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2021-01-15 東方網

原標題: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作品《蒲公英》。

  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雕塑作品《收租院》。 記者 熊明 攝

高小華油畫作品《為什麼》。記者 熊明 攝

  1月26日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的「迴響——重慶美術60年」大型展覽,梳理了重慶美術60多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重慶美術經歷了三次高潮:上世紀50年代的版畫、60年代的雕塑、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油畫。

  三次高潮,每個時期有些什麼代表作?市民能在展覽上看到其中的哪些作品?當年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創作故事?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50年代的版畫

  傳世之作《蒲公英》獲國際金獎

  提起版畫,業內人士都不會忘記上世紀50年代四川版畫的輝煌。那時的版畫家李少言、吳凡、牛文、酆中鐵、李煥民、林軍等,個個都全國聞名。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評論家凌承緯表示,四川版畫的成績緣於它深厚的文化底蘊。

  新中國成立之初,李少言、林軍、牛文等晉綏解放區的一批版畫家來到重慶,和抗戰時期留在重慶的版畫家酆中鐵等,構成了四川版畫畫派的基本隊伍,為隨之而來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此次展覽上,展出了吳凡創作於1958年的水印木刻版畫《蒲公英》。這幅流傳了50多年的傳世之作,至今依然人見人愛。

  《蒲公英》曾於1959年波蘭第七屆世界青年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獲二等獎,於德國萊比錫國際版畫比賽中獲得金獎。

  93歲的版畫家林軍也在1956年創作了自己的代表作《巫峽》。

  那年,林軍從重慶坐船順水而下,去上海開會,一路上三峽壯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於是,他走一路畫一路。回重慶時,因為是上水,船走了15天,林軍又畫了一路。

  到了家,林軍整理素描,選中了其中一幅,將其創作成了《巫峽》。在1957年第一屆全國青年美術展上,這幅《巫峽》一舉獲得一等獎。

  此次展覽上,還展出了林軍的另一幅作品《酣睡的峽谷》。

  60年代的雕塑

  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向四川雕塑學習》

  說到上世紀60年代的雕塑,就不能不提《收租院》。

  1965年的6月4日,時任四川美院雕塑系教師的王官乙與另外一位教師趙樹同帶領5名學生趕到大邑,與當時的劉文彩莊園陳列館的美工、縣文化館幹部、民間藝人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集體創作隊伍,開始了雕塑《收租院》的構思與創作。

  如今已經79歲的王官乙仍然記得,當年為了趕時間,也為了節省開支,「泥塑《收租院》採用了民間塑像的方法——用木材搭骨架,用穀草填充人物肌肉,再用粘土與棉花製作表面肌理。」

  據了解,此次展出的是重慶當代美術館館藏的玻璃鋼鑄銅材質《收租院》。

  川美雕塑系主任焦興濤告訴記者,當時四川雕塑的主要創作力量集中在川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四川美術學院雕塑作品展」集中了川美雕塑系師生的87件作品,在北京、上海、武漢、重慶巡迴展出,「葉毓山、龍德輝、王官乙、伍明萬等都參加了展覽。」

  這次展覽成為當時中國美術界的一件大事,在全國引起轟動。《人民日報》曾經以整版篇幅刊載文章《向四川雕塑學習》。

  而在「迴響——重慶美術60年」展覽上,也展出了葉毓山的《八仙——漢鍾離》、龍德輝的《覺醒》、王官乙的《小八路》、伍明萬的《養豬婦》等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油畫

  《為什麼》開啟「傷痕美術」先河

  羅中立、高小華、程叢林、何多苓……這些熟悉的名字,串起了四川畫派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輝煌。

  其中,川美77級油畫班的高小華創作的《為什麼》,被視為「傷痕美術」的開篇之作。

  「我的父母都在『文革』中受到迫害。」高小華對記者說,少年時期,他是人人歧視的「狗崽子」,經歷了苦難,他開始思考這一切是為什麼?

  1978年夏天,高小華完成了《為什麼》的素描小稿。隨後,他拿著自己的小稿,找到學校,要求請假,好讓自己可以全心投入創作。

  「學校沒有同意我的要求。」高小華說,年少氣盛的他便乾脆逃課,躲在重慶沙坪垻高灘巖的家裡畫畫。

  作品完成後,參加了首屆全國美展「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並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銀獎。

  《為什麼》從題材到表現形式,都充滿著對歷史的反思。鉛灰色的調子、厚重的筆觸迥異於「文革」時期流行的美術樣式「紅光亮、高大全」,開啟了「傷痕美術」的先河。

  此次展覽上,高小華的《為什麼》、程叢林的《1968年×月×日雪》等「傷痕美術」代表作,及羅中立的《父親》等「鄉土美術」代表作都進行了展示。

  由於有些畫作原作遺失或者無法借回,展出的部分作品為原作者仿真或複製件。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該書從歷史沿革、製作過程、歷代名家作品圖片以至實操步驟圖,多角度呈現水印木刻的發展過程,很多珍貴資料第一次呈現給大眾。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在新書發布會上評價說:「水印木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文化自信、對非遺項目進一步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有著填補中國水印木刻理論與技法空白的意義。」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畫稿的過程,也是充分將版畫與素描聯繫的過程,通過素描基礎,來繪製版畫稿,通過繪製版畫稿,來發現自己在素描中的問題,提升素描的概括、層次等劃分能力。2、刻板。根據繪製好黑白稿,來進行刻板。版畫與素描的很大不同一點是,素描要強調線條感,密密交織的方向性線條會帶給人愉悅的視覺感受。版畫更注重的塊面感,刀法、刀的力度與走向,以及由此給人帶來的木味。
  • 公益大講堂 | 江門市美術館舉行「新波新浪—— 首屆江門市版畫...
    為迎接「新波新浪——首屆江門市版畫作品展」,增強我市版畫藝術力量,江門市美術館開展了「新波新浪——首屆江門市版畫作品展」系列公益課程,吸引江門五邑地區版畫愛好者及美術家共130多人次參加了本系列課程。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因此,可以斷定這是一件北宋元祐(至遲1093年)或稍早的套色版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伍顯軍表示,蠶母作為藝術形象留傳下來的為數不多,早期的僅見宋代巨鹿遺址出土的人物雕版,該版尚可隱約看出「三姑置蠶大吉」六字,「疑是宋代民間供奉的蠶神神像雕版」。溫州博物館這幅《蠶母》,年代確切,且有「蠶母」兩字,是被專家判定為現存最早反映蠶母形象的作品。
  •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俞啟慧作品欣賞
    俞啟慧 1934年11月生於上海,籍貫寧波北侖,祖居大頭旗杆屋俞家,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教授。 1960年畢業於該系,1961年因創作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於畫壇嶄露頭角。1980年代起獨創「木版彩拓」技法,將中國傳統拓印技法與套色木刻結合,受到國內外版畫界關注,於1994年受邀赴英國、愛爾蘭講學。1996年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 版畫教學,除了學習木刻技法之外,更鼓勵學生版畫創新
    因為一是版畫不普及各種版畫活動極少,報刊雜誌偶爾發表的多是黑白木刻。出版社出版的為數不多的幾本版畫冊子及書籍,又多是黑白木刻集和有關木刻的技法書。我們的版畫教學,在課程設施上大都仿照蘇聯,幾十年無多大變化。側重點又只限於傳統的木刻技法上。學生們在各種刀法的運用上,按部就班,要花去很多的功夫。
  • 「鐫木成象」,在牛津見證「木口木刻」的百年曆程
    從英國人託馬斯·比維克的「白線雕版法」,到20世紀20-30年代自由奔放的版畫作品及與文學的關係,再到近些年的作品,展覽集中呈現了木口木刻家協會(SWE)自1920年成立100年間英國木口木刻版畫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世界木口木刻版畫的影響。
  • 保加利亞藝術家重慶開展 木口木刻版畫讓市民大開眼界
    對於重慶市民來講,木口木刻版畫也許還稍顯陌生。近日在重慶天地的佳想安善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來自保加利亞的著名版畫藝術家彼得•拉沙洛夫創作的80餘幅木口木刻版畫作品,展覽一直會持續到12月15日,給重慶市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版畫大餐。
  • 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1937年,我與大多數藝術青年一樣,最大的夢想是前往法國深造油畫。」彼時剛從上海美專畢業的王琦,正是19歲意氣風發的少年,「夢想」在朝夕間被「七七事變」爆發徹底打破,王琦「沒有猶豫」,轉而從上海回到出生地重慶,在抗戰大後方開始了他的抗戰美術徵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易於創作、印刷方便的優勢,版畫成為廣大藝術工作者樂於採用的方式。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兩幅作品都在內容上反映了延安的新生活,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但在技法和風格上,卻依然保留了他們既有的風格:採用陰刻法,並通過黑白對比組織畫面。然而,這種風格卻很難為邊區軍民所接受。木刻作者們也很快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並試圖在木刻創作上進行革新,以開拓延安木刻的大眾化之路。
  • 豐臺區少年宮木刻版畫工作室啟動 大師帶學生「重刻經典」
    李冉攝 我們都知道魯迅是在書桌上刻「早」字的上進學生,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民族鬥士,其實魯迅還是一位地道的木刻版畫的發燒友和收藏家,活動現場,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楊宏偉教授帶領學生們重刻版畫的經典,並印刻了抗戰時期由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的經典作品。
  • 美術研究│心有靈犀 捉刀代筆——合肥版畫創作現象
    他們定期集聚在合肥市文聯美術創作中心,進行版畫的交流、研討、創作。面對版畫的製作、印刷的工藝過程,大家從新鮮好奇到沉迷鑽研;經常是廢寢忘食,個個是「玩」意甚濃。在工作室印製一幅作品需要幾個人一起幫著搞,高峰時一天能印七八張版。美術創作中心幾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到處是晾掛的版畫半成品,桌球臺上堆滿了成桶的印刷油墨、印製工具、木刻刀、煤油等,滿地的棉紗、擦紙……一個名副其實的印刷車間。
  • 教你一個在家就可以創作的版畫藝術(黑白木刻)
    將要創作的稿子用複寫紙復刻在木板上(注意鏡像問題:也就是說你複印在木板上的畫面實際完成的作品就反過來的。)復刻的時候儘量用力一些,這樣在木板上才更明顯。將內容復刻到木板上後,用一滴黑墨水加入少半杯水調出稀釋的墨水,並用刷子薄薄的在木板上刷一遍,然後可以用吹風筒將木板吹乾。這樣做的目的就在於在刻板的時候能夠很清晰的區分刻掉的部分和保留的部分。
  •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 體現出其卓絕的趣味
    魯迅被中國版畫界尊為「新興木刻之父」。從1929年起,他利用自己的藏品編印了一系列有關版畫的出版物,這些書集中了當時歐亞版畫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涉及木刻、石版畫等多個門類,形式豐富,風格多元,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也體現出魯迅本人卓絕的趣味,如陳丹青所說,「魯迅的視野與當時歐洲的實驗藝術,幾乎是同步的。」
  • 木刻藝術中的抗戰時光
    [摘要]1931年,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以來,似乎就註定了要在這個歷史節點用黑白分明、簡約凝重的視覺語言去承載一個民族腥風血雨的危難。 中國(版畫) 李樺 沒有哪一幅美術作品能夠像江豐的《「九一八」日軍侵佔瀋陽城》木刻那樣,在日軍佔領東北的第一時間即以所見真相的圖像昭然揭露侵略者的野心;也沒有哪一幅繪畫作品能夠像李樺的《怒吼吧!中國》木刻那樣,在全面抗戰來臨之際,以一位被縛卻寧死不屈的中國人形象來喚起民眾,發出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聲音。
  • 黃永玉一輩子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
    黃永玉版畫作品集《入木》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關於此書97歲高齡的黃永玉自述到——這是我一輩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這裡了,可能四百塊左右。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數。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聲、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 俞啟慧版畫精粹展「木版彩拓」怎麼創作?這裡有答案
    「最早知道俞啟慧先生是因為他早年的非常著名的黑白木刻《戰友——魯迅與瞿秋白》。20世紀只有少數的畫面能夠銘刻在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的心中,能夠傳承數代的更少,俞先生1961年的這件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美院副院長高世名認為,俞啟慧先生的作品既有對世界文明史尋根探索,又有時代氣息鮮明。」
  • 「古老」版畫閩北出「彩」-中新網
    中新網福州6月12日電 (記者 張麗君)12日,松溪版畫晉京展作品(福州)巡展在福州三坊七巷開幕,一件老紅軍的棉大衣,鄉村的一角、田野裡的男孩,一個電纜盤……刀刀入畫。「欣賞版畫藝術與其他美術相較而言,有二個特點,一是刀痕美,二是印痕美,木刻版畫講究刀法。」松溪版畫院院長蔡麗介紹。
  • 省級「非遺」――高州木刻畫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在高師附一小...
    為了傳承和發揚高州木刻畫文化,提高高師附一小木刻畫知識和木刻畫創作水平。12月4日早上八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傳承分教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創作基地」的揭牌成立儀式在高師附一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