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委員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右)、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中)和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的肖像照片。(新華社發)
10月5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時間,各大新聞網站、朋友圈被這位85歲的老太太刷屏了。網友們從不同的角度熱烈地討論這件事情,有人為屠呦呦點讚,有人為中醫中藥感到自豪,有人忙著翻閱歷史。當然,也有人忙著比較這個比較那個。
屠呦呦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首位中國得主。她獲得諾貝爾獎帶給我們多重啟示。立足客觀、全面的角度,我們看待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才不會跑偏。
首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中西醫完美結合的成果。一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西醫的爭論持續不斷,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錯誤。事實上,中西醫都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今天,我們要做的是,充分認識中西醫各自的價值,將兩者結合起來,而不是一味地作沒有意義的辯論。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教授說,中醫關於中草藥有著豐富的知識,而西方科學家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對中草藥進行分析提煉。屠呦呦的獲獎說明,東西方醫學研究攜手合作,會得到豐碩成果,它是一加一等於三,而不僅僅是二。安德森的話表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離不開中醫,也離不開西醫。正如屠呦呦所指出的,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研究員顧豐也表示,屠呦呦的發現和研究工作為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就應該像她這樣,從分子學角度研究出中醫中藥的藥物作用,為人類造福。社會特別是醫療工作者要擺脫狹隘的偏見,充分利用好中西醫這兩大醫學寶庫。合作共贏,不僅經濟領域適用,在醫藥界一樣適用。
其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精神之光爆發的巨大力量。40多年來,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40年後,屠呦呦終於得到諾貝爾獎的桂冠。這背後,屠呦呦等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當她成為85歲的老太太時,因為用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而贏得了整個人類的讚譽。
從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屠呦呦和課題組以鼠瘧原蟲為模型,發現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可達68%;研究中,為了破解難題,她重新把古代文獻搬了出來,細細翻查,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讓她茅塞頓開;屠呦呦和她的兩位同事親自試服,證實了藥物安全,然後才投入臨床給病人服用,因為環境差,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就像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所說的那樣,屠呦呦「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堅韌不拔、持之以恆」。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絕不是偶然的,她的身上始終閃耀著精神之光。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這既是一次中西醫完美結合的典範,也是屠呦呦40多年不懈追求精神的完美回報。(倪恆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