名,在每次增選中每位院士提名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不少於3名院士的推薦才有資格進入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

二、國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一級學會,按組織進行推薦。通過此方式被推薦人要經過主管部門、中科協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院士直接推薦這個沒什麼好解讀的,筆者重點要說的是第二條,這也是中科院院士與諾貝爾獎最大的區別所在。

中科院院士是依照中國國情量身定製的榮譽,首先它不能以個人身份申請,這是因為:

實驗課題數量和實驗室問題:科研不是國家家,要有這個金剛鑽才能攬這個瓷器活兒,尤其是國家內部的科研,與諾貝爾的「隨機性」不同,國家內部的科研一定是有明確方向計劃的,科研需要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投入,而這筆資金幾乎全部都由國家來承擔,課題需要登記和審核,不是隨便什麼人隨便找個研究方向就能開工苦幹了。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逢年過節家裡來了親戚串門兒,以中華民族的傳統,那必須得上一桌好菜硬菜招待,多大的菜用多大的盤、多經典的菜需要多少時間提前醃製燉煮準備,那都是有講究的。鮮美可口的骨湯雞湯能用盤子裝嗎?自然不可,課題就是這個道理。

說完課題那就一定得說與之配套的實驗室和實驗器械問題,這也是只有相關機構才有舉薦名額的最重要原因:科研需要專業、且高級別的實驗室、實驗器械、實驗耗材、研究資料和技術支持。

正所謂KTV當不了圖書館,圖書館做不了廚房,咖啡廳搞不了電腦編程,遊樂園整不了電子報表。沒有任何一項科研是可以通過單打獨鬥完成的,多方配合超重要。昂貴的材料、特殊的化學或機械製品,沒有專業的渠道這些從哪裡找來?買魚買蝦得去海鮮市場,買家用彩電那得去電器市場,沒見過買肉跑去花鳥市場的吧?沒有渠道那就是半夜打耗子——兩眼一抹黑。

更何況科研所需的大部分東西都是有錢都買不來的,很多稀少的耗材甚至要審核使用資格,只有如此才能確保不被浪費。如此種種,當然只有相關機構才能提供和支持運轉。

為何落選

講完了根本區別,現在筆者來講講屠呦呦女士落選的可能緣由:

1.「敲門磚」不夠,敲門磚即學術論文成果,最直白的體現為sci論文,屠呦呦女士在青蒿素上有重大研究成果,但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的學術論文上還略有缺乏。

2.學歷問題,屠呦呦女士並未獲得博士學位,本科畢業後直接進入研究所工作。

以上兩個可能的緣由或許會讓非常多的讀者不理解、乃至於憤怒,「好誇張啊!不就是幾篇論文,一紙學歷而已?她科研又不是不行,也不是沒能力,科研人員最重要的就是實際成果啊?至於嗎?」

請大家先別著急,聽筆者認真解釋:

1.作為國內最高的榮譽,需要有威嚴性和冷漠性,需要嚴格遵循規章制度,科研成果與其同等地位重要。

院士的榮譽關乎到中國科技發展的長久計劃,它應當與法律一樣,保持絕對的理性與威嚴性。

很多讀者說不近人情,沒錯,確實有些不近人情,就是要不近人情。這可是歷史悠久泱泱大國的最高學府榮譽啊,14億人民敬佩讚嘆的對象,門檻高門檻嚴那是必然的!烈火礪真金,那得是過五關斬六將破開重重障礙殺出來的「孫悟空」,才能經得起世人的審視和眼光。

2. 院士是一個榮譽結果,對於屠呦呦女士,對於所有擁有了成果和突破的科學家,得到它是錦上添花,落選並不代表否定。

3. 酒香不怕巷深,已經是夜空中最亮那顆星的屠呦呦女士不差這錦上添花的光芒。她永遠是中國的驕傲,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的偉大科學家,每一位科學家也永遠是國家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寶藏!

小結:

誠然,屠呦呦女士的落選有些可惜,也令很多關注著這位樸實科學家的人們心疼嘆息。在筆者看來,屠呦呦女士早已獲得了遠比院士還高的榮譽:她發現的青蒿素真真正正地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她拯救、改變了無數家庭的命運,改寫了無數段因為瘧疾可能暗淡無光的生命。這是無上的功績,整個世界都因此獲益。

此外,雖然在院士這個榮譽稱號上落選,國家卻也頒發給屠呦呦女士許多就連院士都得不到的榮譽:2016年2月14日,獲「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2017年1月9日,國務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最後,在這裡,筆者也呼籲能多設立一些針對科研人員的獎項、稱謂,希望日後能慢慢增設一些更加「親民」的榮譽和頭銜,給予廣大科研人員更多的鼓勵和榮光。

科研的每一個過程都是科學家自我價值的最生動體現,每一位科學家都是好樣的。

相關焦點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網上有種觀點認為:評委會認為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海外名校留學經歷」「無足夠的核心期刊」,所以無法獲得院士身份。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屠呦呦獲獎2011年9月,81歲的屠呦呦因在生物醫學上做出的成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屠呦呦03然而,貢獻如此突出她,為何沒有入選兩院院士?院士代表著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可以說是國家的國之瑰寶,是推進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因此,每個國家增選院士都有其嚴格的評選流程,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增選,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確實更為嚴格。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屠呦呦先生,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2017年獲得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三無教授屠屠呦呦靠堅守獲得諾貝爾獎。「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這是她名字的出處!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許多人發現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院士制度,為屠呦呦鳴不平,而近期這種聲音在網上愈演愈烈。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於是有論者說,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評委給出的理由很奇葩,而第三條尤其讓人大跌眼鏡,屠呦呦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似乎又打了讓屠呦落選兩院院士的評委們的臉。 而且據說,屠呦呦此次落選兩院院士,她自己並沒有申報。屠呦呦作為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還會稀罕那個兩院院士的頭銜麼?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就已經多次申請中科院院士了,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學經歷,更因為超過了65歲,屠呦呦多次落選了。這讓許多人十分氣憤。當年,《人民日報》就特意發文——《屠呦呦為什麼落選了?》
  • 屠呦呦應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要說最近我們國家哪位科學家的最具有影響力,估計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是屠呦呦老師,因為他剛在2015年獲得了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界大獎諾貝爾獎,而他也是中國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科學家。屠呦呦老師是因為發現全新抗瘧疾藥物青嵩素而獲獎的,青嵩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稱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瘧疾治療藥物」,而得瘧疾的呢,據說每年大概有幾十萬人,可見他這一發現對人類的意義有多大。
  • 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 大眾總有一種認知習慣,喜歡把諾貝爾獎,中科院院士等等都圈在一起,每當談起一位科學家,這些榮譽就應該長長一串的跟在名字後面
  • 屠呦呦之後,國人還有誰有望摘得諾貝爾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次獲此殊榮。在莫言之前,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一直苦苦盼著自己能夠拿一個諾貝爾獎,尤其是希望能夠拿到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算是暫時了卻了心願。能不能獲諾貝爾獎文學獎具有比較大的偶然性,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他能夠獲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莫言獲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屠呦呦獲得「美國的諾貝爾獎」拉斯克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她,在國內她也和一些同行關係搞得比較遭,連院士都評不上。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比如說清華大學曾經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如今已經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這麼多的頭銜,是否能夠讓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外界關心的話題之一。另外,我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候選人物,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 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能評上院士?
    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參加評選院士,如果只評一位院士,那這一位必然就是他,這是毫無疑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評選的院士名額將近60名之多,截止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人獲得院士稱號。這兩千多人都能評上,愛因斯坦會評不上?難道這兩千人都比愛因斯坦強?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在國內外對於「青蒿素」的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並被頒布諾貝爾獎,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全世界的華人中掀起了巨大的風波,畢竟作為國際公認的世界最高級別榮譽的「諾貝爾獎」,含金量是足以為國爭光的。
  • 饒毅:我國有2人應獲得諾貝爾獎!現在都不是院士
    他隨即宣布今後不再參選院士,並暗示院士增選「對有海外做教授經歷的是全面打壓」。第二件事是傳言他曾實名舉報武漢大學校長李紅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以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耿美玉學術不端。在饒毅落選院士的那一年,饒毅在其個人博客上發文《今天中國,誰最該做院士?》。在文章中,饒毅明確指出了我國有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意義重大,但是沒有獲得應有的獎勵,應該幫助他們獲得諾貝爾獎,而「神奇」的是,這兩人現在都不是院士,他們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他們的付出理所應當被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勞也是旁人難以企及的,但是即便是像他們這樣改變世界的科研者,也還是沒能夠評上中科院院士,到底這當中到底是什麼阻隔住了他們邁向院士的腳步呢?屠呦呦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她的能力已經得到了世界級獎項的認可,諾貝爾醫學獎已經是對於醫學科研者的最高禮遇了。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近日,屠呦呦再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院士是我國學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大眾比較疑惑的地方在於,屠呦呦憑藉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