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域特有的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獨有的文化記憶,是一個國家珍貴的文化財富,在匯聚民族力量、展現民族風採方面具有非凡的作用。但由於保護力度低、非遺傳承人老齡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許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滅絕,搶救和保護態勢迫在眉睫。而影視人類學在記錄文化現象、探究文化內涵、解讀文化密碼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對於日常生活的呈現是大量生活的細節化,能夠讓人們超越時空就能看到即將消失的文化事實,因此通過影視人類學角度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存在原因,以及通過影視人類學對其進行傳播和保護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影視人類學是非遺保護的先行者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非遺的保護,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重點提到: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影視人類學是以影像與影視手段表現人類學原理,記錄、展示和詮釋一個族群的文化或嘗試建立比較文化的學問。這對於挽救和記錄有價值的、正在消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無疑是完美契合的。現代文明對正在消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侵蝕和滲透是不可逆的,是無法更改的,而影視人類學影片可以從流動的時間長河中將其曾經和現在的面貌記錄下來,為這些正在慢慢消失的文化留下證據。這並不是強調過去和歷史比現在的時代美好,而是可以把這些資料作為人類認識和指引自身的重要的信息,這樣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在影視人類學原理指導下,進行充分的田野調查,這樣可以保證客觀真實的記錄,同時能夠深入表現出非遺的內涵和文化意義。其拍攝的影像、圖片等,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將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檔案和民族記憶。攝像機對於現實的「複製」具有天然的優勢,是目前最為適合記錄場景、聲音等現實元素的手段。視覺表達體現了一種原始的、根本的傳播形式,它使得傳播回歸感官的接觸,因此也讓傳播回歸到一種更合理的人類經驗形式。影視人類學成為非遺保護的先行者是由非遺的時間性決定的,同時也是由影視人類學的學科特點決定的,作為其保護成果的影像文化資料可以為藝術、建築等其他學科提供深遠的指導和借鑑。
影視人類學對於非遺獨特文化符號的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憑藉其獨特的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等具有非凡的文化價值,而與之共生的往往為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物質載體以及孕育非遺的周邊環境,其一同形成了以非遺為主體的獨特的文化表現力和文化符號,這給大眾深刻理解非遺的內涵和價值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影視人類學在解碼非遺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人類學紀錄片在拍攝之前要進行長時間的田野調查,要融入當地的生活中,去學習、感受甚至參加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等,需要去了解當地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要進行參與式觀察,建立與當地人平等的良性互動。影像越遵循影視人類學的原則和拍攝方法,越是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出非遺和其孕育環境的真實樣貌,也越能夠將其表象背後的深層文化內涵和價值傳達給觀眾。
在影視人類學理論的指導下,用攝像機等設備記錄下大量場景和細節,再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剪輯,這樣誕生的視頻作品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也會有藝術的美感。這些美感的主要來源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其孕育環境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內蘊,而影視手段能夠真實地保留大量的細節和場景,這也意味著相比於其他手段和形式,其保留了更多、更加重要的信息。影像帶給觀眾的是視覺、聽覺等大量信息的同時刺激,能夠加深觀眾對於非遺和傳統村落的印象。人類學紀錄片在敘述的過程中採用口述歷史、搬演等手法,可以直接傳達出傳承人和當地人的看法、感受以及非遺的發展過程。敘述的背後是人物的個性命運和際遇,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情和重視,促進社會對於非遺的保護。
隨著影視人類學的發展,許多影視人類學者在進行充分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開始靈活運用虛構的手法,發揮想像力,模糊紀錄片和故事片的界限,更為突出地展現稀有文化本身蘊含的文化特質和當地人的內化精神世界。這種做法雖然有時候很受爭議,卻無法否認其中的文化價值和展現出的藝術精神的流動。不同質量的田野研究、文本敘事、拍攝手法、剪輯運用等因素都影響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法國影視人類學家讓·魯什提出「分享人類學」,他希望讓拍攝對象在觀看作品後進行反饋,進而更為深入地辨析文化的多層意旨和蘊含在作品中的藝術精神。如此,此類拍攝作品中的藝術精神就可以流動到當地人等觀眾之中,而且可以鼓勵當地人進行人類學紀錄片的創作,從當地人的角度出發來解讀自身文化概念和行為,這樣可以避免很多拍攝倫理上的問題。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視頻、直播日益繁榮,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人受到鼓舞,開始進行藝術創作,有拍攝意向的村民、觀眾都可以自己拿起設備,這對補充非遺視頻資料、宣傳和傳播當地文化符號、豐富影視人類學影片製作手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立非遺影像志的對策和建議
我國以地方志為題材的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計劃拍攝2300集,目前已經拍攝到715集。《中國影像方志》旨在為時代而歌、為人民立傳,可謂是記錄地方文化的鴻篇巨製。而專門為非遺拍攝的人類學影像卻寥寥無幾,創建人類學影像志是最直接和最基礎的工作。首先應該從上至下重視影像資料的收集工作,拍攝關於非遺的人類學紀錄片,這不僅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還可以作為傳播美和當地獨特文化精神的載體,對於民眾的宣傳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這個過程僅靠國家和政府是不夠的,要學會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集體智慧,可以加強呼籲和宣傳,讓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加入到拍攝紀錄片的隊伍當中。可以定期舉辦以非遺為主題的紀錄片攝像大賽,比賽不能僅面向專業人士,還要面向大學生和普通群眾,尤其是當地有創作熱情的村民,並且對於有價值的作品要進行保存和展示。要學會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工具進行投送,可以利用網絡名人進行轉發宣傳,加強其出現的熱度和頻次。此類作品主題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完全可以起到宣傳片和介紹片的作用,吸引廣大遊客的注意,增加經濟效益。
在利用影視人類學對非遺進行保護的同時,要積極借鑑國際上非遺保護的模式,如義大利宣傳製作小提琴技藝的克萊蒙納小提琴博物館等,進行交流研討,制定出保護非遺最有力的措施。影視人類學可以作為執掌火把的先行者,但也不能忽視其他學科的重要作用,也要歡迎文化研究、社會學、建築規劃、藝術研究等學科的參與,最終探尋出保護非遺和傳統村落的最佳方案。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大眾傳媒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流行文化層出不窮,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以驚人的速度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影視人類學以其獨特的屬性,在記錄、分析、傳播、保護這些珍貴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如何去拍攝現實和還原歷史,是否遵循最為真實的原則,具有多大程度的歷史研究價值,能否傳達出藝術的美感,如何去傳播以引起社會的關注等,這些都還需要我們進行持續的思考。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藝術精神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傳承發展研究」(16JZD03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黃愛武 戴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