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2020-12-02 哈爾濱新聞網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周年。截至目前,我國有40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經過10餘年,這些項目在申遺成功前後的保護傳承情況如何?積累了哪些保護經驗?發展還面臨哪些困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到多地進行了調研。

  從陷於傳承困境到看見發展曙光

  早上9時不到,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鎮番茅村委會福建村的香蘭織錦專業合作社內,七八名黎族婦女席地而坐,架上腰織機,五顏六色的織線在腰織機上撥動、跳躍,美麗的圖案便逐漸呈現在黎錦上……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繡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這項技藝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元代,黃道婆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藝,再到中原推廣,成為一段佳話。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清晰地記得,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外婆都有腰織機,只要農閒,她們就會坐在房前屋後織起來。腰織機由一些大大小小的木片木棍和一根帶子組成,看起來並不起眼,卻能織出美麗的圖案,劉香蘭一下就迷上了。

  劉香蘭出生於1969年,那時候,黎錦已經逐漸沒落。「織錦是我的興趣,我沒想到此後幾十年裡這項技藝會逐漸『瀕危』,更沒想到自己會一輩子走在這條傳承道路上。」到了20世紀90年代,劉香蘭發現,隨著老一輩的不斷離去,織錦技藝也在遠去……

  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一樣,《格薩(斯)爾》、古琴藝術等一大批非遺項目也紛紛陷於傳承困境。

  《格薩(斯)爾》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擁有的篇幅最長的、內容浩瀚的活態史詩傳統,由我國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創造,藏族稱其為《格薩爾》,蒙古族稱作《格斯爾》。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與《格斯爾》徵集研究室主任蘇雅拉圖說,21世紀初,整個內蒙古會唱《格斯爾》的人只有七八個,傳承人隊伍嚴重萎縮。

  古琴藝術可考歷史有3000年之久,是淵源久遠並傳承不絕的藝術形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承運介紹,「據我所知,20世紀80年代,全國傳承古琴的只有200多人。到了2003年左右,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時,申報書上全國能夠熟練掌握古琴演奏的只有52人。」

  申遺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了傳承之困。2008年,古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格薩(斯)爾》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項目的社會知名度大幅提升,各級政府加大了保護力度,傳承人也有了更多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終於看到了發展曙光」,劉香蘭說。

  從僅靠單打獨鬥到社會各方助力

  「2017年,在各地演出15場、舉辦文化講座14場、錄製琴曲28首、參加學術會議多場,入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18年登上《國家寶藏》舞臺,講述浙江省博物館唐代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的『今生』故事……」如今,年過七旬的丁承運還奔波在多地舉辦各類古琴推廣活動,「不是說申遺成功後就『萬事大吉』了,而是鞭策我們要更負責任地做好傳承推廣,不能懈怠。」

  「回憶申遺之前,古琴的傳承基本都是『單打獨鬥』,沒有太多其他力量支持『這根弦』。」丁承運說,「申遺成功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相關部門,以及一些社會組織,分別給我們的研究、傳承、推廣以政策、資金等支持,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和助力。」

  申遺前的劉香蘭基本也只能「單打獨鬥」。2006年,劉香蘭了解到大城市和外國人對傳統工藝很感興趣,原本在景區以三五塊錢賣小織片的她著手創辦織錦合作社。她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18名婦女加入。她自己一則跑市場,一則爭取相關部門支持,還對村民進行培訓。

  「其實那時候的銷路並不好,家裡庫存了很多產品,但我不能跟婦女們講,按期給她們發著工資,既不想打消她們的積極性,我也不願意向困難低頭,颳風下雨地四處跑銷路。」回憶起2007年至2009年的困難時期,劉香蘭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申遺成功後的黎錦社會知名度大增,市場逐漸打開。劉香蘭看得更遠一步,在傳統黎族服裝之外,她將黎族傳統的人紋圖、甘弓鳥等紋飾進行設計開發,運用到靠墊、杯墊、錢包、掛飾等產品上,訂單供不應求。

  「我現在關注的不僅是村裡姐妹能通過黎錦脫貧致富,還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學習織錦。」劉香蘭說。2011年起,五指山市與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聯合創辦了黎族織錦技藝中專學歷班;2013年起,在7所學校開設黎族織錦技藝實踐課……現在劉香蘭和其他8名各級傳承人成了這些學校的織錦老師,她們的課程排得滿滿的。「一年教授的學生有幾百人,孩子們都喜歡這門課。」讓劉香蘭非常高興的是,不少中小學生在黎錦紡織比賽上取得了優異成績;中專班的學生則朝著專業方向發展,具備一定的設計能力。

  數據顯示,黎錦技藝的傳承群體已從申報人類非遺名錄時的不足1000人增加到萬餘人,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黎錦技藝的瀕危狀況。

  在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新發展

  眼看著古琴越來越「火」,許多問題也隨之出現。「現在,看到有利可圖,有些人學了幾天就出來開館教琴;更有人聲稱所謂『七天學古琴』,把一個需要長年累月學習磨練的藝術,弄成速成的假把式;還有不少群體為了盈利,濫用資源……這些其實是打著傳承的名號,做著破壞古琴藝術的事情。」丁承運說,「面對諸多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需要我們這些專業人士拿出更多精力,多做普及、培訓的工作,讓古琴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

  在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丁承運指出了音樂學院古琴專業教育存在的局限,「古琴不重在表演,學習技術不是重點,我希望古琴教學能夠與其他注重表演性的樂器區別開,注重更多思想理念、文化精神層面的培養。」

  與「粉絲日益龐大」的古琴、崑曲等非遺門類不同,以《格薩(斯)爾》為代表的一些非遺項目卻「門庭冷落」,目前來看,這些項目傳承需要解答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吸引觀眾。「古老的《格斯爾》要走進現在年輕人的視野,獲得社會關注,需要在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上與時俱進,比如製作動畫片、視短頻、遊戲等,藉助新媒體的力量。」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與《格斯爾》徵集研究室格日勒圖表示,「我以為,現在可以不必強求《格斯爾》的完整傳播,而重在引發社會對《格斯爾》的興趣和基本了解。」

  而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代表的傳統技藝門類非遺項目,比如制瓷、制陶、剪紙等,在堅守傳統技藝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是擴大市場、獲得更多年輕人青睞的關鍵。

  「目前來看,絕大多數黎族婦女需要加強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劉香蘭表示,「因此,一方面,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傳承人要回歸傳統、深入生活,在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新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綜合知識的學習,提升設計審美、市場營銷、版權保護意識和能力。只有多條腿走路,傳統技藝才能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更好地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4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非遺文化「新種子」
    10月25日,i國際私塾聯合雨花非遺館與長沙師範學院附屬小學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作為全外教少兒英語教育的踐行者,i2國際私塾致力於培養孩子的雙語能力和全球勝任力。觀察現英語教學實踐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嚴重,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社會的發展與企業社會擔當,促使機構在進行英語教學時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穩固傳統文化地位。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據悉,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由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教育局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34所學校,包括漳浦剪紙、棉花畫、漳州木板年畫、漳繡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等非遺項目。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柳位村,一個千年古村的文化脈動,你知道多少?
    一個千年古村的文化脈動——盤點柳位村現存的文化符號□陳鴻溪自西漢建村以來,柳位村已有2000年的村史了,衛輝市僅有六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位獨佔「半壁江山」。知名作家劉知俠因一部《鐵道遊擊隊》蜚聲文壇。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11月11日至15日,第十七屆內蒙古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舉辦,這場聚焦蒙古族文化的盛會給於雲飛的科爾沁繩結技藝再一次提供展示平臺。科爾沁繩結技藝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的傳統民間技藝,起源於蒙古族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見於日常生活中的遷徙運輸、家居服飾等。
  • 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大嶗路社區「溫·故」非遺工作室成立
    當天,大嶗路社區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家門口的「非遺空間」——「溫·故」非遺工作室,讓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文化。大紅喜慶的燈籠、獨具匠心的剪紙、質樸典雅的紙傘無不吸引居民駐足觀看。
  • 灰塑琺瑯白眉拳陳式太極 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灰塑製作展示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張曉宜、徐靜 通訊員花都區創建辦、花都區融媒體中心)近日,由廣州市花都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承辦的花都區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演暨遊園活動在資政大夫祠火熱開啟,現場通過多種方式,向廣大市民群眾普及非遺知識
  •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6月11日,在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中,一場名為「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的展覽拉開了即將到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序幕。通過5G網絡,搭建空中課堂。越秀區文化館開展線上實時導賞和通草畫文化傳承教學活動,邀請越秀區少年宮美術教師、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昕及其團隊成員與越秀區的中小學、幼兒園等學生進行互動,並結合嶺南物種戶外導賞活動,架起「網際網路+非遺傳承」的橋梁。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海口瓊洲文化風情街,坐落於風光秀麗的南渡江畔老鐵橋旁。景區精心打造的黎族文化長廊,是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展示基地。黎族文化長廊長200餘米,分為黎族陶器、黎族織錦、黎族釀酒、黎族樂器、黎族銀器、黎族椰雕、黎族藤竹編等七個展區。
  • 雲南斑銅文化「錦上添花」!3D列印技術助力非遺傳承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如何用科技賦能,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是近年來工藝美術業界探討的課題。作為雲南斑銅技藝的傳承者和斑銅文化的弘揚者,昆明市斑銅廠有限公司(下稱「昆明市斑銅廠」)也一直探索如何在保留非遺技藝精髓的同時,通過科技創新讓雲南斑銅更加「錦上添花」。而這次疫情,正好是昆明市斑銅廠匠人們潛心鑽研、工藝創新的沉澱期。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以「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依託學生向「娃娃徒弟」傳授技藝,有效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該稿件在天馬在線、武威日報播出後,又喜登學習強國平臺。滾燈也叫「頂燈」,是一種祭祀性舞蹈,2007年滾燈舞被列入武威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使滾燈舞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永昌鎮石碑村與和寨九年制學校採用「非遺傳承人+專業老師」的方式,讓「非遺」走進學校向「娃娃徒弟」教學。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尋找詩詞之中的韶關非遺之美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韶關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在韶關丹霞山拉開帷幕。「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也同場舉行。
  • 《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深度挖掘非遺文化
    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取景檳榔谷 「海南人」伊恩帶你玩轉趣味非遺 「波隆,你好,黎家歡迎你!」英國旅遊達人伊恩穿著黎族傳統服飾,在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用剛剛學會的黎語向遊客朋友問好,金髮碧眼的「海南人」吸引眾多遊客的圍觀。5月9日至11日,海南衛視《潮起海之南》欄目攝製組在檳榔谷取景拍攝,深度挖掘海南民族文化新體驗,介紹黎族傳統非遺、趣味民俗、特色美食的獨特魅力。
  • 整理 融合 創新 台州非遺的三個主題詞
    整理過去,守望未來台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仙居下湯遺址證明,早在1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居住活動。本土開花,省外飄香傳承非遺,沒有比融入生活更好的方法。台州的各類非遺項目中,很多與百姓的衣食住行緊密聯結,我們既能從中觀賞歷史的韻味,又歡暢於此時此刻的幸福。
  • 端午假期最後一天,到餘店,帶孩子一起體驗非遺文化吧!
    2019年6月8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封市於6月7日至9日,舉辦了為期三天的以「非遺中國、出彩開封」為主題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鼓樓區仙人莊辦事處餘店民俗文化村是本次活動主辦地。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希望通過節慶「嘆」非遺系列活動,最大程度地釋放傳統非遺項目的文化藝術力量,喚醒公眾對於傳統節日的記憶,讓傳統文化走進生活。非遺體驗可視、可觸、可感,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同頻共振為更好地推進非遺項目傳播,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在國慶期間籌備了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包含廣州餅印製作技藝、廣式紅木宮燈製作技藝、大良魚燈製作工藝、新會葵藝、佛山彩燈、光德陶瓷燒制技藝、彩扎(佛山獅頭)等多種非遺體驗項目。
  • 蘇繡:絕技繡出美好生活(文化脈動)
    談到蘇繡的未來,鄒英姿關注的是如何讓蘇繡走近年輕人、走進生活、走進大眾。「蘇繡可以像畫畫一樣,是一種自由的藝術創作,你拿起繡針和絲線,就可以在底布上揮灑自己的靈感,只有讓年輕人感到自由創作的樂趣,他們才會愛上蘇繡。」鄒英姿說。
  • 近距離體驗「非遺」文化!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四季歌」主題活動...
    「我最感興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捏糖人!」「我喜歡篆刻」「我的家人常常在聽戲曲」......11月23日下午,一堂以「傳承非遺,守望文化」為主題的思政課在杭州市勝利小學展開。「非遺」文化走進校園六年級(2)班的學生對非遺文化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他們睜著一雙雙充滿好奇的眼睛,全神貫注地聽講,並踴躍回答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對哪些非遺文化比較感興趣呢?」
  • 2020廣州正佳廣場非遺文化直播活動時間+活動內容
    廣州正佳廣場非遺文化直播活動  時間安排:  第一場活動:6月19日開展  活動內容:以「讓傳統帶著愛延續」為主題,訪談一眾非遺大咖,傳承中國非遺文化,聯動正佳廣正街非遺內容展開。  第二場活動:6月25日開展  活動內容:適逢端午佳節,划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結合端午龍舟非遺文化,聯動正佳端午場景展開,在疫情影響之下,帶大家體驗不一樣的「龍舟節」。
  • 非遺文化世屹集團與善行團基金為武漢捐贈2800萬物資
    3月1日,由中國非遺行業領軍企業,籤約近50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世屹集團董事長徐志鵬、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善行團公益基金創建人鋼子共同帶隊,滿載近300噸價值2800萬醫療、生活物資及非遺產品,共24輛運輸車從山東、福建、遼寧等地出發,3月3日抵達湖北省武漢市,並送達武漢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等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