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裡早已勝過院土

2020-09-05 王松林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中早已勝過院士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沒有2015年度就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

屠呦呦沒有選上院士,但在國人的心裡早已勝過院士。

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個名字——屠呦呦。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打敗」了史蒂芬·霍金、馬克斯·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等人,與發現了鐳和釙的物理學家瑪麗·居裡、幫助人類理解宇宙的 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這三位傑出的科學家一道,成為 科學領域的候選人。

因為屠呦呦,青蒿素的發現,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如今,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的最佳療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有數據顯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存在患有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

美國也斥了巨資進行研究,想要攻破這一人類難題,可惜全都失敗了。

人家那麼先進的技術都不行,國內的條件就更艱苦了,用著陳舊的設備,我們能出奇蹟嗎?

面對所有人的質疑,屠呦呦堅定地說:

「沒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堅持的問題。」

帶著科研的信仰,排除萬難,屠呦呦表示願意犧牲一切個人利益。

屠呦呦時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帶領研究員。開展研究後,她獨自前往河南。

分別時女兒尚小,重逢時女兒已認不出自己的模樣。

屠呦呦在一次次試驗中不斷前行。

無論試驗效果是好是壞,不斷嘗試不斷提煉,是唯一的出路。終於,發現了青蒿素,為全世界帶來一種全新的抗瘧疾藥。

伴隨著屠呦呦的發現,現在以青蒿素為基礎,已經有了瘧疾治療的聯合療法(ACT)。

此療法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的最佳療法。在其幫助下,數百萬人的生命得以保全。

也正因為如此卓越的貢獻,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

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可以說,一直到摘取諾貝爾獎之前,這位老人一直是默默無聞的。

而正是因為這份默默無聞,承載了如今「中國神藥」的讚譽。

當年屠呦呦一舉得獎,驚豔了國人,更在西方世界席捲了一把東方低調作風。

英媒盛讚其為「默默無聞的偉大科學家」。

《衛報》:「從默默無聞到諾貝爾獎:謙虛的科學家」。

《每日電訊報》:「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終於使幾十年的努力得到了認可。」

《獨立報》甚至因此援引了時任英國衛生大臣亨特的觀點,感慨英國要像中國人那樣努力工作。

面對如今鋪天蓋地的表彰,屠呦呦只是淡淡地表示,「目前青蒿素抗瘧的療效比較客觀,但青蒿素抗瘧的藥物深層機理還要繼續研究。」

在她看來,這條科研道路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她用一生的科研讓無數外國人為之敬佩,甚至反思自身的懶惰作風。她身體力行告訴你什麼叫——「堅持的意義在時光裡」。

這才是真正的中華之光啊!

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屠呦呦的成就和偉大,還需要用院士頭銜來衡量嗎?此時屠呦呦當選院士是給兩院增光添彩,還是院士頭銜給屠呦呦增色,

屠呦呦不是院士,在國人心中勝過院士。


相關焦點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她的「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特殊身份又受到廣泛關注,如何評價她背後大量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引發爭議。 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一個獲得美國醫學最高獎的科學家,竟無法評上中國的院士,不是由於學術原因。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說到諾貝爾獎項,身為中國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言和屠呦呦。他們兩個一個在文學方面大獲成功,一個則是在醫藥科學方面受到全世界的認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在人際關係方面,據屠呦呦的同事李連達說,屠呦呦不善於溝通。不管是領導還是朋友,如果不同意她說的話,塗總會立即反對,並給出自己的意見。我們都應該明白,不管這樣做是對是錯,都容易得罪人。除了人際交往,屠呦呦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也頗受爭議。
  • 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這樣看來,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選,到底是一種「長臉」,還是「打臉」呢?其實,我們更想說的是: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老同事對屠呦呦有過如此中肯的評價:屠呦呦「不善交際」,還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屠呦呦曾說:我感覺自己的工作還沒有做完,青蒿素耐藥性問題已經出現,我關心的是這個問題。這就是屠呦呦,無論名利浮沉,他淡然處之,一心一意,沉心下潛,做好基礎,務實為民。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而發現這青蒿特性的正是我國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曾被媒體報導稱為「三無科學家」。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原來答案就在她的名字中。中國醫學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是取之不盡的偉大寶庫,屠呦呦以中醫為本,輔以科學檢驗,兩者有機結合成功研製出了震驚世界的醫學寶藥。從不停下前進的步伐,從不抬起高傲的頭顱,「科研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 屠呦呦拯救數百萬人,為何始終與院士無緣?還被戲稱三無科學家
    即使前路艱難,我們,從未放棄。有這樣一個人,她畢生致力於研究,歷經重重困難,終於找到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她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成就這麼高,但她從來沒有和院士在一起過,這其中,隱藏的原因是什麼?這個人是屠呦呦。對於許多研究者來說,他們畢生致力於獲得理想的研究結果。同時,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公眾的認可。
  • 屠呦呦:我申請過好幾次中科院院士 情況很複雜
    屠呦呦成為史上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公民。這一榮譽不僅讓眾多中國人倍感自豪,同時也引發了世界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  屠呦呦的「三無」身份(無留學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吸引了不少西方媒體的注意。不少西媒試圖按圖索驥,在科技工作者屠呦呦日復一日波瀾不驚的生活背後,發見驚心動魄的大事件。
  • 屠呦呦能獲諾貝爾獎,為何評不上中科院院士?是不夠格嗎?
    推薦語:對於屠呦呦女士,袁隆平先生這樣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者我們心裡是萬分感激的,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拯救了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讓他們可以健健康康地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就更不用多說了,沒有他的科研成果,又怎麼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
  • 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能評上院士?
    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參加評選院士,如果只評一位院士,那這一位必然就是他,這是毫無疑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評選的院士名額將近60名之多,截止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人獲得院士稱號。這兩千多人都能評上,愛因斯坦會評不上?難道這兩千人都比愛因斯坦強?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小時候,我們聽說學者、教授們的時候總是肅然起敬,總覺得這些就是知識分子。院士就更加了不得了,能當上院士的人一定都是飽讀詩書,從娘胎裡就開始讀書的人才有資格當上院士。今天的問題來了,有學問,有能力就一定能當上院士嗎?不一定!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小時候,我們聽說學者、教授們的時候總是肅然起敬,總覺得這些就是知識分子。院士就更加了不得了,能當上院士的人一定都是飽讀詩書,從娘胎裡就開始讀書的人才有資格當上院士。今天的問題來了,有學問,有能力就一定能當上院士嗎?不一定!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屠呦呦應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要說最近我們國家哪位科學家的最具有影響力,估計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是屠呦呦老師,因為他剛在2015年獲得了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界大獎諾貝爾獎,而他也是中國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科學家。屠呦呦老師是因為發現全新抗瘧疾藥物青嵩素而獲獎的,青嵩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稱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瘧疾治療藥物」,而得瘧疾的呢,據說每年大概有幾十萬人,可見他這一發現對人類的意義有多大。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有人認為,在2015年屠呦呦代表中國的科研者團隊拿到中國本土第一個諾獎時,屠呦呦這個名字就已經作為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名揚海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比起世界級的諾獎來說,幾乎是小巫見大巫,因此,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雖然至高無上,但是屠呦呦已經不需要了,院士頭銜對於屠呦呦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並不能證明什麼。
  • 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所以當屠呦呦擁有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卻沒能「順理成章」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這個「遺漏」,並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事實上,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屠呦呦所回應的那樣:「(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要想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看一下中國兩院院士選拔制度:我們可以看到,院士的提名需要由兩院院士與學術團隊提供。屠老今年已經90歲,按規定需要5名院士一同提名。而一般情況下,院士只會提名自己研究領域的同行。屠呦呦的專業領域自然是中醫藥方向。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然而,社會的進步卻不是賺錢就能輕鬆解決的,他需要真正有科研和探索精神的人,通過對科學的探索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