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諾獎 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

2020-11-23 TechWeb

人民網北京10月5日電(趙竹青)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0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之一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這是第一次在中國本土做出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打破了我國多年來自然科學「零諾獎」記錄。此重磅消息一出,不多久就佔領了朋友圈的「頭條」。屠呦呦獲獎是中醫的勝利?「三無科學家」獲獎是是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各種評論接踵而至。小編節選了部分網友評論,整理如下:

【零突破意義重大】

雲淡風清飛翔中:恭喜中國諾獎自然科學第一人

趙克勤:贊第一個完全在中國本土實現的自然科學諾貝爾獎

雲淡風清有夢想516:屠呦呦!當初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就說過,中國人要拿諾貝爾醫學獎,第一個絕對是她

清心縈夢:我真的是對中國越來越有信心了,莫言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如今藥學家屠呦呦又拿到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越來越發現中國是一個很不錯的國家。

【屠呦呦獲獎是中醫的勝利?】

Livel_JY:屠呦呦對青蒿素的成果屬於天然藥物的研究,跟化學、藥學的關係很大,很中醫理論的關係並不那麼緊密,說不上是中醫理論的成果,最多是中藥的貢獻。事實,請勿噴。

要成為工程師的自黑狂魔Alexis:事實是,屠呦呦的論文裡一個字也沒有提到中醫,你非說中醫有貢獻有貢獻,貢獻在哪?

tersus:屠呦呦在公元340年間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發現了對青蒿治療方法的描述(見左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為何古人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呢?屠呦呦意識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溫提取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於是她改變了原來的提取方法,中醫還是厲害

揭露地球:恭喜屠喲喲——成為首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 那接下來世紀難題來了:你認為屠呦呦發現的青嵩素到底屬於中醫還是西醫?

HIGH:據英國衛報消息,在隨後的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屠呦呦獲獎,是否是對中藥的一次獎勵。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該委員會稱屠呦呦獲獎是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啟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

【成果的背後】

言者所以在意」:中國《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為青蒿。屠呦呦獲獎是命中注定。

-樹上的男爵-: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出國、不是院士。70年代的條件下做出的工作。

赫榮喬:該項工作,是在當年強調:「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年代做出來的!

微波的小魚兒:改革開放後掛著光環的院士們的效果,與改革開放前的人民科學家的成果,有木有區別?!

風情美人嬌:找到了當時的內幕新聞,反正屠呦呦一人得獎這個事把她單位和同行好多人都得罪了,有段時間連她助理都出來說屠呦呦根本不是發現青蒿素的第一人,因為她都沒有做實驗,提名出來之後還有人給國外頒獎方寫信說屠呦呦根本不配得獎~窩裡鬥也是醉得兇

【屠呦呦獲獎與院士制度】

大內分泌小螺絲釘:三無科學家:博士學位無,未留洋,非院士

用戶5666631756:體制真是醉了,真不明白評定的標準是什麼啊!!!~這麼多年啊,那麼多院士都沒出來一個諾貝爾啊!!!這都有獲諾貝爾獎的資格,評不上院士,評選制度是搞笑的麼~

婉兮清揚vv:前幾年清華大學施一公也兩度被拒中科院院士,2013年被美國科學院聘為外籍院士。已經打了中國院士評選的響亮的一記耳光。這次屠呦呦獲諾獎,又是一記重耳光。

檀成龍:中國人有創新能力,但我們的科研評價體制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但評不了國內的院士;當年袁隆平也評不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就些都是科研評價制度有很大問題的證明。

蘇加加加:我國科研體制最大的不合理之處就在於:讓廣大人民群眾誤以為院士才是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柒月yueyue:院士反而不一定主攻科研,而是主攻國際醫學之間的交流,以及按照資歷來排。術業有專攻,這沒什麼好奇怪的

花少寧:在各種地方看到屠呦呦得諾獎的相關評論,看到那麼多人在關注三無這個點,私愈發知道為何一部分人會被稱為鍵盤俠了。醫學的博士,sci文章,院士,不是你們想的那般淺薄。專心學術固然值得稱頌,但是你們也沒有資格去踩和諷刺那些院士,博士和sci文章。看清世界,不做鍵盤俠。

相關焦點

  • 誰在為屠呦呦獲諾獎而犯酸
    原標題:誰在為屠呦呦獲諾獎而犯酸  沒有徵得基層同意,沒有一層層上報,甚至連國家科委、衛計委可能都不知道,諾獎便把載入史冊的科學最高榮譽授給了中國人屠呦呦——一個連院士都不是、論文都沒幾篇的中國老太太。這讓中國人倍感榮耀與驚喜的同時,也讓一些中國人感到了難堪。
  • 感念「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痛憶饒毅競選院士失敗九年
    不過,偶然翻微博,發現「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升至熱搜第3。2019年,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202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屠呦呦長期沒評為院士,特別是獲得諾獎後,兩院院士名單中仍未有呦呦先生的名字,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老將當然也有此心此情。屠呦呦不是博士,論文也沒有高福院士那麼密集,還沒有留洋背景,這種「三無人員」,或許是早些年未成為院士的原因。不過,在她獲諾獎之後,2017年和2019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更多原因還是屠呦呦本人沒有申報參選院士。
  • 屠呦呦獲獎內幕,國內有人寫信諾獎評委:寧可棄獎,也不要頒給她
    屠呦呦獲諾獎前夕:國內科學家聯名寫信反對,給出的理由很可笑 在前幾天極度關注的「國家勳章」獲得者的頒獎儀式上, 屠呦呦也是有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員,這位女性在很多人心中好像並沒有什麼神話一般的影響力,甚至在我國都算不上是一位人物, 而之前在BBC所發起的額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當中,她也是成功入圍
  • 屠呦呦獲諾獎:西晉葛洪的處方給了我靈感
    李政道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1946年,李政道到美國留學,被譽為「神童博士」。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永健 諾貝爾化學獎  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三無科學家屠喲喲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打了誰的臉
    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編號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及單位 推薦單位 F-307-2-01 水泥基壓電複合監測材料與器件成套製備技術及在混凝土工程應用 程新,黃世峰
  • 屠呦呦獲諾獎:給中醫發展打了「強心劑」?
    近年來,由於西醫的迅速發展,中醫逐漸邊緣化,這是客觀事實,而「青蒿」以及「青蒿素」為中國贏得了首個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之後,讓許多支持中醫的人信心滿滿地藉此機會大談這對中醫發展的意義,認為諾獎為中醫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其實這是誤解。
  • 一獎勝百獎!諾貝爾科學獎在中國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如果說,諾獎得主中女性獲獎的比例9%,是「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是「性別歧視」的一個證據,那麼,兩院院士和國家最高科學獎的評審規則,豈不成了「黃曆」和典型的「性別歧視」?其實,女性科學家獲某科學大獎或崇高榮譽,能佔到9%的比例是不低的,至少在中國來講,王教授舉的是「反例」。而在科學論證中,作者自己舉隅「反例」是大忌。則王教授此文撰寫的嚴肅性可想而知!
  • 注意這個幾個問題,以後中國越來越多人將會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不同於外國,中國擁有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但是因此也束縛者人們的思想。火藥是中國發明的,卻成了貴人玩弄的火炮。中國科舉制度也束縛中國的科學發展,科舉考試重在四書五經,少了算術的關注。中國現代的家庭也不怎麼注重學術,而更加關注的是榮譽與金錢。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獎,如今卻不是院士
    2019年8月在北京大興,中國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落地建成,是中國的中醫藥科研平臺之一。作為一種最廉價最普通的藥材,青蒿遍布中國各地,而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青蒿卻被國家重視,並且為其特意建造青蒿素科研中心,這不可謂不令人驚訝。
  • 又到院士評選時,院士在古代科舉制度下相當於什麼級別?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在田間工作院士制度的簡單介紹我國的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開始時其成員稱為「評議員」。1946年,中央研究院決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評選出了最早的一批院士。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醞釀建立學部制,195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宣布成立學部,聘選學部委員。1993年10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程院。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長江商報消息 ■ 楊玉聖院士制度兩大悖論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已達75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807人,除去117位外籍院士,兩院院士已多達1440人。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發明,我們都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院士集團。
  • 院士制度改革,不肯向歪風邪氣低頭、被排擠的饒毅,還有機會嗎
    「四無」科學家屠呦呦獲獎,打了部分院士的臉,也揭露了我國院士制度存在的缺陷。為此,科技部表示將改革院士制度,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一步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硬措施,並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讓院士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 中國「三無」科學家85歲獲諾獎,拯救數百萬人卻鮮有人知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有時會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因為她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更沒有院士頭銜,但是就是這樣的她,卻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了研製抗瘧疾藥物的任務,屠呦呦以她豐富的經驗,成為了該任務科技組的組長,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無色晶體並將之命名為青蒿素,
  • 《詩經》才是屠呦呦獲諾獎真正的預言帝: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為了青蒿素,屠呦呦付出了很多。後來關於青蒿素究竟是誰發明的,引起過一番爭議。對此,屠呦呦曾向陳效中表示,她有過不開心的日子。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讓她贏得了世界級的榮譽。
  • 人民日報評屠呦呦獲諾獎:以自信,以自省
    在2011年拿到號稱「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時,屠呦呦和屠呦呦現象就已引人矚目。作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結多年以來國人的「諾獎情結」之時,人們仍然感覺幸福來得有點突然,來不及品味。有人開玩笑說,以後萬能心靈雞湯句式「中國人為什麼拿不了諾貝爾科學獎」將不復存在。除此之外,這個「幸福」的確還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 外籍院士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揭秘院士制度是怎麼來的
    經過三十餘年的摸索和完善,1994年第七次院士大會選舉產生了首批外籍院士,陳省身、李政道、李約瑟等專家當選,標誌著中科院外籍院士制度正式建立。截至今年,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外籍院士116人,不僅數量上增速明顯,外籍院士制度也漸趨完善,注重多元學科結構,支持新興交叉學科,關注大國重器和前沿突破,不斷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潮流。
  • 同濟大學郭重慶院士榮獲第七屆管理科學獎特殊貢獻崇敬獎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日,2020中國管理科學大會暨第七屆管理科學獎會上,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原主任郭重慶榮獲第七屆管理科學獎特殊貢獻崇敬獎。中國管理科學學會授予郭重慶院士的頒獎詞這樣寫道: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 屠呦呦拯救數百萬人,為何始終與院士無緣?還被戲稱三無科學家
    在世界上,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最高榮譽都是諾貝爾獎;在中國,院士的稱號是國際諾貝爾獎。為了獲得院士的稱號,許多中國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工作。在我國,院士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同時,院士的選拔也有嚴格的規定。可以說,院士評選過程就是從獲獎者中選拔出更多優秀人才的過程。我們可以想像困難和困難。一般來說,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獎項。
  • 讓院士制度發揮更大作用(權威訪談)
    針對中國工程院章程修訂等完善院士制度的相關話題,多位院士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說,人們對院士制度改革非常關心,這是好事。幾十年來院士制度對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雖然當前出現的少數和院士有關的問題與院士制度本身沒有直接聯繫,但也反映出制度上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 中國科學家成美國院士!美國這是在打我們臉啊!人才何時留故土?
    國之重器成為美國院士!美國這是在打我們臉啊!我們何時能留住人才有一句李愛珍女士說過的話:「我沒有把科研看作一個職業,如果是職業,那就上班來下班走,掙一份工資,我是把科研看成我生命的絕大部分。」1949年11月,西方列強組建了巴黎統籌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是對我國進行一些高科技和戰略物資禁運措施的活動,時間長達數十年,尤其是分子數外延設備這種高科技硬體也都在禁運名單上,而我們的李愛珍女士和她的同事們卻沒有放棄一心就搞這個方面的研究,成功打破了西方的壟斷,最終研製出我們中國自己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