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過去,守望未來
台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仙居下湯遺址證明,早在1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居住活動。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勞動中,台州先民孕育了豐富多彩而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台州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41項。
歷史的饋贈,值得後人妥善保護,細心封存。
近5年來,我市非遺理論研究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組織編寫了《台州亂彈常用音樂研究》《台州亂彈》《濟公傳說》《杜式太極拳》《台州市中小學師生剪紙大賽優秀作品集》等書籍。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佳百優」圖書評選活動,《堅守者——台州市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口述》等10本非遺書籍入選。《台州地方藝術》這一教材內容涵蓋9個縣(市、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其中,《守望台州——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無疑是最能體現台州非遺紙上風貌的作品。據介紹,《守望台州》精選了台州116項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解讀傳統技藝的奧秘,溯源發展和演變歷程。
同時,我市積極開展非遺項目整理和相關培訓工作。
今年評審公布了第七批台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新增市級非遺項目15項,新確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6名。舉辦2020年台州市傳統曲藝傳承培訓班,組織全市60多名曲藝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愛好者參加。
本土開花,省外飄香
傳承非遺,沒有比融入生活更好的方法。台州的各類非遺項目中,很多與百姓的衣食住行緊密聯結,我們既能從中觀賞歷史的韻味,又歡暢於此時此刻的幸福。
旁的不說,就說12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公示名單的「送大暑船」「天台山易筋經」,就可見台州非遺根植於日常的深度。
「送大暑船」是椒江葭沚一帶漁村在每年的大暑節氣都要舉行的習俗活動,分建造大暑船、小暑節迎聖、請酒、大暑送船等環節,遺存的祭祀儀式豐富,活動時間長達三個月。這項活動年年舉辦,每年有十幾萬人參與,除了台州本地百姓,北至寧波、南到溫州的百姓也會趕來。
天台山易筋經,是民間傳統的健身功法。易筋,即變易筋骨。通過脊柱的旋轉屈伸帶動內臟運動,故又稱為「脊柱運動」。其精髓在於通過修煉丹田真氣,調整五臟平衡,引筋舒脈,強身健體。這種健身功法在天台民間習練成風,百姓不僅熱愛,並且在原功法上開拓了更豐富的易筋經套路。
據介紹,天台已建立100多個健身氣功站點,組織了600多支易筋經習練隊伍。
除了這兩項,每逢節假日,台州非遺項目也是百姓過節的炫目元素。
例如正月十四,天台縣街頭鎮歡歡喜喜迎財神;二月初二,黃巖區寧溪鎮必定點燃璀璨的燈火,開始一場從南宋時就流傳下來的喜慶盛宴;每年冬至,祭冬是三門縣歷經700年不衰的盛大儀式。
非遺文化傳承下來,還要展示出去。在我市各地,剪紙藝術展、曲藝展演、戲劇展演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也正是本土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讓台州非遺走出家門,成為省外各大展會的亮眼存在。
12月4日-7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台州主題館內,台州刺繡、黃巖翻簧竹雕、稻草畫、布貼畫、藍印花布等多個非遺項目亮相。
時間往前推移,在上海世博會、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深圳文博會、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浙江省非遺博覽會、「魅力台州·上海行」 等多個展會和活動中,都活躍著我市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的身影。
悠遊自在,新意不斷
有了融入生活的滋養和走向外界的歷練,台州非遺還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方向。
在台州文旅融合發展的步伐中,非遺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也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以黃巖區寧溪鎮為例。2019年,該鎮「二月二」燈會舉辦,一季度鎮旅遊人流量達130萬人次,日均客流量1.4萬人次,當地農副產品、服務業收入超5000萬元,同比增長400%。
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創建5個省級非遺旅遊景點,湧現了如臨海紫陽街、三門蛇蟠島、溫嶺裡箬村、天台和合人間文化園等「美麗非遺」典型,10個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列入浙江省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仙居無骨花燈等6個項目列入第一批浙江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今年,我市組織開展第一批台州市非遺主題小鎮和民俗文化村申報推薦工作。
通過資料審查、專家評審等,6家申報單位被命名為「非遺主題小鎮」,分別是黃巖區寧溪鎮(「二月二」燈會)、溫嶺市箬橫鎮(溫嶺草編)、路橋區路橋街道(路橋蓮花)、玉環市大麥嶼街道(玉環火山茶製作技藝)、溫嶺市塢根鎮(洞房經)、黃巖區澄江街道(黃巖橘俗)。4家申報單位被命名為「民俗文化村」,分別為溫嶺市石塘鎮東海村、天台縣三合鎮靈風(靈溪)村、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村、三門縣橫渡鎮東屏村。
記者從台州市非遺中心了解到,未來還有更多的旅遊內容圍繞非遺項目展開。比如,天台將以傳統體育易筋經非遺項目為主題,挖掘易筋經文化所包含的養生、度假、療養、旅遊產品開發等價值,重點建設易筋經養生主題廣場、康養旅遊養生谷、全域旅遊養生古道等設施。
本文配圖由台州市非遺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