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事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2020-12-04 東王格格

2011年9月23日,紐約。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正在舉行,80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捧起獎盃,面帶微笑地讓記者拍照,之後發表獲獎感言:「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中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拉斯克獎為此獎勵屠呦呦從1600多年前中國古代藥典《肘後備急方》得到啟發,發現青蒿素,並讓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作為一個有66年歷史的科學大獎,拉斯克獎在中國並沒有太大的名聲。然而,「諾貝爾獎的風向標」這個說法卻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4年之後,屠呦呦這位中國女科學家果然不負眾望,在2015年12月10日,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給她的賀信中說「您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我相信,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獲獎之後屠呦呦是這樣說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屠呦呦強調:中醫中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經過繼承、創新、發揚,它的精華能更好地被世人認識,能為世界醫學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中國人的成果被國際認可,關鍵是真正解決了問題,挽救了許多生命。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這是一個中國女科學家的偉大愛國情懷,無私情懷的真情表露。

2015年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是這樣說的: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那麼屠呦呦同志事跡究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回顧屠呦呦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理想、信念、毅力是支持她一路走來的致勝法寶。也是給我們同是中醫人的最大啟示。

1955年,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生藥專業。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1968年,中藥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523」項目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並受到中國古代藥典《肘後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從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提取了190多個樣品、製作了2000多張卡片,1971年項目組終於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並在接下來的反覆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於勝利完成科研任務。在做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發現有一過性轉氨酶升高等現象。屠呦呦和她的兩位同事決定親自試服,證實了藥物安全,然後才投入臨床給病人服用。後來,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這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至今令人仰視,令人崇敬。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於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諾獎理事安德森說:「她以驚人的毅力發現青蒿素,是第一個證實青蒿素可以在動物體和人體內有效抵抗瘧疾的科學家。青蒿素可以將受瘧疾感染的死亡率下降20%,她的研發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為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中醫關於中草藥有著豐富的知識,而西方科學家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對中草藥進行分析提煉。屠呦呦既有中醫學知識,也了解藥理學和化學,她完美地把這些結合在一起。因此東西方醫學研究攜手合作,會得到豐碩成果。」

翻開屠呦呦的履歷,裡面的「中國精神」如一縷縷春風撲面而來。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發表的眾多著作和論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醫結合雜誌》第6期上發表了「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為國爭光」一文。從文章的題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職工作中所體現的愛國之情直抒胸臆。她有一句至理名言「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一樣,如果沒有對國家、民族、人民,以及對人類的文明進步捨我其誰的情懷,沒有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就沒有科學創新的動力。在這一點上,屠呦呦不但默默無聞地做著研究,更是把自己的愛國之情毫無掩飾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科學家更值得讚美。也更是我們中醫人學習的榜樣!屠呦呦身上凸顯的「中國精神」也體現在她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上。從表面上看,青蒿素的發現是中藥學的成就,但從本質上說,這更體現在傳統的中醫藥學與現代實驗醫學巧妙而有機地結合。這種大膽的改革創新,接受了現代科學的考驗,事後證明這種結合十分成功,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規律,也是當代醫學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這種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不僅令中國精神生輝,更讓這種精神閃耀全世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屠呦呦的事跡就像一座燈塔,給我們在中醫事業前進的路上指明了方向。

相關焦點

  • 屠呦呦的先進事跡走進了中學校園
    屠呦呦的先進事跡走進了中學校園十月十五日,中國中醫研究院的袁亞男老師,走進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為全校兩千多名學生宣講了屠呦呦的先進事跡。  這是袁老師第一次給中學生宣講屠呦呦老師的先進事跡,她娓娓道來,邊放映屠呦呦老師的工作視頻,邊講解屠老師的這麼多年來的辛勤工作。
  • 屠呦呦事跡被納入教材值得稱道
    屠呦呦事跡被納入教材值得稱道來自網絡這幾天,「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新進展」,上了熱搜,使得我這個對醫學不感興趣的人也走進來醫學這個神秘的領域。從而屠呦呦團隊因公布「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的最新進展,而受到輿論廣泛關注。
  • 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
    IT之家6月18日消息 日前,據新華社報導,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 科學網—屠呦呦獲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李中賦 科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入選年度十大科技新聞。
  • 屠呦呦事跡將被納入高中語文教材 網友:她值得
    (原標題: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 網友一致叫好!)>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事跡為什麼會被納入新教材?屠呦呦及其團隊事跡被三科教材選入據@人民網 報導,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
  • 屠呦呦事跡納入部編版語文新教材,語文老師:終於不是三無課文了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過的魯迅、那些邏輯生澀的課文,如《愛迪生救媽媽》、甚至還有很多三無課文,無作者無出處無時間。這也讓我們語文老師頗為頭疼,因為很多時候,你對著教學大綱,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們講。據悉,今年秋季開學推廣的部編版教材,高中語文課本中將收錄屠呦呦2011年的諾貝爾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的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 屠呦呦事跡編入教材,覆蓋小學中學高中,正式走進學生的課堂生活
    據新華社報導,屠呦呦團隊公布了「青蒿素抗藥性」的最新研究進展,屠呦呦及其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高中語文教材、初中歷史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都將從不同的角度對屠呦呦團隊的進行事跡簡述。
  •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2018年04月04日 14:20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1月9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共同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屠呦呦,事跡編入教材,激勵新青年!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
  • 屠呦呦獲諾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她獲得諾貝爾獎帶給我們多重啟示。立足客觀、全面的角度,我們看待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才不會跑偏。首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中西醫完美結合的成果。一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西醫的爭論持續不斷,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錯誤。事實上,中西醫都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
  • 屠呦呦先進事跡
    一、屠呦呦創建了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 20世紀60年代,在抗性瘧蔓延、抗瘧新藥研發在國內外都處於困境的情況下,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艱巨任務,被任命為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
  • 以著名科學家屠呦呦真實事跡為藍本 歌劇《呦呦鹿鳴》在江西上演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見習記者朱嘉明報導:基於我國首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女科學家屠呦呦真實事跡創作,原創民族歌劇《呦呦鹿鳴》於4月15日在江西藝術中心上演。據悉,該劇已列入中國文聯「中國精神·中國夢」主題文藝創作工程,被業界認為「對中國民族歌舞劇現實題材創作具有示範意義」。
  •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每周一練答案: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練習題】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每周一練: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啟示  屠喲喲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在社會上有一次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由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你想到了什麼?  【參考答案】  在多數中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諾獎情結。
  • 每經14點丨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長寧震區開展拉網式搜救排查...
    每經14點丨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長寧震區開展拉網式搜救排查,地震死亡人數增至13人;阿里張勇再調組織架構 重組創新業務事業群 每日經濟新聞
  • 品讀屠呦呦的故事: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擔當閃耀科研人生
    屠呦呦是誰?諾貝爾獎結果出來時,我相信多數人跟我一樣,對這個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一臉蒙圈。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屠呦呦低調、樸素、不愛交際,但在了解了屠呦呦的生平事跡後,我衷心被這位樸實、低調的女科學家所折服,也迫切的想要讓孩子閱讀屠呦呦的故事,感受中國頂尖科學家的精神與風骨。
  • 屠呦呦老人的敬業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屠呦呦老人的敬業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時間:2015-10-08 09:57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屠呦呦老人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應該說這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但是,有些人卻體會不到老人家帶領她的科研團隊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汗水,卻說她老人家是三無科學家,簡直一派胡言。
  • 屠呦呦納入新教材,小學初中高中課本都涉及,能影響學生什麼?
    此次選錄這篇文章,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科學,從屠呦呦的科研歷程中汲取力量。節選自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選段。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節選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中的介紹選段。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中國的科技已經有了一種滾滾潮流奔湧向前的勢頭,這個閘門一旦打開,我們相信將不會是一個、兩個,可能是一批。」讓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感慨的,正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今天,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屠呦呦回憶了當年中醫研究院中藥所團隊為發現青蒿素艱苦奮鬥的歷程。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事跡,科學要實事求是,不能只為爭名奪利。
    直到這時,屠呦呦的名字才進入了公眾的視野。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85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 屠呦呦納入新教材 人教社:希望引導青少年理解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屠呦呦團隊日前公布的科研進展引發世人關注。記者從人民教育出版社獲悉,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光輝事跡已被統編教材選入,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屠呦呦在工作中 新華社 (翻拍資料照片)其中,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在青年時期培養了對傳統醫藥學的熱愛,歷經數年終於從古代藥典中獲得靈感,發現了青蒿素,並且至今仍在科學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