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木刻,這個詞語,一般讀者並不熟悉,但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形式:將要印刷的繪稿鏡像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性顏料塗刷於印版,再覆以紙張,通過工具擦印得到圖像,這便是水印木刻製作的基本要素與流程。這種工作原理從古代雕版複製版畫一直延續到現代原創水印木刻。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美術館展覽評審委員會委員、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參展藝術家陳琦教授的最新作品:《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該書從歷史沿革、製作過程、歷代名家作品圖片以至實操步驟圖,多角度呈現水印木刻的發展過程,很多珍貴資料第一次呈現給大眾。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在新書發布會上評價說:「水印木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文化自信、對非遺項目進一步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有著填補中國水印木刻理論與技法空白的意義。」
水印木刻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門類,它的歷史價值與中國雕版印刷的發明息息相關。雕版印刷作為發端於中國的一門獨特印刷技藝,其印製的作品從最初隋唐的佛像木刻圖畫到明清之際的彩色套印畫譜,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中,始終帶有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形態和美學觀念,蘊藏著豐富的古代社會圖像資源和多重審美風尚。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陳琦教授潛心於水印木刻創作30多年。1988年至1990年,相繼以中國古代器物如家居用品中的案幾、椅、扇、碗、盞等為題材創作了15件《明式》系列水印木刻作品。「在創作這批作品的過程中我經歷了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洗禮,它將我的文化根性深植於腳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令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文化身份意識。」
陳琦驚嘆於中國古代精美絕倫的木版畫。中國是版畫發明國,目前存世最早的版畫是9世紀的《金剛經》扉頁插圖。中國傳統彩色水印版畫的傑出代表是17世紀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以及大量的古籍善本插圖和具有不同地域審美特徵的民間木版年畫。這些以中國繪畫圖式及審美觀念為標準,以紙本水性顏料為媒材,以雕版鐫刻為主要印製技術的水印版畫形成了一個歷史悠久、技術完備、成果輝煌的視覺文化生產與傳播系統,曾對17世紀日本浮世繪木版畫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世界版畫圖譜中形成了以銅版、石版、油印木刻為主的西方版畫語言樣式和以中國木版水印為代表的東方版畫語言樣式兩大板塊。
19世紀,西方照相製版印刷術傳入中國短短幾十年便將傳統木版水印技術淘汰,使其由絢爛趨於盡絕。所幸的是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開啟了中國現代創作版畫之門,他大量介紹引進西方現實主義創作版畫,推動了中國創作版畫的發展。當時進步的藝術青年們以刀代筆創作了大量的黑白木刻作品,鞭撻時弊,宣傳抗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版畫得到全面發展,不僅進入專業美術院校專業教學系統,版畫作品也由單純的黑白木刻發展為版種齊全、風格多樣的繪畫形式。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學院副院長方利民教授曾經和國外交流,課程互換,發現水印版畫的優勢,「它能代表我們中國美術的特點,很容易被其他國家所接受,更重要它具有中國文化的內涵。它看起來是藝術上很小的門類,但其實包含了非常強的中國文化的基因,它的形式、它的語言以及它的處理方式,對材料得用法,包含中國哲學深層的東西。」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也說,宣紙、木板和水性顏料巧妙地融合在方寸之間,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而水印木刻的材料技法所呈現出的刀味、木味、水味、印味,更是體現出中華工匠精神。從繪稿、選材、上版、刻、印、裝裱乃至印版、印紙的貯存方式,都極有講究。
在社會急劇發展中,傳統水印木刻已失去了雕版印刷的產業基礎,許多技巧技能面臨失傳,大眾審美趨向亦被多元新穎的機械複製圖像技術所吸引,因此,無論是從它與書籍的「互文」關係,還是其作為獨立繪畫的存在方式來看,昔日盛極一時的水印木刻已日趨勢微,幾乎成為藝術的絕學。
「繼絕學」有多種路徑,《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記錄整理了當代藝術家在理論和實踐中的探索。把卷之際,我們對水印木刻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充滿了信心,只要傳承的學問不斷,中國水印木刻藝術便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來源:北京晚報 圖片選自《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