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高州木刻畫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在高師附一小...

2021-01-15 茂名網

茂名網訊 冬日朝陽,遍灑校園,暖人心懷。為了傳承和發揚高州木刻畫文化,提高高師附一小木刻畫知識和木刻畫創作水平。12月4日早上八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傳承分教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創作基地」的揭牌成立儀式在高師附一小舉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高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高州市潘州畫院院長吳思志伉儷、高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鄧柱、體衛藝股範宇雲和高師附一小教職員以及版畫、國畫、童畫社團的學生參加了這次活動。

本次揭牌儀式由該校副校長馮靜主持,高師附一小黨總支書記、校長黃興光、省「非遺」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和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鄧柱分別作了講話。

黃興光校長介紹了吳思志主席的事跡和成就,闡述了省「非遺」傳承分教處和創作基地對學校的意義與作用,並希望全體教師不忘初心,努力拼搏,為孩子成長奠基,為祖國未來育才,不斷擦亮高師附一小教育特色的品牌。

吳思志向高師附一小現場捐贈木刻畫作品《家園》

吳思志對高師附一小藝術教育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和讚揚,就如何傳承省「非遺」高州木刻畫和開展木刻畫創作提出了一些建議,並表示今後將一如既往支持高師附一小,為推進木刻畫進校園盡一分力。他向高師附一小現場捐贈木刻畫作品《家園》。

鄧柱對該校藝術教育工作的成效給予了肯定和高度評價,並就傳承本土文化,利用木刻畫開展教學和創作談了幾點意見,希望高師附一小能積極推進木刻畫進校園,探索木刻畫教學實踐,提高師生的藝術素養,培養更多更好的藝術人才,為高州藝術特色教育增光添彩。

揭牌儀式結束後,吳思志伉儷和在場領導、嘉賓以及高師附一小師生進入版畫室、創作基地,欣賞省「非遺」高州木刻畫代表性傳承人吳思志的木刻畫作品展。

創作基地及傳承分教處的揭牌成立是吳思志老師傳承、保護、發展非遺藝術的一項具體工作,通過非遺藝術進校園的形式與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相對接,把傳統的優秀藝術帶進校園,走向學生、走進課堂,融入課程,讓孩子們了解、學習、體驗、感悟優秀的非遺傳統藝術,讓中華民族文化烙印的基因注入孩子的靈魂。該校表示將以創作基地及傳承分教處成立為契機,抓住發展機遇,振奮精神,奮發圖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學校的藝術特色教育描繪出精彩絢麗的一筆,為高州教育快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吳雲傑 通訊員 楊良宙

報料熱線:13828680359 ; 投稿郵箱:6638658@163.com

相關焦點

  • 線上教拳、創作抗疫主題作品……白雲非遺傳承人助力戰「疫」
    與此同時,白雲區其他非遺傳承人也沒有停下抗疫的腳步,他們潛心創作,把對前線抗疫人員的讚頌融入漫塑、篆刻、壁燈掛畫等非遺作品中,激發起人們共克時艱的信心。  一套洪拳演示動作獲得逾15萬點擊量  「現實教學可以口傳身授,動作、手形、位置都手把手教到位,但網上教學經常會出現動作近似卻貌合神離的情況,所以要反覆講解。」
  • 「高涼曲韻」百場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市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
    茂名網訊 9月26日晚,由茂名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茂名市教育局主辦,高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高州市粵劇團承辦的2019年「高涼曲韻」百場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市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學校師生粵劇折子戲《六月雪·刑場》活動上,高州粵劇團主要花旦小生展示了《遊園驚夢》、《三岔口》、《六月雪·刑場》等多出經典粵劇折子戲,特別是表演《三岔口》時,孩子們觀看時聚精會神,不時被臺上演員們到位而有趣的動作逗得哈哈大笑
  • 宿州:刀尖上的「非遺」 傳承中華工藝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久不衰的話題,在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傳統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體現了這一點。近年來,宿州在「非遺」文化的建設中,始終保持著愛國熱情,注重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堅持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很好的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
  • 峨眉山:中國武術名師省級非遺體驗基地傳技
    先後開展了六次《峨眉武術講壇》活動及峨眉武術展演和比賽活動,組隊參加了國際國內重大武術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成功舉辦了四期「峨眉武術養生行」活動和青少年武術培訓活動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峨眉武術通過峨眉山大佛禪院「非遺」體驗基地,得到了廣泛宣傳推廣。
  • 「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這是劍門關哪項非遺?
    白龍紙偶「白龍紙偶」又叫「劍門紙偶」,在傳承了幾千年歷史的木偶藝術基礎上,根據木偶的製作特點與民間紙裱工藝,經改革和創新,集雕塑、繪畫、戲劇表演、歌舞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它是產生並流傳於川北劍門山區的一種戲曲,歷史悠久。「白龍紙偶」從唐宋的木偶「家官」演變而來,小編掰著手指數了一哈,隨便都是上千年的歷史啊!
  • 展覽| 「三晉藝彩 晉品薈萃」——百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
    2021年1月10日,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工藝美術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正式開館!兩館的開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樓陽生書記關於如何做優、做強、做大山西工藝美術行業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
  • 雲南西盟手工藝人巖恩:堅守工匠精神 傳承木刻技藝
    在西盟縣翁嘎科鎮英臘村英力下組,有一位佤族傳統木刻手工藝人巖恩,先後被命名為縣級佤族民間手工藝木刻、木鼓製作工藝傳承人,市級西盟縣佤族傳統木刻木鼓製作工藝傳承人。巖恩年輕時,就十分熱愛民族文化,喜歡唱歌跳舞,但那時窮沒錢買樂器,後來經常在寨子裡看老一輩的手工藝人製作手工藝品,自己研究琢磨,慢慢地就學會了這一門本事。
  • 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
    1月10日上午,棗莊職業學院院長王洪齡帶隊到山亭區西集鎮伏裡村參觀調研省級非遺項目---伏裡土陶。棗莊市非遺保護中心、山亭區委宣傳部、區文旅局、西集鎮以及學院相關係院、部門負責人參加活動。王洪齡一行實地參觀了伏裡土陶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甘言地的製作車間、研學課堂和棗莊市伏裡土陶研究協會的土陶展館。座談會上,山亭區就全區文旅產業發展和「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匯報;與會的學院專家、學者、教授就伏裡土陶的傳承創新發展各抒己見,就學院與山亭區共建伏羲文化研究院、伏裡土陶傳承教育基地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傳承非遺 同祭祖師 福臨三平
    農曆十一月初六是三平祖師公圓寂日,昨日,來自海內外的5000多名信眾和嘉賓雲集在漳州平和三平寺,舉行紀念三平祖師公和三平祖師信俗活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虔誠祭拜祖師公。活動把弘揚祖師文化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奉獻了一場場古今融合精彩的文化盛典。本次活動由平和縣三平寺管委會主辦,廈門日報社·城市捷報承辦。
  • 「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
    開幕儀式嘉賓合影三個多月前,在重慶美術館揭幕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一度讓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資深教授康寧都格外感慨:多年前,正是李少言老師引領自己走上了藝術道路。如今,這個展覽走出重慶了——11月24日,由重慶美術館主辦、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協辦的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巡展(西安站)」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2月20日。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如今,青山泥塑已被文化部門列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已經到了第5代,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新一代傳人大有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趨勢,楊姜明、壽利劍等傳人已經開始新型的泥塑創作,逐漸從傳統的泥像創作轉變為工藝美術創作。人物彩塑人物彩塑,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南靖省級「非遺」傳統竹馬戲 300年傳承濃濃「古早味」
    農曆正月十三,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民俗活動熱熱鬧鬧地舉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竹馬戲表演呈現出濃濃的「古早味」。  伴隨著濃濃炮聲響起,一條長龍從龜崙寨中一躍而出,在隊員們手中翻騰跳躍,活靈活現。曾經在南靖廣為流傳的竹馬戲,現在只有新村村每年還定期演出,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民林朝元及其孫子林傑煒被列為「非遺」傳承人,祖孫接力,保證這項技藝薪火相傳。  竹馬戲不同民間小戲,它以天地為舞臺,山水為帷幕,以土音唱南北曲,以鄉音演唱戲文。表演的孩子們在鼓、鑼、鈀等樂器的伴奏下,進行著圍場、南蛇遊、四柱穿、疊馬等多個隊形的舞蹈。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陣地意識、堅守意識,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鄉村文化生態;以創新的精神,持續不斷推進非遺走生產性保護之路,開創了美姑縣非遺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並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截至2017年底,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5項(彝族克智、彝族婚俗、尼木措畢祭祀、畢摩繪畫、畢摩音樂),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名錄1項(彝族畢摩文獻),省級6項,州級12項,縣級89項,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
  • 溫州寶藏|北宋時期的《蠶母》: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版畫
    前世傳說  畫中是千年前的蠶母形象  1994年,溫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國安寺石塔內發現的破損嚴重的一批印本、釋道畫時,發現了這幅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木刻套色版畫《蠶母》  國安寺石塔,坐落在龍灣區皇岙村五峰山麓。
  • 「武昌魚」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昨日獲悉,我省公布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武昌魚製作技藝」等16個項目入選,至此我市省級項目已達50項。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最早得名與三國東吳故都的古武昌有關,當時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此後王安石、蘇軾、岑參、毛澤東等歷代名人都寫過吟詠武昌魚的詩詞。
  • 高州「鄒氏大屋」華麗轉身成為「高涼鄉土文化博物館」
    題記:高州寶光街道頓梭村委會良民村「鄒氏大屋」華麗轉身成為「高涼鄉土文化博物館」,每天免費開放迎客,數千件文物和名家美術作品同時亮相,傳承鄉土味 留住文化的根…鄉土文化博物館收藏的物品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來參觀。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整個課程體系有普及,有提升,以校本課程和獅扎文化為基礎,與自己學科融合,把這種文化深挖出來。」歐琦輝說。  突圍 引入STEAM理念 傳統與現代結合  比構建課程體系更難得的是,鐵軍小學對獅扎技藝的傳承,得到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多方支持和喜愛。「有家長自己還錄了製作手工藝獅頭的視頻,來教我們的學生。」張麗琴介紹。
  • 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12月1日(農曆十一月初六),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古剎禪意濃 祈福傳信俗  從典禮到節目創作均為原創,奉獻了一場精妙絕倫的民俗與藝術相融合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