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2021-01-08 人民網

80多歲的費保齡在給北京扎燕風箏上色。 楊 巍 攝

  「這是件積德的大好事!」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該書收錄了東城區包括傳統音樂、曲藝、醫藥、民俗在內的八大類70個非遺項目,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一一載入,被傳承人評價「留住了東城非遺的根」。

  三百萬字初稿

  「老崇文區是非遺的窩子,捏泥人的、做景泰藍的、象牙雕刻的都在這兒。」原住在北京東三條的費保齡回憶道。2010年老崇文區和舊東城區合併後,非遺項目多了,保護的責任也日益增大。截至2012年年底,東城區有118個項目進入區級非遺保護名錄,其中27個進入國家級名錄,52個進入市級名錄,被命名的代表性傳承人有207名。如何保護好這些非遺項目,留下珍貴史料,讓非遺傳承人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東城區文委來說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認定傳承人和掌握技藝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不但便於史料留存,也有益於該項技藝未來的發展和創新。」提及編輯該書的初衷,東城區文委主任李承剛表示。認清了形勢,2010年底,由東城區非遺保護中心牽頭、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地方文獻部負責採訪的10餘人的工作小組很快成立。

  讓東城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楊建業沒想到的是,這項梳理非遺傳承譜系和發展脈絡的工程用了3年時間。「約傳承人就很困難,出國的、生病的,很難湊齊,採訪人數多達百位,基本上每天都在採訪,加上整理錄音,花費了近一年時間。有的傳承人手藝好但不善於表達,得搜集大量資料完善補充。」楊建業還說,書籍初稿完全忠實錄音,有的人談三四個小時,整理成文字最少也有兩三萬字。初稿完成後,編輯們逐一核實地名、人名,每位傳承人刪減到3000字,著重突出技藝傳承的部分。

  和時間賽跑

  採訪中,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地方文獻部主任馬寧發現,他每次採訪都要帶些紙巾,因為傳承人每每提到傳承艱辛,便會忍不住掉眼淚。「現代社會對名利的追逐和傳承人對藝術道路的堅守使他們的傳承道路充滿坎坷,每次採訪對他們來說幾乎都是一次人生的回憶史。」馬寧感慨。

  「葡萄常」料器是北京獨有的以葡萄為造型的玻璃工藝品,因慈禧太后的封賞而得名。隨著時代變遷,「葡萄常」幾度沉浮,傳承此技藝的常家五女在「文革」中有4人去世,只剩年近古稀的唯一傳人常玉齡,幾近絕跡的手工藝得以保留。「葡萄常」的第五代傳人常弘回憶起師傅常玉齡以及傳承過程的辛酸時幾度哽咽。

  令人遺憾的是,景泰藍製作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錢美華在該書策劃之前已經去世,智化寺京音樂的傳承人張本興、北京木雕小器作傳承人馬慕良在該書未出版之前也紛紛過世。「寫書時馬老已經因癌症住院,其間多次問起書的進展,並向我們提供資料。」馬寧說,「傳承人很多去世了,民間藝術面臨無法傳承的危機,所以一定寫好這本書。」

  跟當初預期「有點距離」

  在大家認真完善每個細節的同時,楊建業也坦承,該書跟當初的預期「有點距離」。「我們本想根據傳承人的口錄,加上歷史資料出一張採錄光碟,但這次沒有實現。非遺兩年申報一次,非遺名錄不斷擴展,傳承人也不斷增加,我們準備兩到三年修訂一次。」楊建業還說,通過編書他發現很多傳承人有很高的造詣,也有很多重要的作品,但資料保存得不是很完善,師徒之間的傳承關係也不是很明確,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出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東城區針對傳承薄弱的非遺項目開辦了傳承人研修班,今年還準備做『非遺大講堂』,請非遺保護專家和傳承人給市民授課,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李承剛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與方法》成果發布暨非遺圖譜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
    國家對外文化交流基地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遺研究中心主任陳聖來,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徐錦江,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傳播辦公室主任湯蘊懿,上海市文旅局非遺處副處長葛永銘,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分别致辭。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在非遺保護領域,人工智慧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並通過不同的技術形式影響到非遺的傳播過程和傳承過程。人工智慧以新的技術手段改變、重構非遺項目的存在形態、傳播方式,讓「古老」的非遺披上了科技的外衣。人工智慧通過介入非遺的傳播過程,讓更多的社會受眾以一種新穎的方式接觸非遺、體驗非遺,從而可提高非遺項目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 影視人類學視域下非遺的傳播與保護
    影視人類學成為非遺保護的先行者是由非遺的時間性決定的,同時也是由影視人類學的學科特點決定的,作為其保護成果的影像文化資料可以為藝術、建築等其他學科提供深遠的指導和借鑑。影視人類學對於非遺獨特文化符號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憑藉其獨特的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等具有非凡的文化價值,而與之共生的往往為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物質載體以及孕育非遺的周邊環境,其一同形成了以非遺為主體的獨特的文化表現力和文化符號,這給大眾深刻理解非遺的內涵和價值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 存異求同:非遺保護與彌合族群衝突間的關聯
    非遺保護與社會管理是一對相互關聯的現代性難題。  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正在迅猛地侵蝕、消解那些基於傳統鄉土、地域或族群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基於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促成了對文化多樣性存在的共識,非遺已被視為民族認同及國家軟實力的象徵而得到保護。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山東省非遺保護工作會議在青州開幕
    12月2日上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活動在青州市舉行,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劉朋鑫主持會議。山東省文化館館長王衍良,濰坊市政府副秘書長葛曉東,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田素英,中共青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宋偉偉出席。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2011年3月,大理被原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切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依託大理州豐富的白族非遺文化資源,率先在大理市東門完小開展非遺進校園創新實踐。大理州非遺保護中心以「知家鄉、愛故土、懂非遺、傳文化」的鄉土教育理念為引領,將所在地非遺項目引入校園,融入學生的學習成長環境,以鄉土藝術之美育化兒童心靈。
  • 直播紅木宮燈製作全流程、非遺教材《洪拳》上線
    大洋網訊 走進武館學洪拳,打開抖音繪宮燈,登上官微長知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白雲區非遺保護中心組織多個非遺項目,以「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的形式開展了多場主題活動,並通過在線上推出非遺法律法規學習、區非遺通識教材《洪拳》電子書等,為廣大群眾送上內涵豐富、選擇多樣的非遺日
  • 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白雲推出非遺「套餐」
    」讓白雲非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多維科普非遺直播、教材與法律齊亮相白雲非遺玩直播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徜徉非遺的多彩世界,區非遺保護中心攜手洪拳、白眉拳、蔡李佛拳、紅木宮燈等白雲重點非遺項目,於非遺日當天分時段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通過講解、演示等互動感極強的方式,展現白雲非遺的歷史沿革與傳承技藝,並在「文化白雲」官方微信公眾號分享直播入口
  •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文化脈動)
    核心閱讀  隨著我國多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社會各方面對非遺的傳承發展給予很大支持  申遺成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不同非遺項目的保護發展還需要解答各類問題    2019年是粵劇、南音、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格薩(斯)爾》等25
  • 越秀再添五項區級非遺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州市越秀區作為廣東省廣府文化(越秀)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傳承文化瑰寶,講述中國故事」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包括「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展覽及專題學術研討會、書畫裝裱修復主題體驗、「惜芳鮮·珍健康」廣府飲食與健康生活網絡交流會
  • 灰塑琺瑯白眉拳陳式太極 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灰塑製作展示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張曉宜、徐靜 通訊員花都區創建辦、花都區融媒體中心)近日,由廣州市花都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承辦的花都區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演暨遊園活動在資政大夫祠火熱開啟,現場通過多種方式,向廣大市民群眾普及非遺知識
  • 觸摸失落的文明 書院中國深耕非遺傳承與保護
    近日,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與京東電腦數碼、京東公益、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時尚旅遊、鳳凰領客共同發起的「觸摸失落的文明」公益活動正式上線,助力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非遺傳承人資助項目」。
  • 甘肅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及購物節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營造全社會關注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的良好氛圍,我省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及非遺購物節線上線下相關活動,社會反響熱烈,引起省內外媒體廣泛關注,也切實推動「非遺+扶貧」工作取得了實效。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希望通過節慶「嘆」非遺系列活動,最大程度地釋放傳統非遺項目的文化藝術力量,喚醒公眾對於傳統節日的記憶,讓傳統文化走進生活。「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線下活動由一場燈彩展覽和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構成,每場體驗活動都由非遺項目傳承人親自講授非遺知識並指導觀眾動手學習製作,讓觀眾既能悠閒地漫步展廳,感受燈彩帶來的浪漫體驗;又能動手體驗傳統非遺項目,成為活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進一步領略傳統嶺南民俗文化的獨特韻味。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項目保護單位、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老字號企業、非遺店鋪和非遺相關企業共同參與。   非遺除了具備人文價值,本身還有精神力量。然而,如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轉變方式,融合時尚,結合產業,激活非遺的傳播潛力,擴大非遺的影響半徑,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   這一方面,海南已經跨出探索的步履。
  • 暑期,在橘子洲遇見非遺
    這個暑期,除了周一閉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每天都有活動,市民、遊客在參觀常設非遺展覽外,既可以動手體驗非遺項目,又可以觀看非遺有關節目演出,在橘子洲這一「長沙會客廳」遇見非遺,感受非遺魅力。 上臺「說」非遺,少兒節目演出注重原創 群口相聲《說非遺》、小品《芙蓉樹下說非遺》、非遺秀《書寫中國》……舞臺上可愛的小朋友們輪番登場,一個個精彩節目緊扣「非遺」主題。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戲園,長沙市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少兒藝術培訓機構及少兒演出團隊,帶來少兒非遺節目公益演出,頗具特色。
  • 雲南省非遺田園調查培訓隆陽開班 國家級專家授課16地州專幹實訓調查
    培訓分理論與實踐兩部分,結合理論培訓知識,來自全省16個地州的160餘位非遺專幹分組對隆陽區板橋鎮、潞江鎮、金雞鄉的16個非遺項目進行了田野調查。來自國家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等單位和院校的專家學者對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等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田野調查、項目調查報告和申報文本的撰寫、項目申報片的拍攝及檔案規範展開了培訓。
  • 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大嶗路社區「溫·故」非遺工作室成立
    當天,大嶗路社區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家門口的「非遺空間」——「溫·故」非遺工作室,讓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文化。大紅喜慶的燈籠、獨具匠心的剪紙、質樸典雅的紙傘無不吸引居民駐足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