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2015-08-28 16:28: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2015年08月28日 16:28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重慶8月28日電 題: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作者 鍾旖

  「抗戰木刻運動的輝煌先前不曾有,今後也不會再有。」將思緒倒回上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木刻運動,已是98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版畫家王琦老先生在電話中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舉起新興版畫運動的旗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以貼近中國社會現實,吶喊出人民大眾心聲為主旨的新興版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和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場抗日救亡的藝術運動。

  「1937年,我與大多數藝術青年一樣,最大的夢想是前往法國深造油畫。」彼時剛從上海美專畢業的王琦,正是19歲意氣風發的少年,「夢想」在朝夕間被「七七事變」爆發徹底打破,王琦「沒有猶豫」,轉而從上海回到出生地重慶,在抗戰大後方開始了他的抗戰美術徵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易於創作、印刷方便的優勢,版畫成為廣大藝術工作者樂於採用的方式。王琦至今記得,在抗日的戰火中創辦的《戰鬥美術》雜誌,發刊當天1000多份就被搶購一空,即使在重慶大轟炸期間,《戰鬥美術》仍在堅持出版,「大批藝術青年用畫筆和刻刀,高揚正義、鼓舞將士。」

  1942年1月,王琦與友人在重慶創建了中國木刻研究會。「木刻運動高潮時期,重慶報紙上天天有木刻,這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1942年到1945年,是其中最輝煌的一段。」王琦說,當時雜誌、報紙都設有版畫副刊,老百姓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版畫,對抗戰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為外人鮮知的是,木刻運動的旋風不僅風靡著中國,還走出了國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抗戰木刻作品曾遠赴前蘇聯、美國、英國、印度等地巡迴展出,不僅擴大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影響,也獲得了世界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戰的支持和援助。在美國,《時代》、《生活》、《幸福》三份雜誌曾以10個版面篇幅報導中國抗戰木刻的情況,取名為《木刻幫助中國人民戰鬥》。

  王琦之子——73歲的王煒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繼承了父親的衣缽。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版畫院院長的王煒告訴記者,在他記憶裡,「被父親抱在懷裡,他手上還看著木刻稿子」的畫面揮之不去,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父親投身宣傳之舉,讓他尤為欽佩。

  王煒說,作為抗戰時期大後方木刻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父親王琦的藝術生涯一直是忙碌的。上世紀90年代後期,老人因視網膜脫落,已不再進行木刻創作,但他的心一直繫著藝術發展,「現在還會用微信看美術行業最新動態。」

  2015年4月,王琦、王煒父子的藝術對話錄《世紀刻痕》由湖南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書中不僅描繪了近代中國版畫史縮影,也記錄了老一輩版畫家們為反映民族精神、現實生活和追求藝術探索所做出的努力。「當代版畫不能忘掉歷史,和平年代,所有的文學藝術都應與生活同伴,與時代同行。」採訪最後,王琦如是說。(完)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在魯迅先生熱切關懷和親自教導下,新興木刻作為20世紀中國一股嶄新的革命美術創作潮流,在其引入中國伊始的上世紀30年代前半期就已經取得了迅猛發展。全面抗戰爆發後,新興木刻開始肩負起更大的歷史使命,走在了美術創作甚至中國文藝的前列。在抗戰洪流中,如何創作出新的中國藝術?新興木刻也在努力探求著自己的藝術定位和身份。
  • 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中國(版畫) 李樺 沒有哪一幅美術作品能夠像江豐的《「九一八」日軍侵佔瀋陽城》木刻那樣,在日軍佔領東北的第一時間即以所見真相的圖像昭然揭露侵略者的野心;也沒有哪一幅繪畫作品能夠像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
  • 「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
    開幕儀式嘉賓合影三個多月前,在重慶美術館揭幕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一度讓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資深教授康寧都格外感慨:多年前,正是李少言老師引領自己走上了藝術道路。如今,這個展覽走出重慶了——11月24日,由重慶美術館主辦、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協辦的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巡展(西安站)」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2月20日。
  •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 體現出其卓絕的趣味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從1929年起,他利用自己的藏品編印了一系列有關版畫的出版物,這些書集中了當時歐亞版畫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涉及木刻、石版畫等多個門類,形式豐富,風格多元,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也體現出魯迅本人卓絕的趣味,如陳丹青所說,「魯迅的視野與當時歐洲的實驗藝術,幾乎是同步的。」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系我國現存最早木刻套色版畫  我國古代版畫(木刻)歷史悠久,比歐洲早五百多年,是世界版畫的策源地。魯迅先生在《木刻紀程》小引中說:「中國木刻和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體面的歷史」。  隋唐之前的中國佛教石窟、寺院壁畫中採用了漏印填彩技術。唐代,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由寫本時代進入印本時代。
  • 豐臺區少年宮木刻版畫工作室啟動 大師帶學生「重刻經典」
    李冉攝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 作為手工和繪畫的綜合體,木刻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6月2日,記者從豐臺區獲悉,紀念建國70周年「重刻經典 築夢成長」暨豐臺區少年宮「有朷之間」木版畫工作室啟動,同時,楊宏偉版畫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也在豐臺區少年宮掛牌。
  • 中國當代版畫在重慶展出 南北方版畫家交流(圖)
    中國當代版畫在重慶展出 南北方版畫家交流(圖) 2015-01-06 18:49:03陳秋杏 攝藝術家焦文斯版畫作品《Made In China》。 陳秋杏 攝藝術家張宏偉絕版木刻作品《歲月留痕》。 陳秋杏 攝   中新網重慶1月6日電 (陳秋杏 唐李嬡莎)版畫,以一種樸實無華的創作風格,簡單的創作形式來體現獨特的刀味與木味。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儘管在美術高等學府裡已呆了二年多,但多數仍對版畫不甚了解。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畫稿的過程,也是充分將版畫與素描聯繫的過程,通過素描基礎,來繪製版畫稿,通過繪製版畫稿,來發現自己在素描中的問題,提升素描的概括、層次等劃分能力。2、刻板。根據繪製好黑白稿,來進行刻板。版畫與素描的很大不同一點是,素描要強調線條感,密密交織的方向性線條會帶給人愉悅的視覺感受。版畫更注重的塊面感,刀法、刀的力度與走向,以及由此給人帶來的木味。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1960年畢業於該系,1961年因創作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於畫壇嶄露頭角。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千山萬水,八年抗戰,這些木刻板子居然還能聚在身邊,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 不離不棄地過了九十六年。我一輩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機會不多,過日子倒是從來不敢苟且,不敢懶惰,怕都是刻木刻養成的習慣,一刀一刀小心往下刻,深(生)怕出現差池。在軍墾農場勞動三年,末尾那段日子,跟同事張佩義聊天,我說:「回北京不刻木刻了。」他問:「不刻木刻你吃什麼?」
  • 繪出烽火中的丹青畫卷(銘記·抗戰中的美術)
    抗戰初期他就計劃創作抗戰史畫,開篇構想是《偉大的行列——四萬萬七千五百萬同胞》,以群像式的構圖和畫面,顯示中國人民的力量。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唐一禾作品中,有多幅工人形象的素描,就是他為這件作品搜集的創作素材。   在日寇對武漢的第一次轟炸中,武昌藝專校舍被炸毀。在一片廢墟上,校長唐義精淚流滿面地說:可毀者物質,不可毀者精神!
  • 重慶首個木口木刻版畫展開展
    11月27日,重慶天地佳想安善美術館,參觀者正在欣賞版畫作品。記者 鄭宇 攝  本報訊 (記者 蘭世秋)你見過木口木刻版畫嗎?11月27日,重慶首個木口木刻版畫展在位於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展出了出生於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  木口木刻版畫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要求藝術家在木板的橫斷面進行雕刻,對技法要求的精細程度,堪比中國的繡花技藝。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水印木刻,這個詞語,一般讀者並不熟悉,但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形式:將要印刷的繪稿鏡像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性顏料塗刷於印版,再覆以紙張,通過工具擦印得到圖像,這便是水印木刻製作的基本要素與流程。這種工作原理從古代雕版複製版畫一直延續到現代原創水印木刻。
  • 美術研究│心有靈犀 捉刀代筆——合肥版畫創作現象
    為了集中學習,他們一個時期會猛「玩」一個版種,絲網版、銅版、木版、藏書票都「玩」過,搞版畫是個髒活累活,可大夥「玩」得很快活,很盡興,到吃飯時大家輪流坐莊,大塊肉大杯酒,飯後狂談,其樂融融。就是這樣,一「玩」就是五年,人數從2002年最初的四個發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在當下的中國版畫界此現象可能是個例外。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從英國人託馬斯·比維克的「白線雕版法」,到20世紀20-30年代自由奔放的版畫作品及與文學的關係,再到近些年的作品,展覽集中呈現了木口木刻家協會(SWE)自1920年成立100年間英國木口木刻版畫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世界木口木刻版畫的影響。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最早知道俞啟慧先生是因為他早年的非常著名的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20世紀只有少數的畫面能夠銘刻在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的心中,能夠傳承數代的更少,俞先生1961年的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美院副院長高世名認為,俞啟慧先生的作品既有對世界文明史尋根探索,又有時代氣息鮮明。」
  • 製作版畫原來這麼好玩,直呼過癮
    版畫也是繪畫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每年接觸或是學習版畫的同學都比較少,大家對於版畫都不夠了解。其實版畫的特性和當代藝術更加接近,很多的當代藝術家都是版畫出身的,版畫的製作過程也是非常有趣的。今天重慶美術畫室——龍行畫室(現在無排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製作版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