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
文|沈登苗,獨立學者
作者授權首發
2020年10月9日,本年度的諾貝爾科學家獎揭曉後,也許是8個得主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包攬(這本是常態,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的緣故吧,北京交通大學王元豐教授在《環球時報》發文:,大意是: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有些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此文甫出,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反科學的公然喧囂 。」[1]
儘管王教授的許多論證不值一駁。如他為論證「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提供了諾獎得主中女性比例過低的一組數據:截止2019年,在所有597次科學獎頒發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即女性獲獎的比例為9%。那麼,這個比例低嗎?
最新的研究表明,代表當代中國科學、工程技術兩方面最高學術稱號的2411位兩院院士中,女性院士只有123名,僅佔總數的5%。[2]再如,迄今為止的33個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主中,除了屠呦呦,沒有1個是女性科學家,即女性獲獎的比例3%。如果說,諾獎得主中女性獲獎的比例9%,是「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是「性別歧視」的一個證據,那麼,兩院院士和國家最高科學獎的評審規則,豈不成了「黃曆」和典型的「性別歧視」?
其實,女性科學家獲某科學大獎或崇高榮譽,能佔到9%的比例是不低的,至少在中國來講,王教授舉的是「反例」。而在科學論證中,作者自己舉隅「反例」是大忌。則王教授此文撰寫的嚴肅性可想而知!
但本文仍不想從諾貝爾獎是否客觀、公正、科學、權威的角度進行討論,因為有人可能會說,以西方的價值觀來討論西方的規則不能信服,本人僅從中國朝野,尤其是國家一再破格賜於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兩項殊榮來說明吧。
中國雖然是獲取諾貝爾科學獎較遲、較少的大國,但對諾獎的興趣,恐怕一點也不遜於諾獎大國,相關文章或報導汗牛充棟,在民間,早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諾貝爾科學獎情結」(金俊岐語)。廟堂也同樣格外重視。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舉國歡慶!由於此獎對新中國而言,具有「中國的」、「新中國培養的」、「國內做出的」三個重大意義!也可謂在相關制約上的一舉突破!故國家層面給予屠呦呦無上榮光。屠呦呦獲諾獎後,不僅以最快的速度獲得2016年度(當年2015年度可能在程序上來不及)國家最高科學獎,而且在2019年又成為第一批「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而兩項殊榮同時擁有者,全國至今只有5人!
早在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獎時,人們發現,此舉的特殊意義「在於打破了最高科學技術獎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慣例」(熊丙奇語),而這個意義同樣適合於「共和國勳章」中的科學家獲得者(袁隆平、鍾南山都是工程院院士)。本人還要指出的是,在33個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主中,除了2011年得主吳良鏞可能因專業(建築與城市規劃)特殊,在獲國家最高科學獎前,僅獲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民間大獎外,其餘31個在獲國家最高科學獎前,都既獲得過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至少2010年前的人均獲得數量超過了三次[3]),又獲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求是科學獎,以及具有國際性的邵逸夫獎等民間大獎。唯獨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獎前,既從未以個人名義獲得過各類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也從未獲得過各種民間科學大獎。換句話說,33位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獎前,僅屠呦呦1人從未獲得過國內的任何類型的科學大獎,可謂再次破格。加之是唯一的女性,實屬三次突破。
一獎勝百獎!屠呦呦以一個諾獎,囊括了當代中國兩項最榮耀的桂冠,誰、又有哪個獎可以與之爭鋒?這不是足以說明,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在中國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科學獎勵的層面,任何一項獎勵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嗎?甚至可以說,有哪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能得到屠呦呦那樣的國家最高禮遇呢?我想,這不僅是國家對諾獎得主屠呦呦女士的尊重,這何嘗不是中國政府對諾貝爾科學獎和科學的尊重,以及寬廣的人文胸懷呢?
此外,從包括唯一連任13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孫家棟,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鐘南山在內的、9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分析,共和國勳章的底色是人民英雄和國防衛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流價值觀和國家意志的高度體現。
故諾貝爾科學獎過時的論調是否「反科學」,我們姑且不論,但這至少是偏離當今我國的主流價值觀的,我們是否該摒棄呢?
2020-10-19
注 釋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609641667658289&wfr=spider&for=pc 2020-10-19訪問。
[2] 武虹等:《院士群體與特徵分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中國科技資源導刊》第52 卷第1 期,2020 年1 月 。
[3]見趙明:《傑出科學家的國家認可機制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作者簡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谿市人,獨立學者,主要從事教育史和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論文集)一書,提出「一代難以成為學者」的原創理論,以此破解了「錢學森之問」。
原標題:《一獎勝百獎!諾貝爾科學獎在中國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關鍵詞 >> 諾貝爾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