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
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重慶美術經歷了三次高潮:上世紀50年代的版畫、60年代的雕塑、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油畫。
三次高潮,每個時期有些什麼代表作?市民能在展覽上看到其中的哪些作品?當年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創作故事?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50年代的版畫
傳世之作《蒲公英》獲國際金獎
提起版畫,業內人士都不會忘記上世紀50年代四川版畫的輝煌。那時的版畫家李少言、吳凡、牛文、酆中鐵、李煥民、林軍等,個個都全國聞名。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評論家凌承緯表示,四川版畫的成績緣於它深厚的文化底蘊。
新中國成立之初,李少言、林軍、牛文等晉綏解放區的一批版畫家來到重慶,和抗戰時期留在重慶的版畫家酆中鐵等,構成了四川版畫畫派的基本隊伍,為隨之而來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此次展覽上,展出了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蒲公英》。這幅流傳了50多年的傳世之作,至今依然人見人愛。
《蒲公英》曾於1959年波蘭第七屆世界青年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獲二等獎,於德國萊比錫國際版畫比賽中獲得金獎。
93歲的版畫家林軍也在1956年創作了自己的代表作《巫峽》。
那年,林軍從重慶坐船順水而下,去上海開會,一路上三峽壯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於是,他走一路畫一路。回重慶時,因為是上水,船走了15天,林軍又畫了一路。
到了家,林軍整理素描,選中了其中一幅,將其創作成了《巫峽》。在1957年第一屆全國青年美術展上,這幅《巫峽》一舉獲得一等獎。
此次展覽上,還展出了林軍的另一幅作品《酣睡的峽谷》。
60年代的雕塑
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向四川雕塑學習》
說到上世紀60年代的雕塑,就不能不提《收租院》。
1965年的6月4日,時任四川美院雕塑系教師的王官乙與另外一位教師趙樹同帶領5名學生趕到大邑,與當時的劉文彩莊園陳列館的美工、縣文化館幹部、民間藝人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集體創作隊伍,開始了雕塑《收租院》的構思與創作。
如今已經79歲的王官乙仍然記得,當年為了趕時間,也為了節省開支,「泥塑《收租院》採用了民間塑像的方法——用木材搭骨架,用穀草填充人物肌肉,再用粘土與棉花製作表面肌理。」
據了解,此次展出的是重慶當代美術館館藏的玻璃鋼鑄銅材質《收租院》。
川美雕塑系主任焦興濤告訴記者,當時四川雕塑的主要創作力量集中在川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四川美術學院雕塑作品展」集中了川美雕塑系師生的87件作品,在北京、上海、武漢、重慶巡迴展出,「葉毓山、龍德輝、王官乙、伍明萬等都參加了展覽。」
這次展覽成為當時中國美術界的一件大事,在全國引起轟動。《人民日報》曾經以整版篇幅刊載文章《向四川雕塑學習》。
而在「迴響——重慶美術60年」展覽上,也展出了葉毓山的《八仙——漢鍾離》、龍德輝的《覺醒》、王官乙的《小八路》、伍明萬的《養豬婦》等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油畫
《為什麼》開啟「傷痕美術」先河
羅中立、高小華、程叢林、何多苓……這些熟悉的名字,串起了四川畫派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輝煌。
其中,川美77級油畫班的高小華創作的《為什麼》,被視為「傷痕美術」的開篇之作。
「我的父母都在『文革』中受到迫害。」高小華對記者說,少年時期,他是人人歧視的「狗崽子」,經歷了苦難,他開始思考這一切是為什麼?
1978年夏天,高小華完成了《為什麼》的素描小稿。隨後,他拿著自己的小稿,找到學校,要求請假,好讓自己可以全心投入創作。
「學校沒有同意我的要求。」高小華說,年少氣盛的他便乾脆逃課,躲在重慶沙坪垻高灘巖的家裡畫畫。
作品完成後,參加了首屆全國美展「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並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銀獎。
《為什麼》從題材到表現形式,都充滿著對歷史的反思。鉛灰色的調子、厚重的筆觸迥異於「文革」時期流行的美術樣式「紅光亮、高大全」,開啟了「傷痕美術」的先河。
此次展覽上,高小華的《為什麼》、程叢林的《1968年×月×日雪》等「傷痕美術」代表作,及羅中立的《父親》等「鄉土美術」代表作都進行了展示。
由於有些畫作原作遺失或者無法借回,展出的部分作品為原作者仿真或複製件。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