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2021-01-21 騰訊網

隨著2021年的到來,我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工程院院士的增選工作正式啟動。每兩年舉行的院士增選,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每一位院士都是「國寶」,都是各行各業裡面的頂尖專家。

這次的院士增選,引來外界諸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次的候選人裡面,有很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科學家。比如說清華大學曾經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如今已經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這麼多的頭銜,是否能夠讓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外界關心的話題之一。

另外,我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候選人物,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而屠呦呦女士已經超過80歲,遠遠超過院士的評選年齡要求。當然,鑑於屠呦呦女士在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以及考慮到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也是有可能被國家破格評選。因此,關於屠呦呦是否能夠當為院士,也成為網絡爭議的話題。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突出,為何歷年沒有當選?

屠呦呦女士在1955年的時候,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並且留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從事青蒿素方面的研究,1972年在研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對我國預防疾病的控制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行業內引起廣泛的關注。

當年青蒿素的發現讓百萬甚至千萬人免受瘧疾侵害的痛苦,也讓這種疾病的死亡率極速降低。當年的屠呦呦才42歲,為了能使得藥物更加的有效,她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對青蒿素進行繼續的改良,使得藥物的有效性達到100%。

這樣的成就,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屬於創新的成果,應該是能夠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當時的那個社會環境下,我國的院士增選制度已經終止,所以屠呦呦即使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是沒有能夠成為院士,這是歷史的問題,只能從後面進行彌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明顯加快。但是由於堆積的人才太多,而增選的名額又十分有限,所以老一輩的科學家擁有更老的資格,特別是那些對中國的國防事業有貢獻的科學家,也應該得到優先的照顧,所以在20世紀以前,我國新增選的兩院院士年齡都非常的大。

獲得諾貝爾獎後,引起關注,卻依然落選

屠呦呦女士真正被大家所了解,是因為在2015年的時候,將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法給這位為了醫學奉獻一生的老人。這件事情在國內引起轟動,屠呦呦的名字迅速傳遍國內外。

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屠呦呦女士竟然不是院士,這樣很多人都感到無法理解,所以很多的網友都希望她能夠當選,也希望國家能夠根據她的科研成果,給予應有的榮譽。

因此,屠呦呦在2017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算是對她科研成果的充分肯定。但是在之後的兩次院士增選活動裡面,依然是落選。

很多人猜測因為年齡的問題,才導致屠呦呦無法成功當選。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未必是主要的原因。屠呦呦女士為國家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即使國家授予院士的稱號,也是當時不愧。

因此,筆者覺得不是因為年齡的限制問題,也不是因為其他的院士沒有推薦的問題。更多的主要是,屠呦呦主動放棄競選。這是在多次的媒體採訪裡面,都有過類似的報導消息。

如果屠呦呦女士真想要競選,以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身份競爭,恐怕其他的競爭者就沒有任何的優勢。因此,屠呦呦是想要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往年都是主動放棄。

這次的院士增選,屠呦呦也是非常熱門的候選人,但也只是網友們的猜測。畢竟屠呦呦女士是否會參選,都是一個未知數,更不用說落選的問題。

以屠呦呦的成就來看,院士的頭銜並沒有那麼重要。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能夠被世界認知,能夠為世界做出貢獻,這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也值得大家尊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有網絡媒體傳言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對於此消息,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媒體公開表示,上述消息不實。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章程》,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每次的增選院士名額,由主席團討論決定;《中國科學院章程》明確,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有效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若按照「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的規定,下一次增選時間應為2021年,而並非2020年。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於是有論者說,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評委給出的理由很奇葩,而第三條尤其讓人大跌眼鏡,屠呦呦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似乎又打了讓屠呦落選兩院院士的評委們的臉。 而且據說,屠呦呦此次落選兩院院士,她自己並沒有申報。屠呦呦作為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還會稀罕那個兩院院士的頭銜麼?
  • 屠呦呦因沒有論文和博士學位落選兩院院士?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因發現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我國本土科學家。先後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和共和國勳章等重磅榮譽稱號。但自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由於屠呦呦並沒有當選為院士,因此科學院和工程院遭到了部分人的質疑,認為應當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應該破格授予屠呦呦院士稱號。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 處級以上官員無資格候選
    1月1日啟動,這是自2014年6月兩院院士大會修訂章程之後的首次院士增選。兩院為規範院士增選工作,均在去年12月底公布了新的院士增選實施辦法或細則,而新的辦法或細則則提出多個遵循去年修改後的章程精神的新規。中國工程院內部人士對新京報記者介紹,年輕化、取消部門遴選、處級以上幹部不得成為候選人等規定是此次增選的變化亮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三無教授屠屠呦呦靠堅守獲得諾貝爾獎。「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這是她名字的出處!屠呦呦教授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被稱為「三無教授」即: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院士頭銜,但就是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研究出青蒿素;為了驗證其療效,不惜親自試服,以致換上肝炎。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屠呦呦獲獎2011年9月,81歲的屠呦呦因在生物醫學上做出的成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辛勤耕耘、屢建功勳,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卻沒有入選中國的科學院院士,兩次增選科學院院士都落選了,為什麼成為中國的科學院院士,難度如此之高?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裡早已勝過院土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中早已勝過院士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沒有2015年度就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屠呦呦沒有選上院士,但在國人的心裡早已勝過院士。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網上有種觀點認為:評委會認為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海外名校留學經歷」「無足夠的核心期刊」,所以無法獲得院士身份。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來源:說談大學 搜狐新聞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以屠呦呦教授的論文為標準,這麼多的兩院院士,又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文章呢? 所以,論文並沒有錯,關鍵問題在於很多科研人員為了湊數,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硬是將科研過程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限放大,而真正投入科研的時間少之又少。這就導致了科研人員論文寫作水平急劇提高,但科研水平急劇下滑,科研成果轉化率跌入谷底的現實。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兩院院士?2021年增選院士的硬核條件來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俗稱「兩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且這個榮譽伴隨終身。能獲得兩院院士榮譽的,都是我國各條科研戰線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因此,他們備受社會尊崇,當然,要當選也有著極為嚴苛的標準。根據相關規定,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 饒毅:我國有2人應獲得諾貝爾獎!現在都不是院士
    他隨即宣布今後不再參選院士,並暗示院士增選「對有海外做教授經歷的是全面打壓」。第二件事是傳言他曾實名舉報武漢大學校長李紅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以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耿美玉學術不端。在饒毅落選院士的那一年,饒毅在其個人博客上發文《今天中國,誰最該做院士?》。在文章中,饒毅明確指出了我國有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意義重大,但是沒有獲得應有的獎勵,應該幫助他們獲得諾貝爾獎,而「神奇」的是,這兩人現在都不是院士,他們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清華都沒有專職數學院士!中科院啟動院士增選,數學院士名額大增
    元旦第一天,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與往年不同的是,73個總名額中,將大幅提升新興和交叉學科與數學領域的名額,其他學科相應減少,尤其是對於數學的重視是這次院士增選的一大亮點,預計至少增加2人以上。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院士就更加了不得了,能當上院士的人一定都是飽讀詩書,從娘胎裡就開始讀書的人才有資格當上院士。今天的問題來了,有學問,有能力就一定能當上院士嗎?不一定!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一下那些實力很強,卻無緣院士的人。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院士就更加了不得了,能當上院士的人一定都是飽讀詩書,從娘胎裡就開始讀書的人才有資格當上院士。今天的問題來了,有學問,有能力就一定能當上院士嗎?不一定!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一下那些實力很強,卻無緣院士的人。屠呦呦因為學歷太低,遺憾落選院士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抗瘧功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