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塑造力的話語路徑

2020-11-2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汪少華 張晶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人類命運更加緊密相連,全球共同抗疫彰顯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引領我國有條不紊地進行防疫工作的同時,與他國保持密切溝通並提供及時援助,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人民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現在國內疫情已基本控制,國外疫情繼續蔓延。後疫情時代我們不僅要反對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籤化,而且要揭露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性危害,加大力度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繼續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一、揭露疫情期間「後真相」話語的欺詐性

  由於網絡化和自媒體的興起,「後真相」話語在後疫情時代日趨增多,真相和謊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疫情期間,大量的「信息疫情」和「政治病毒」加劇了民眾恐慌,引起了社會秩序混亂,其實質是少數國家為了謀取自身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而掩蓋事實、扭曲真相,藉此攪渾輿論風向。我們亟需揭露虛假話語,引領國際輿情。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對西方少數國家散布的「中國責任論」和「中國病毒論」等汙名化宣傳進行簡單否定,不但不能消除其負面影響,反而會落入他們的話語陷阱。因此,在後疫情時代為了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我們要將話語與其背後隱藏的政治企圖剝離開來,揭露少數媒體通過改變話語場景和話語角色進行話語操控的本質,利用科學事實反駁謊言和假相,並通過「真朋友」和「好兄弟」等關鍵詞構建抗疫話語,展現我國守望相助、天下一家的大國情懷,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國外受眾,實現後疫情時代的人心相通。

  二、兼顧抗疫的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

  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可通過敘事向受眾講述其內涵。國家的宏大敘事可喚醒民族意識、凝聚國民力量;個體的微觀敘事能夠引發個體共鳴、震撼人心。講述抗疫故事不僅要有數百萬名醫務人員奮戰在全球抗疫一線的宏大敘事,還要有平民英雄的生動敘事。我國的14億人民都是偉大的「戰士」,如:勇敢逆行的武漢快遞小哥汪勇、有著非凡使命感的外賣小哥高治曉和自製疫情圖的中國留學生吳芃等,讓受眾不僅能讀到「山川異域」,還能讀到「風月同天」。這些故事可作為後疫情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生動素材。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的有機結合,能更好地激發國際受眾的認同感,可在更深層次上加大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全球影響力。

  三、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話語

  在全世界疫情繼續蔓延的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倡議。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話語可擺脫政治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推進全球文明交流與互鑑。將健康的理念加入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展全球衛生健康合作,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細化和升華。具體而言,有邏輯和情感兩個視角。一是邏輯建構。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是命運共同體的下義詞,所以我們依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宗旨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話語進行細化。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深入探究生命與健康與世界和平、安全、繁榮之間的關係,全球抗疫中開放包容、文明互鑑的必要性,健康生活與建設美好世界的關係等等。二是情感建構。一方面需要彰顯我國在抗疫中為世界各國人民健康所作的貢獻,講述中國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故事,如抗疫物資援助、經驗分享和醫療資源共享等,讓國際受眾感受到我國的善意和擔當;另一方面,話語還應突顯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相互依存,中國的抗疫與世界各國的抗疫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旨在保障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保護全人類共同福祉。

  四、運用隱喻性話語構建抗疫命運共同體

  話語有隱喻性和非隱喻性之分,隱喻性的話語會給受眾提供一個新視角去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或新概念,也能引發相應的行動。國內抗疫命運共同體主要由「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和「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兩個戰爭隱喻構建而成。「疫情如令,責任如山。」戰爭隱喻可讓民眾快速構建全民防疫認知體系,喚起民眾的緊迫感和集體感,使其認識到採取行動對抗疫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為「人民戰爭」預設了戰爭的「正義性」、參與戰爭的「群眾性」以及戰爭實踐的「整體性」。「總體戰」和「阻擊戰」凸顯了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防禦的決心。「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可激發民眾關於抗戰的愛國情感,鼓舞士氣,形成抗疫統一戰線,共克時艱。國際抗疫命運共同體主要由「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和「大疫當前,團結合作才是正道」構建而成。疫情全球大流行迫切需要啟動全球大合作聯合防控。其中,戰爭隱喻號召世界各國人民命運與共、責任共擔、目標一致;正道隱喻則為世界各國人民指明了通往抗疫勝利的道路。

  總之,後疫情時代風險與機遇並存,我們應審時度勢,適當調整,在形成統一的全球防疫認知體系過程中不斷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塑造力,讓全世界感受到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無窮魅力,進而一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系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研究」(項目編號:18AYY022)的階段性成果。)

[ 責編:李貝 ]

相關焦點

  • 王文:後疫情時代 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體智庫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呼籲國際社會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換網和疫情風險評級機制,來分享疫情防控狀況、防疫經驗以及重大發現。以下為文章全文。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我國世界話語權,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後疫情時代「全球語言治理的問題、視角與路徑」
    會議得到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國外語》編輯部、《語言文字應用》編輯部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指導和支持,邀請了來自全國20餘所高校近40位專家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全球語言治理的問題、視角與路徑」展開研討。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依據當前世界和平、合作的全球發展大勢和新時代精神,概括、演繹、歸納、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它度越了冷戰思維、霸權思維、單邊思維、封閉思維、保守思維等,更施之以「和為貴」的天下和平思維、「以他平他」的相互平等思維、「己欲達而達人」的通達發展思維、開放包容的誠信合作思維、「交相利」的互利共贏思維,為世界打造新思維、新秩序,為人類塑造新理念、新精神。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這些話語深入人心
    2017年1月,習近平曾在日內瓦萬國宮發表演講,深刻闡述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讚賞。「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是習近平一貫的主張,在不同場合,他多次向世界傳遞「和」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華社《學習進行時》今天為您梳理習近平那些深入人心的話語。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匯聚全球戰疫合力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多地蔓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要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國攜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匯聚全球戰疫合力,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1.公共衛生安全事關全人類安危 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 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陳培永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中國抗擊疫情實踐經驗,就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穩定世界經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張,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因此,中國在全面有力防控疫情的同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主動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強抗病毒藥物及疫苗合作研發,分享防疫經驗,協調防控措施,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蔓延,還及時為部分疫情加劇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保障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權益,而且為維護地區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為世界防疫樹立了新標杆。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
    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  經濟全球化時代,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不斷帶來新的考驗。在層出不窮、傳導聯動的全球風險挑戰中,重大傳染性疾病對人類的威脅不可低估。這次疫情來勢洶洶,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的,我們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全球健康危機,這是一次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衝擊。
  • 思力網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新華社記者 高磊/攝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倡導者,更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實踐者。  2020年,面對疫情持續蔓延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電話、信函等形式密集開展「雲」外交,出席多場重大多邊活動,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重大倡議,給疫情籠罩下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全球化時代全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發展高度相互依存背景下,中國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為應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而提出的體現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了地域和領域兩個維度:前者體現從國與國之間、區域內部到整個世界的不斷拓展,後者則反映政治、安全、發展、文明和生態等領域的不斷深化。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綜觀相關研究成果,國外學者在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過程中,主要遵循「動機·前景·理路」的邏輯路線和分析框架,對為何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否可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實現等重要現實問題進行了論述和闡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尚和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將匯聚大眾的意願而成和平的潮流,將妙凝百姓的呼聲而成合作的春雷。它喚醒了昏昏沉沉的天地萬物,也敲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美美與共的鐘聲。 一、人類認識自己的歷程 人是什麼?人自從誕生以來,就沒有停止過自我反思,思則得知人與人既具差分的殊相,又具融合的共相。
  • 共同「抗疫」,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好注釋
    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與踐行者。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了「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首次向國際社會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倡議,「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人民日報】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全球抗疫合作——外國政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各國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合作抗擊疫情進一步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大意義。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外國政黨政要、智庫學者通過不同方式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表示,中國積極推動抗疫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大國責任與擔當。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應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進一步明確了總目標的具體內涵。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是具有全球視野、人類情懷的大格局,是普惠世界、造福眾生的大智慧,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確立了人類文明走向的新航標。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觀照文學創作,有助於重新認識和研究世界文學的內在發展規律,深入分析和解讀經典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內核。這可以在更加開闊的視野上發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淵源,同時推進文學創作在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上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開展文學創作,可以讓作品具有更飽滿的人性價值和更深邃的思想價值。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鑑
    數字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應以多樣、平等、開放和包容為原則,通過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努力提升連結性、對話性、共享性和智能性,同時注重安全性,從而實現文明對話與文明互鑑。【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明交流互鑑 數位化 媒介化【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9.099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鑑是一體兩面。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機制和過程。兩者結合將決定數字時代新的全球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