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到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1905年到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曆程。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
第一階段:紀錄式影片---喚醒民眾的抗戰意識(1932--1937)
代表作:《風雲兒女》《馬路天使》《狼山喋血記》
從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覺醒」的中國電影從業者,終於認識到「反帝抗日」這一崇高的歷史使命。就在淞滬抗戰進行之中,部分電影公司及其從業者便投入抗戰新聞紀錄片和抗戰動畫片的拍攝。這些影片相當及時地報導與宣傳了淞滬抗戰,展現了中國軍民抗敵禦侮的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當時最值得一提的影片應該說是以抗日為背景的《風雲兒女》,此外還有《共赴國難》《漁光曲》《狼山喋血記》《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一批優秀的、堪稱經典的民族電影作品。
當時的左翼文藝工作者紛紛開始在上海各家報紙副刊開闢電影批評專欄,揭露帝國主義電影的文化侵略和經濟侵略實質,與「軟性電影」論者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努力維護中國新生電影的發展。他們參與明星、聯華、藝華等影業公司的電影創作以及開闢電通影片公司作為中國電影文化運動的新陣地,一大批以反帝國主義反封建思想為主旨,以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和揭露社會黑暗為題材,滲透著強烈的啟蒙與救亡精神的電影作品出現在當時的中國影壇。
第二階段:多題材影片---保衛我們的祖國1937--1949)
代表作:《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在太行山上》
抗戰電影的高潮於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進入新的階段。在此期間,除了幾部典型的抗日戰爭中真實事件改變的故事片,隸屬於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名下的中國電影製片廠還拍攝了一大批抗戰題材的紀錄片和少量動畫片。而荷蘭著名導演伊文斯來華拍攝的《四萬萬中國人民》和美國導演弗蘭克·卡普拉來華拍攝的《中國的抗戰》則意味著中國的抗戰電影已經開始成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電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使中國影業損失慘重,聚集了中國大部分最有實力的電影企業、人才和觀眾的上海影業首當其衝。1937年下半年,上海的電影生產基本處於停頓狀態,幾家主要的電影公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上海作為中國電影基地的中心地位發生動搖,改變了中國影業傳統的分布狀況。炮火硝煙裡的中國電影,與中華民族共命運,並以影像的方式見證了民族命運的歷史性變革。
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戰電影大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一條故事線索,即主人公原有的平靜生活被打破、目睹日軍殘害中國同胞的暴行或飽受苦難生活的考驗、覺悟自身處境的困難或使命的崇高、走向堅決抵抗侵略者的道路直至取得勝利——這一「成長」母題,無意中營構了一個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的影像寓言。
第三階段:我們的英雄們---新兒女英雄傳(1949--1979)
代表作:《地道戰》《小兵張嘎》《平原遊擊隊》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抗日題材電影不但數量眾多,且藝術成就突出,成為新中國以表現新主人公「工農兵」為主的銀幕上一批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中多部都成為那一時期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例如《中華兒女》《趙一曼》《新兒女英雄傳》《雞毛信》《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回民支隊》《地雷戰》《南海潮》《小兵張嘎》《野火春風鬥古城》《兵臨城下》《地道戰》《苦菜花》《三進山城》等,這些影片以簡單直接的電影敘事、家國夢想的宏大主題、英雄主義的頌讚激情以及相當獨特的電影氣質,徵服了一代觀眾的心靈。
同時,這些抗日題材影片在風格和樣式上也逐漸超越了僅僅「寫實」,而更加充滿了傳奇色彩。片中的人物無論正面還是反面,絕大多數都成為新中國銀幕上的經典形象。更為重要的是,在新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中,湧現出一批英勇無畏、敢於犧牲的英雄兒女:例如《平原遊擊隊》中的李向陽,《小兵張嘎》中的小嘎子等等。
第四階段:當代電影中的抗戰作品---人性復歸與悲情降臨(1979--)
代表作:《血戰臺兒莊》《紅高粱》《太行山上》
當代中國電影中涉及抗日題材的影片數量雖然有限,但其意義同樣不容低估.改革開放以來,在對世界戰爭電影以及新中國戰爭片的不斷反思中,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走上了一條人性復歸與悲情降臨之路。其中較有影響的抗戰題材影片有:《歸心似箭》《鹿鳴翠谷》《風雲初記》《一個和八個》《血戰臺兒莊》《八女投江》《紅高粱》《晚鐘》《譁變》《戰爭子午線》《烈火金鋼》《731大潰逃》《衝出死亡營》《步入輝煌》《鐵血崑崙關》《七七事變》《敵後武工隊》《南京大屠殺》《浴血太行》《燃燒的港灣》《葵花劫》《紫日》《鬼子來了》《血性山谷》《平原槍聲》《五月八月》《太行山上》等。
連結:
那些讓我們記憶猶新的鏡頭
——經典抗戰電影一覽
《共赴國難》
聯華影業公司1932年攝製。編劇:孫瑜、王次龍、史東山、蔡楚生;導演:孫瑜、王次龍、史東山、蔡楚生;主演:王次龍、高佔非、宗惟賡、鄭君裡、蔣君超、陳燕燕等。
《共赴國難》(原名《國難》)在一二八戰爭爆發後不久開始醞釀,2月18日討論劇本,2月27日著手拍攝,4月中旬即告攝成,於8月19日正式公映,配合了一二八戰爭後高漲的抗日民主運動,具有現實意義。
《風雲兒女》
電通影片公司1935年攝製。編劇:田漢、夏衍;導演:許幸之;主演:袁牧之、王人美、談瑛、顧夢鶴。
影片通過梁質甫的戰鬥犧牲和辛白華的轉變,反映了抗日時期知識青年的覺醒和成長,以及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強烈願望。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不僅在革命戰鬥年代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和戰鬥意志,並且於新中國成立後光榮地被選定為代國歌和國歌。
《亂世風光》
金星影片公司1941年攝製。編劇:柯靈;導演:吳仞之;主演:石揮、於素蓮、英子、端木蘭心、韓非、張伐、史原。
《亂世風光》被認為「孤島」時期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劇作者力圖從側面暴露侵略戰爭的罪惡,同時反映了「孤島」上海的社會現實:一面是花天酒地,一面是饑寒交迫,同時也有人為抗戰中的祖國而默默地工作。劇本構思巧妙,結構嚴謹,著重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懸念。《亂世風光》於1942年5月公映,日軍佔領上海租界,影片不久又被禁映。
《一江春水向東流》
崑崙影業公司1947年攝製。編導:蔡楚生、鄭君裡;主演:白楊、陶金、舒繡文、周伯勳、上官雲珠、吳茵、高正。
故事結構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影片把抗戰前後將近十年間的複雜社會生活,濃縮到一個家庭的遭遇之中,進行精心的藝術構思,形成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影片將中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的表現技巧,融匯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創造了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堪稱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地雷戰》
1962年 導演:唐英奇 徐達 主演:白大均 魯在蘊 趙長瑞
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在黨的領導下各村組成了民兵聯防,他們使用最簡陋的武器,擺下地雷陣,打得日本侵略者落花流水,粉碎了敵人「掃蕩」的陰謀。
《小兵張嘎》
196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 導演:崔嵬、歐陽紅櫻 編 劇:徐光耀 主演:於紹康 吳克勤 安吉斯 張平 張瑩
張嘎恐怕是少年兒童最熟悉的抗戰形象。抗日戰爭時期,冀中白洋澱的張嘎懷著為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叔的願望,跟遊擊隊一起生活戰鬥。他配合遊擊隊拔掉敵人炮樓,救出了老鍾叔。這個少年在革命的風雨歷程中迅速地成長起來。
《地道戰》
1966年`八一電影製片廠 導演:任旭東 主演:朱龍廣、張勇手、朱啟、劉秀傑
1942年的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準備戰鬥。為了與日軍展開鬥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鐘聲響遍冀中平原。
《血戰臺兒莊》
1986年廣西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聯合出品 導演:楊光遠 翟俊傑主演:邵宏來 初國良 江化霖 趙恆多
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將國民黨軍隊的抗戰事跡搬上銀幕。它所描寫的是國民黨正面戰場上對日軍的一次大捷,片中對中國軍人浴血奮戰場面的描繪和視死如歸精神的刻畫在海外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鬼子來了》
製片廠 2000年 導演:姜文 電影演員:姜文 姜鴻波 陳強 陳述 澤田健野
新時代抗戰影片的典型。影片沒有濃墨重彩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而是將面對強敵入侵時,中華民族亟待反省的國民性及其文化心理當作影片訴求的重點。這成為了電影藝術家通過抗戰敘事探索戰爭本身和人性本質的重要手段。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