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人類學視域下非遺的傳播與保護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域特有的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獨有的文化記憶,是一個國家珍貴的文化財富,在匯聚民族力量、展現民族風採方面具有非凡的作用。但由於保護力度低、非遺傳承人老齡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許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滅絕,搶救和保護態勢迫在眉睫。而影視人類學在記錄文化現象、探究文化內涵、解讀文化密碼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對於日常生活的呈現是大量生活的細節化,能夠讓人們超越時空就能看到即將消失的文化事實,因此通過影視人類學角度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存在原因,以及通過影視人類學對其進行傳播和保護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影視人類學是非遺保護的先行者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非遺的保護,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重點提到: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影視人類學是以影像與影視手段表現人類學原理,記錄、展示和詮釋一個族群的文化或嘗試建立比較文化的學問。這對於挽救和記錄有價值的、正在消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無疑是完美契合的。現代文明對正在消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侵蝕和滲透是不可逆的,是無法更改的,而影視人類學影片可以從流動的時間長河中將其曾經和現在的面貌記錄下來,為這些正在慢慢消失的文化留下證據。這並不是強調過去和歷史比現在的時代美好,而是可以把這些資料作為人類認識和指引自身的重要的信息,這樣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在影視人類學原理指導下,進行充分的田野調查,這樣可以保證客觀真實的記錄,同時能夠深入表現出非遺的內涵和文化意義。其拍攝的影像、圖片等,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將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檔案和民族記憶。攝像機對於現實的「複製」具有天然的優勢,是目前最為適合記錄場景、聲音等現實元素的手段。視覺表達體現了一種原始的、根本的傳播形式,它使得傳播回歸感官的接觸,因此也讓傳播回歸到一種更合理的人類經驗形式。影視人類學成為非遺保護的先行者是由非遺的時間性決定的,同時也是由影視人類學的學科特點決定的,作為其保護成果的影像文化資料可以為藝術、建築等其他學科提供深遠的指導和借鑑。

影視人類學對於非遺獨特文化符號的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憑藉其獨特的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等具有非凡的文化價值,而與之共生的往往為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物質載體以及孕育非遺的周邊環境,其一同形成了以非遺為主體的獨特的文化表現力和文化符號,這給大眾深刻理解非遺的內涵和價值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影視人類學在解碼非遺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人類學紀錄片在拍攝之前要進行長時間的田野調查,要融入當地的生活中,去學習、感受甚至參加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等,需要去了解當地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要進行參與式觀察,建立與當地人平等的良性互動。影像越遵循影視人類學的原則和拍攝方法,越是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出非遺和其孕育環境的真實樣貌,也越能夠將其表象背後的深層文化內涵和價值傳達給觀眾。

在影視人類學理論的指導下,用攝像機等設備記錄下大量場景和細節,再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剪輯,這樣誕生的視頻作品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也會有藝術的美感。這些美感的主要來源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其孕育環境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內蘊,而影視手段能夠真實地保留大量的細節和場景,這也意味著相比於其他手段和形式,其保留了更多、更加重要的信息。影像帶給觀眾的是視覺、聽覺等大量信息的同時刺激,能夠加深觀眾對於非遺和傳統村落的印象。人類學紀錄片在敘述的過程中採用口述歷史、搬演等手法,可以直接傳達出傳承人和當地人的看法、感受以及非遺的發展過程。敘述的背後是人物的個性命運和際遇,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情和重視,促進社會對於非遺的保護。

隨著影視人類學的發展,許多影視人類學者在進行充分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開始靈活運用虛構的手法,發揮想像力,模糊紀錄片和故事片的界限,更為突出地展現稀有文化本身蘊含的文化特質和當地人的內化精神世界。這種做法雖然有時候很受爭議,卻無法否認其中的文化價值和展現出的藝術精神的流動。不同質量的田野研究、文本敘事、拍攝手法、剪輯運用等因素都影響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法國影視人類學家讓·魯什提出「分享人類學」,他希望讓拍攝對象在觀看作品後進行反饋,進而更為深入地辨析文化的多層意旨和蘊含在作品中的藝術精神。如此,此類拍攝作品中的藝術精神就可以流動到當地人等觀眾之中,而且可以鼓勵當地人進行人類學紀錄片的創作,從當地人的角度出發來解讀自身文化概念和行為,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拍攝倫理上的問題。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視頻、直播日益繁榮,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人受到鼓舞,開始進行藝術創作,有拍攝意向的村民、觀眾都可以自己拿起設備,這對補充非遺視頻資料、宣傳和傳播當地文化符號、豐富影視人類學影片製作手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立非遺影像志的對策和建議

我國以地方志為題材的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計劃拍攝2300集,目前已經拍攝到715集。《中國影像方志》旨在為時代而歌、為人民立傳,可謂是記錄地方文化的鴻篇巨製。而專門為非遺拍攝的人類學影像卻寥寥無幾,創建人類學影像志是最直接和最基礎的工作。首先應該從上至下重視影像資料的收集工作,拍攝關於非遺的人類學紀錄片,這不僅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還可以作為傳播美和當地獨特文化精神的載體,對於民眾的宣傳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這個過程僅靠國家和政府是不夠的,要學會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集體智慧,可以加強呼籲和宣傳,讓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加入到拍攝紀錄片的隊伍當中。可以定期舉辦以非遺為主題的紀錄片攝像大賽,比賽不能僅面向專業人士,還要面向大學生和普通群眾,尤其是當地有創作熱情的村民,並且對於有價值的作品要進行保存和展示。要學會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工具進行投送,可以利用網絡名人進行轉發宣傳,加強其出現的熱度和頻次。此類作品主題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完全可以起到宣傳片和介紹片的作用,吸引廣大遊客的注意,增加經濟效益。

在利用影視人類學對非遺進行保護的同時,要積極借鑑國際上非遺保護的模式,如義大利宣傳製作小提琴技藝的克萊蒙納小提琴博物館等,進行交流研討,制定出保護非遺最有力的措施。影視人類學可以作為執掌火把的先行者,但也不能忽視其他學科的重要作用,也要歡迎文化研究、社會學、建築規劃、藝術研究等學科的參與,最終探尋出保護非遺和傳統村落的最佳方案。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大眾傳媒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流行文化層出不窮,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以驚人的速度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影視人類學以其獨特的屬性,在記錄、分析、傳播、保護這些珍貴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如何去拍攝現實和還原歷史,是否遵循最為真實的原則,具有多大程度的歷史研究價值,能否傳達出藝術的美感,如何去傳播以引起社會的關注等,這些都還需要我們進行持續的思考。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藝術精神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傳承發展研究」(16JZD03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愛武 戴傳知

相關焦點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認知人類學還積極借鑑人類學的田野考察研究方法,將文化研究推廣到醫療、法律和學前教育等實踐活動中。近十年來,認知學者布魯納及其研究團隊以人類學為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動,其中包括「啟蒙學前教育計劃」以及在非洲等地開展的人類學研究,這對於理解文化在學習與認知中的功能,特別是探討文化實踐的「接地氣」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為此,在「為了毛主席老人家了解少數民族」這一政治使命的推動下,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類學電影拍攝工作開始了。如記錄中央民族訪問團到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慰問及介紹民族地區情況的《歡樂的新疆》《光明照耀著西藏》,反映各民族代表來京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中國民族大團結》等影片。 由於技術因子嚴重的滯後,呈現出用電影方式製作、用電視手段傳播的不協調狀態。
  • 紮根人類學田野 深耕學術土壤
    《當代電影》在「電影理論」欄目發表多篇「人類學動畫」論文:孫玉成、董佳佳探討人類學語境下動畫在闡釋、描述與呈現文化事象中的具體實踐;李剛、黎珂位論述紀實性動畫影片以記憶再現、視覺傳播和文化圖景描述為路徑的民族志書寫;龔念、劉丹亞對20世紀後半葉穆斯塔法·阿拉薩內與讓·魯什的人類學動畫實踐進行了系統介紹,勾勒出人類學與動畫電影之間長久的學術關聯。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開幕式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演講,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以《淺談客家學研究中的二元價值》為題,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董建輝以《高山族、南島民族與壯侗語族:多學科的視野》為題,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初升以《論閩、粵、客方言的保護傳承問題》為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研究所所長嚴修鴻以《方言,族群認同的標誌》為題,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院教授鍾俊昆以《客家文化元素與旅遊紀念品的設計開發
  • 新時期中國影視人類學的使命與實踐維度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影視人類學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影視人類學研究的時代使命與任務基礎
  • 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非遺學研究者要對非遺項目做出準確判斷,就必須深入田野,立足民間。只有置身於特定的文化場所,與非遺傳承人和群體進行交流,親身感受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和文化生境,才能了解到蘊藏在現象背後的文化內涵,挖掘非遺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的價值。田野調查法既是人類學者也是非遺學者的看家本領。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大多數非遺項目以傳承人主體及其生活空間為核心,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和自足的文化空間。在非遺保護中,非遺與數位化的關係更多地體現在實踐層面,即藉助於計算機和相關數碼設備,利用數字採集、儲存、處理、展示、傳播等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成具有特定內容的數字形態,比如非遺資料庫、非遺網站、非遺數字博物館等。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膠濟鐵路博物館與阡陌書店聯合舉辦「滾滾市集」文化創意市集7季,先後邀約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膠濟鐵路沿線50多家文化企業參與其中,形成了文化交流傳播的集群效應。通過文化市集引入非遺文化,是年輕人易於接受也樂於參加的方式,用通俗的方式促進非遺的推廣與互動,讓大眾了解非遺知識,感受非遺文化。同時每季市集都有一個切合當下的主題,比如聯合天橋區文旅局推出「沿著鐵軌發現非遺之美」等,還邀約不同品類的非遺加入到市集中,運用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載體以及市集經濟的平臺載體,做好非遺文化的傳播。
  • 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白雲推出非遺「套餐」
    」讓白雲非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多維科普非遺直播、教材與法律齊亮相白雲非遺玩直播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徜徉非遺的多彩世界,區非遺保護中心攜手洪拳、白眉拳、蔡李佛拳、紅木宮燈等白雲重點非遺項目,於非遺日當天分時段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通過講解、演示等互動感極強的方式,展現白雲非遺的歷史沿革與傳承技藝,並在「文化白雲」官方微信公眾號分享直播入口
  • 求索中國法律人類學的話語體系
    作為法學研究和人類學研究的交叉領域,法律人類學必將有所作為。近日,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和上海師範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所主辦的「法律人類學視野下的生活世界與多元規範」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60餘位與會學者就相關主題展開討論。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
  • 方李莉經典作品推薦,《藝術人類學》最受讀者歡迎
    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人類學,主要著作有:《藝術人類學》、《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考察》、《中國陶瓷史》、《遺產·實踐與經驗》、《藝術人類學的本土視野》、《「文化自覺」與「非遺」保護》等。
  • 山東省非遺保護工作會議在青州開幕
    12月2日上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活動在青州市舉行,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劉朋鑫主持會議。山東省文化館館長王衍良,濰坊市政府副秘書長葛曉東,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田素英,中共青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宋偉偉出席。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非遺文化「新種子」
    10月25日,i國際私塾聯合雨花非遺館與長沙師範學院附屬小學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作為全外教少兒英語教育的踐行者,i2國際私塾致力於培養孩子的雙語能力和全球勝任力。觀察現英語教學實踐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嚴重,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社會的發展與企業社會擔當,促使機構在進行英語教學時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穩固傳統文化地位。
  • 「中國記憶人類學」工作坊: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
    當代中國的公共記憶是各民族、各區域多元一體的系統,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公共記憶,無疑是中國記憶研究學界得天獨厚的學術資源軟實力。為倡導當代中國公共記憶的多民族、跨文化、跨區域的比較研究範式,2017年11月18日,復旦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和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在復旦大學文科樓聯袂主辦了「中國記憶人類學」首屆學術工作坊暨「中國邊疆民族記憶的跨學科研究」、「文化創傷、公共記憶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與「城市非遺保護的倫理記憶研究」聯席工作坊。
  •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在京成立
    2018年12月1日,由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主辦、中華女子學院承辦的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於北京召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研究員、秘書長王永健副研究員、副秘書長安麗哲副研究員、來自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百餘位高校專家學者以及多位中國刺繡藝術家參加了此次盛會。
  • ​環境倫理學本土化視域下的荒野保護
    以全球荒野保護運動成效最為顯著的美國荒野保護而言,觀念荒野對自然荒野的保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的觀念荒野具有深刻的本土性。《荒野與美國思想》的作者羅德裡克﹒納什所說:「荒野是美國文化的一項基本構成。利用物質荒野的原材料,美國人建立了一種文明。他們試圖用荒野的觀念賦予他們的文明一種身份和意義。」荒野成為美國的文化特色和國家性格。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希望通過節慶「嘆」非遺系列活動,最大程度地釋放傳統非遺項目的文化藝術力量,喚醒公眾對於傳統節日的記憶,讓傳統文化走進生活。「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線下活動由一場燈彩展覽和七場線下非遺體驗活動構成,每場體驗活動都由非遺項目傳承人親自講授非遺知識並指導觀眾動手學習製作,讓觀眾既能悠閒地漫步展廳,感受燈彩帶來的浪漫體驗;又能動手體驗傳統非遺項目,成為活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進一步領略傳統嶺南民俗文化的獨特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