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在北京大興,中國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國的中醫藥科研平臺之一。
作為一種最廉價最普通的藥材,青蒿遍布中國各地,而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青蒿卻被國家重視,並且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這不可謂不令人驚訝。你想不到的是這普普通通的青蒿卻是治療瘧疾的最佳藥物。
而發現這青蒿特性的正是我國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曾被媒體報導稱為「三無科學家」。
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原來答案就在她的名字中。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他的父親為她起名呦呦。任誰也不曾想到,多少年之後,屠呦呦會與這首詩結下不解之緣。
2015年10月5日,這一天對祖國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天,對中醫學領域來說更是揚眉吐氣的一天。原來在不久前,屠呦呦以中醫為本在植物青蒿裡提取出了全新的抗瘧藥——青蒿素,而屠呦呦因為這一貢獻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了中國醫學領域第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因為傳統的氯喹對瘧疾產生的作用逐漸失效瘧疾成為了人類最頭疼的疾病之一,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根治這一疾病。病死率極高的瘧疾就如同死神一樣慢慢地收割著人類的生命。面對這種狀況,各國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抗瘧藥物,但幾十年來每一次試驗都鎩羽而歸,直到屠呦呦從青蒿裡面提取出青蒿素,困擾世界半個多世界的難題才被解開。
青蒿素是屠呦呦獻給祖國的一份大禮,同時也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大禮。
幾十年的奮鬥鑽研,屠呦呦以青蒿素成為醫學奇蹟。
1969年,屠呦呦擔任中藥抗瘧研究組組長帶領團隊開始了抗瘧藥物的研究。沒有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屠呦呦相信中醫學是世界上最完整、最淵博的醫學,中醫完全可以醫治瘧疾這一頑疾。四十多年來,屠呦呦帶領團隊查古籍,閱古方,訪中醫,走遍大江南北,匯集編寫了近千種治療瘧疾的藥方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屠呦呦雖然是中醫,但她相信正確的老藥方一定經得起科學檢驗的推敲,一定是有跡可循的。屠呦呦仔細研究每一帖藥方,並從科學的角度加以驗證,千種藥方,千次試驗,雖然每一次都是鎩羽而歸,但每一次的失敗也激發了屠呦呦不服輸不向苦難低頭的勇氣和毅力。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是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治療瘧疾的一項記載。這一方法給予了屠呦呦新的思路,敏銳的她立即以開展科學檢驗。她通過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手段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事實證明青蒿素果真對治療瘧病有奇效。
中國醫學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是取之不盡的偉大寶庫,屠呦呦以中醫為本,輔以科學檢驗,兩者有機結合成功研製出了震驚世界的醫學寶藥。
從不停下前進的步伐,從不抬起高傲的頭顱,「科研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在科研路上屠呦呦敢為人先,面對苦難時屠呦呦用自己數年來不懈的努力加以攻克,而當功成名就、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屠呦呦反而「沉潛」了起來。既沒有憑藉媒體大肆宣揚自己,也沒有向國家索要自己榮譽,一切和平常一樣,這位年近90歲的中醫學家仍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
對此她只是說:「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情,我們要好好幹活。」一番樸素的話語遮蓋不住屠老心裡的光芒,這位名譽全球的科學家不僅沒有停下現在的腳步,反而不向歲月低頭,仍然以一往直前的精神激勵著自己,同時也在激勵著我們。
潤物細無聲,新生代才是祖國的未來。
心有擔當、淡泊名利,屠呦呦同時也將這種精神貫徹到了教育事業當中。201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以全部獎金設立了「屠呦呦醫藥人才獎勵基金」,用以激勵和幫助更多的年輕的醫學新秀參與到中國中醫藥偉大科研當中。
在她身上,人們看到了她在科研道路上的執著,對科研事業的投入,對名利的淡泊,和對祖國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