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內容提要:兩個文藝座談會講話是中國共產黨在文藝領域的政治話語符號實踐,體現了黨對文藝政治領導的內在邏輯。兩個「講話」在敘事模式上具有結構與修辭的家族相似,在精神上一以貫之,屬於同一意義序列。兩個「講話」的闡釋符碼語義鄰近、意義接續,但在修辭層面意素符碼有異,從而在文藝目標、意義旨趣等方面發生了價值轉向。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當今時代,處於各種新媒體環境下的政治家「做政治」,面臨著技術的雙刃劍而使得「做政治」充滿了話語風險。也正因為如此,政治的話語分析方式和政治學與語言學結合來進行政治研究,就顯得更加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隱喻與轉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是一種概念的發生機制、語言的組織手段,甚至是科學創造與理論創新的重要來源。隱喻與轉喻在日常話語中幾乎無處不在,以致人們經常忽略它們的存在。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隨著近來語言研究的「認知轉向」,隱喻研究也在悄然進行自身研究範式轉型以及外延拓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刻意隱喻理論是對於過往隱喻理論的繼承與超越,其自身所蘊含的實證研究屬性也能使將來有效的隱喻計算成為可能。
-
範勇鵬:被美國政治話語掩蓋的真相
不少人擔憂民粹政治的崛起會帶來不可預料的政治前景。民粹為何可怕?說起民主,人們都會點頭說是好東西。殊不知,民主本質上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用亞里斯多德的話說,「政事裁決於大多數人的意志,大多數人的意志就是正義」。多數的意見,這不也正是民粹的定義嗎?雖然民粹有諸多定義,但其本質就是代表下層、代表多數。如此說來,民主和民粹本質上就是一個東西。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即試圖從權力與權利兩個維度來勾畫現代西方政治話語框架形成的歷史及其內在的邏輯。 一、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 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依託於近代西方兩種對立的政治運動。 在西方政治話語現代化的過程中,權力與權利話語主題基本依託於自然法和契約論兩大論證方式,這構成了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生成的兩個基本假設。
-
政治語篇的情感話語分析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語言標準化的角度分析了政治言語行為[11];魯英(2012)在分析《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基礎上探討了人際元話語在政治語篇中的分類與功能[12]。在政治語篇中,情感話語不僅被用來表達、描述情感,而且其本身也是政治觀點的一部分,是政治語篇建構的方式。因此,政治語篇中的情感話語尤為豐富:一方面,政治語篇是一種嚴肅、正式的文體,作為表達政治立場、觀點的話語載體,體現著講話者的站位和意圖。講話者需要注意措辭和風格,讓聽眾感到講話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避免給人留下主觀、情緒化的印象。
-
被「標識」的國家:撤僑話語中的國家認同與家國想像
因此,可被視為政治權力通過運作建構合法性的努力,而圍繞著撤僑的媒介話語,則展現出更多權力意義的施行、表達與凝聚。基於此,本文以官方媒體的海外撤僑報導作為研究對象,便是關注在這種特殊的國家行動中,「國家」的概念如何被激活、被可見、被凸顯;媒介如何在公眾的想像與政治話語中參與國家想像的書寫、作用於國家觀念層與實踐層的縫合併建構國家認同。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20世紀30年代,理查茲發表了《修辭哲學》,提出了「隱喻無所不在的原則」,標誌著隱喻研究從修辭學階段進入了語義學階段。他對語義學問題的研究堅持語義與話語是互相聯繫的原則,注重研究實際應用中的語言,認為隱喻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生成的,因此,隱喻的理解必須在話語的層面上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
-
儀式的隱喻:新聞發布活動的另一種視角
卡茨在《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一書對「媒介事件」的一種分析思路,指「儀式領袖」通過「戲劇」與「表演」的隱喻,藉助收視強化集體事實,並轉化為象徵的模型塑造過程]中,新生的政治力量在「儀式化」的新聞發布活動裡,將帶有「儀式」隱喻的政治象徵與傳播符號連結起來,進而通過「話語表演」,也即新聞報導中的焦點——新任總書記在見面活動上的講話構建所指,而其指向的,是一種普遍的合法性。
-
語言學的問題意識、話語轉向及學科問題
第二,語言的真實存在狀態是話語,而索緒爾以來的傳統是研究語言結構,相對輕視話語。話語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和互動語言學的興起,推動著語言學的「話語轉向」。以「本體研究」為本的中國語言學,以語言結構研究為學術基點,應儘快轉向以話語研究為學術基點。第三,語言學早已成為科學,但學科設置仍處在語文學階段,為語種所分割,與文學相糾纏。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語言在此產生了象徵效應和特殊意義。人們經常從外部吸收能量產生對世界的看法,形成對世界的認知,而這些能量經常通過語言來傳遞。其他任何形式的交流都無法像語言一樣深刻影響甚至改變人們的內心和外在世界。由此可見,話語本身不是客觀的,它體現人們在使用語言交流中形成的共識,具有主體間性,從這個角度看,話語對社會存在而言具有本體意義。
-
媒體解讀「習式」話語風格:質樸清新 善用隱喻
「習式風格」與轉作風一脈相承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趙洋:「習式」風格的政治話語同總書記所倡導的轉變作風、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理念一脈相承。 就現代政治而言,領導人也應有「平民化」一面。這表現在生活上,就是領導人的生活也同老百姓一樣,要有家庭生活,也要有親情;體現在語言上,就是使用群眾化的語言來深入淺出地闡明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經常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樸實無華的語言以及通俗易懂的論證。
-
概念隱喻視角下國際政治事件的網絡新聞標題
隱喻的概念 公元前300年,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就闡述了「隱喻是用一個陌生的名詞替換,或者以屬代種,或者以種代屬,或者以種代種,或者通過類推,即比較」,換句話說,在亞里斯多德看來,隱喻是一種意義的轉換形式,但是他僅僅將隱喻停留在名詞的層次。
-
語言使用的對話轉向:從語用學到對話語用學
第三,對經典格賴斯語用學的典型誤解便是混淆推斷與隱含,錯把隱含視為聽話人的語用推理意義。事實上,聽話人推斷,說話人隱含,隱含是說話人意義的一個方面。凱克斯指出,「以聽話人為中心」觀的弊病在於試圖只從聽話人視角復原說話人意義。這指明了當前語用學亟待補足的研究,即從說話人視角來解釋說話人意義,相應地,語用分析就轉變為以說話人和聽話人共同構成的交際者為中心。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葛桂錄教授,和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辛斌教授在開幕式上分别致辭。葛桂錄期待此次論壇能夠進一步拓展話語研究新視野、解鎖新思路、開闢新境界,為迎接中國話語研究新時代做出貢獻。辛斌指出,論壇議題中的「新視野」就是創新意識的體現,強調中國當代話語研究和建設具有更為迫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亟需各位專家不斷開闢新的研究視角和空間。
-
雜論|于堅「拒絕隱喻」的詩學觀
即便在以白話文寫作的現代詩歌中,脫離存在的古典意象仍然陰魂不散,而為意識形態炮製的新的隱喻系統又粉墨登場,緊緊地扼住人們地咽喉。因此,于堅認為:「拒絕隱喻,就是對母語隱喻霸權(所指)的拒絕,對總體話語的拒絕。」 于堅在文中聲稱,要「拒絕垂直性,拒絕價值,拒絕深度,拒絕獲得深度的所謂『直覺』『靈感』『激情』等等。」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的基礎和實在內容,沒有學術內容或學術水平很低的學科體系很難想像;而話語體系只是學術體系的表達,不表達學術內容的話語不是我們這裡要討論的話語。所以,這個系統工程的核心是學術體系的構建,是要在學術建設的基礎上建構起學科體系以及作為它的表達體系的話語體系。
-
《流感》:病毒的隱喻與危機中的共同體
在這個意義上,病毒也成為了「生命政治」的隱喻。人失去了對這種「病毒」的免疫能力,因為現在它才是真正的主體,相反,個體成為了免疫的對象。正如埃斯波西託所說,「權力否定生命又促進其發展;侵犯生命並加以排斥;保護並繁殖生命」。
-
後疫情時代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塑造力的話語路徑
一、揭露疫情期間「後真相」話語的欺詐性 由於網絡化和自媒體的興起,「後真相」話語在後疫情時代日趨增多,真相和謊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疫情期間,大量的「信息疫情」和「政治病毒」加劇了民眾恐慌,引起了社會秩序混亂,其實質是少數國家為了謀取自身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而掩蓋事實、扭曲真相,藉此攪渾輿論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