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上,流淌在中國人血液裡的一句話。
走遍大江南北,在任何一個城市遇見任何一個孩童,若是上前問他/她日後想幹什麼,百分之八十的答案都會是科學家。
科學家是國內最崇高的職業之一,是天上閃閃發亮的星辰,是無數父母殷切希望,是無數孩童的質樸夢想。
中國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彎道超車眾多國家,在較短的時間裡完成驕人的成績,除了黨英明果斷的領導和中華兒女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外,著重大力發展工業和科技也是至關重要的原因。
重科技、重教育,重人才培養,這一系列重視都是休戚相關、相輔相成的,如此穩定合乎邏輯和客觀規律的可持續循環,正源源不斷地為國家提供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一步一個腳印,用科技創新逐步提升國力和國際地位。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
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大多數民眾都不明白,為何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如此艱難?
體系不同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首先,需要給廣大讀者普及一下概念,雖然都是科學領域的莫大榮譽,但諾貝爾獎與中科院院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和概念。
從宏觀概念上來說,諾貝爾獎旨在對某一領域重大科學(人文藝術)成果、科學(人文藝術)突破的褒獎。它面向整個世界,因為各國國情體制還有各獎項內容不同,所以它更「英雄不問出處」與海納百川一些。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諾貝爾獎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和「隨機性」。即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探索的內容,是對科學家客觀成績的主動表彰。科學家只是按照自己本來的研究方向努力,開花結果後獎項自然就來到手裡,不存在擇優競爭——做出結果了就是做出結果了,沒有結果就什麼都沒有,連候選名單都進不去。
筆者這個解釋不知道讀者能否看懂?再簡化一點就是:做好你自己的事,做出世界都為之矚目的成績了獎自然就是你的,誰都搶不跑。
而「院士」這個榮譽正好相反,它是根據國內教育水平和教育體制嚴格規定的,作為一個十四億人口大國的最高科學表彰榮耀,它需要保持比諾貝爾獎更多的名額、更穩定的數量、涵蓋國情的更多方面,並且嚴格規定英雄出處。
層層遞進
為方便理解,筆者先摘取一段中科院書面要求,再做解讀:
一、院士直接推薦。由已獲得院士稱號的專家提名,在每次增選中每位院士提名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不少於3名院士的推薦才有資格進入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
二、國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一級學會,按組織進行推薦。通過此方式被推薦人要經過主管部門、中科協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院士直接推薦這個沒什麼好解讀的,筆者重點要說的是第二條,這也是中科院院士與諾貝爾獎最大的區別所在。
中科院院士是依照中國國情量身定製的榮譽,首先它不能以個人身份申請,這是因為:
實驗課題數量和實驗室問題:科研不是國家家,要有這個金剛鑽才能攬這個瓷器活兒,尤其是國家內部的科研,與諾貝爾的「隨機性」不同,國家內部的科研一定是有明確方向計劃的,科研需要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投入,而這筆資金幾乎全部都由國家來承擔,課題需要登記和審核,不是隨便什麼人隨便找個研究方向就能開工苦幹了。
舉個生活化的例子,逢年過節家裡來了親戚串門兒,以中華民族的傳統,那必須得上一桌好菜硬菜招待,多大的菜用多大的盤、多經典的菜需要多少時間提前醃製燉煮準備,那都是有講究的。鮮美可口的骨湯雞湯能用盤子裝嗎?自然不可,課題就是這個道理。
說完課題那就一定得說與之配套的實驗室和實驗器械問題,這也是只有相關機構才有舉薦名額的最重要原因:科研需要專業、且高級別的實驗室、實驗器械、實驗耗材、研究資料和技術支持。
正所謂KTV當不了圖書館,圖書館做不了廚房,咖啡廳搞不了電腦編程,遊樂園整不了電子報表。沒有任何一項科研是可以通過單打獨鬥完成的,多方配合超重要。昂貴的材料、特殊的化學或機械製品,沒有專業的渠道這些從哪裡找來?買魚買蝦得去海鮮市場,買家用彩電那得去電器市場,沒見過買肉跑去花鳥市場的吧?沒有渠道那就是半夜打耗子——兩眼一抹黑。
更何況科研所需的大部分東西都是有錢都買不來的,很多稀少的耗材甚至要審核使用資格,只有如此才能確保不被浪費。如此種種,當然只有相關機構才能提供和支持運轉。
為何落選
講完了根本區別,現在筆者來講講屠呦呦女士落選的可能緣由:
1.「敲門磚」不夠,敲門磚即學術論文成果,最直白的體現為sci論文,屠呦呦女士在青蒿素上有重大研究成果,但是在國際頂級期刊的學術論文上還略有缺乏。
2.學歷問題,屠呦呦女士並未獲得博士學位,本科畢業後直接進入研究所工作。
以上兩個可能的緣由或許會讓非常多的讀者不理解、乃至於憤怒,「好誇張啊!不就是幾篇論文,一紙學歷而已?她科研又不是不行,也不是沒能力,科研人員最重要的就是實際成果啊?至於嗎?」
請大家先別著急,聽筆者認真解釋:
1.作為國內最高的榮譽,需要有威嚴性和冷漠性,需要嚴格遵循規章制度,科研成果與其同等地位重要。
院士的榮譽關乎到中國科技發展的長久計劃,它應當與法律一樣,保持絕對的理性與威嚴性。
很多讀者說不近人情,沒錯,確實有些不近人情,就是要不近人情。這可是歷史悠久泱泱大國的最高學府榮譽啊,14億人民敬佩讚嘆的對象,門檻高門檻嚴那是必然的!烈火礪真金,那得是過五關斬六將破開重重障礙殺出來的「孫悟空」,才能經得起世人的審視和眼光。
2. 院士是一個榮譽結果,對於屠呦呦女士,對於所有擁有了成果和突破的科學家,得到它是錦上添花,落選並不代表否定。
3. 酒香不怕巷深,已經是夜空中最亮那顆星的屠呦呦女士不差這錦上添花的光芒。她永遠是中國的驕傲,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的偉大科學家,每一位科學家也永遠是國家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寶藏!
小結:
誠然,屠呦呦女士的落選有些可惜,也令很多關注著這位樸實科學家的人們心疼嘆息。在筆者看來,屠呦呦女士早已獲得了遠比院士還高的榮譽:她發現的青蒿素真真正正地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她拯救、改變了無數家庭的命運,改寫了無數段因為瘧疾可能暗淡無光的生命。這是無上的功績,整個世界都因此獲益。
此外,雖然在院士這個榮譽稱號上落選,國家卻也頒發給屠呦呦女士許多就連院士都得不到的榮譽:2016年2月14日,獲「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2017年1月9日,國務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最後,在這裡,筆者也呼籲能多設立一些針對科研人員的獎項、稱謂,希望日後能慢慢增設一些更加「親民」的榮譽和頭銜,給予廣大科研人員更多的鼓勵和榮光。
科研的每一個過程都是科學家自我價值的最生動體現,每一位科學家都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