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01-19 半月談網

習近平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既重視中國國內生態環境,也強調中國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作用。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不僅對中國的綠色發展意義重大,也正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合作的形成。

基礎與內核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

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三江平原溼地具有強大的吸碳、固碳功能,其保護對全球氣候的穩定作用重大,是各國民眾共享的福利。

 

 

9月21日,珍寶島溼地秋色。珍寶島溼地是三江平原沼澤溼地集中分布地區

但是,生態環境治理成本需要本國支付,治理收益卻不能完全內化為本國獨享,在收益外溢效應面前,各國往往會不願治理,而是加大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力度——這就形成了零和博弈,即一國以消耗更多生態環境資源為代價追求短期經濟利益,進而損害了他國利益。這種零和博弈如果持續下去,將會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系統改變。

人類可以生存與忍耐的生態環境轉變區間十分狹小,譬如氣候變暖並不會導致地球崩潰,卻可以使脆弱的「鮮活血肉」人體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令人類社會整體消亡。人類提出保護地球的口號,但是地球完全可以像其他沒有生命的星球一樣對一切「冷眼旁觀」,因此,人類真正需要保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臭氧層破壞、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劇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全球性輸送,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首要挑戰,各國必須共同參與治理。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或者組織都無法單獨引領如此大型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行動,生態環境危機,必須且只能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組織載體來解決。

制度體系

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習近平表示巴黎大會正是為了加強公約之實施,督促大會「達成一個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他還希望《巴黎協定》「在制度安排上促進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中國正在推動達成有力度、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為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以制度構建為核心的中國方案。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受益外溢,這就要求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組織載體來推進,其中制度構建是關鍵。在一個組織內,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是實現組織目標的基本保證,也是實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必要條件。

全球生態環境資源具有高度稀缺性,其內在價值很高,由於目前沒有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體系約束,各國使用人類共有的生態環境資源時,更多考慮的是短期經濟利益,而非履行責任,這就導致了「公地悲劇」的發生。譬如在今年6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退出《巴黎協定》,嚴重打擊了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行動。

 

 

6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在華盛頓白宮發表講話。美國總統川普1日在白宮宣布,美國將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新華社發

在推進位度構建的進程中,大國的示範作用極其重要。習近平主席不僅提出以制度構建為核心的中國方案,還用實際行動推進位度建設。2015年中國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用於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發展理念

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向全球表述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以及將綠色發展融入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理念。習近平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其中一大要點便是「推進綠色發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習近平提出,將「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在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民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方面,中國向世界做出了如何建設美麗國家的大國示範,也將繼續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只有世界各國都積極變革、走向綠色發展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成為可能。習近平的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觀,將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提出了制度建設在其間的核心作用,融入了綠色發展理念,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指明了路徑與方向。(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個人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小組成元素,在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運作的過程中起著最基礎性的作用。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以及語言風俗習慣的差別等等,帶來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信仰上的差別,孕育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方式、實踐認識活動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怎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 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
    我們要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5個方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為全球人權治理改革與創新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在人權實現條件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和平與安全是人權保障的基本前提;在人權核心內容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將發展權作為人權保障的基本立足點;在人權與主權關係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主權平等是人權保障的基礎。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之所以中西各個時期對命運的疏釋有差分,其原因是各時期人文語境、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局限性,而具有時代的印記。據上所述,所謂命運是指人的生命主體的過去和現在的際遇與賴以存在的生活環境的融實和合所形成的生命經歷和生存狀態的價值評價。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何以可能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全球化時代全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發展高度相互依存背景下,中國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為應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而提出的體現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了地域和領域兩個維度:前者體現從國與國之間、區域內部到整個世界的不斷拓展,後者則反映政治、安全、發展、文明和生態等領域的不斷深化。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但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因素也在增加,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應對挑戰。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意味著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引領著新的發展方向。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要在實踐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必須在理論上明確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何要構建以及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問題。1.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中的一切共同體都是由於某種能夠把人們聯繫起來的紐帶而形成的。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我們將從習近平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內容、中國在全球化方面的主張四個方面出發,深入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主題。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回答了人類社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深刻哲學問題,更加系統化、完整化地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要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五個方面出發,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所採取的這些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其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效,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攜手各國聯防聯控、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盡責擔當的大國形象,極大地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詮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理念共識是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共同理念所依。凝聚理念共識是支撐和引領國際合作的基本前提。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秉德無私、參天地兮」的人道、博愛、奉獻、大公精神,度越各集團黨派、民族國家、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的差異,凝聚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共同意願、共同理想,引領人類邁向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論,是「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所以可與天地長存。   人類的願望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充足表達了人類將如願以償地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想法。
  • 海洋命運共同體引領新型海洋觀
    在海洋生態環境、多樣性保護、糧食安全和海上科技合作等諸多領域,積極參與國際海洋治理。主動參與並引導南北極事務和相關合作,提出中國方案、奉獻中國智慧。在一系列的海洋國際合作中,中國一以貫之地秉承著構建和平安寧的海洋秩序、堅持合作與和平的海洋觀,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落到實處,並不斷調整和完善國際海洋秩序,全力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發展與建設。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這一世紀之問,倡導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籲國際社會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9月的第70屆聯合國大會講話中,強調各國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擔當
    201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全面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這一表述脈絡清晰,形成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布局和總路徑,描繪了國際關係發展的美好前景。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人類命運共同體圍繞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直擊國際上的零和博弈、冷戰思維,直指阻礙人類進步的頑疾,主張用對話協商拆解國家間的猜忌與戒備,用共建共享破除以鄰為壑的藩籬,用合作共贏擰開世界經濟動力的閥門,用交流互鑑疏通不同文明之間的誤解,用綠色低碳剷除環境破壞與汙染的源頭,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為聯合國憲章在當代世界的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 從全球戰「疫」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的重要性
    在張維為看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抗疫模式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這次疫情事件很好詮釋了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人類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人類的自私、貪婪、傲慢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頻頻遭到自然界的報復。疫情起源何處還沒有定論,但病毒從動物身上傳到了人身上已發生了不止一次。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應該是大背景。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重要層面
    原標題: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重要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了中國政府將致力於打造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關係新理念①,並構成了我國十八大以來國際(全球)政治參與和外交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
  •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鑑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明交流互鑑 數位化 媒介化【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9.099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鑑是一體兩面。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機制和過程。兩者結合將決定數字時代新的全球化的方向。
  • 王文:後疫情時代 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體智庫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呼籲國際社會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換網和疫情風險評級機制,來分享疫情防控狀況、防疫經驗以及重大發現。以下為文章全文。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