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個在家就可以創作的版畫藝術(黑白木刻)

2020-12-05 張真的故事

首先準備一張三合板或者五合板,大小根據畫面而定,大的畫材店或者網上都有賣,價格也不貴。新手練手用馬利牌子的就可以。

將要創作的稿子用複寫紙復刻在木板上(注意鏡像問題:也就是說你複印在木板上的畫面實際完成的作品就反過來的。)復刻的時候儘量用力一些,這樣在木板上才更明顯。

將內容復刻到木板上後,用一滴黑墨水加入少半杯水調出稀釋的墨水,並用刷子薄薄的在木板上刷一遍,然後可以用吹風筒將木板吹乾。這樣做的目的就在於在刻板的時候能夠很清晰的區分刻掉的部分和保留的部分。

這一部分是將蠟燭削成小片或者小顆粒均勻的灑在木板上,圖案線條密集的地方可以多放一點。

用熨鬥(建議用無孔洞的老式熨鬥,也有用吹風筒或小型加熱器的)將蠟融化並烤入木板中,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木板變的脆一些,在刻畫的時候更省力,下刀的時候更好控制。

接下來就是用刻刀進行刻畫,想要保留下來的線條不動,其餘的部分用刻刀刻掉。如果是嘗試性的製作可以買比較便宜的刻刀,如果經常創作可以買好一點的,比如日本的QTS利刃。

刻好木板以後用砂紙將表面輕輕打磨幾遍,防止有木刺破壞畫紙。然後用圖中的這種小磙子(網上和畫材店都有賣)將黑色油墨在水平乾淨的玻璃上進行反覆的滾刷,直到磙子上留下薄薄的一層,然後平刷在木板留下的線條上。

最後我們用宣紙平鋪在刷好油墨的板子上,然後用圖片中的這個工具(木蘑菇)一點點的進行壓印,力度可以稍稍大一些,但是要慢慢的移動,不然容易將紙弄破。

等將畫面全部印刷好之後就可以輕輕的將紙揭起來,等畫面上的油墨幹透一副黑白木刻版畫就完成了!按照步驟一點點進行,嘗試幾遍之後就可以創作更多自己想表現的藝術作品啦!如果您覺得此文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並且點讚哦。感謝觀看!

相關焦點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畫稿的過程中,要思考畫面中黑色部分佔據多少比例,哪些部分可以歸結為黑色調,白色部分,以及灰色調各佔多少比例,如何運用黑白灰來突出畫面的主題,來吸引觀眾。畫稿的過程,也是充分將版畫與素描聯繫的過程,通過素描基礎,來繪製版畫稿,通過繪製版畫稿,來發現自己在素描中的問題,提升素描的概括、層次等劃分能力。2、刻板。根據繪製好黑白稿,來進行刻板。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兩幅作品都在內容上反映了延安的新生活,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但在技法和風格上,卻依然保留了他們既有的風格:採用陰刻法,並通過黑白對比組織畫面。然而,這種風格卻很難為邊區軍民所接受。木刻作者們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並試圖在木刻創作上進行革新,以開拓延安木刻的大眾化之路。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教學也如創作,需要有構思,特別是需要有一個中心的構想。講什麼,做什麼,都得圍著這個構想。那種照本宣科的教學,實際是對教學的不負責任。儘管在美術高等學府裡已呆了二年多,但多數仍對版畫不甚了解。只知道版畫就是木刻,而且是黑的木刻。當然這也難怪。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摘要]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 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利刀勁筆,直面社會和人生,這正是抗戰時期沒有哪一種繪畫能夠像木刻這樣綻放的緣由。這些木刻作品既是戰爭場景的記錄,也是戰時民眾生活的寫照;既是喚醒民眾的號角,也是謳歌解放區明朗的天的詩篇。
  • 李洋:以刀代筆刻畫萬千世界,用黑白語言創造藝術境界
    她特別對黑白木刻情有獨鍾,創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黑白木刻作品。通過專業學習,李洋對木刻技法有了基本掌握。了解越深入,她對於黑白木刻的敬畏更多。「下刀之後就無法改動,要做到刀刀有力,刀刀準確,這需要沉澱和積累。」大學四年中,李洋花了三年時間待在圖書館看書學習、做兼職。
  • 關於概括性木刻,形象是藝術的基本特徵,概括是藝術的基本手段
    這個藝術創作上的理論認識問題,對於我們學習概括性木刻技法來說,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黑白木刻在工具、材料上的特殊性能,上面已分析了:欲以黑白的單純色調和刀木的硬質材料去如實描繪大自然的一切變化著的現象,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要的乃是木刻的材料條件「逼使」我們必須以概括的造型手段去形象地概括生活的美!正是這一點,才使木刻所以成為藝術的一個實質性的因素。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那麼,這幅《蠶母》,緣何被專家判定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由它,又是否可以尋找到溫州桑蠶絲織業的歷史痕跡?本期《溫州寶藏》將為您解密。因此,可以斷定這是一件北宋元祐(至遲1093年)或稍早的套色版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伍顯軍表示,蠶母作為藝術形象留傳下來的為數不多,早期的僅見宋代巨鹿遺址出土的人物雕版,該版尚可隱約看出「三姑置蠶大吉」六字,「疑是宋代民間供奉的蠶神神像雕版」。溫州博物館這幅《蠶母》,年代確切,且有「蠶母」兩字,是被專家判定為現存最早反映蠶母形象的作品。
  • 木刻藝術的技法與用法,最能觸及時代脈搏,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
    木刻技法當然不等同於木刻創作,然而在木刻的技法鍛鍊中,從提煉素材,選擇形式,處理黑白,運用刀法,把捉韻味,到最後調整完成,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創作性質。因此也有一個如何入境地刻,出境地看的問題。拷貝,不純是工藝上的一個過程,而是對筆繪的畫稿進一步予以肯定、加工、取捨、提煉、概括的一個重要階段,也可以說是對畫稿進行「試刻」——即腦子裡捉摸如何具體刻作的階段。切不可貪圖方便,草草從事!主張要認真對待拷貝工作,不是主張一筆筆都照描畫稿的效果,而是在於「試刻」中的概括提煉工作。拓印工藝,初學者都較弱,不予重視。其實,印得好與壞,決定著很大的一部分藝術效果。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1960年畢業於該系,1961年因創作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於畫壇嶄露頭角。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 美術研究│心有靈犀 捉刀代筆——合肥版畫創作現象
    如今合肥版畫創作群體在圈內已小有名氣,其成員們已取得了可喜的創作成績,有十餘幅作品入選了「第十六屆全國版畫展」、「第十屆全國美展」、「第十七屆全國版畫展」、「第十八屆全國版畫展」,並獲一個銀獎,一個優秀獎。這個群體的成員很注重學習交流,大家有一個共識:淡化畫種界限,探索繪畫語言的補充。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水印木刻,這個詞語,一般讀者並不熟悉,但其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藝術形式:將要印刷的繪稿鏡像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水性顏料塗刷於印版,再覆以紙張,通過工具擦印得到圖像,這便是水印木刻製作的基本要素與流程。這種工作原理從古代雕版複製版畫一直延續到現代原創水印木刻。
  • 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將思緒倒回上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木刻運動,已是98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版畫家王琦老先生在電話中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舉起新興版畫運動的旗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以貼近中國社會現實,吶喊出人民大眾心聲為主旨的新興版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和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場抗日救亡的藝術運動。
  •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 體現出其卓絕的趣味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從1929年起,他利用自己的藏品編印了一系列有關版畫的出版物,這些書集中了當時歐亞版畫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涉及木刻、石版畫等多個門類,形式豐富,風格多元,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也體現出魯迅本人卓絕的趣味,如陳丹青所說,「魯迅的視野與當時歐洲的實驗藝術,幾乎是同步的。」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千山萬水,八年抗戰,這些木刻板子居然還能聚在身邊,有如自己一半的歷史骸骨, 不離不棄地過了九十六年。我一輩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機會不多,過日子倒是從來不敢苟且,不敢懶惰,怕都是刻木刻養成的習慣,一刀一刀小心往下刻,深(生)怕出現差池。在軍墾農場勞動三年,末尾那段日子,跟同事張佩義聊天,我說:「回北京不刻木刻了。」他問:「不刻木刻你吃什麼?」
  • 省級「非遺」――高州木刻畫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在高師附一小...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高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高州市潘州畫院院長吳思志伉儷、高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鄧柱、體衛藝股範宇雲和高師附一小教職員以及版畫、國畫、童畫社團的學生參加了這次活動。本次揭牌儀式由該校副校長馮靜主持,高師附一小黨總支書記、校長黃興光、省「非遺」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和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鄧柱分別作了講話。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最早知道俞啟慧先生是因為他早年的非常著名的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20世紀只有少數的畫面能夠銘刻在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的心中,能夠傳承數代的更少,俞先生1961年的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美院副院長高世名認為,俞啟慧先生的作品既有對世界文明史尋根探索,又有時代氣息鮮明。」
  • 關於木刻藝術,技法因素和木刻特點,將工藝操作升華為藝術表現
    黑白木刻是木刻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入門課程,這不是主張木刻要以黑白木刻為主、為上,而是認為它是培養木刻專業者應該具備那種特殊素質的課程——即學會以黑白的慧眼看物象,以簡練的語言求達意,以質樸的美姿去感人!黑白木刻技法課的教學,教的重點是法。
  • 豐臺區少年宮木刻版畫工作室啟動 大師帶學生「重刻經典」
    ,同時,楊宏偉版畫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也在豐臺區少年宮掛牌。李冉攝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 作為手工和繪畫的綜合體,木刻版畫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6月2日,記者從豐臺區獲悉,紀念建國70周年「重刻經典 築夢成長」暨豐臺區少年宮「有朷之間」木版畫工作室啟動,同時,楊宏偉版畫藝術傳承教育基地也在豐臺區少年宮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