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7日 11: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立華
字號內容摘要:其後,語言學和哲學等領域相繼對隱喻問題展開多角度的研究論述,隱喻研究的視域轉換,是其研究不斷深化擴展的過程,是展現人類對於隱喻認知和反思逐步加深的過程。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而相關研究內容也擴展到對於隱喻的工作機制的解釋、隱喻對語體風格的影響、語篇內的連貫與隱喻的關係、隱喻的翻譯機制問題、隱喻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
關鍵詞:哲學;語義;認知;語言;語法隱喻;詞彙;句子;隱喻研究;視域;人類認識
作者簡介:
傳統修辭學開啟了對於隱喻的研究。其後,語言學和哲學等領域相繼對隱喻問題展開多角度的研究論述,隱喻研究的視域轉換,是其研究不斷深化擴展的過程,是展現人類對於隱喻認知和反思逐步加深的過程。其中,語言學視域下的研究成果頗豐,極大地完善和促進了對於隱喻問題的認識。
隱喻作為修辭學的一個術語,強調隱喻特徵的動態性,即意義發生了轉移。對於隱喻的修辭學研究起始於亞里斯多德,其古典主義隱喻觀奠定了西方隱喻研究的基礎。他對隱喻的定義和功能進行了討論,基本上劃定了之後西方隱喻研究的領域和內容。但無論是亞里斯多德的對比論,還是昆提良的替代論,包括中國古代對於隱喻的研究,都是把隱喻定位在修辭學領域,只是強調了隱喻在言語修辭方面的情感認識和形象表達功能。
20世紀30年代,理查茲發表了《修辭哲學》,提出了「隱喻無所不在的原則」,標誌著隱喻研究從修辭學階段進入了語義學階段。他對語義學問題的研究堅持語義與話語是互相聯繫的原則,注重研究實際應用中的語言,認為隱喻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生成的,因此,隱喻的理解必須在話語的層面上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理查茲對隱喻的定位已經超出了修辭學的範圍,認為隱喻是語言發揮作用的途徑,而不能看作是對語言既有規則的一種違背,「隱喻的唯一判別標準是一個詞同時代表兩種思想」。隱喻互動論認為,本體和喻體包含的語義內容之間通過句子和句子中的隱喻詞彙發生衝突和相互作用,隱喻語詞是焦點,語詞所在的整個句子是框架,句子框架下通過述謂達到了語義特徵的轉移。本體在焦點語詞的稱名功能作用下更新了自己的特徵,與喻體建立了某種程度的關聯。喻體在隱喻化的過程中,在句子層面上通過述謂作用擴大了涵蓋的範圍。韓禮德在《功能語法概論》一書中指出隱喻現象除了存在於詞彙層,還常發生在語法層,即語法隱喻。語法隱喻產生於不同層次之間的體現過程當中,當詞彙語法層在體現語義層的時候發生了變異,即出現了一個意義可以由詞彙語法層的多個形式來表達的時候,這種現象就是語法隱喻。關於詞彙隱喻與語法隱喻的區別,韓禮德指出,「詞彙隱喻的本質是能指相同,所指不同,即一個形式可以體現為若干語義,而語法隱喻則是所指相同,能指不同,即一個意義可以體現為若干形式」。語法隱喻體現了功能主義語言觀,從意義到形式的研究思路。語法隱喻是意義不一致的體現,它涉及語法範疇從一個語法域到另一個語法域的轉移。這些研究突破了傳統修辭學研究的局限,把隱喻作為一種語義現象,並放到句子層面進行考察,同時考慮了語境因素,這樣對隱喻的產生與理解更有說服力,更具客觀性。隱喻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隱喻從語言的修飾角色的邊緣地位躍居為人類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
隨著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以及符號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隱喻研究進入了新階段。布萊克、塞爾、戴維森等人在語言哲學的框架下對隱喻進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其中,塞爾從語用角度進行研究,認為隱喻意義必定屬於說話者的話語意義,隱喻意義實際上是說話者意義與句子或詞的意義出現分離的一種特殊情況。在隱喻現象中,說話者意義與句子意義不相符合,但又以不同方式與句子意義發生聯繫。他認為隱喻的一般形式是,說話者說出S是P的句子形式,但其意欲表達的意義卻是S是R,從而出現了隱喻。因而,隱喻理論就是要對S/P/R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說話者和聽話者利用的其他信息和原則作出說明,以解釋說話者何以能夠以S是P的句子形式表達S是R的意義,並將後者傳達給聽話者。
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他們提出應該從經驗主義的認知觀出發,抽象概念的理解依賴於隱喻,依賴於不同領域之間概念結構的映射。隱喻思維被認為是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萊考夫運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以及意象圖式來解釋隱喻現象。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存在著一系列本體的或認知上的對應關係,其心理基礎是抽象的意象圖式。詹森認為,意象圖式指在人們與外界互相感知、互相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反覆出現的、賦予我們經驗一致性結構的動態性模式。人類語言整體上是個隱喻性的符號系統。因此,語言使用中的隱喻只是一種表層的現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們概念系統中的概念隱喻系統,大部分的詞義轉換是通過隱喻過程完成的。每一種語言中都有大量的諺語、習語、委婉語、隱語等通過隱喻手段構成。
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而相關研究內容也擴展到對於隱喻的工作機制的解釋、隱喻對語體風格的影響、語篇內的連貫與隱喻的關係、隱喻的翻譯機制問題、隱喻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隱喻是更為廣泛和重要的文化現象,揭示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學睿智;不僅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橋梁,也是人類認知自身的途徑。隱喻具有其內在的思維邏輯,它規範著人類對於世界的感知、理解、體驗、想像與把握。進一步從文化哲學等層面研究隱喻,能使我們更深刻、更準確地理解隱喻,使隱喻更好地傳達人類心靈之聲,也為我們重新全面理解和認識人類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提供獨特的視角。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