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1980年,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G. Lakoff)與哲學家詹森(M.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概念隱喻理論正式面世。該理論揭示了隱喻的概念本質,即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段,更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隨後,概念隱喻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40年來,學者們挖掘了各種語言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概念隱喻,深化了我們對概念隱喻及概念系統的認識。作為一種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概念隱喻藉以運作的概念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究竟是什麼這一基本問題卻較少得到關注。探討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及其相互關係,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概念隱喻的理解,促進概念隱喻理論的發展。一直以來,概念隱喻學者均視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為單一的結構。近年,匈牙利羅蘭大學科韋切斯(Z. K?觟vecses)指出,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級的,並基於此構建了「概念隱喻多層觀」(multi-level view of conceptual metaphor)。

回溯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萊考夫與詹森將概念隱喻的本質界定為「由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概念映射」。之後,認知域便主要地被用於指稱構成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隨著概念隱喻研究的縱深發展,部分學者發現「認知域」並非一個指稱隱喻概念結構的合適術語,因為將概念隱喻視為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概念映射會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源域所含概念內容往往比映射到目標域的概念內容要豐富得多。一些學者試圖通過限制或縮小源域或目標域的概念內容來解決這一問題,另一些學者則試圖選擇其他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包括「框架」(frame)、「意象圖式」(image schema)、「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場景」(scene)、「圖式」(schema)和「情景」(scenario)等。

在隱喻研究中,不同的學者使用不同的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這勢必導致概念使用混亂,進而導致概念隱喻理論缺乏理論明晰性。為了澄清這一術語混亂,消除理論模糊性,我們亟須明確概念隱喻究竟由哪一類或哪幾類概念結構所參與而構成,並釐清這些概念結構之間的關係。

不能忽視概念結構的多層級性

以往學者儘管使用了不同的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中的概念結構,但都囿於單一概念結構。科韋切斯認為,概念隱喻藉以運作的概念結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級的,即每一個概念隱喻都同時關涉四個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結構: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在2017年的《隱喻層級》(Levels of Metaphor)一文中,科韋切斯首次提出並闡釋了「概念隱喻多層觀」,並在2020年出版的《拓展的概念隱喻理論》(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一書中進一步詳細闡釋了構成概念隱喻的四種概念結構及其相互關係。

根據羅施(E. Rosch)、萊考夫和蘭蓋克(R. W. Langacker)等的觀點,概念系統由具有不同圖式性程度的概念結構組成,正是這些概念結構組織並構建了概念系統,其中最常見的概念結構便是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它們具有不同的圖式性程度,在概念系統中形成一個層級性組織(hierarchy)。概念隱喻亦受到了這四種概念結構的組織和構建。根據「概念隱喻多層觀」,任一概念隱喻都同時關涉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四個概念結構。但它們在圖式性程度上有別:意象圖式最具圖式性,認知域次之,框架更次,心理空間圖式性程度最低。

特定概念隱喻都由意象圖式隱喻、認知域隱喻、框架隱喻和心理空間隱喻組成。在隱喻概念化中,四種概念隱喻在四種不同圖式性層面組織和構建概念結構。以「建築」(BUILDING)源域為例,在最抽象的意象圖式層面,「建築」隱喻借用「容器」(CONTAINER)、「水平」(VERTICALITY)、「部分—整體」(PART-WHOLE)和「物體」(OBJECT)等意象圖式。在較抽象的認知域層面,「建築」被隱喻為「空間中的物體」(PHYSICAL OBJECT in SPACE),它具有「尺寸」(SIZE)、「位置」(LOCATION)、「形狀」(SHAPE)、「顏色」(COLOR)、「功能」(FUNCTION)等特徵。在框架層面,「建築」概念體現出「修建框架」(a BUILDING frame)、「建築組成成分框架」(a frame for the PARTS OF THE BUILDING)、「建築功能框架」(a FUNCTION OF BUILDING frame)等框架。在心理空間層面,對上述任一框架進行更具體的闡釋便可實現在心理空間層面的隱喻概念化。如對「修建框架」的闡釋可以得出「約翰正在打造自己的事業」(John is building his career)這樣的隱喻表達,它明確了「修建框架」的建造者(約翰)和建築的具體類型(事業),其發生位於心理空間層面。

概念隱喻多層觀有理論優勢

概念隱喻多層觀打破了傳統概念隱喻囿於單一概念層面的局限,將隱喻概念化中的概念結構進行了細分,區分出不同圖式性程度的概念結構,可對隱喻概念化的具體過程進行更深入的剖析。與傳統概念隱喻相比,概念隱喻多層觀在以下幾方面拓展了傳統概念隱喻理論。

首先,跳出隱喻概念結構單層觀,區分概念結構的不同圖式程度。傳統概念隱喻均基於單一概念(如認知域),而忽略隱喻概念化中概念結構的不同圖式性程度。概念隱喻多層觀認為,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都被概念化者用於組織和構建我們的經驗。在隱喻概念化中,意象圖式隱喻性地建構圖式性程度最高的概念,而心理空間隱喻性地建構圖式性程度最低的概念。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圖式性程度依次遞減,而其具體性(specificity)依次遞增。具體隱喻在心理空間產生,它激活框架結構,進一步激活認知域,最後通達意象圖式,這四者共同形成一個概念通道(conceptual pathway)。

其次,突破傳統概念隱喻僅限於非語境認知層面的局限,將「語境」因素納入概念隱喻研究範疇。傳統概念隱喻忽略語境因素在隱喻形成中的作用,僅關注「認知域」「框架」等非語境化層面的認知操作,隱喻在實際話語層面即心理空間層面的實現未能得到應有重視。事實上,在實際交際情景中,隱喻受到諸多語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科韋切斯在《隱喻從哪裡來?》(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一書中區分了影響概念隱喻的四種語境因素,包括「情景語境」「話語語境」「概念—身體語境」「身體語境」。據此,隱喻的認知過程可概括為:決定認知操作→接觸各種語境→語境因素啟動→建立概念通道。

再次,突破傳統概念隱喻的靜態研究局限,關注概念隱喻的在線加工過程。傳統概念隱喻的靜態分析模式在闡釋人類動態的語言使用中顯得力不從心,而心理空間是一種在線加工機制,凸顯實時概念建構和識解的動態性。概念隱喻多層觀把「心理空間」納入概念隱喻,使離線圖式性層級結構(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在線動態加工心理空間結合起來,兼顧靜態與動態、離線與在線。在隱喻概念化中,框架激活與其相關的具體元素而實現心理空間層面的在線加工。此外,隱喻多層觀區分了長時記憶和工作記憶在隱喻概念化中的作用: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層面的概念隱喻存儲於長時記憶,而心理空間層面的概念隱喻屬於工作記憶的在線加工操作。

自20世紀80年代發軔以來,概念隱喻理論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和深入探究,但以往研究均囿於單一概念結構。概念隱喻多層觀突破了這一限制,認為概念隱喻不可能也不應該僅基於單一概念結構,而應同時基於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四個相互關聯但圖式性程度相異的概念結構。該理論可解決概念隱喻研究中「方法論不統一」和「缺乏語用關懷」等廣為詬病的問題。未來研究應嘗試分析更多的隱喻個案來深入探究四個概念結構的具體運作方式及其相互關係,同時可將其拓展到神經隱喻和計算機建模以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中去。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彭志斌

精彩推薦:

電影中的倫敦:時代的隱喻

傳播學的傳染病隱喻及思考

恩格斯唯物史觀中的隱喻表述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英語習語中的概念隱喻
    英語習語中的概念隱喻 2018年04月28日 10:26 來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徐云云 俞珏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
    他們把這些隱喻稱為概念隱喻,如「辯論是戰爭」(Argument is war)、「人生是旅途」(LIFEIS A JOURNEY)和「思想是食物」(Ideas are food)等等。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論主要提出三種概念隱喻,即:方位隱喻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ые метафоры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онтологические метафоры "помогают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2017年08月29日 07: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建麗 字號 內容摘要:刻意隱喻理論以隱喻使用所激活的元語言屬性為出發點
  • 學術觀點|曲衛國:隱喻表達的是程序意義還是概念意義?——關於認知學派隱喻研究局限性的思考
    Kövecses在解讀這首詩歌時主要尋找的是概念隱喻, 他所關注只是概念隱喻的跨域投射問題。與概念隱喻無關的感官體驗被他排除乾乾淨淨。他的分析無需語境, 過程非常簡單, 按確定的概念隱喻去體會身體的本體感受就行。相同的身體在相同的環境下都會有相同的本體感受:我們怎麼知道這是一首愛情詩?……原因在於, 我們常受熟悉的隱喻指引去完成解讀。
  • 概念隱喻視角下國際政治事件的網絡新聞標題
    本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從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三方面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人民網從2012年4月10日以來關於「黃巖島爭議」新聞標題進行了分析。最終發現概念隱喻在人民網對「黃巖島爭議」新聞標題中出現較少的現實狀況,但是概念隱喻能夠更好體現出新聞標題的功能,能總結出新聞中的觀點、表達出立場、吸引住讀者。
  • 阿尼馬格斯:隱喻
    本次展覽以「阿尼馬格斯:隱喻」作為展題,力圖以一種富有詩意的修辭來比擬所邀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的一些特點:以動物題材作為觀念表達的載體,或在視覺,或在敘事,或在材料的運用上具有某種幻化神奇的能力。當今隨著人類認知空間的不斷擴大,新的位臵、新的迷茫又會再次困擾著人,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便會隱藏著更多的、更神奇的、新的「精神崇拜」。因此,在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強調人性恢復的今天,藝術家自然地將目光投向那古老的過去,去重新思考那神秘而具有吸引力的動物圖騰,並尋找與當下文化的契合點,這種現實的轉移和精神的回歸,具有文化學意義上的價值。
  • 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 2016年05月13日 14: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語言學頻道綜合 字號 內容摘要:結構隱喻指的是,通過一個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域自然是不同的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但跟隱喻有所不同,轉喻不是一種表述關係,而是一種指代關係:用部分指代整體,比如「新面孔」指「新來的人」;用整體指代部分,比如「黨和政府」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用特徵指代特徵擁有者,比如「白大褂」指「醫生」。轉喻關係的建立需要本體和喻體之間具備鄰近性,這種鄰近是概念網絡節點之間的鄰近,有些是概念的上下位關係,有些則是概念的經常性共現關係。
  • 單向還是雙向:隱喻的方向性爭論
    概念隱喻理論和知覺符號理論:隱喻方向性的理論辨析概念隱喻理論認為,映射機制基於「意象」和「圖式」的聯結。Droit-Volet等人的研究發現,當時間—距離匹配時估計得更準確和快速,暗示著時間信息與空間信息的加工存在著共享的腦區和認知神經機制,時間—空間信息之間存在著對稱的、平衡的相互作用,表明隱喻映射的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存在著雙向的隱喻聯繫。
  • 時間隱喻認知具有民族差異性
    筵宋宜琪張積家隱喻體現了人類思維的共性,是各民族共有的認知方式。隱喻認知亦具有民族性,隱喻中概念之間的聯繫受文化觀念、語言和生活經驗影響。具有不同生活經驗和語言的民族有不同的時間隱喻。民族文化觀念影響時間隱喻表徵方式在時間隱喻中,空間概念的運用十分豐富。具身經驗影響各民族時間隱喻認知研究者發現,自左向右書寫和閱讀的民族具有「左/過去,右/將來」的時間隱喻。
  • 沒有硝煙的戰爭——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隱喻現象分析
    隱喻本質上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種事物」,它廣泛存在於日常話語中,甚至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思維手段。在認識到其普遍性後,研究者越來越專注於去挖掘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隱喻背後的涵義。每一個行業或領域都有其常見的概念隱喻,但有一個概念隱喻幾乎瀰漫於所有話語領域,這就是戰爭隱喻。
  • 【詞典】隱喻 換喻
    【詞典】隱喻 換喻隱喻和換喻都是電影語言學術語。在語言學中,隱喻指間接意義上使用的移代性的修辭格。電影符號學的修辭理論認為,電影沒有嚴格意義的隱喻,因為按照修辭學的原意,並不指明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比較關係,而在所謂的電影隱喻中,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於影像中,如卓別林的影片《摩登時代》(1936年)開頭的著名「隱喻」:一群羊的鏡頭之後是擠在地鐵入口的人群的鏡頭;再如愛森斯坦的影片《罷工》(1925年)中的「隱喻」:軍警鎮壓工人的鏡頭之後不是工人受傷的鏡頭,而是屠宰場宰牛的鏡頭。
  • 隱喻,「英語思維」的入口
    這種方式的表層作用很直觀:幫助孩子直接理解語言的意義。在這種簡單直觀的作用背後,其實還有著更深層的作用:它能讓孩子更能掌握語言背後的思維。此話怎講?……受這個被分手女生的啟發(後來這個女生讀了博士,嫁了很好的人,還成為了萊考夫的同事),萊考夫深入研究了日常語言中的種種比喻表達,在兩年後和馬克·詹森合作寫出一本《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震驚學界。這本書成為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之作之一,萊考夫也以此成為認知語言學的四大創始人之一。
  • 隱喻嵌入政治話語的意義轉向
    >政治話語;隱喻認知;移動隱喻;政治術語 作者簡介:   從詞源學上講,當下的隱喻認知褪去了亞里斯多德「移動隱喻」觀中的繼續存在屬性。因此,隱喻認知的語義表達的真值對等性、確定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然而,在政治術語中,「隱喻」被運用於每一個相關詞項,但這並不意味著已有的語言邏輯順序轟然坍塌。相反,語義核心的本體意義上構建優先於顯化用法,這使得跨學科視域下的隱喻變成了語言的「奢侈品」。
  • 雜論|于堅「拒絕隱喻」的詩學觀
    即便在以白話文寫作的現代詩歌中,脫離存在的古典意象仍然陰魂不散,而為意識形態炮製的新的隱喻系統又粉墨登場,緊緊地扼住人們地咽喉。因此,于堅認為:「拒絕隱喻,就是對母語隱喻霸權(所指)的拒絕,對總體話語的拒絕。」 于堅在文中聲稱,要「拒絕垂直性,拒絕價值,拒絕深度,拒絕獲得深度的所謂『直覺』『靈感』『激情』等等。」
  • 三種界面交互類型,四種隱喻設計方法
    本文作者歸納了隱喻設計類型和隱喻設計方法,與你分享,enjoy~隱喻設計是一種常用卻很少有人提及的概念,人們往往身在其中卻不知究竟為何物。簡單說,隱喻設計它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用戶熟悉的事物以多種形式映射到界面中,從而使用戶不熟悉的概念、陌生且複雜的操作等變得熟悉與簡單。它不等同擬物設計,隱喻是一個大的概念,界面中充斥著不同的隱喻元素。
  • 「行走的XXX」構式中的隱喻與轉喻
    因此,通過範疇及特徵的轉喻機制,該構式容易激活人的概念。XXX的語義填充項包括表情包、荷爾蒙、教科書、錢包等。其中,轉喻機制主要作用於表情包、荷爾蒙、錢包、人民幣和腿精,而隱喻主要體現在畫報、教科書、百科、CD等,體現了將人比作風景、書籍、藥物、容器等概念隱喻。此外,「行走的肉圓子」等部分構式還體現了意象隱喻。
  • 數字社會的隱喻: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數字社會的隱喻: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0-04-08 0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關於網際網路的十一種隱喻
    下面從網際網路作為隱喻來展開我整個的演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隱喻,很多時候不自知。因為我們對很多東西,對抽象的概念和現象,必須還原成一個具體的事物,人類的認知結構才能對這個東西產生理解。澳洲一個大學的教授威爾肯,他說關於網際網路上的任何東西都存在著某種幫助你去理解它的隱喻,如果沒有這個隱喻你根本不知道網際網路什麼樣?但是所有的比喻背後都有政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