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2017年03月07日 11: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立華

字號

內容摘要:其後,語言學和哲學等領域相繼對隱喻問題展開多角度的研究論述,隱喻研究的視域轉換,是其研究不斷深化擴展的過程,是展現人類對於隱喻認知和反思逐步加深的過程。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而相關研究內容也擴展到對於隱喻的工作機制的解釋、隱喻對語體風格的影響、語篇內的連貫與隱喻的關係、隱喻的翻譯機制問題、隱喻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

關鍵詞:哲學;語義;認知;語言;語法隱喻;詞彙;句子;隱喻研究;視域;人類認識

作者簡介:

  傳統修辭學開啟了對於隱喻的研究。其後,語言學和哲學等領域相繼對隱喻問題展開多角度的研究論述,隱喻研究的視域轉換,是其研究不斷深化擴展的過程,是展現人類對於隱喻認知和反思逐步加深的過程。其中,語言學視域下的研究成果頗豐,極大地完善和促進了對於隱喻問題的認識。

  隱喻作為修辭學的一個術語,強調隱喻特徵的動態性,即意義發生了轉移。對於隱喻的修辭學研究起始於亞里斯多德,其古典主義隱喻觀奠定了西方隱喻研究的基礎。他對隱喻的定義和功能進行了討論,基本上劃定了之後西方隱喻研究的領域和內容。但無論是亞里斯多德的對比論,還是昆提良的替代論,包括中國古代對於隱喻的研究,都是把隱喻定位在修辭學領域,只是強調了隱喻在言語修辭方面的情感認識和形象表達功能。

  20世紀30年代,理查茲發表了《修辭哲學》,提出了「隱喻無所不在的原則」,標誌著隱喻研究從修辭學階段進入了語義學階段。他對語義學問題的研究堅持語義與話語是互相聯繫的原則,注重研究實際應用中的語言,認為隱喻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生成的,因此,隱喻的理解必須在話語的層面上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理查茲對隱喻的定位已經超出了修辭學的範圍,認為隱喻是語言發揮作用的途徑,而不能看作是對語言既有規則的一種違背,「隱喻的唯一判別標準是一個詞同時代表兩種思想」。隱喻互動論認為,本體和喻體包含的語義內容之間通過句子和句子中的隱喻詞彙發生衝突和相互作用,隱喻語詞是焦點,語詞所在的整個句子是框架,句子框架下通過述謂達到了語義特徵的轉移。本體在焦點語詞的稱名功能作用下更新了自己的特徵,與喻體建立了某種程度的關聯。喻體在隱喻化的過程中,在句子層面上通過述謂作用擴大了涵蓋的範圍。韓禮德在《功能語法概論》一書中指出隱喻現象除了存在於詞彙層,還常發生在語法層,即語法隱喻。語法隱喻產生於不同層次之間的體現過程當中,當詞彙語法層在體現語義層的時候發生了變異,即出現了一個意義可以由詞彙語法層的多個形式來表達的時候,這種現象就是語法隱喻。關於詞彙隱喻與語法隱喻的區別,韓禮德指出,「詞彙隱喻的本質是能指相同,所指不同,即一個形式可以體現為若干語義,而語法隱喻則是所指相同,能指不同,即一個意義可以體現為若干形式」。語法隱喻體現了功能主義語言觀,從意義到形式的研究思路。語法隱喻是意義不一致的體現,它涉及語法範疇從一個語法域到另一個語法域的轉移。這些研究突破了傳統修辭學研究的局限,把隱喻作為一種語義現象,並放到句子層面進行考察,同時考慮了語境因素,這樣對隱喻的產生與理解更有說服力,更具客觀性。隱喻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隱喻從語言的修飾角色的邊緣地位躍居為人類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

  隨著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以及符號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隱喻研究進入了新階段。布萊克、塞爾、戴維森等人在語言哲學的框架下對隱喻進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其中,塞爾從語用角度進行研究,認為隱喻意義必定屬於說話者的話語意義,隱喻意義實際上是說話者意義與句子或詞的意義出現分離的一種特殊情況。在隱喻現象中,說話者意義與句子意義不相符合,但又以不同方式與句子意義發生聯繫。他認為隱喻的一般形式是,說話者說出S是P的句子形式,但其意欲表達的意義卻是S是R,從而出現了隱喻。因而,隱喻理論就是要對S/P/R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說話者和聽話者利用的其他信息和原則作出說明,以解釋說話者何以能夠以S是P的句子形式表達S是R的意義,並將後者傳達給聽話者。

  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他們提出應該從經驗主義的認知觀出發,抽象概念的理解依賴於隱喻,依賴於不同領域之間概念結構的映射。隱喻思維被認為是人類認識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萊考夫運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以及意象圖式來解釋隱喻現象。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存在著一系列本體的或認知上的對應關係,其心理基礎是抽象的意象圖式。詹森認為,意象圖式指在人們與外界互相感知、互相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反覆出現的、賦予我們經驗一致性結構的動態性模式。人類語言整體上是個隱喻性的符號系統。因此,語言使用中的隱喻只是一種表層的現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們概念系統中的概念隱喻系統,大部分的詞義轉換是通過隱喻過程完成的。每一種語言中都有大量的諺語、習語、委婉語、隱語等通過隱喻手段構成。

  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而相關研究內容也擴展到對於隱喻的工作機制的解釋、隱喻對語體風格的影響、語篇內的連貫與隱喻的關係、隱喻的翻譯機制問題、隱喻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隱喻是更為廣泛和重要的文化現象,揭示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學睿智;不僅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橋梁,也是人類認知自身的途徑。隱喻具有其內在的思維邏輯,它規範著人類對於世界的感知、理解、體驗、想像與把握。進一步從文化哲學等層面研究隱喻,能使我們更深刻、更準確地理解隱喻,使隱喻更好地傳達人類心靈之聲,也為我們重新全面理解和認識人類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提供獨特的視角。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將交際維度吸納於傳統的隱喻認知範疇之中,建構了「語言、概念與交際」三維支撐的全新隱喻分析平臺,旨在提取隱喻認知背後的精細化機制,實現隱喻認知研究的分科思辨與科學驗證。,實現隱喻認知研究的分科思辨與科學驗證,並在跨學科背景下促進隱喻研究走向多元融合。
  • 時間隱喻認知具有民族差異性
    筵宋宜琪張積家隱喻體現了人類思維的共性,是各民族共有的認知方式。隱喻認知亦具有民族性,隱喻中概念之間的聯繫受文化觀念、語言和生活經驗影響。具有不同生活經驗和語言的民族有不同的時間隱喻。民族文化觀念影響時間隱喻表徵方式在時間隱喻中,空間概念的運用十分豐富。具身經驗影響各民族時間隱喻認知研究者發現,自左向右書寫和閱讀的民族具有「左/過去,右/將來」的時間隱喻。
  • 隱喻嵌入政治話語的意義轉向
    >政治話語;隱喻認知;移動隱喻;政治術語 作者簡介:   從詞源學上講,當下的隱喻認知褪去了亞里斯多德「移動隱喻」觀中的繼續存在屬性。因此,隱喻認知的語義表達的真值對等性、確定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然而,在政治術語中,「隱喻」被運用於每一個相關詞項,但這並不意味著已有的語言邏輯順序轟然坍塌。相反,語義核心的本體意義上構建優先於顯化用法,這使得跨學科視域下的隱喻變成了語言的「奢侈品」。
  • 單向還是雙向:隱喻的方向性爭論
    行為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從隱喻映射「單向性」向「雙向性」的轉變,代表了隱喻研究從現象向內在機制的不斷深入。Lakeoff將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人生是旅程」是結構隱喻,旅程有起點、過程與終點,人生也如此;「時間是金錢」是本體隱喻,時間具有金錢的「可貴」品質;「高高在上」是方位隱喻,將社會地位高與空間上方聯繫起來。在這些隱喻中,作為目標域的「人生」、「時間」、「地位」等概念沿用了始源域的特性和結構,這種聯繫建立在定型化的語義—概念聯繫的基礎上。
  • 隱喻翻譯的認知觀和翻譯策略
    隱喻翻譯的認知觀和翻譯策略 2017年09月30日 10:32 來源:《社會科學戰線》 作者:陳雪 趙巖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認知方式;隱喻認知觀;隱喻翻譯;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
  • 多模態研究:認知語言學的新方法
    關鍵詞:模態研究;隱喻;認知語言學;言伴手勢;手語;收集;記錄;分析;語言類型;口語 作者簡介:   作為語言學與認知科學相融合的一個學科分支,認知語言學在研究方法上的實證趨勢近年來逐漸明顯。其中,多模態研究的應用成為熱點話題。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然而,有一些在語義上已經凝固沉澱的隱喻與轉喻,不會讓人有任何絲毫超常之感,甚至假如不這樣說,意義都找不到其他的方式來表述。這種語義上的隱喻和轉喻是當代認知語言學的核心議題之一,認知語言學家們認為隱喻和轉喻是人類形成概念的基本模式。
  • 商務英語及物性隱喻句及其翻譯研究
    摘  要:及物性隱喻用不同的編碼方式為小句的整體意義提供了不同的構成側面,它不僅體現在詞語的置換上,而且也體現在語法功能的轉移上。運用及物性隱喻理論,探討英語隱喻式存在句「there+be」的功能及表達類型,並從英漢對比和語義結構分析的角度提出商務英語隱喻式存在句「there+be」的理解和翻譯方法。
  • 結合fMRI與TMS的對普通話語義認知神經基礎的研究
    在使用普通話交流時,對漢語的語義認知是我們交流的基礎。關於語義認知的神經基礎,現有研究提出了一個大規模的分布式網絡模型,包括左側額下回(IFG),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顳中回(MTG)和外側頂壁溝(IPS)。這些現有的語義處理模型主要基於印歐語言的研究,而缺乏對漢語普通話的研究。
  • 概念隱喻視角下國際政治事件的網絡新聞標題
    而從1980年萊考夫和詹森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之後,隱喻研究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從認知的層面來關注和研究隱喻。他們認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但在語言中,而且還在思想和行為中。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也基本是隱喻的」[3]。
  • 學術觀點|曲衛國:隱喻表達的是程序意義還是概念意義?——關於認知學派隱喻研究局限性的思考
    由於認識學派基於概念域的討論排除互動感官體驗, 隱喻的多維度認知體驗被簡化成單一維度的概念映射。隱喻的意義潛勢被削減, 闡釋也因此被嚴重貧瘠化了。這點在他們對詩歌的分析中尤為突出。我們考察他們的兩個分析案例。第一個案例是Kövecses對Dickinson「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的認知分析。
  • 譯見||文旭:認知翻譯學:翻譯研究的新範式
    翻譯的語言學研究是翻譯學的一個主要領域。近年來,隨著認知科學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把認知語言學與翻譯學的研究結合起來已成為一大趨勢,並形成了一種新範式。本文從翻譯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入手,基於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語言觀/工作假設及表徵方法,探討了認知翻譯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期望本研究能對認知翻譯學有所裨益。
  • 納蘭性德詞中情感隱喻的類型及認知闡釋
    納蘭性德作品的魅力更在於其抒發內心情感事時創造的隱喻,即情感隱喻。其主要類型可分為自然現象情感隱喻、植物情感隱喻以及動物情感隱喻。納蘭性德詞情感隱喻中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產生的理據是作者基於自己的具身體驗在其內部情感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一種同一性,這也正是如"桃花"等具有積極寓意的事物在納蘭性德詞中映射的卻是消極情感原因所在。
  • 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 Lakoff & Johnson以隱喻為焦點,探討了語言的本質以及隱喻的本質,用大量的英語隱喻例證來證明語言與隱喻認知結構的密切相關性。他們發現,英語的許多表達方式,均來自基本的隱喻。
  • 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隨著概念隱喻研究的縱深發展,部分學者發現「認知域」並非一個指稱隱喻概念結構的合適術語,因為將概念隱喻視為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概念映射會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源域所含概念內容往往比映射到目標域的概念內容要豐富得多。
  • 虛擬技術的在場效應認知:基於隱喻抽取法(ZMET)的研究
    因此,當受眾感知技術所帶來的在場狀態時,會呈現怎樣的認知圖景,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問題。「人們對於事物或者觀點的感受,有很多來自於他們內心深層,這項想法無法直接由文字的表達來獲得,因此很多研究者從這樣那樣的角度發展出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析潛意識,以及揭露受訪者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的方法即包含隱喻抽取法。」
  • 國內外專家匯聚大工探討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新進展
    由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西班牙拉拉古納大學和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協辦的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國際會議,日前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會議邀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芬蘭、西班牙、丹麥和中國的14位知名語言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以及認知哲學方面的專家出席。
  • 視覺隱喻視域下的軍事攝影批評初探
    本文將從視覺隱喻修辭的原理與運作機制出發,探析軍事攝影的視覺隱喻修辭分析方法,力圖拓展軍事攝影批評的理論研究視角,以期對軍事攝影圖像建構與意義傳達優化提供借鑑。關鍵詞:視覺隱喻修辭;軍事攝影;媒介批評視覺修辭是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其研究的基本命題是探尋視覺符號在傳播場域中的意義建構效果與機制,即「圖像如何以修辭的方式作用於觀看者」。
  • 隱喻,「英語思維」的入口
    有時它是車,有時它是船(觸礁),有時它是火車(脫軌),有時它是飛機。……受這個被分手女生的啟發(後來這個女生讀了博士,嫁了很好的人,還成為了萊考夫的同事),萊考夫深入研究了日常語言中的種種比喻表達,在兩年後和馬克·詹森合作寫出一本《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震驚學界。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筆記 丨認知學派的分析思路
    10.1 認知學派的基本觀點和研究領域認知科學:20世紀興起的一門新的學科門類,其目的和任務在於探索人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