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2020-12-04 點心教育

說到諾貝爾獎項,身為中國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言和屠呦呦。他們兩個一個在文學方面大獲成功,一個則是在醫藥科學方面受到全世界的認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我們平時所說的「院士」身份是中科院授予,目的是為了獎賞技術型人才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獲得了高水平成果,也為了鼓勵更多的人成為科學家,造福人類社會。那麼屠呦呦帶領團隊研製出青蒿素,這已經不能僅僅算是高水平成果了,而是造福人類社會的醫學結論。從1969年開始,屠呦呦就以實習研究員的身份開始研究如何提取青蒿素,一直到1971年,青蒿素才被成功提取。

在後來的這段時間裡,屠呦呦一直在帶領科研人員進行藥物改良和結構測定,目的就是讓青蒿素對於各類瘧疾和瘧原蟲的抑制率越來越高、越來越穩定。到了2015年,因為在瘧疾一直方面的極高成就,屠呦呦被授予了諾貝爾獎,整個世界都為她歡呼,沒有人提出異議。但是一直到現在,屠呦呦都沒有成為中科院院士,在這件事情上有很多人感到不滿和不公,屠呦呦如此高齡仍在堅持科學研究,為什麼不給她授予院士身份?

很多人也對這件事做出了猜測,究竟為什麼不把屠呦呦評為院士。大家的猜測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屠呦呦的年齡過高,不符合評選要求,而且也不善於交際。第二是屠呦呦在青蒿素提取方面的成果是團隊的,不是個人的,所以不能評選。雖然大家對於不能評選的原因各執一詞,但是還是很一致的認為中科院應該給屠呦呦破格授予院士身份,以表嘉獎和認可。

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屠呦呦自己通過身邊的研究員進行了回應,她說自己無意參選院士,所以也不會報名。霎時間大家爭論的重點都變成了為什麼屠呦呦不願意參選院士,難道這不是對自己的鼓勵嗎?但是屠呦呦表示,自己作為一名科學家,能夠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很滿足了,不會奢求任何名利。不得不說,屠呦呦真的是一個很偉大的人了。

相關焦點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屠呦呦,1930年出生。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85歲高齡,身體也有些不能勞累,所以她不得不推掉在瑞典安排好的一些活動。國人聽到獲獎的消息後,激動自豪感油然而生。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屠呦呦,1930年出生。
  • 文靜女屠呦呦:「三無」科學家,三次失利,85歲贏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諾貝爾獎太難了。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一起競爭,世界頂級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與評估。然而,由「三無」科學家獲得的獎勵比由升天獲得的獎勵更難。屠呦呦,1930年出生。當她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她已經85歲了,而且她還不累,所以她不得不推遲一些在瑞典安排的活動。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85歲的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卻2次落選中科院士,這到底是為何?
    屠呦呦獲獎2011年9月,81歲的屠呦呦因在生物醫學上做出的成就,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當時的媒體報導稱為」三無「科學家。4年之後,這個」三無「科學家又獲得了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的最高獎項——諾貝爾醫學獎。她也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成為中國的驕傲。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事跡,科學要實事求是,不能只為爭名奪利。
    直到這時,屠呦呦的名字才進入了公眾的視野。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 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 大眾總有一種認知習慣,喜歡把諾貝爾獎,中科院院士等等都圈在一起,每當談起一位科學家,這些榮譽就應該長長一串的跟在名字後面
  • 從「三無」科學家,再到諾貝爾得主,屠呦呦究竟有多了不起?
    ——《南陵別兒童入京》引言諾貝爾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獲獎的人的實力和其所在的國家的實力成為了綜合考核的標準。諾貝爾獎的誕生是為了表彰科學家或者學者在某個領域的成就,是世界上公認的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每一個學者都希望得到諾貝爾獎項的認可,每個國家也都希望自己國家的學者得到認可。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諾貝爾獎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一個獎項。你知道獲得諾貝爾最多的國家是哪個嗎?各國諾貝爾獎人數是多少呢?2.屠呦呦:1930年出生於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BBC將她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候選人之一,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和圖靈並列。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她的「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特殊身份又受到廣泛關注,如何評價她背後大量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引發爭議。 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一個獲得美國醫學最高獎的科學家,竟無法評上中國的院士,不是由於學術原因。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不只是「三無」這麼簡單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候選名單中。近期輿論發酵,很多人開始質疑為何屠呦呦評不上院士。網上有種觀點認為:評委會認為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海外名校留學經歷」「無足夠的核心期刊」,所以無法獲得院士身份。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屠呦呦無法獲得院士身份是中醫思想與現代醫學之爭,是學術圈子之爭,是院士評選標準之爭。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屠呦呦先生,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 獲諾貝爾獎、最高科技獎,屠呦呦為何當不了院士?答案非網絡所言
    最近,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上海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的以屠呦呦命名的「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即「屠呦呦」辦已經開班招生。再次讓屠呦呦走到公眾面前,尤其是對她為何不是中科院院士感到疑惑。屠呦呦先生發現了青蒿素,不僅功在中國,更是利在全球。因此,從獲得諾貝爾獎開始,她的頭像一個一個的增加,改革先鋒、感動中國、中國科技50強、首席科學家、終生研究員、首席研究員等等。但唯一沒有我國科學家都夢寐以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頭銜。
  • 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這次有機會嗎?
    比如說清華大學曾經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如今已經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這麼多的頭銜,是否能夠讓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外界關心的話題之一。另外,我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候選人物,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位人物,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超過65歲的科學家,原則上不再推薦。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而發現這青蒿特性的正是我國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曾被媒體報導稱為「三無科學家」。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原來答案就在她的名字中。原來在不久前,屠呦呦以中醫為本在植物青蒿裡提取出了全新的抗瘧藥——青蒿素,而屠呦呦因為這一貢獻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了中國醫學領域第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因為傳統的氯喹對瘧疾產生的作用逐漸失效瘧疾成為了人類最頭疼的疾病之一,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根治這一疾病。
  • 從三無科學家到諾貝爾獎,屠呦呦是如何在沉默中爆發的
    屠呦呦,這個名字在2015年10月之前,少有人知道。但在這之後,卻名冠中外,譽享全球。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我國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是首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本土科學家。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普通民眾眼裡,科學的頂端無非是那幾個名詞,「諾貝爾」「院士」「中科院」「長江學者」。大多數人會把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比如:「中科院的院士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或者「諾貝爾獎得主成為院士理所當然、綽綽有餘。」實則不然,因為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女士,今年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此事引起了廣泛討論。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屠呦呦教授獲頒諾獎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她是一位三無研究員卻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值得中國學術界和教育界反思……」饒毅所言:「在中國,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你做再好的研究,都不如拉好關係。」老同事對屠呦呦有過如此中肯的評價:屠呦呦「不善交際」,還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屠呦呦曾說:我感覺自己的工作還沒有做完,青蒿素耐藥性問題已經出現,我關心的是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