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泗陽人,1986年出生,2004年學習繪畫,2011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版畫專業。
刀刻過的地方為白,留下的地方為黑,刀起刀落間,木屑飛濺。
長短、粗細、深淺,它們存在同一個版面之上,彼此依存。
點、線、面,黑與白,純粹卻不簡單,一刀一划詮釋「入木三分」,凝聚著李洋對人生的感悟。
作品《長安風·紀石魯》
魯迅一再強調:「木刻終究以黑白為正宗。」
黑與白,構成木刻版畫的靈魂。2007年,李洋來到西安第一次接觸了版畫,這種黑與白之間的強烈對比,震撼著她。
放下畫筆,拿起刻刀,並沒有李洋想像中容易。學習初期製作銅板畫,下刀力度和準確度與李洋想表達的意境南轅北轍,極大地考驗了李洋耐力和毅力。這與之前一直在紙上畫畫的感覺,截然不同。
版畫經歷起稿、定稿、製版、刻板等流程,這一系列嚴謹而繁複的工序,需要藉助的工具也是多樣。這位倔強的泗陽姑娘不想放棄,「我經常一天都待在工作室裡,從小植物、小動物入手練習。」為了節省經費,她將大的銅版分成一個個小的,一點點試著做,「就像做實驗一樣,很累,但上癮。」
版畫製作中,每一步都在變化中,這樣的變化讓李洋沉醉,「求學期間,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楊曉陽、系主任張林對我的版畫創作幫助很大,給了我很多鼓勵」。
作品《祥輝》
2011年,求學在外的李洋以家鄉房屋為主題,作品《老屋》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藏書票暨小版畫藝術展,「這是我第一個比較滿意的作品,能入選畫展對我來說是個很大鼓勵」。
在大學期間,李洋學習了木版、銅版、石版和絲網版製作手法。她特別對黑白木刻情有獨鍾,創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黑白木刻作品。
通過專業學習,李洋對木刻技法有了基本掌握。了解越深入,她對於黑白木刻的敬畏更多。「下刀之後就無法改動,要做到刀刀有力,刀刀準確,這需要沉澱和積累。」大學四年中,李洋花了三年時間待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做兼職。
通過向版畫名家學習,李洋覺得創作不能一直拘泥於自己慣有的創作形式,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內心和創作內容的需要來創造不同的藝術形式。她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的內在關聯,由此收穫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人生感悟……
離開大學後,李洋回到泗陽,成為一名教師。雖然學校沒有開設版畫課程,她在教授學生素描的同時,也會介紹版畫的特殊魅力。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木刻技法慢慢成熟,李洋也迎來了版畫創作高峰,不時有驚喜之作問世。那些富於刀味、木味的版畫線條,靈動有序。「回到泗陽後,宿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版畫家丁立江對我的版畫創作給予很多指導。我一直記在心裡。」
在圖書館學習期間,李洋翻閱了長安畫派主要創始人石魯先生的作品和生平。「石魯先生特別執著於他的創作,他的精神感染了我,我很崇拜他。」離開學校多年,石魯先生的形象始終縈繞在李洋的腦海中。2019年暑假,李洋決定創作黑白木刻來紀念石魯先生。2個月的時間思考如何利用版畫體現石魯先生的深刻性?創作期間,李洋就版畫修改了10多次,對皺起的眉頭、飛揚的頭髮做了多次調整。最終其作品《長安風·紀石魯》入選第二十三屆全國版畫作品展。
版畫作品的創作不僅是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投射,更是對體力和耐力的挑戰。要知道這些作品從刀刻到上版印製全部是李洋一刀一刀刻制,一點一點磨製而出。可以想見創作這些版畫所耗費的心血。
今年疫情期間,李洋創作了作品《祥輝》,將目光聚焦一對微笑的母子。「這對母子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我很感動,希望用微笑帶給大家以力量。」
快節奏的生活下,原始淳樸的手工印刷痕跡讓李洋更加迷戀這種一刀一划間雕琢。黑白方寸之間,細微之處滲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面對未來,李洋希望創作出更多黑白木刻作品,寄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李洋在創作
對話新銳
問:如何理解黑白木刻中的黑與白?
懂得木刻者或那些木刻家常說「黑白木刻」是版畫的入門基礎,就是這種基礎代表了版畫的靈魂。它不追求絢麗奪目的效果,沒有太多的裝飾,沒有過多的渲染,可以一眼看清楚,可以盡情表達純淨、質樸,從黑白中可以體會到人生的味道。黑白木刻是一門獨特的藝術,黑白木刻的高度概括性、強烈對比性,需要很強的素描功力,同時也要有畫面層次意識。
問:工作多年,如今你對版畫的創作理念和大學時代相比有哪些變化,不變的又是什麼?
之前在學校用大型機器印刷,後來去四川學習後才知道用手印刷,會讓畫面層次更多,內容會更加豐富。創作的環境不一樣,使用的創作手法不一樣,但是創作的初衷都是一樣的,都是源於對自然和家鄉的熱愛。
問:你的版畫作品,創作特點是什麼?
在黑白木刻中,我擅長運用黑白對比來相互襯託,以疏密相間、穿插的節奏變化構建我的畫面。現在我擺脫了追求色彩真實的盲目性,增加自己創作的主動性。用黑白的藝術眼光去觀察世界,變豐富為單純;在表現生活時,變單純為豐富。我善於捕捉和發現那些清晰、跳躍而富有韻律的黑白塊,以簡潔、極致、高度概括的黑白語言創造一種和諧而神韻的藝術境界。
(杜之辛 衛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