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2021-01-15 北晚新視覺網

水印木刻,這個詞語,一般讀者並不熟悉,但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形式:將要印刷的繪稿鏡像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性顏料塗刷於印版,再覆以紙張,通過工具擦印得到圖像,這便是水印木刻製作的基本要素與流程。這種工作原理從古代雕版複製版畫一直延續到現代原創水印木刻。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美術館展覽評審委員會委員、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參展藝術家陳琦教授的最新作品:《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該書從歷史沿革、製作過程、歷代名家作品圖片以至實操步驟圖,多角度呈現水印木刻的發展過程,很多珍貴資料第一次呈現給大眾。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在新書發布會上評價說:「水印木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文化自信、對非遺項目進一步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有著填補中國水印木刻理論與技法空白的意義。」

水印木刻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門類,它的歷史價值與中國雕版印刷的發明息息相關。雕版印刷作為發端於中國的一門獨特印刷技藝,其印製的作品從最初隋唐的佛像木刻圖畫到明清之際的彩色套印畫譜,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中,始終帶有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形態和美學觀念,蘊藏著豐富的古代社會圖像資源和多重審美風尚。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陳琦教授潛心於水印木刻創作30多年。1988年至1990年,相繼以中國古代器物如家居用品中的案幾、椅、扇、碗、盞等為題材創作了15件《明式》系列水印木刻作品。「在創作這批作品的過程中我經歷了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洗禮,它將我的文化根性深植於腳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令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文化身份意識。」

陳琦驚嘆於中國古代精美絕倫的木版畫。中國是版畫發明國,目前存世最早的版畫是9世紀的《金剛經》扉頁插圖。中國傳統彩色水印版畫的傑出代表是17世紀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以及大量的古籍善本插圖和具有不同地域審美特徵的民間木版年畫。這些以中國繪畫圖式及審美觀念為標準,以紙本水性顏料為媒材,以雕版鐫刻為主要印製技術的水印版畫形成了一個歷史悠久、技術完備、成果輝煌的視覺文化生產與傳播系統,曾對17世紀日本浮世繪木版畫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世界版畫圖譜中形成了以銅版、石版、油印木刻為主的西方版畫語言樣式和以中國木版水印為代表的東方版畫語言樣式兩大板塊。

19世紀,西方照相製版印刷術傳入中國短短幾十年便將傳統木版水印技術淘汰,使其由絢爛趨於盡絕。所幸的是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開啟了中國現代創作版畫之門,他大量介紹引進西方現實主義創作版畫,推動了中國創作版畫的發展。當時進步的藝術青年們以刀代筆創作了大量的黑白木刻作品,鞭撻時弊,宣傳抗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版畫得到全面發展,不僅進入專業美術院校專業教學系統,版畫作品也由單純的黑白木刻發展為版種齊全、風格多樣的繪畫形式。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學院副院長方利民教授曾經和國外交流,課程互換,發現水印版畫的優勢,「它能代表我們中國美術的特點,很容易被其他國家所接受,更重要它具有中國文化的內涵。它看起來是藝術上很小的門類,但其實包含了非常強的中國文化的基因,它的形式、它的語言以及它的處理方式,對材料得用法,包含中國哲學深層的東西。」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也說,宣紙、木板和水性顏料巧妙地融合在方寸之間,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而水印木刻的材料技法所呈現出的刀味、木味、水味、印味,更是體現出中華工匠精神。從繪稿、選材、上版、刻、印、裝裱乃至印版、印紙的貯存方式,都極有講究。

在社會急劇發展中,傳統水印木刻已失去了雕版印刷的產業基礎,許多技巧技能面臨失傳,大眾審美趨向亦被多元新穎的機械複製圖像技術所吸引,因此,無論是從它與書籍的「互文」關係,還是其作為獨立繪畫的存在方式來看,昔日盛極一時的水印木刻已日趨勢微,幾乎成為藝術的絕學。

「繼絕學」有多種路徑,《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記錄整理了當代藝術家在理論和實踐中的探索。把卷之際,我們對水印木刻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充滿了信心,只要傳承的學問不斷,中國水印木刻藝術便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來源:北京晚報 圖片選自《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

 

相關焦點

  • 關於概括性木刻,形象是藝術的基本特徵,概括是藝術的基本手段
    藝術是生活美的形象概括,形象概括是說藝術上的概括必須是形象的,在繪畫上還必須是可視形象的。然而藝術形象又不是現象的羅列,如實的描寫,而是對生活的美做更本質、更典型、更集中的表現,也就是進行形象地概括表現。形象與概括的辯證構成,是藝術的必具手段和基本特徵。
  • 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 關於木刻藝術,技法因素和木刻特點,將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
    只是這與同學的藝術個性有關,是藝術表現的問題,在教學中只能因勢利導一一勢,是尊重同學的藝術個性;導,是尊重木刻的基本規律。同學們如能嚴於學法、善於用法,就可為今後的變法和創法奠定堅實基礎,並可在今後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得以實現和成熟。
  • 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有哪些是刻的成功的,哪些是失敗了?這些又是為什麼導致如此的?要究其原因,問其所以,才使技法練習真有所得!激情地去刻作,思索著去總結,是木刻學藝時的兩扇入室之門。不為一刀之誤而擱刀,但要為一刀之妙而體其味、究其因,深索下去,必有所獲;積累多了,必有所創!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畫稿的過程中,要思考畫面中黑色部分佔據多少比例,哪些部分可以歸結為黑色調,白色部分,以及灰色調各佔多少比例,如何運用黑白灰來突出畫面的主題,來吸引觀眾。畫稿的過程,也是充分將版畫與素描聯繫的過程,通過素描基礎,來繪製版畫稿,通過繪製版畫稿,來發現自己在素描中的問題,提升素描的概括、層次等劃分能力。2、刻板。根據繪製好黑白稿,來進行刻板。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1938年4月,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延安魯藝」)的成立正為此提供了重要契機,新興木刻藉此轉向了讓人耳目一新、具有獨特藝術面貌並讓世界矚目的「延安木刻」,木刻家們也在此真正找到了木刻所應有的藝術定位、藝術身份與精神歸屬——人民生活的源泉。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利刀勁筆,直面社會和人生,這正是抗戰時期沒有哪一種繪畫能夠像木刻這樣綻放的緣由。這些木刻作品既是戰爭場景的記錄,也是戰時民眾生活的寫照;既是喚醒民眾的號角,也是謳歌解放區明朗的天的詩篇。
  • 關於木刻藝術,多調基礎和概括表現,求構圖完美多樣統一
    多調子的刻作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基本力。但這並不是說今後的創作必須是多調子的,或認為多調子是最高的表現形式。現在同學們畫的人物頭像素材,還是一般的素描效果。即使是多調子刻作,也不能照摹素描畫稿,還需根據木刻特點及其刻作特點進行藝術的處理和加工。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與這幅《蠶母》的製作工藝相似。  開設版畫課程獲學生喜愛  浙江省版畫家協會理事、溫州商學院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廖笑焱,擅長水彩、銅版畫。2007年銅版作品《楠溪雪霽》入選全國十八屆版畫展並被浙江美術館收藏;2009年銅版作品《張溪》入選第九屆全國三版展,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9年版畫《中國長城》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教師優秀作品獎;2018年水印木刻《後臺系列之一》入選浙江省版畫展。  廖笑焱  去年,溫州博物館曾邀請廖笑焱與市民分享了一個話題——當代版畫藝術和傳統年畫。
  • 現場觀摩製作過程,才知道雲南思茅的絕版木刻是這樣誕生的
    在我的家鄉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有一種值得驕傲的藝術形式:絕版木刻,據說因其獨特的技法並多次獲得全國金獎而享譽全國。一次假期回思茅的機會,在同學的引薦下,拜訪了幾位絕版木刻大師,近距離欣賞絕版木刻作品,感受家鄉藝術奇葩的薰陶,開了眼界也長了見識。
  • 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是借鑑西方木刻技藝,同時適合中國審美特色的現實主義藝術活動,「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積匆忙,頃刻能辦。」魯迅自謙不懂木刻,實精於鑑賞,許多木刻青年每有新作都寄贈請益,經魯迅指導或推薦發表,我國新興版畫即由萌芽狀態而發展成為美術上的重要分支。魯迅也一直珍藏著青年木刻家的潛心之作。
  • 李洋:以刀代筆刻畫萬千世界,用黑白語言創造藝術境界
    學習初期製作銅板畫,下刀力度和準確度與李洋想表達的意境南轅北轍,極大地考驗了李洋耐力和毅力。這與之前一直在紙上畫畫的感覺,截然不同。版畫經歷起稿、定稿、製版、刻板等流程,這一系列嚴謹而繁複的工序,需要藉助的工具也是多樣。這位倔強的泗陽姑娘不想放棄,「我經常一天都待在工作室裡,從小植物、小動物入手練習。」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人約翰·帕皮倫(1698-1776)曾使用木口木刻技術印製牆壁紙和為書籍創作花邊插圖等,並在1776年出版《木口木刻的歷史與實踐》一書。然而,帕皮倫對木口木刻發展的影響極其有限,更沒有引發版畫材料與方法上的歷史性變革。真正把木口木刻發展為獨立藝術形式的則是英國人託馬斯·比維克(1753-1828)。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學生們在各種刀法的運用上,按部就班,要花去很多的功夫。
  • 大連唯一一座保存下來的俄式建築木刻楞
    木刻楞在牆裙之下,一般選用大塊石料做基礎,中間用粗長圓木疊羅或用寬度不等的長條木板釘就成牆壁,上部房簷、門簷、窗簷是背飾重點。 (木刻楞) 木刻楞房蓋好以後,可以在外面刷清漆,保持原木本色,也可以根據各家各戶不同的愛好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 一文詳解:包裝紙箱製作工藝,紙箱製作流程,紙箱定做流程
    機械【紙盒包裝製作】包裝紙箱製作工藝 紙箱製作流程 紙箱定做流程 紙箱材質構成 面紙的介紹 造紙基本生產工藝流程 什麼是瓦楞紙 一、按斷面波型分 二、按楞高和楞數分 紙板的製作過程 瓦楞紙的特點特性>> 什麼是紙板?紙板知識介紹 一、紙板的分類 根據選用的瓦楞層數,我們將紙板分為:單坑、雙坑、三坑三種。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