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2021-01-11 澎湃新聞

在當今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熱潮中,認知科學在其中扮演著日益活躍的角色。近20年來興起的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取向,為我們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啟發線索。

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的重要成就

認知人類學的興起得益於認知革命的興盛。當許多人類學者和精神分析學家熱衷於探討文化與人格問題時,有些認知心理學者批評這種研究,「以脫離情境來處理動機和氣質,缺乏對場景和環境的理解」。過於關注人格、個性與文化的關係的研究,實際上難以進行觀察學習和實踐模仿。文化並不是固定不變或靜止的,而是不斷隨著個體人格對其解釋而改變。因此,通過人格與文化分析理論來說明跨文化現象是很難行得通的,需要對文化問題開展深入的認知過程與機制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心理學領域內認知革命的發生,人類學領域內認知人類學的研究也日漸成熟起來,其核心主張和重要成就主要反映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認知革命融入了人類學的文化研究。崛起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認知心理學迄今爆發過兩次認知革命。第一次認知革命的「目標是發現並客觀地描述人類與周圍世界交流時所產生的意義,進而提出與意義生成過程相關的假設。其關注人類在描述和理解整個世界時所進行的符號行為,目的在於加速推動心理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姊妹學科的攜手發展」。然而這場革命之後卻經歷了技術化的發展走向,研究重心從「意義」轉向了「信息」,從「意義的構成」轉向對「信息的處理」。這場革命在不經意間偏離了其最初的目標。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則試圖「還原人類認知的原貌」,集中傾向於解釋同「意義構成」相關的認知。「意義的形成過程把人與文化聯繫在了一起」。因此,文化研究也應圍繞著意義來進行組織。這從本質上要求文化探討與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甚至法律形成研究合力。這既是對認知主義的推動,也是第一次認知革命的延續。新的認知革命關注人們如何獲取世界的知識,如何組織這些知識,如何適應於人類必須生存其中的環境,如何運用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識改變世界。文化認知的研究維度會使我們對人類文化實質問題的理解更臻完善。

第二,認知實驗研究探討人的認知思維方式。重視實驗的方法研究人類的文化認知是當前西方認知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特點。認知人類學倡導用多元化的方法去從事文化研究,既可以在實驗室,也可以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進行田野考察,或者運用生物進化的觀點以及發展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布魯納等人開展的硬幣實驗、圖形知覺和思維推理研究,使得心理學實驗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有力地推進了認知發展的文化差異研究,改變了「文化」概念與基於實驗室研究人類思維沒有直接聯繫的歷史。這些重視對人的高級認知過程探討所取得的一系列積極成果,為後來的認知革命奠定了基礎。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津巴多等人指出,文化的觀點可以被用在幾乎每一個認知實驗研究的題目上,如感知、情緒、思維、人格等問題,都可以「文化與某某」的方式納入研究的視野。國際文化研究學者尼斯貝特出版的《人類的推理》一書,被譽為是從新的實驗視角理解高級認知對文化影響作用問題的力作,有可能改寫人類學與心理學深度交融歷史的新篇章。

第三,認知敘事研究深度闡釋文化心理現象。伴隨著當今認知科學研究實證化、解釋化的發展浪潮影響,認知人類學不僅在實驗方面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而且在認知敘事研究的解釋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受人類學家格爾茲「文化深描理論」的影響,認知人類學十分重視敘事研究方法在文化解釋問題上的重要作用。他們在文化認知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敘事思維方式、過程等主要關鍵問題。強調文化提供給我們這一解釋工具使得事物變得普通平常而且易於理解。人類的經驗知覺以及記憶他們的過程是以敘事圖式的運行方式來進行的。敘事圖式已成為「民族心理學對世界的認識」的一部分,同時文化又匯成了「更大規模敘事的基礎」。因此,需要把敘事研究作為理解人類認知過程的中心,把焦點匯聚在敘事和文化的聯繫上。

認知人類學還積極借鑑人類學的田野考察研究方法,將文化研究推廣到醫療、法律和學前教育等實踐活動中。近十年來,認知學者布魯納及其研究團隊以人類學為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動,其中包括「啟蒙學前教育計劃」以及在非洲等地開展的人類學研究,這對於理解文化在學習與認知中的功能,特別是探討文化實踐的「接地氣」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的積極價值

認知人類學對於更科學化、更符合人類實際的研究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視域。文化研究面臨著兩大發展任務:一是如何更科學地研究文化問題;二是如何更符合人類的真實面貌和行為。人類的文化現象是獨特的,一方面,人是具有欲望、意圖、目標和價值觀的社會人,人們為生存而奮鬥。從這個角度看,需要關注個人層面的心理行為問題。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可以從客觀的方法總結規律,獲得有利的文化認知發展經驗。當前在西方崛起的認知人類學重視從文化認知的科學角度,重點探討文化的價值、意義、認知和思維敘事方式等重要問題,克服了傳統人類學、精神分析過於偏重人格與文化領域的靜態研究,從實驗方法、解釋深度等界面為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內容,為文化研究帶來了新的活力。

認知人類學的興起促進了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深度交融。在文化問題研究上,長期以來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文化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繫。早在馮特時代,民族心理學便成為「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人類的思維、信念、行為的心理學研究」。在二戰以前,不少人類學家對心理學研究的興趣由來已久,認為人類學是對人類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三個知識領域的綜合,其中研究人類的心理、道德和智力特點是最為重要和有意義的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文化人類學中的文化與人格研究,出現了從心理人類學演進到心理文化學的發展軌跡。近年來,認知人類學通過對社會文化語境下意義建構的研究,在人類學和心理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

認知人類學為理解文化的全球化與命運共同體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文化的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是當前文化研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認知人類學者普遍強調,從文化的本質來看,人類文化存在著普遍性、共同性問題,不可能存在文化孤島現象。他們贊同人類學家摩爾根的觀點,人類的經驗所遵循的途徑大體上是一致的;在類似的情況下人類的需求基本上是相同的;由於人類所有種族的大腦無不相同,因而心理法則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在全球化時代,多元化、跨文化研究對於人類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固守某種文化模式,過多地關注某一種文化也是片面的。人類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徵。國家、民族地域文化雖然眾多,卻又能融合為一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文化共同體,文化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人類文化具有全球性、共同性的內核,同時能夠在差異中達成融合,在矛盾、衝突中實現逐步的適應。認知人類學者提出,需要研究「文化境脈與共同體圖景」問題。最應當關注的是「民族心理學」,為人類「共同意識」做準備。文化作為意義系統,構成了一個文化社群所需要的某種共識,這既體現了文化的內在一致性,同時也形成了文化內部的理解程序。從文化、認知敘事和「共同意識」之間聯繫來看,認知人類學對我們積極認識理解與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學理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戳「閱讀原文」,查看往期學術乾貨!

原標題:《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相關焦點

  • 影視人類學視域下非遺的傳播與保護
    在影視人類學原理指導下,進行充分的田野調查,這樣可以保證客觀真實的記錄,同時能夠深入表現出非遺的內涵和文化意義。其拍攝的影像、圖片等,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將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檔案和民族記憶。攝像機對於現實的「複製」具有天然的優勢,是目前最為適合記錄場景、聲音等現實元素的手段。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她表示,期待通過此次會議促進傳統族群文化研究,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從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並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我國文學人類學與分子人類學合作研究或確認「三皇五帝」實證
    包括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四十多家學術單位百餘位學者在多學科研究前沿探討中,公示了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中新的材料、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同時論證了我國史前神話中的「三皇五帝」傳說通過與分子人類學等多元合作研究或可找到實證。  據介紹,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已有三十餘年的發展,其對人文學科研究範式和觀念的革新促進作用日漸凸顯。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研究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應該從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三條路逕入手,才能窺見當代文化哲學形成、發展的總體脈絡,而維柯恰恰是將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三位一體化的思想先驅。 一 揚巴蒂斯塔・維柯是文化人類學的先驅。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特別重視對原始文化、神話傳說所體現的人類文化淵源、結構的考察。
  •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 11月9日,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生態學術研討會在熊知行樓舉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史志欽與中心發起人之一、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景軍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現掛靠於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旨在成為一個集學術研究與教學為一體的大學基礎單元。該研究中心將致力於醫學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歷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認知人類學、海外人類學和跨文化研究七個領域優先發展。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隱喻研究的視域轉換,是其研究不斷深化擴展的過程,是展現人類對於隱喻認知和反思逐步加深的過程。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程頤自述,他的著書時間主要在60歲以後,《二程集》中有曰:「吾四十歲以前讀誦,五十以前研究其義,六十以前反覆繹,六十以後著書。」學界一般認為,程頤的思想體系和著書講道與伊皋書院關係密切,史料亦證明《周易程氏傳》的撰寫和傳授大部分時間在伊皋書院進行。正是在這樣的授學著述過程中,「洛學」形成規模並產生了廣泛影響。對二程理學的創立和貢獻,歷代研究浩如煙海,在此不作贅述。
  • 西方的藝術人類學研究
    在西方學界,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藝術人類學」這一術語方才盛行起來。不過,在此之前,已出現了許多相關研究,如今的大多數學者會將其歸為「藝術人類學」,稱之為「原始藝術研究」或者「部落藝術」、「民族藝術」的研究。
  • 求索中國法律人類學的話語體系
    作為法學研究和人類學研究的交叉領域,法律人類學必將有所作為。近日,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和上海師範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所主辦的「法律人類學視野下的生活世界與多元規範」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60餘位與會學者就相關主題展開討論。
  • 下溪洲的孩子們:兒童人類學的歷史足跡
    「六文化研究」的田野調查耗時一年,運用系統抽樣,通過參與式觀察、兒童訪談、母親訪談、心理測試等研究方法,對六個國家共134名3-11歲的兒童進行了人類學調查。而此時於康奈爾大學攻讀人類學和心理學博士學位的武雅士,懷揣著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志在把「六文化研究」複製和擴展到中國社會。
  • 張巍:紀念戴地安——古希臘文化的人類學探索
    是年,任教於「高研院」第五部(「宗教科學部」)講授「無文字民族比較宗教學」的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推出了他的劃時代名著《結構人類學(第一卷)》,文化人類學正式進入了結構主義的新紀元;次年,他榮登「法蘭西公學院」的社會人類學教席,此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在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的領域裡獨領風騷。
  • 2011年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通論考研大綱
    Ⅲ考查範圍  一、人類學概述  (一)人類學的研究對象  (二)人類學的學科體系  (三)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四)關於"文化"  二、文化理論軌跡  (一)理性-進化論時期  (二)實證-結構論時期  (三)理解-相對論時期  (四)論爭與共識  三、體質人類學  (一)關於"體質人類學"
  • 整體規劃藝術人類學研究思路
    也有學者提到,在建構中國本土藝術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學術立場與學科建設等方面,還應順應藝術人類學學科發展規律,將學術研究版圖由原始藝術、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拓展到當代藝術以及當代大眾文化研究領域。 關鍵詞:藝術人類學;研究;文化;李莉;學科;學者;語境;田野;藝術學;王建民 作者簡介:   近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藝術人類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構建本土化的藝術人類學研究理論話語體系成為藝術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 年度書單︱歐陽曉莉:古代文明研究與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交織
    作者的博士生導師、西方史學史的資深學者張廣智先生在序言中寫道,年鑑學派的史家雅克·勒高夫提出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這三門最接近的社會科學可合併為一個新學科,是為歷史人類學。當然,「歷史學有自己的歷史人類學,人類學有自己的歷史人類學。」歷史學家借鑑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人類學家則在歷史學的影響下從共時性轉向歷時性研究。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③|文化相對論,與學科合作的可能路徑
    考古學與人類學,一個關注過去,一個聚焦當下,但從研究理念、問題意識乃至田野經驗來說,卻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鑑之處。就人類學的學科架構與傳統而言,社會-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生物/體質人類學與考古學乃人類學的四大分支領域,共同構建出關於人類的整體認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也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堅持人類學四大分支教學與科研的學系,因此,如何增進考古學與人類學的相互交流?
  • 論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視角
    引言在今天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理論視角中,無論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合作,我們都可以從中提煉出兩大方向。 第一種方向是對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它得以超越過去文化區域的劃分,這種劃分曾以傳統的方式將人類學家們劃分為三個「貴族」部落和兩個被支配的部落。
  • 世界歷史:「人類學」在法國分裂狀態下的發展歷程
    引言在法國,「人類學」這一術語完全被第一種流派佔據,以至於今天,那些屬於第二種流派的成員們更偏向於使用「社會學」這一術語,即便他們從事的研究處於大都市之外, 尤其是在非洲進行研究。文化的距離因此被視為徹底的特異性而受到讚頌,並且拿來同其他不具傳達性的經驗相比較。這種文化的距離遵循著研究亞馬 孫美洲印第安人的傳統,這種傳統被稱為「熱帶美洲主義」。列維史特勞斯進而提及了他作為精神病學家喬治·迪馬的學生,在聖 安娜參加關於精神分析疾病講演的那段時期。「當我們配得上導師的注意時,回報給我們的是給病人進行專門對談的信任。
  • 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
    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研討活動順利舉行 2020年11月21日 14:07:58 來源:四川新聞網 > 四川新聞網消息(高惠玥)11月20日,德陽市數學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常態教學中核心素養養成專題研討活動在德陽市第一小學校順利舉行。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①|河床與河流:人類社會文化的不同時態
    考古學與人類學,一個關注過去,一個聚焦當下,但從研究理念、問題意識乃至田野經驗來說,卻有很多可以相互學習、借鑑之處。就人類學的學科架構與傳統而言,社會-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生物/體質人類學與考古學乃人類學的四大分支領域,共同構建出關於人類的整體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