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院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現在來說,北大醫學部也是很多學生夢寐以求的學校之一,所以有的人從年輕的時候就不平凡。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直到這時,屠呦呦的名字才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在尋找瘧疾治療新方法上取得了真正的突破和轉折,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引起對抗瘧新藥品的研製和發展,該藥品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將過去15年瘧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迎來「遲到的榮譽」由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歷史性跨越。
簡單的語言或許表達不出屠呦呦的巨大成就,用數據展示最為直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估計有2.16億瘧疾病例,2010年為2.37億,2013年為2.1億。2016年,對於1-59月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腹瀉和瘧疾是首要死亡原因。可以說青蒿素的發現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在此之前一些人對這個名字會比較陌生,有些媒體對此人也應該是模糊的。畢竟之前屠呦呦只是一名「三無」科學家:因為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沒有院士頭銜。幾十年來她一直沒有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有記者曾採訪時問過屠老:「您對沒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失望嗎?」屠老回答說:「我申請了好幾次,因為人們告訴我,我應該去申請。我確實得到了一些對這個發現的獎勵。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我的單位得了獎。作為小組長,我代表小組領了獎。衛生部長部長曾親自推薦我當院士。但是,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如果不是諾貝爾獎,屠老或許會和許多勤勤懇懇工作的科學家一樣默默無聞一輩子。但是對於埋頭苦幹的人上天從來不吝嗇…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屠呦呦獲次殊榮。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1999年設立以來 ,先後有27人問鼎國家最高科技獎,屠呦呦有三大特別之處: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學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屠呦呦很少參加活動也經常會「婉拒」媒體採訪。對媒體來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屠呦呦團隊並沒有止步不前,在研究中發現,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
2019年1月初,英國BBC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和她一起入圍的,還有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最終,科學家領域得票數最多的為艾倫·圖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BBC給屠呦呦的評論是這樣的:屠呦呦是一位中國藥學家。她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在其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啟發,公元400年的東晉就已開始利用青蒿應對瘧疾。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現並提煉出了青蒿素,並自願以身試藥。現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科學家不一定要淡泊名利,因為他們也需要養家餬口,但是如果只為了能在名利場立足,失了本心,中國的科學研究很難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