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1年的到來,我國科學院院士以及工程院院士的增選工作正式啟動。每兩年舉行的院士增選,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為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每一位院士都是「國寶」,都是各行各業裡面的頂尖專家。
這次的院士增選,引來外界諸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次的候選人裡面,有很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科學家。比如說清華大學曾經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如今已經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這麼多的頭銜,是否能夠讓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外界關心的話題之一。
另外,我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候選人物,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而屠呦呦女士已經超過80歲,遠遠超過院士的評選年齡要求。當然,鑑於屠呦呦女士在醫學領域的突出成就,以及考慮到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也是有可能被國家破格評選。因此,關於屠呦呦是否能夠當為院士,也成為網絡爭議的話題。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突出,為何歷年沒有當選?
屠呦呦女士在1955年的時候,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並且留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從事青蒿素方面的研究,1972年在研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對我國預防疾病的控制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行業內引起廣泛的關注。
當年青蒿素的發現讓百萬甚至千萬人免受瘧疾侵害的痛苦,也讓這種疾病的死亡率極速降低。當年的屠呦呦才42歲,為了能使得藥物更加的有效,她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對青蒿素進行繼續的改良,使得藥物的有效性達到100%。
這樣的成就,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屬於創新的成果,應該是能夠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當時的那個社會環境下,我國的院士增選制度已經終止,所以屠呦呦即使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是沒有能夠成為院士,這是歷史的問題,只能從後面進行彌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明顯加快。但是由於堆積的人才太多,而增選的名額又十分有限,所以老一輩的科學家擁有更老的資格,特別是那些對中國的國防事業有貢獻的科學家,也應該得到優先的照顧,所以在20世紀以前,我國新增選的兩院院士年齡都非常的大。
獲得諾貝爾獎後,引起關注,卻依然落選
屠呦呦女士真正被大家所了解,是因為在2015年的時候,將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法給這位為了醫學奉獻一生的老人。這件事情在國內引起轟動,屠呦呦的名字迅速傳遍國內外。
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屠呦呦女士竟然不是院士,這樣很多人都感到無法理解,所以很多的網友都希望她能夠當選,也希望國家能夠根據她的科研成果,給予應有的榮譽。
因此,屠呦呦在2017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算是對她科研成果的充分肯定。但是在之後的兩次院士增選活動裡面,依然是落選。
很多人猜測因為年齡的問題,才導致屠呦呦無法成功當選。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未必是主要的原因。屠呦呦女士為國家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即使國家授予院士的稱號,也是當時不愧。
因此,筆者覺得不是因為年齡的限制問題,也不是因為其他的院士沒有推薦的問題。更多的主要是,屠呦呦主動放棄競選。這是在多次的媒體採訪裡面,都有過類似的報導消息。
如果屠呦呦女士真想要競選,以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身份競爭,恐怕其他的競爭者就沒有任何的優勢。因此,屠呦呦是想要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往年都是主動放棄。
這次的院士增選,屠呦呦也是非常熱門的候選人,但也只是網友們的猜測。畢竟屠呦呦女士是否會參選,都是一個未知數,更不用說落選的問題。
以屠呦呦的成就來看,院士的頭銜並沒有那麼重要。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能夠被世界認知,能夠為世界做出貢獻,這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也值得大家尊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