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10: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子健 王婷 張積家 喬豔陽
字號內容摘要:因此,在隱喻映射方向上,存在著以概念隱喻理論為代表的「單向性」觀點和以知覺符號理論為代表的「雙向性」觀點的對立。概念隱喻理論和知覺符號理論:隱喻方向性的理論辨析概念隱喻理論認為,映射機制基於「意象」和「圖式」的聯結。Droit-Volet等人的研究發現,當時間—距離匹配時估計得更準確和快速,暗示著時間信息與空間信息的加工存在著共享的腦區和認知神經機制,時間—空間信息之間存在著對稱的、平衡的相互作用,表明隱喻映射的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存在著雙向的隱喻聯繫。行為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從隱喻映射「單向性」向「雙向性」的轉變,代表了隱喻研究從現象向內在機制的不斷深入。
關鍵詞:認知;研究;知覺符號;神經;概念表徵;加工;概念隱喻;隱喻映射;概念系統;圖式
作者簡介:
Lake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認為,概念包括具體、有形、能直接感知到的概念(空間、顏色、體積等),這些被稱為「始源域」;也包括抽象、無形、不能直接感知的概念(時間、道德、地位等),這些被稱為「目標域」。抽象概念通過簡單具體的概念遷移而來,這就是「隱喻映射」過程。隱喻映射是從「始源域」向「目標域」的單向作用。然而,Barsalou等人提出的知覺符號理論認為,概念表徵和感知覺信息之間存在著雙向的、本質的、即時性的聯繫。因此,在隱喻映射方向上,存在著以概念隱喻理論為代表的「單向性」觀點和以知覺符號理論為代表的「雙向性」觀點的對立。
概念隱喻理論和知覺符號理論:隱喻方向性的理論辨析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映射機制基於「意象」和「圖式」的聯結。意象是指事物或概念在頭腦中再現和表徵的過程,圖式是指思維內容的組織形式。Lakeoff將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本體隱喻和方位隱喻。「人生是旅程」是結構隱喻,旅程有起點、過程與終點,人生也如此;「時間是金錢」是本體隱喻,時間具有金錢的「可貴」品質;「高高在上」是方位隱喻,將社會地位高與空間上方聯繫起來。在這些隱喻中,作為目標域的「人生」、「時間」、「地位」等概念沿用了始源域的特性和結構,這種聯繫建立在定型化的語義—概念聯繫的基礎上。知覺符號理論拋棄定型化、結構化映射的觀點,認為概念表徵由感知覺模擬而成。在人類頭腦中,存在著「模擬器」和「認知框架」,感知覺信號通過感覺通道的「模擬器」轉化為概念並在中樞系統中以「認知框架」來組織。例如,人在認知「時間」時,會激活與之相關的視覺、聽覺、觸覺、體覺等多通道感知覺信息,如感受到「日夜更替」、「大江東去」、「呼嘯而過」、「焦急難耐」。這些感知覺信息稱為「知覺符號」,這些「知覺符號」按照一定的認知框架在頭腦中整合以完成對「時間」的理解。對事物、概念、思維的體驗完全建立在感知覺信息模擬基礎上,而非語義之間的聯繫或概念圖式的相似性。
概念隱喻理論將概念系統劃分為簡單概念和抽象概念,感覺—知覺、概念—思維是具有類似組織形式的認知系統。人出生以後即具有視覺、聽覺等基本知覺,視覺空間分為「上、下、前、後、左、右」,視覺空間組織方式可以遷移至時間概念中,如「過去—未來」在漢語中對應「上—下」或「前—後」,在英文中對應「左—右」。從空間概念向時間概念的架構完成後,便形成了具有類似組織方式的獨立概念系統。在討論時間時,人對「上月」、「下月」的描述便不需要藉助空間的「上」、「下」來轉譯。思維具有獨特的「概念符號」,這種符號發源於感知覺,但在表徵、記憶和運算時,「概念符號」是概念系統的基本單元。知覺符號理論認為,不存在概念系統。概念表徵由大腦中「模擬器」和「認知框架」由感知覺符號模擬而來;在儲存時,亦以感知覺的形式存貯在多感覺通道中。「概念」不作為整體在頭腦中表徵,其基本單元是感知覺信息,即「知覺符號」。因此,概念隱喻理論與知覺符號理論關於概念表徵的分歧,在於是否存在著相對獨立的「概念表徵」。
隱喻映射作用在行為研究中通常體現為反應時的促進或阻礙作用,即強調「單向性」的研究僅發現始源域概念對目標域概念的單向促進作用,強調「雙向性」的研究卻發現雙向的促進作用。反應時僅反映概念表徵—感知覺加工的相互作用,不能體現兩者的內在加工機制。尋求「方向性」的深層解釋必然藉助認知神經科學的手段。在認知神經科學層面,概念隱喻論假設存在著相對獨立的感知—概念系統,感知系統與概念系統的腦區和認知神經機制相對分離;知覺符號理論假設概念表徵具有知覺的本質,兩者存在著腦區與認知神經機制的重疊和共享。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在溫度—人際關係、體積—權力、潔淨—道德感、重量—重要性等領域,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的行為研究與少量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這些研究為隱喻映射的「單向性—雙向性」的分歧提供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