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科學家屠呦呦事跡,科學要實事求是,不能只為爭名奪利。

2020-12-04 風月無邊工作室

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院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現在來說,北大醫學部也是很多學生夢寐以求的學校之一,所以有的人從年輕的時候就不平凡。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直到這時,屠呦呦的名字才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在尋找瘧疾治療新方法上取得了真正的突破和轉折,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引起對抗瘧新藥品的研製和發展,該藥品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將過去15年瘧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迎來「遲到的榮譽」由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歷史性跨越。

簡單的語言或許表達不出屠呦呦的巨大成就,用數據展示最為直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估計有2.16億瘧疾病例,2010年為2.37億,2013年為2.1億。2016年,對於1-59月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腹瀉和瘧疾是首要死亡原因。可以說青蒿素的發現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在此之前一些人對這個名字會比較陌生,有些媒體對此人也應該是模糊的。畢竟之前屠呦呦只是一名「三無」科學家:因為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沒有院士頭銜。幾十年來她一直沒有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有記者曾採訪時問過屠老:「您對沒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失望嗎?」屠老回答說:「我申請了好幾次,因為人們告訴我,我應該去申請。我確實得到了一些對這個發現的獎勵。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我的單位得了獎。作為小組長,我代表小組領了獎。衛生部長部長曾親自推薦我當院士。但是,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如果不是諾貝爾獎,屠老或許會和許多勤勤懇懇工作的科學家一樣默默無聞一輩子。但是對於埋頭苦幹的人上天從來不吝嗇…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屠呦呦獲次殊榮。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1999年設立以來 ,先後有27人問鼎國家最高科技獎,屠呦呦有三大特別之處: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學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屠呦呦很少參加活動也經常會「婉拒」媒體採訪。對媒體來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屠呦呦團隊並沒有止步不前,在研究中發現,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

2019年1月初,英國BBC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和她一起入圍的,還有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最終,科學家領域得票數最多的為艾倫·圖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BBC給屠呦呦的評論是這樣的:屠呦呦是一位中國藥學家。她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在其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啟發,公元400年的東晉就已開始利用青蒿應對瘧疾。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現並提煉出了青蒿素,並自願以身試藥。現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科學家不一定要淡泊名利,因為他們也需要養家餬口,但是如果只為了能在名利場立足,失了本心,中國的科學研究很難進步。

相關焦點

  • 屠呦呦事跡納入部編版語文新教材,語文老師:終於不是三無課文了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過的魯迅、那些邏輯生澀的課文,如《愛迪生救媽媽》、甚至還有很多三無課文,無作者無出處無時間。這也讓我們語文老師頗為頭疼,因為很多時候,你對著教學大綱,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們講。據悉,今年秋季開學推廣的部編版教材,高中語文課本中將收錄屠呦呦2011年的諾貝爾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的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屠呦呦事跡被納入教材值得稱道
    與此同時,有媒體了解到,在多本中小學教材中,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選入,並走進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對於80後90後來說,我們很多人都是通過課本,才了解到童第周、陳景潤、李四光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奮鬥事跡,並從他們身上,感悟到追求真理、科學報國的品質。作為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工作,既是對科學家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生動反映了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時代特點。因此,把這樣的好故事、好事跡多介紹給中小學生,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大有裨益。
  • 屠呦呦的先進事跡走進了中學校園
    屠呦呦的先進事跡走進了中學校園十月十五日,中國中醫研究院的袁亞男老師,走進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為全校兩千多名學生宣講了屠呦呦的先進事跡。  這是袁老師第一次給中學生宣講屠呦呦老師的先進事跡,她娓娓道來,邊放映屠呦呦老師的工作視頻,邊講解屠老師的這麼多年來的辛勤工作。
  • 屠呦呦事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給她的賀信中說「您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我相信,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 從「三無」科學家,再到諾貝爾得主,屠呦呦究竟有多了不起?
    當大家都在為這位高齡戰士鳴不平的時候,她讓自己身邊的研究員回應了大眾,她表示自己沒有當院士的心,只想做自己的研究,做一些為醫學有利的事情,所以不會報名參選院士。一個將名利看淡的人,一個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的人,我只能說,活該她獲得諾貝爾獎。
  • 屠呦呦事跡將被納入高中語文教材 網友:她值得
    屠呦呦及其團隊事跡被三科教材選入據@人民網 報導,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此次選錄這篇文章,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科學,從屠呦呦的科研歷程中汲取力量。△節選自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選段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
  • 以著名科學家屠呦呦真實事跡為藍本 歌劇《呦呦鹿鳴》在江西上演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見習記者朱嘉明報導:基於我國首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女科學家屠呦呦真實事跡創作,原創民族歌劇《呦呦鹿鳴》於4月15日在江西藝術中心上演。據悉,該劇已列入中國文聯「中國精神·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工程,被業界認為「對中國民族歌舞劇現實題材創作具有示範意義」。
  • 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
    IT之家6月18日消息 日前,據新華社報導,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2015-10-09 07:13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屠呦呦,1930年出生。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85歲高齡,身體也有些不能勞累,所以她不得不推掉在瑞典安排好的一些活動。國人聽到獲獎的消息後,激動自豪感油然而生。
  • 文靜女性屠呦呦:「三無」科學家,3次落選院士,85歲獲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得諾貝爾獎太難了,全世界頂尖科學家一起競爭,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評。然而獲獎難比登天的獎項,被一個「三無」科學家獲得了。屠呦呦,1930年出生。
  •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和愛因斯坦齊名,入圍"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和她一起入圍的,還有物理學家居裡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
  • 文靜女屠呦呦:「三無」科學家,三次失利,85歲贏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諾貝爾獎太難了。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一起競爭,世界頂級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與評估。然而,由「三無」科學家獲得的獎勵比由升天獲得的獎勵更難。屠呦呦,1930年出生。當她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她已經85歲了,而且她還不累,所以她不得不推遲一些在瑞典安排的活動。
  • 屠呦呦,事跡編入教材,激勵新青年!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
  • 屠呦呦,踐行科學家精神的楷模
    屠呦呦說,「希望青蒿素能夠發揮更大作用,造福全人類。」屠呦呦的名字又一次引起國內外關注,佔據了各大網站熱搜榜。  屠呦呦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獎者,也是歷史上第12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女性。這樣一個為人類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全民榜樣,引導更多女性,特別是青少年,從小立下投身科學的志向。
  • 屠呦呦入圍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怎麼回事?屠呦呦個人資料介紹
    本次「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分為包括科學家在內的7個版塊,總計入圍28位候選人。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14日,BBC為4位入圍的科學家製作了一個2分鐘的小視頻。BBC評論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國藥學家。她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
  • 為什麼屠呦呦能與愛迪生一起入圍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屠呦呦入選候選人名單。與屠呦呦並列的有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和「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三人。屠呦呦是誰?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 屠呦呦事跡編入教材,覆蓋小學中學高中,正式走進學生的課堂生活
    據新華社報導,屠呦呦團隊公布了「青蒿素抗藥性」的最新研究進展,屠呦呦及其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高中語文教材、初中歷史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都將從不同的角度對屠呦呦團隊的進行事跡簡述。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著名科學家饒毅也曾撰文談及屠呦呦落選院士的問題。他說:屠呦呦確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但青蒿素的研究過程複雜,「幾乎從頭到尾經常出現矛盾」。如果哪天屠呦呦獲得了普遍認可,「我希望,中國大眾不能簡單地英雄崇拜,認為他們是完人。他們不是,也沒有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