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獎勝百獎!諾貝爾科學獎在中國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2020-10-21 學人scholar

文|沈登苗,獨立學者

作者授權首發

2020年10月9日,本年度的諾貝爾科學家獎揭曉後,也許是8個得主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包攬(這本是常態,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的緣故吧,北京交通大學王元豐教授在《環球時報》發文:《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大意是: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有些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此文甫出,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反科學的公然喧囂 。」[1]

儘管王教授的許多論證不值一駁。如他為論證「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提供了諾獎得主中女性比例過低的一組數據:截止2019年,在所有597次科學獎頒發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即女性獲獎的比例為9%。那麼,這個比例低嗎?

最新的研究表明,代表當代中國科學、工程技術兩方面最高學術稱號的2411位兩院院士中,女性院士只有123名,僅佔總數的5%。[2]再如,迄今為止的33個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主中,除了屠呦呦,沒有1個是女性科學家,即女性獲獎的比例3%。如果說,諾獎得主中女性獲獎的比例9%,是「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是「性別歧視」的一個證據,那麼,兩院院士和國家最高科學獎的評審規則,豈不成了「黃曆」和典型的「性別歧視」?

其實,女性科學家獲某科學大獎或崇高榮譽,能佔到9%的比例是不低的,至少在中國來講,王教授舉的是「反例」。而在科學論證中,作者自己舉隅「反例」是大忌。則王教授此文撰寫的嚴肅性可想而知!

但本文仍不想從諾貝爾獎是否客觀、公正、科學、權威的角度進行討論,因為有人可能會說,以西方的價值觀來討論西方的規則不能信服,本人僅從中國朝野,尤其是國家一再破格賜於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兩項殊榮來說明吧。

中國雖然是獲取諾貝爾科學獎較遲、較少的大國,但對諾獎的興趣,恐怕一點也不遜於諾獎大國,相關文章或報導汗牛充棟,在民間,早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諾貝爾科學獎情結」(金俊岐語)。廟堂也同樣格外重視。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舉國歡慶!由於此獎對新中國而言,具有「中國的」、「新中國培養的」、「國內做出的」三個重大意義!也可謂在相關制約上的一舉突破!故國家層面給予屠呦呦無上榮光。屠呦呦獲諾獎後,不僅以最快的速度獲得2016年度(當年2015年度可能在程序上來不及)國家最高科學獎,而且在2019年又成為第一批「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而兩項殊榮同時擁有者,全國至今只有5人!

早在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獎時,人們發現,此舉的特殊意義「在於打破了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慣例」(熊丙奇語),而這個意義同樣適合於「共和國勳章」中的科學家獲得者(袁隆平、鍾南山都是工程院院士)。本人還要指出的是,在33個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主中,除了2011年得主吳良鏞可能因專業(建築與城市規劃)特殊,在獲國家最高科學獎前,僅獲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民間大獎外,其餘31個在獲國家最高科學獎前,都既獲得過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至少2010年前的人均獲得數量超過了三次[3]),又獲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求是科學獎,以及具有國際性的邵逸夫獎等民間大獎。唯獨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獎前,既從未以個人名義獲得過各類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也從未獲得過各種民間科學大獎。換句話說,33位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獎前,僅屠呦呦1人從未獲得過國內的任何類型的科學大獎,可謂再次破格。加之是唯一的女性,實屬三次突破。

一獎勝百獎!屠呦呦以一個諾獎,囊括了當代中國兩項最榮耀的桂冠,誰、又有哪個獎可以與之爭鋒?這不是足以說明,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在中國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科學獎勵的層面,任何一項獎勵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嗎?甚至可以說,有哪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能得到屠呦呦那樣的國家最高禮遇呢?我想,這不僅是國家對諾獎得主屠呦呦女士的尊重,這何嘗不是中國政府對諾貝爾科學獎和科學的尊重,以及寬廣的人文胸懷呢?

此外,從包括唯一連任13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孫家棟,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鐘南山在內的、9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分析,共和國勳章的底色是人民英雄和國防衛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流價值觀和國家意志的高度體現。

故諾貝爾科學獎過時的論調是否「反科學」,我們姑且不論,但這至少是偏離當今我國的主流價值觀的,我們是否該摒棄呢?

2020-10-19

注 釋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609641667658289&wfr=spider&for=pc 2020-10-19訪問。

[2] 武虹等:《院士群體與特徵分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中國科技資源導刊》第52 卷第1 期,2020 年1 月 。

[3]見趙明:《傑出科學家的國家認可機制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作者簡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谿市人,獨立學者,主要從事教育史和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論文集)一書,提出「一代難以成為學者」的原創理論,以此破解了「錢學森之問」。

學人Scholar

往期精選

學人書單| 知識人 | 經濟金融 | 政治與法律 | 中國史 | 全球史與史學理論 | 社會學 | 文學 | 科學與藝術 | 哲學 | 編輯書單 | 通識讀本

學人訪談| 蕭功秦 | 伍國 | 楊福泉 | 劉清平 | 展江 | 陳映芳 唐小兵 | 楊煉 |樊星 | 馬國川 | 童之偉 | 周啟早 | 李銀河 | 方方

學人往事&逝者| 楊小凱 | 楊絳 | 揚之水 | 胡適誕辰127周年 | 高華逝世七周年祭 | 陳夢家

學人史料| 趙元任 | 錢穆 | 胡適逝世57周年 | 一瓣心香祭高華 | 一代文心 | 陳寅恪

專題| 什麼是自由 | 院系調整 | 曹雪濤事件 | 中國領土 | 金觀濤 劉青峰 | 錢鍾書與陳寅恪 | 中美關係 | 打工詩人 | 動物福利

學人·思想的蘆葦

投稿、聯繫郵箱:isixiang@vip.qq.com

相關焦點

  • 一獎勝百獎,諾貝爾科學獎在中國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一獎勝百獎,諾貝爾科學獎在中國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2020-10-2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諾貝爾科學獎|諾獎|...
    周程在對1901-2020年間諾貝爾科學獎的頒獎數據進行處理後指出,諾貝爾科學獎史上出現過三大奇觀:1. 20世紀早期德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獨佔鰲頭;2. 二戰結束後美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遙遙領先;3. 21世紀初期日本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出現井噴。
  • 中國第一枚諾貝爾科學獎:屠嗷嗷一鳴驚人
    據人民日報記者@劉仲華瑞典報導,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5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半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這意味著中國終於打破了中國人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的魔咒,改寫了中國在諾貝爾科學獎領域「零」的記錄。世界諾貝爾獎金的獲獎率是一個國家科學研究水平的一個重要反應。
  • 誰在為屠呦呦獲諾獎而犯酸
    原標題:誰在為屠呦呦獲諾獎而犯酸  沒有徵得基層同意,沒有一層層上報,甚至連國家科委、衛計委可能都不知道,諾獎便把載入史冊的科學最高榮譽授給了中國人屠呦呦——一個連院士都不是、論文都沒幾篇的中國老太太。這讓中國人倍感榮耀與驚喜的同時,也讓一些中國人感到了難堪。
  •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下篇)
    日本新世紀19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中,獲物理學獎的有8人,獲化學獎的有7人,另外4人獲的是生理學或醫學獎。19名獲獎者中,出生在二戰結束之前的有13人。其中出生在1926-1935年間和1936-1945年間的各佔6人,還有1人是南部陽一郎,他出生於1921年。
  • 中國女律師獲諾貝爾替代獎,這個獎項有什麼不同?
    不少網友在為這些猜測的時候,卻不知道我們國家一位女律師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替代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跟真正的諾貝爾獎還是有區別的,那麼這個獎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據訊妹了解,迄今為止,已經有70個國家的174人被授予「正確生活方式獎」。 今年的獲獎人來自西撒哈拉、中國、瑞典和巴西。
  • 關於諾貝爾科學獎,你需要知道這些……
    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居裡夫人(Marie Curie)是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因此,總計有615位頂尖科學家拿到了這一象徵人類最高科學榮譽的獎章。共有19位女性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其中物理學獎3次、化學獎5次、生理學或醫學獎12次。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納米牛人楊培東今天衝擊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1年6月29日,楊培東專程從美國返回母校參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培東實驗基地·培東實驗班揭牌儀式中國江蘇網10月7日訊 精細如頭髮絲萬分之一的金屬線、小如一隻果蠅的神經環路,是普通人幾乎完全忽略掉的「微小」,有人卻能從中找到大樂趣,並且一路「
  • 盤點穆斯林之中,諾貝爾科學獎的獲得者
    諾貝爾科學獎是目前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科學獎項,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們為人類做出了太多的貢獻,截止到2020年,共有三位穆斯林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項,目前只有土耳其,埃及,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1915年,山極勝三郎在菲比格實驗的啟發下,通過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煤焦油成功誘導了腫瘤,這一實驗方法的建立對實驗誘導腫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山極勝三郎也因此屢獲諾獎提名,但是很遺憾,直到去世他都未獲得諾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提到菲比格的諾貝爾獎,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位日本科學家,山極勝三郎。1915年,山極勝三郎在菲比格實驗的啟發下,通過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煤焦油成功誘導了腫瘤,這一實驗方法的建立對實驗誘導腫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山極勝三郎也因此屢獲諾獎提名,但是很遺憾,直到去世他都未獲得諾獎。
  • 2020年度北京科學技術獎提名公示 31人獲最高獎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已經結束,進入公示階段。此次共收到提名書633份,有31人獲北京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提名,其中包括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生物晶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等多位抗疫科學家。
  • 11家諾獎實驗室深圳大集結
    2020-06-16 08:02:29 來源: 荊祭徒愛娛樂 舉報   如果給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 中國當獲諾貝爾和平獎!
    9月8日,國家抗疫表彰大會召開,宣告了中國抗疫戰略性重大成果,表彰了逆行而上的英雄衛士。再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工程,竊以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當獲諾貝爾和平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到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共計頒發了93個獎項,有些年份因故沒有頒發。至今有100人和22個機構獲得,其中有組織多次獲得,比如國際紅十字會被授予3次。隨著時間推逝,以及世界發展變化,諾貝爾和平獎由專注於戰爭與和平方面延伸至包括發展、環境和貧困等問題,評選委員會對「和平」的理解也變得相對寬泛起來。
  • 北大教授評本世紀日本第19次獲諾獎
    日本自2000年起,幾近平均每年都有1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獲獎總人數僅次於美國,並逐漸拉開了與英國、德國、法國的距離。這令國際社會感嘆不已。日本何以在21世紀最初二十年出現諾貝爾科學獎 「井噴」 現象?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此前已在本微信公眾號上著文進行過初步探討,本文擬基於最新統計數據就日本新世紀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所處社會環境問題再補充談些粗淺看法。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歷史上的今天 屠呦呦獲諾獎
    2015年10月5日(農曆2015年8月23日),中國女藥學家Campbell,Satoshi ōmura二人因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感染的新療法,屠呦呦(Youyou Tu)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三人共同獲得該獎。
  • 人民日報評屠呦呦獲諾獎:以自信,以自省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願,是中國本土科研體系所培養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第一人,她的獲獎可以增強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們的自信心。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賀電中所言,屠呦呦獲獎,正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中國科學界水平在許多領域已經趕超甚至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屠呦呦」。
  • 《英雄兒女》獲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12月26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十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郎園Vintage16號館虞社演藝空間舉行。本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以「真實高於月亮」為主題,在十周年之際,藉助紀錄片這一媒介,喚起人們對於真實價值和紀錄片社會功能的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