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汪少華 張晶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人類命運更加緊密相連,全球共同抗疫彰顯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引領我國有條不紊地進行防疫工作的同時,與他國保持密切溝通並提供及時援助,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人民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現在國內疫情已基本控制,國外疫情繼續蔓延。後疫情時代我們不僅要反對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籤化,而且要揭露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性危害,加大力度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繼續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一、揭露疫情期間「後真相」話語的欺詐性
由於網絡化和自媒體的興起,「後真相」話語在後疫情時代日趨增多,真相和謊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疫情期間,大量的「信息疫情」和「政治病毒」加劇了民眾恐慌,引起了社會秩序混亂,其實質是少數國家為了謀取自身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而掩蓋事實、扭曲真相,藉此攪渾輿論風向。我們亟需揭露虛假話語,引領國際輿情。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對西方少數國家散布的「中國責任論」和「中國病毒論」等汙名化宣傳進行簡單否定,不但不能消除其負面影響,反而會落入他們的話語陷阱。因此,在後疫情時代為了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我們要將話語與其背後隱藏的政治企圖剝離開來,揭露少數媒體通過改變話語場景和話語角色進行話語操控的本質,利用科學事實反駁謊言和假相,並通過「真朋友」和「好兄弟」等關鍵詞構建抗疫話語,展現我國守望相助、天下一家的大國情懷,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國外受眾,實現後疫情時代的人心相通。
二、兼顧抗疫的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
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可通過敘事向受眾講述其內涵。國家的宏大敘事可喚醒民族意識、凝聚國民力量;個體的微觀敘事能夠引發個體共鳴、震撼人心。講述抗疫故事不僅要有數百萬名醫務人員奮戰在全球抗疫一線的宏大敘事,還要有平民英雄的生動敘事。我國的14億人民都是偉大的「戰士」,如:勇敢逆行的武漢快遞小哥汪勇、有著非凡使命感的外賣小哥高治曉和自製疫情圖的中國留學生吳芃等,讓受眾不僅能讀到「山川異域」,還能讀到「風月同天」。這些故事可作為後疫情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生動素材。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的有機結合,能更好地激發國際受眾的認同感,可在更深層次上加大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全球影響力。
三、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話語
在全世界疫情繼續蔓延的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倡議。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話語可擺脫政治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推進全球文明交流與互鑑。將健康的理念加入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展全球衛生健康合作,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細化和升華。具體而言,有邏輯和情感兩個視角。一是邏輯建構。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是命運共同體的下義詞,所以我們依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宗旨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話語進行細化。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深入探究生命與健康與世界和平、安全、繁榮之間的關係,全球抗疫中開放包容、文明互鑑的必要性,健康生活與建設美好世界的關係等等。二是情感建構。一方面需要彰顯我國在抗疫中為世界各國人民健康所作的貢獻,講述中國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故事,如抗疫物資援助、經驗分享和醫療資源共享等,讓國際受眾感受到我國的善意和擔當;另一方面,話語還應突顯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相互依存,中國的抗疫與世界各國的抗疫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旨在保障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保護全人類共同福祉。
四、運用隱喻性話語構建抗疫命運共同體
話語有隱喻性和非隱喻性之分,隱喻性的話語會給受眾提供一個新視角去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或新概念,也能引發相應的行動。國內抗疫命運共同體主要由「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和「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兩個戰爭隱喻構建而成。「疫情如令,責任如山。」戰爭隱喻可讓民眾快速構建全民防疫認知體系,喚起民眾的緊迫感和集體感,使其認識到採取行動對抗疫情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為「人民戰爭」預設了戰爭的「正義性」、參與戰爭的「群眾性」以及戰爭實踐的「整體性」。「總體戰」和「阻擊戰」凸顯了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防禦的決心。「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可激發民眾關於抗戰的愛國情感,鼓舞士氣,形成抗疫統一戰線,共克時艱。國際抗疫命運共同體主要由「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和「大疫當前,團結合作才是正道」構建而成。疫情全球大流行迫切需要啟動全球大合作聯合防控。其中,戰爭隱喻號召世界各國人民命運與共、責任共擔、目標一致;正道隱喻則為世界各國人民指明了通往抗疫勝利的道路。
總之,後疫情時代風險與機遇並存,我們應審時度勢,適當調整,在形成統一的全球防疫認知體系過程中不斷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塑造力,讓全世界感受到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無窮魅力,進而一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系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語言風格研究」(項目編號:18AYY022)的階段性成果。)
[ 責編:李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