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陸軍史上,軍旗無疑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地位,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也同時存在,那就是往往軍旗被炸得只剩外層的流蘇也不拿去專人修理,反而繼續使用。那這背後的怪相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一切,都得從日軍陸軍編制說起。
據悉,日軍步兵和騎兵聯隊的士兵,大多來自同一固定的市,一般擁有授予軍旗的資格,但是師團下屬的聯隊卻迥然不同,士兵流動性非常大,雖然可以成為日本國內數十個聯隊管區的重要構成部分,但在通常情況下是沒有資格攜帶軍旗的。
即便到了抗戰時期,隸屬於唯一聯隊管區的步兵聯隊,其士兵來源漸趨穩定,哪怕到了後來徵兵規模擴大,同一聯隊管區可以組成若干個步兵聯隊,但由於士兵補充源已經固定,因而在陸軍部隊中步兵與騎兵聯隊成為最穩定的基層結構,也就成為軍旗最直接的授予者。因而,日本軍旗又被稱之為聯隊旗。
而聯隊旗在日軍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有著特殊的含義。作為天皇分身而存在的軍旗,甚至有專門的護旗班保駕護航,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軍旗享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呢?
原來,聯隊旗的授予十分嚴格莊重,此旗是由天皇於威嚴的皇宮內當面授給聯隊長,天皇下達敕令,聯隊長奉詔,表示要絕對忠於天皇。因而聯隊旗隨軍出徵也就意味著天皇御駕親徵,所以保護軍旗就是捍衛天皇不受侵犯。與此同時,還規定軍人必須向軍旗行大禮,也就是面見天皇時所行之禮。
戰時,聯隊在生死存亡之際,特別是即將被全殲的緊要關頭,應將軍旗燒毀,並將旗杆頂端的天皇家徽深埋地底,這也就意味著該聯隊離被全殲也不遠了,而且軍旗一旦被搶,全聯隊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儘管並沒有類似情況發生。
由於軍旗特殊的意義,一般會將其放在黑色布袋中,絲綢制的旗面極易受損,往往只剩下外圈的流蘇,即便如此,日軍並沒有扔掉軍旗,特別是在戰隊受挫之時,反而果斷拿出軍旗引導步兵為進攻開路。因為在日軍心中,軍旗越是破爛越能彰顯聯隊歷史悠久,戰鬥力爆表,並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勵士兵,所以即便被炸得粉粹也絕不會修補,只要還能懸掛,就絕不會拋棄。
1944年9月11日,騰衝戰役已經到了最後階段,日本精銳部隊——步兵第148聯隊迫於形勢燒毀了聯隊軍旗,號召士兵做最後的抵抗,實行玉碎計劃,即血戰到底,重創國軍。這是中國軍隊強迫日軍自己焚毀的第二面軍旗,在此後的一周,日軍共有兩個聯隊的軍旗被燒毀。
直到1945年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之時,日軍就下令燒毀了四百餘面軍旗,不過仍有一面軍旗被完整的保存下來,現今供奉在靖國神社。
至此,聯隊旗隨著日軍戰敗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象徵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即使過去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
本文由探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