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憑藉藥品青蒿素的研究,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人,這一消息讓全中國的媒體都轟動了。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她獲獎後,浙江本地媒體顯得要更為激動一些。近日,杭州媒體《都市快報》揭開了屠呦呦平生中的一些軼事。「呦呦」這個名字朗朗上口,引發了不少讀者的疑問,這名字到底語出何處?原來,屠呦呦出生於世家,長輩在取名的時候更是引用了《詩經·小雅》中的篇目。不過,更有意思的是,屠呦呦這次獲獎似乎冥冥中有定數,而《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一篇穿越了兩千多年的障礙,似乎早已「預言」了如今的一切。
不信?
且聽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屠呦呦曾獲醫學界重磅的拉斯克獎
以下為報導全文:
昨天(5日),85歲的寧波老太太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另外兩位外國科學家分享)。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585萬元人民幣),屠呦呦將獲得一半獎金,另外兩位科學家將共享另一半獎金。
昨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
家裡的獨生女 老家在開明街
屠呦呦(資料圖)
屠呦呦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人。她是我們浙江寧波人,讓我們感到特別驕傲!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在寧波出生,祖籍寧波鄞縣(今寧波鄞州區)。
屠呦呦是家裡的獨女,父母很寶貝她。屠呦呦的名字是父親取的,來自《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意為鹿鳴之聲。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她的老家在寧波海曙區的開明街26號,是民國初期的優秀建築。
這套房子是她外公的。外公姚慶三是經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對香港中銀集團的發展以及祖國的金融事業,貢獻良多。
在寧波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讀高中
1948年春至1950年春,屠呦呦在寧波效實中學讀高一高二。
昨天,效實中學校長周千紅接受快報記者採訪時說,儘管是60多年前的事情,但是學校資料庫裡還保留著屠呦呦當年的成績單。因為效實歷來考試都比較難,所以她的分數看起來並不是很高。
屠呦呦中學時期的成績單
1950年,由於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一些班級的合併調整,屠呦呦轉學到了寧波中學。
屠呦呦的高中同班同學陳效中是清華大學的老教授,初中時與屠呦呦丈夫李廷釗是同學,高中時與屠呦呦是同班同學。後來大家都考到了北京,兩家人經常走動。陳效中說,屠呦呦是高二時從效實中學轉到寧波中學的,在班上不聲不響,經常上完課就回家,成績也在中上遊,並不拔尖。
屠呦呦在寧波中學的同學翁鄮康校友說,當時他們一同在寧波中學讀高三,男女同學之間很少說話,其實也並不是特別熟悉,只是覺得她為人很低調,表現也不是很突出,但是讀書很認真。
「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樸素,在同學當中,也不是特別引人注目。不像我們班上另外一個女生,演了一場白毛女,就很有名了。她屬於默默無聞型。」翁老回憶說。
屠媽媽常做醃香螺託人給她捎去
1951年,陳效中考上了清華大學,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學,讀的是生物藥學,當時這個專業還比較冷門。
畢業後,屠呦呦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的中藥研究所工作。
這是20世紀50年代,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前右)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陳效中說,寒暑假回家鄉,屠媽媽還經常讓陳效中帶好吃的東西給寶貝女兒。屠呦呦特別喜歡吃香螺,屠媽媽就做成醃香螺給她捎去。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釗畢業後到蘇聯留學,回國到北京時,見到曾經暗戀的對象還未結婚,就大膽表白了,然後他們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陳效中說,別看屠呦呦現在是個慈祥的老太太,當年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著麻花辮。
屠呦呦現在多數時間都在北京。丈夫李廷釗在北京的鋼鐵研究院工作。屠呦呦有兩個女兒,一個在英國劍橋大學做行政教務工作、一個在北京。
屠呦呦是一個很戀舊的人。她曾託陳效中拍下老屋的照片寄到北京。陳效中搬回寧波東錢湖畔居住後,屠呦呦還給他寫過信。
2012年,效實中學百年華誕前夕,屠呦呦曾以《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一書專贈母校。她在北京還經常參加效實校友會的活動。
她家務事不靈光 基本都由先生做
陳效中還記得屠呦呦生活中的幾件趣事。
他說,屠呦呦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
「有一次,她的身份證找不到了,讓我幫忙找找,我打開她的箱子,發現裡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麼停當,同學們見了後都笑話她。她家務事不靈光,成家後,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還有一次,幾個人來寧波開會。屠呦呦因為還要出席一個重要場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單獨坐火車回京。
結果,發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車停靠途中站點時,屠呦呦下車走走。結果,火車開走了,她竟然被拉下了。
陳效中說,屠呦呦是個執著的人。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屠呦呦(資料圖)
快報曾預言她「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
儘管在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但工作中,屠呦呦十分嚴謹,兢兢業業。
她從參加工作起一直在中醫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費了無數精力。屠呦呦後來身體不太好,與當時長期做實驗有關。
接到相關的研究項目時,她的女兒才3歲,為了不影響研究,她把孩子交給老母親撫養。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為了青蒿素,屠呦呦付出了很多。後來關於青蒿素究竟是誰發明的,引起過一番爭議。對此,屠呦呦曾向陳效中表示,她有過不開心的日子。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讓她贏得了世界級的榮譽。快報當時也做了相關報導,預言她很「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
美國拉斯克獎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頒發給屠呦呦
昨天,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日本科學家大村智。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獲獎者們均研究出了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
屠呦呦獲諾獎 火了《詩經》中的一首詩 會不會火了葛嶺?
《詩經·小雅》中有一首詩叫《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
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這是寫宴會的名篇。唐代起,科舉慶宴就叫做「鹿鳴宴」,喝酒,唱這首詩。
屠呦呦的名字,出於這首詩。她獲獎之後,網友紛紛引用此詩,點32個ZAN,「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了。
詩中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獲獎,真是太巧的巧合。
浙大教授蔡天新昨晚發微博說:「博友留言,當年屠奶奶閱讀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時,發現青蒿抗瘧是通過絞汁,而非傳統中藥水煎。於是改用乙醚提取,果然藥療效非凡。可見此番諾獎,1600年前葛洪有功。明天,攀緣葛嶺遊人會否增多?」
都市快報記者 林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