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2021-01-09 文旅中國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該市重視非遺傳統挖掘記錄,常態化開展非遺項目普查工作,編輯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彙編(銅陵卷)》《銅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等。目前,全市共摸排登記非遺線索205條,公布市級非遺名錄35項,縣區級非遺名錄58項,申報省級保護名錄8項。啟動「樅陽腔」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工作,深入挖掘樅陽腔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以實現對樅陽腔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設立了非遺專項經費,用於支持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積極申報省級非遺保護專項補助資金,銅陵白姜製作技藝傳習基地建設、東鄉武術傳習基地建設、竹馬燈傳習所展陳提升工程爭取省級非遺專項資金30萬元。建立了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支持非遺項目搶救性記錄和非遺傳承傳播。

積極組織非遺展示展演,利用文化遺產日、民俗節慶日等,積極舉辦非遺文化巡迴展、文化遺產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加大非遺傳承傳播力度,讓更多人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提升公眾對非遺傳承保護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該市推動非遺數位化建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雲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和管理模式,建立統一、規範、共享的全市非遺保護大數據管理機制。

在此基層上,推進「非遺+網際網路」「非遺+電商」「非遺+旅遊」「非遺+扶貧」,推進非遺企業入駐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積極參與網絡平臺「非遺購物節」。組織非遺扶貧品牌樅陽大鼓書、小磨麻油、佘家貢姜以及非遺扶貧帶頭人積極參與「非遺扶貧品牌行動和優秀帶頭人」推選活動。舉辦非遺購物節、非遺惠民消費季活動,為各類特色展品提供線下集中銷售平臺,體現非遺技藝的文化價值和商品價值,推進非遺傳承利用。

傳習龍燈製作技藝 圖片來自網絡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1280度高溫裡的非遺走紅抖音 短視頻拍過的作品被一搶而空
    湘繡、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湖南非遺技藝,今後在抖音上就可以觀摩學習。由瀏陽夏布製作的檯燈,融合了現代和古典之美的可攜式莫是毛筆……眾多精美和實用兼具的非遺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視野。(非遺傳承人入駐抖音秀技藝。圖為非遺傳承人劉坤庭的抖音短視頻錄製現場。
  • 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等入選白雲區級非遺名錄
    大洋網訊 近日,白雲區非遺項目家族迎來新成員,分別是: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白雲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傳承千年的重陽登高,還是獨具特色的舞火龍,都是白雲寶貴的文化基因。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非遺+旅遊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江蘇省常熟市旅遊局局長唐曉認為,旅遊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同樣適用於「非遺+旅遊」工作開展,常熟就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探索。例如,在推進非遺場館的「活化」和非遺技藝的可體驗化方面,他們推出了「常塾·研學堂」研學遊品牌和線路,面向中小學生、親子人群,鼓勵社會各界挖掘文化、體育、民俗等元素打造精品課程,形成可市場化推廣的產品集群。
  • 安徽擬推薦宣紙製作技藝、華佗五禽戲申報國家級優秀案例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文旅廳網消息:根據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遴選工作的函》(非遺函〔2020〕14號),我省組織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推薦申報工作。
  • 暑期,在橘子洲遇見非遺
    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推出非遺項目傳習和節目演出系列活動,吸引市民、遊客「打卡」 暑期,在橘子洲遇見非遺(尋美非遺)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陽 攝 長沙晚報8月9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 通訊員 羅亞卿)臉譜、皮影戲、木雕等非遺項目免費傳習體驗,專業演員演出與少兒非遺節目表演接連上演。8月4日至9日,位於橘子洲的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推出「暑期伴你玩」系列活動,引來廣大市民、遊客「打卡」。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傳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
  • 百度百科直播揚州「富春」 感受國家級非遺富春茶點技藝
    &nbsp&nbsp&nbsp&nbsp揚州網訊(範楊青)昨天,百度百科專程在揚州富春茶社進行了一次「非遺美食周」的公益傳播推廣活動,由主播藉助「一直播」平臺帶領網友在線互動,走進富春茶社,感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製作技藝的魅力。此外還邀請了數名網友到店進行美食體驗並在線互動分享。
  • 臺灣天文愛好者「跨海逐日」遠到安徽銅陵(圖)
    銅陵(安徽),2009年7月22日 臺灣天文愛好者「跨海逐日」 7月22日,在安徽銅陵太陽曆日全食觀測廣場內,來自臺灣的天文愛好者們展示本次觀測活動的宣傳畫。 當日,由臺灣島內天文協會組織的60餘名天文愛好者來到安徽銅陵,和當地人一起觀測日全食,並舉行兩岸天文研討會。
  • 中科大非遺人群研修班開學 20名學員學習造紙術
    人民網合肥5月16日電(記者 苗子健)5月16日上午,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非遺人群研修班舉行開班儀式,該班首批20名學員正式入學,接受為期1個月的學習。 據了解,舉辦此次研修班是國家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的內容之一,是新時期非遺保護的重要戰略,目的是為了提升傳承人群的文化素養、美術基礎、設計意識、傳承能力,從而提高傳統工藝的審美水平和實用程度,逐步培養出民族特色的國家品牌,有效推進非遺的保護傳承。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穿越千年的大理州非遺技藝在蒼山洱海畔與每一位少年邂逅,並在他們手中重新煥發生機。 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多層次非遺教育體系教育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52號建議【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全面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勞動教育】答覆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
  • 虎門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劉氏毫火針療法獲授牌市級非遺
    近日,《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舉行授牌儀式,虎門鎮去年申遺成功的非遺項目新灣漁網編織技藝與劉氏毫火針療法均在授牌之列。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經過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小組檢查、專家小組初評、專家委員會評議、社會公示、上報市政府審批等環節,去年全市共有26個項目新增為東莞市非遺項目其中包含了傳統音樂1個,傳統舞蹈1 個,傳統體育、遊藝及雜技1個,民俗項目2個。在18個傳統技藝項目中,就包含了虎門鎮申報的新灣漁網編織技藝。在3個傳統醫藥項目中虎門中醫院的劉氏毫火針療法在列。
  • 銅陵學院:「五」育並舉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銅陵學院:「五」育並舉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0-03-17 17:00:17   來源:安青網
  • 安徽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長江江豚的幸福家園
    2020年11月18日,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工作人員在給水中的江豚餵食,江豚在水中進食嬉戲。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安徽省銅陵市郊區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上,夾江長1600米,寬220米,與長江相連接,與江豚的生活環境相似,非常適合江豚保護。長江江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因為江豚嘴角微微上揚,仿佛在微笑,又被稱為長江裡的「微笑天使」。據了解,目前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共有10隻江豚在此悠然棲息。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另外,還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9名,州級傳承人31名,縣級傳承人48名,因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大縣。2014年,四川省命名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時,美姑縣即被命名為四川省彝族克智傳習基地。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來源:www.18183.com作者:蘭斯級一號艦時間:2020-01-16 分享到:     《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旨在讓更多的遊戲玩家了解非遺文化, 遊戲IP與非遺文化相結合,通過遊戲讓玩家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 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
    來學學這些散落在普洱的省級非遺傳統技藝!普洱是片神奇的土地 這裡有賞不完的美景 吃不完的美食 更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在普洱民間 有這樣一群人 數十年如一日 堅守著遠久的傳統技藝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