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全球化時代全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發展高度相互依存背景下,中國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為應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而提出的體現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了地域和領域兩個維度:前者體現從國與國之間、區域內部到整個世界的不斷拓展,後者則反映政治、安全、發展、文明和生態等領域的不斷深化。因此,「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邏輯延伸。

基本內涵

「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是指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為基本原則,以全球治理為主要路徑,構建國際氣候機制,探尋和實踐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措施,不斷調適國家利益和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關係,最終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同目標。

在內涵上,「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基於能被全球廣為接受的國際氣候機制的全球治理秩序,體現出鮮明的依存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依存性是指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氣候變化的公共物品屬性使其帶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徵,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各國在氣候災難面前已經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運。氣候變化的不可分割性、滲透性、嚴重性和緊迫性等典型外部性特徵要求國際社會必須儘快採取有效行動,以減緩和適應其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公平性是針對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所承擔的責任而言,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各國在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努力方面的責任是共同的,沒有任何國家有權利逃避這一責任。但這種責任本身又是存在差異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歷史責任不同,在減緩和適應方面的能力亦不相同。因此每個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承擔的責任應有所區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就是公平性的最好解釋。可持續性是指在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必須審慎處理好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協調發展的關係。「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中提出「為了避免出現『地球增長的極限』,必須限制增長以『維持全球均衡狀態』」的觀點的錯誤就在於否認了社會發展的永恆規律,抹殺了人類發展的權利。「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強調以生態持續作為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以經濟持續作為人類發展的核心動力,以社會持續作為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

面臨的挑戰

《巴黎協定》籤署生效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後巴黎時代」,展現了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但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面臨國際氣候博弈格局複雜化的挑戰。國際氣候博弈的核心問題是溫室氣體減排份額承擔問題,而減排份額在當前能源消費結構下直接關聯經濟發展空間問題。圍繞減排份額,國際氣候博弈形成了南北博弈、南南博弈和北北博弈三大主要博弈格局。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國際氣候博弈格局向著更複雜的方向演變。在原有三大格局依然存在的前提下,又增加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與最不發達國家三大陣營博弈,發展中大國與發達國家博弈,發展中大國與最不發達國家博弈等複雜博弈模式。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面臨全球氣候治理模式重大變化的挑戰。大國的政治意願與政策選擇在全球治理中具有特殊作用。《巴黎協定》的順利達成依賴中美兩國的積極合作與共同推動。因此中美「雙擎驅動」的全球治理模式被普遍視為落實該協定的根本保障。作為第一份全球減排協議,《巴黎協定》主要採取了「自下而上」提出國家自主貢獻方案的方式,在減緩、適應、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五個方面均做出了具有一定約束力的規定,但美國的退出極有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讓原本就持觀望態度的國家效仿其退出行為,從而導致全球氣候治理陷入危機之中。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面臨如何爭取美國回歸全球氣候治理的挑戰。美國雖然退出《巴黎協定》確立的全球治理框架,但依然表示要致力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就目前來看,為美國重啟談判並形成一份令其滿意的全球氣候協議並不現實,但其依然存在回歸協定的可能性。如何在後續的國際氣候大會中避免美國「拖後腿」的行為並爭取美國回歸,對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至關重要。此外,藉助《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等合作平臺,開展與美國的多邊或雙邊氣候合作,對於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也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路徑選擇

重構氣候倫理。「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要求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改變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中心主義發展觀引導下生產活動與生活活動對自然無節制的掠奪與破壞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五次評估報告以不斷遞進的肯定性措辭表示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活動引發,也確認了當前的氣候變化源自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的環保運動喚醒了人類的環保意識,開啟了人類對自然重新認識的進程。《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更是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所在。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推進全球氣候治理是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的主要方式。全球氣候治理旨在建立為國際社會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國際氣候機制,制定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減排份額分配,動員最廣泛意義上的國家參與並約束「搭便車」行為。圍繞全球氣候治理進行的國際氣候談判在本質上就是各國在維護其利益基礎上謀求共同利益的博弈,個體利益訴求的差異致使國家在博弈中的戰略選擇也有所不同。建立國際氣候機制是破解博弈的關鍵,以制度設定的框架可以對各國的博弈環境進行限定,以期約束各國做出「搭便車」的消極選擇,確保各國以積極態度與合作行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最終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宏偉目標。

加強氣候治理傳播。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經歷了從單純的科學問題到政治性問題的重大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氣候傳播的作用功不可沒。氣候傳播是一種目的明確的社會傳播活動,讓社會與公眾理解和掌握氣候變化信息及相關科學知識,以改變公眾態度和行為,從而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目標。確信氣候變化的事實、根源和嚴重後果是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必要的認知前提。儘管IPCC報告以翔實的數據證實了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但少數國家依然堅持全球變暖存在科學上的不確定性,美國前總統布希和川普總統甚至聲稱全球變暖是針對美國而提出的「驚天騙局」。因此,在全球治理過程中,向公眾宣傳氣候變化的真相和嚴重後果,對於塑造其低碳生活理念和積極參與行動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權責平衡,審慎行動。面對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治理的期望,中國應審慎行動,穩妥地採取「中國+」的模式,與他國(集團)共同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的諸項規定,切莫落入所謂的「金德爾伯格陷阱」。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後巴黎時代中國構建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研究」(18BGJ082)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強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應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進一步明確了總目標的具體內涵。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所採取的這些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其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效,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攜手各國聯防聯控、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盡責擔當的大國形象,極大地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詮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理念共識是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共同理念所依。凝聚理念共識是支撐和引領國際合作的基本前提。
  • 從全球戰「疫」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展現了大國擔當,起到了穩定錨的作用,中國用自身實際行動詮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疫情首先在中國發生,一個月後全世界開始蔓延。中國不僅是首當其衝的受難者,也是隨後對事件發展的有效防控力量。疫情發生始料不及,病毒來勢之洶、疫情傳播之烈、範圍擴散之廣、全社會所面臨的挑戰之大,堪稱前所未有。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三卷反覆強調和闡述的一個重要外交和全球治理理念,它是為了應對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維護和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中國方案。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高度一體化、機制化的共同體,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安全共同體,而是建立在尊重多樣性和差異性基礎上的共同體。「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當今世界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類型、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國家風貌。正是有了這種多樣性,世界才顯得豐富多彩。同時,多樣的世界中也蘊含共同的追求。
  •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所收習近平同志的85篇重要講話、文章,深刻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現路徑等重大問題。 二、準確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十分豐富,概括起來說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總部、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重要場合的講話,集中對這五個方面的內容作了全面系統的闡釋。
  •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詳盡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理念和政策主張,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進展,闡明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積極貢獻。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倡議,深刻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起到了撥雲見日的引領作用,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日益深入人心,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於是和合學應運而生,其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原理,是整合、協調、化解五大衝突和危機的最佳選擇,而使全球取得共識,產生一定凝聚力、向心力,形成全球某種穩定內在秩序、共契一致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正如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主席菲利普·查沃斯所說:「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人類面臨各種各樣的嚴峻挑戰。
  • 世界格局、「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下)
    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順應人類發展趨勢提出的。安德烈·卡託內指出:「將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性質從一個超出國家範圍的更廣泛共同體(例如亞洲或歐洲共同體)轉變為一個針對全人類的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的功勞。」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個人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小組成元素,在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運作的過程中起著最基礎性的作用。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以及語言風俗習慣的差別等等,帶來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信仰上的差別,孕育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方式、實踐認識活動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怎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這些話語深入人心
    2017年1月,習近平曾在日內瓦萬國宮發表演講,深刻闡述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讚賞。「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是習近平一貫的主張,在不同場合,他多次向世界傳遞「和」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華社《學習進行時》今天為您梳理習近平那些深入人心的話語。
  • 【平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人類進步之路
    2021年新年伊始,《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主席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著名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風險挑戰和新老矛盾問題交織並存、全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的今天,重溫這篇演講,感悟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意義和獨特價值,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努力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時代華章,可謂正當其時,尤為必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判斷。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基礎與內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擔當
    201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全面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這一表述脈絡清晰,形成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布局和總路徑,描繪了國際關係發展的美好前景。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協同共進,要共同化解矛盾、共同應對風險、共同攻堅克難、共同戰勝挑戰,共同探索前進。這就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具有明確目標和正確方向,必須具有共同理念和協調一致的力量,必須具有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平臺機制,否則就是盲人瞎馬、一盤散沙,就會在矛盾、分歧和對抗中解體和夭折。
  • 經典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
    從這些雕塑的形象裡,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精神和價值的存在,而這種價值正是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核心。5月5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美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寫入《憲法》。
  • 圖說: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非凡歷程
    本文轉自【求是網】;「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從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出發,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回應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充分展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情懷和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