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既重視中國國內生態環境,也強調中國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作用。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不僅對中國的綠色發展意義重大,也正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合作的形成。
基礎與內核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
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三江平原溼地具有強大的吸碳、固碳功能,其保護對全球氣候的穩定作用重大,是各國民眾共享的福利。
9月21日,珍寶島溼地秋色。珍寶島溼地是三江平原沼澤溼地集中分布地區
但是,生態環境治理成本需要本國支付,治理收益卻不能完全內化為本國獨享,在收益外溢效應面前,各國往往會不願治理,而是加大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力度——這就形成了零和博弈,即一國以消耗更多生態環境資源為代價追求短期經濟利益,進而損害了他國利益。這種零和博弈如果持續下去,將會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系統改變。
人類可以生存與忍耐的生態環境轉變區間十分狹小,譬如氣候變暖並不會導致地球崩潰,卻可以使脆弱的「鮮活血肉」人體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令人類社會整體消亡。人類提出保護地球的口號,但是地球完全可以像其他沒有生命的星球一樣對一切「冷眼旁觀」,因此,人類真正需要保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臭氧層破壞、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劇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全球性輸送,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首要挑戰,各國必須共同參與治理。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或者組織都無法單獨引領如此大型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行動,生態環境危機,必須且只能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組織載體來解決。
制度體系
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習近平表示巴黎大會正是為了加強公約之實施,督促大會「達成一個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他還希望《巴黎協定》「在制度安排上促進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中國正在推動達成有力度、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為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以制度構建為核心的中國方案。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受益外溢,這就要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組織載體來推進,其中制度構建是關鍵。在一個組織內,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是實現組織目標的基本保證,也是實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必要條件。
全球生態環境資源具有高度稀缺性,其內在價值很高,由於目前沒有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體系約束,各國使用人類共有的生態環境資源時,更多考慮的是短期經濟利益,而非履行責任,這就導致了「公地悲劇」的發生。譬如在今年6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退出《巴黎協定》,嚴重打擊了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行動。
6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在華盛頓白宮發表講話。美國總統川普1日在白宮宣布,美國將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新華社發
在推進位度構建的進程中,大國的示範作用極其重要。習近平主席不僅提出以制度構建為核心的中國方案,還用實際行動推進位度建設。2015年中國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用於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發展理念
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向全球表述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以及將綠色發展融入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理念。習近平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其中一大要點便是「推進綠色發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習近平提出,將「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在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民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方面,中國向世界做出了如何建設美麗國家的大國示範,也將繼續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只有世界各國都積極變革、走向綠色發展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成為可能。習近平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觀,將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提出了制度建設在其間的核心作用,融入了綠色發展理念,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指明了路徑與方向。(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