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G. Lakoff)與哲學家詹森(M.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概念隱喻理論正式面世。該理論揭示了隱喻的概念本質,即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段,更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隨後,概念隱喻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40年來,學者們挖掘了各種語言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概念隱喻,深化了我們對概念隱喻及概念系統的認識。作為一種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概念隱喻藉以運作的概念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究竟是什麼這一基本問題卻較少得到關注。探討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及其相互關係,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概念隱喻的理解,促進概念隱喻理論的發展。一直以來,概念隱喻學者均視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為單一的結構。近年,匈牙利羅蘭大學科韋切斯(Z. K?觟vecses)指出,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級的,並基於此構建了「概念隱喻多層觀」(multi-level view of conceptual metaphor)。
回溯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萊考夫與詹森將概念隱喻的本質界定為「由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概念映射」。之後,認知域便主要地被用於指稱構成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隨著概念隱喻研究的縱深發展,部分學者發現「認知域」並非一個指稱隱喻概念結構的合適術語,因為將概念隱喻視為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概念映射會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源域所含概念內容往往比映射到目標域的概念內容要豐富得多。一些學者試圖通過限制或縮小源域或目標域的概念內容來解決這一問題,另一些學者則試圖選擇其他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包括「框架」(frame)、「意象圖式」(image schema)、「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場景」(scene)、「圖式」(schema)和「情景」(scenario)等。
在隱喻研究中,不同的學者使用不同的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這勢必導致概念使用混亂,進而導致概念隱喻理論缺乏理論明晰性。為了澄清這一術語混亂,消除理論模糊性,我們亟須明確概念隱喻究竟由哪一類或哪幾類概念結構所參與而構成,並釐清這些概念結構之間的關係。
不能忽視概念結構的多層級性
以往學者儘管使用了不同的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中的概念結構,但都囿於單一概念結構。科韋切斯認為,概念隱喻藉以運作的概念結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級的,即每一個概念隱喻都同時關涉四個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結構: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在2017年的《隱喻層級》(Levels of Metaphor)一文中,科韋切斯首次提出並闡釋了「概念隱喻多層觀」,並在2020年出版的《拓展的概念隱喻理論》(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一書中進一步詳細闡釋了構成概念隱喻的四種概念結構及其相互關係。
根據羅施(E. Rosch)、萊考夫和蘭蓋克(R. W. Langacker)等的觀點,概念系統由具有不同圖式性程度的概念結構組成,正是這些概念結構組織並構建了概念系統,其中最常見的概念結構便是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它們具有不同的圖式性程度,在概念系統中形成一個層級性組織(hierarchy)。概念隱喻亦受到了這四種概念結構的組織和構建。根據「概念隱喻多層觀」,任一概念隱喻都同時關涉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四個概念結構。但它們在圖式性程度上有別:意象圖式最具圖式性,認知域次之,框架更次,心理空間圖式性程度最低。
特定概念隱喻都由意象圖式隱喻、認知域隱喻、框架隱喻和心理空間隱喻組成。在隱喻概念化中,四種概念隱喻在四種不同圖式性層面組織和構建概念結構。以「建築」(BUILDING)源域為例,在最抽象的意象圖式層面,「建築」隱喻借用「容器」(CONTAINER)、「水平」(VERTICALITY)、「部分—整體」(PART-WHOLE)和「物體」(OBJECT)等意象圖式。在較抽象的認知域層面,「建築」被隱喻為「空間中的物體」(PHYSICAL OBJECT in SPACE),它具有「尺寸」(SIZE)、「位置」(LOCATION)、「形狀」(SHAPE)、「顏色」(COLOR)、「功能」(FUNCTION)等特徵。在框架層面,「建築」概念體現出「修建框架」(a BUILDING frame)、「建築組成成分框架」(a frame for the PARTS OF THE BUILDING)、「建築功能框架」(a FUNCTION OF BUILDING frame)等框架。在心理空間層面,對上述任一框架進行更具體的闡釋便可實現在心理空間層面的隱喻概念化。如對「修建框架」的闡釋可以得出「約翰正在打造自己的事業」(John is building his career)這樣的隱喻表達,它明確了「修建框架」的建造者(約翰)和建築的具體類型(事業),其發生位於心理空間層面。
概念隱喻多層觀有理論優勢
概念隱喻多層觀打破了傳統概念隱喻囿於單一概念層面的局限,將隱喻概念化中的概念結構進行了細分,區分出不同圖式性程度的概念結構,可對隱喻概念化的具體過程進行更深入的剖析。與傳統概念隱喻相比,概念隱喻多層觀在以下幾方面拓展了傳統概念隱喻理論。
首先,跳出隱喻概念結構單層觀,區分概念結構的不同圖式程度。傳統概念隱喻均基於單一概念(如認知域),而忽略隱喻概念化中概念結構的不同圖式性程度。概念隱喻多層觀認為,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都被概念化者用於組織和構建我們的經驗。在隱喻概念化中,意象圖式隱喻性地建構圖式性程度最高的概念,而心理空間隱喻性地建構圖式性程度最低的概念。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圖式性程度依次遞減,而其具體性(specificity)依次遞增。具體隱喻在心理空間產生,它激活框架結構,進一步激活認知域,最後通達意象圖式,這四者共同形成一個概念通道(conceptual pathway)。
其次,突破傳統概念隱喻僅限於非語境認知層面的局限,將「語境」因素納入概念隱喻研究範疇。傳統概念隱喻忽略語境因素在隱喻形成中的作用,僅關注「認知域」「框架」等非語境化層面的認知操作,隱喻在實際話語層面即心理空間層面的實現未能得到應有重視。事實上,在實際交際情景中,隱喻受到諸多語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科韋切斯在《隱喻從哪裡來?》(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一書中區分了影響概念隱喻的四種語境因素,包括「情景語境」「話語語境」「概念—身體語境」「身體語境」。據此,隱喻的認知過程可概括為:決定認知操作→接觸各種語境→語境因素啟動→建立概念通道。
再次,突破傳統概念隱喻的靜態研究局限,關注概念隱喻的在線加工過程。傳統概念隱喻的靜態分析模式在闡釋人類動態的語言使用中顯得力不從心,而心理空間是一種在線加工機制,凸顯實時概念建構和識解的動態性。概念隱喻多層觀把「心理空間」納入概念隱喻,使離線圖式性層級結構(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在線動態加工心理空間結合起來,兼顧靜態與動態、離線與在線。在隱喻概念化中,框架激活與其相關的具體元素而實現心理空間層面的在線加工。此外,隱喻多層觀區分了長時記憶和工作記憶在隱喻概念化中的作用: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層面的概念隱喻存儲於長時記憶,而心理空間層面的概念隱喻屬於工作記憶的在線加工操作。
自20世紀80年代發軔以來,概念隱喻理論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和深入探究,但以往研究均囿於單一概念結構。概念隱喻多層觀突破了這一限制,認為概念隱喻不可能也不應該僅基於單一概念結構,而應同時基於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四個相互關聯但圖式性程度相異的概念結構。該理論可解決概念隱喻研究中「方法論不統一」和「缺乏語用關懷」等廣為詬病的問題。未來研究應嘗試分析更多的隱喻個案來深入探究四個概念結構的具體運作方式及其相互關係,同時可將其拓展到神經隱喻和計算機建模以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中去。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彭志斌
精彩推薦:
電影中的倫敦:時代的隱喻
傳播學的傳染病隱喻及思考
恩格斯唯物史觀中的隱喻表述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