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命運共同體引領新型海洋觀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倡議,引起海內外強烈反響。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全人類共同維護和諧海洋、共築國際海洋秩序、共促海洋經濟合作的中國方案,契合各國利益,是推動國際關係向新型全球化轉型發展的重要倡議。

  國際海洋發展新格局需要新型海洋觀

  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貫通七大洲,蘊藏豐富的礦產、油氣、生物等資源,影響和調節著全球的氣候。其資源屬性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聯通全球各國的空間屬性更是全人類經貿流通、文明溝通、信息聯通的重要橋梁。當前,全球主要經濟發達地區全部都是濱海地區,向海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同時,由於海洋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自大航海時代開始,海洋尤其是重要戰略性海洋和海洋資源,始終是全球各國博弈的焦點,在激烈的鬥爭與不同領域的摩擦中,逐漸形成當今國際海洋發展的新形勢,也促成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倡議的提出。

  國際海洋發展新態勢要求建立新的國際海洋觀。人類和平成果來之不易,世界和平有賴於海洋和平,海洋和平更有賴於新時代和平海洋秩序的構建。全球海域運載量佔全球運輸總量的80%,年石油海運量近20億噸,約佔全球石油總產量的60%。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全球價值鏈業已形成。不斷增長的海上貿易已將印度洋、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大洋緊密聯繫在一起,日益形成一個新的世界海洋體系。這樣一個新的體系,亟須用新的國際海洋觀來統領和引導。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催生了新的海洋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處理與周邊國家海洋爭端中,創造性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儘管這一原則在實踐中尚有許多問題有待探索,但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成為解決國際海上爭端的重要指導思想和一條重要路徑。中國積極與鄰國探討海上信任措施與危機管控機制建設,防止海上爭端升級或引發重大衝突。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從全球化的視野進一步落實新的國際海洋觀,引領國際海洋秩序的完善。在「一帶一路」區域,組織建設海洋觀測網與保障服務系統、卓有成效地打擊海盜,為沿線各國提供更多的海上公共服務及產品。在海洋生態環境、多樣性保護、糧食安全和海上科技合作等諸多領域,積極參與國際海洋治理。主動參與並引導南北極事務和相關合作,提出中國方案、奉獻中國智慧。在一系列的海洋國際合作中,中國一以貫之地秉承著構建和平安寧的海洋秩序、堅持合作與和平的海洋觀,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落到實處,並不斷調整和完善國際海洋秩序,全力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發展與建設。

  海洋命運共同體極大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當今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的世界環境下,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化引發國際秩序的完善及重構。中國的新海洋觀,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為國際海洋秩序的重構與完善指明了方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理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當前,在有的國家極力推行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和霸權政治的背景下,中國所倡導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時代的最強音。這一理念主張全人類無論處於何種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明文化和發展階段,致力於追求一種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共同發展的全球化新模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博大胸襟和使命擔當,將會引導全球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海洋命運共同體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海洋是貫通全球,連接全人類的自然通道,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地實踐的重要渠道。海洋命運共同體秉承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破除文明等級觀念,拋棄文明優越論,提倡各國之間包容互鑑、求同存異,充分尊重各國文明多樣性、兼收並蓄的全球新文明觀,加強各國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逐漸拉近各國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前進道路中的障礙,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海洋命運共同體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和有益補充,極大地豐富與發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建議

  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長期以來,一直同世界其他國家致力於國際海洋秩序的不斷改革和完善。時代賦予了中國海洋治理新的歷史使命,中國正在用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理念推動著全球和諧海洋目標的實現。

  共商共建,協同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載體,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的載體。現階段需適應國際新形勢的變化,回應沿線國家的關切,進一步體現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建設原則,把海洋橋梁和紐帶作用落到實處。深化同「一帶一路」參與國的交流合作,不斷拓展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加速實現「五通」。通過促進沿線國就業、幫助沿線國消除貧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等方式,將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做實做強。

  包容互鑑,打造互惠互利的海洋國際關係。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需要求同存異,充分尊重各國差異,互惠互利,打造互利共贏的海洋經濟關係。必須堅持走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打造全球藍色經濟合作平臺,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堅持打造相互包容的海洋文化合作。尊重世界各文明中海洋文化的多樣性、海洋理念的多樣化,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發揚自身文化理念,相互借鑑,取長補短,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打造包容互鑑的海洋文化,消除矛盾衝突的思想根源、促進世界的持久和平,推動全球海洋秩序完善與進步。必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海洋生態保護聯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海洋經濟合作與海洋生態保護合作相協調,為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提供綠色保障。打造安全牢固的海洋安全關係。海洋命運共同體必須有和平安全的共同環境為依託,需要形成一種具備合作性、互通有無、平等公正的合作模式。必須建立起以各國相互尊重為前提、以公平正義為準則、以合作共贏為目標的牢固穩定的海上安全關係。

  苦練內功,紮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根本保障。建設海洋強國首先需要完善海洋要素彌補領域缺陷,著力發展中國海洋事業,全面提升應對和處理海洋問題的能力與水準,加速完善並實施海洋領域法律和規劃。進一步加強海陸物流信息化合作,形成陸海統籌、東西聯動、內外聯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藍色經濟是以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新發展理念。藍色經濟體現了人海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海洋發展觀,為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奠定可持續發展所賴以支撐的經濟基礎,指導全人類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注重發展藍色經濟,進一步拓展藍色經濟發展空間。優先推進一批國際海洋合作示範區,打造中國特色、國際風範的向海經濟先行區,加快世界領先的自由貿易港(島)建設,通過藍色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海洋強國大業,強化全球海洋治理,加快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強化海洋科技創新,發揮全球引領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取得長足的進步,但在海洋科技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上,與世界海洋強國相比仍有距離,我國在海洋生態環保、防災減災、預警監測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仍需提高。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海洋科技基礎研究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進一步提高海洋資源的科學有效和可持續利用水平。加強涉海行業綠色發展的技術研發,切實提高生態友好型發展的水平。同時,加快建設高質量海洋人才隊伍,全面發揮在全球的引領作用,發揮科技創新對全球海洋經濟的引擎作用,為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更加強大的號召力。

  重視全民海洋意識提升,推動民間交流。增強全社會的海洋意識,是我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承載和精神基石,也是促進海洋領域民間交流的重要基礎。通過營造海洋文化良好氛圍,提高海洋事業發展的軟實力,將海洋基礎知識納入基礎教育課程,提高青少年海洋意識。建立國際海洋科普、教育、海洋特色文化產業化示範基地。制定海洋科普宣傳規劃,建立科普宣傳教育示範基地。鼓勵各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海洋文化活動,引導公眾逐步樹立海洋觀念,增強海洋意識。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形成全民共同促進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新局面。

相關焦點

  • 三種視角透視中國海洋觀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當地時間6月20日在希臘首都雅典出席了中希海洋合作論壇。李克強發表演講,首次系統闡述了中國海洋觀。他強調,「中方願與各方共建和平之海,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反對海洋霸權,致力於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基礎上,通過當事國直接對話談判解決海洋爭端。
  • 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了憲法。那麼,人類命運共同體究竟是一個什麼「體」?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哪些具體實踐?
  •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繼承人類社會發展優秀成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提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應著重把握五個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且進一步明確了總目標的具體內涵。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特別是在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轉變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美好社會的現實中,中國共產黨發揮引領作用更是尤其重要。 滿足和實現這些內在要求,非發揮政黨引領作用莫屬。現代社會是政黨政治,政黨作為民主政治的產物、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組織和重要力量,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著重要的政治主體、思想引領和實踐推進作用。有影響有實力的政黨適時提出相應的政治主張,定航向、避暗礁,促理解、增認同,凝智慧、聚力量,創機制、搭平臺,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才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性社會實踐開闢通途、成就事業。
  • 張潔:從兩個層次理解李克強所闡述海洋觀
    核心提示:張潔從兩個層次解讀李克強講的海洋觀,第一個層次就是中國在全球這種海洋觀,實際上就是從一個陸權國家轉為一個海權國家。第二個層次是李克強的談話談到了亞太現在的局勢,實際上也就是南海問題,這就說明實際上中國強調以實際行動使各國能夠坐到談判桌之前。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從生成動機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遺產、現實利益的彰顯、責任擔當的體現以及習近平領導風格的展現;從發展前景來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或是切實可行的現實方案,或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或是難以實現的理想藍圖;從邏輯理路來看,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示範引領作用,妥善處理好世界範圍內各領域的安全問題,建立健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律機制,提倡樹立多彩、平等、包容、互鑑的文明觀。
  • 周晉峰接受專訪:談治理海洋噪音汙染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周晉峰接受專訪:談治理海洋噪音汙染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9-06-19 0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倡議,深刻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起到了撥雲見日的引領作用,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日益深入人心,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不斷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 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擔當
    當代世界,中華文明的發展不是站在人類現代文明之外的發展,而是主動融入、引領世界潮流的發展。也正是在構建面向未來的人類現代文明中國形態的過程中,大跨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階段,中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空前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所採取的這些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及其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成效,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攜手各國聯防聯控、對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盡責擔當的大國形象,極大地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詮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理念共識是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共同理念所依。凝聚理念共識是支撐和引領國際合作的基本前提。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基礎與內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文章結合全球疫情防控鬥爭的中國實踐,從理論、歷史、時代三個維度,深入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意味著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引領著新的發展方向。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強烈的天下情懷和理論主張,是孕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基石。《尚書·堯典》記載:「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這是說國家之間應該和諧相處。
  • 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全球抗疫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性□ 陳培永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中國抗擊疫情實踐經驗,就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穩定世界經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張,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 特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光照亮世界前行之路——寫在中國人民...
    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重要演講,呼籲國際社會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2017年1月,在日內瓦萬國宮,習近平主席就這一理念作出進一步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對於時代之問,中國給出答案。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於中外傳統命運論的智能創造和卓識開新。融實而和合是打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智慧,是化解人類生存厄運的一種武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熱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天下為一家的情懷。「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蔽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天下四海,現代可以理解為全球或者全人類,不論地處多麼邊遠的國家,都能共享安樂。
  • 從全球戰「疫」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的重要性
    在張維為看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抗疫模式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行動」。這次疫情事件很好詮釋了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人類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人類的自私、貪婪、傲慢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頻頻遭到自然界的報復。疫情起源何處還沒有定論,但病毒從動物身上傳到了人身上已發生了不止一次。生態失衡、環境惡化應該是大背景。
  • 世界格局、「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下)
    吳文新認為:「21世紀是人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和建設成就影響下、引領下進而主導下,在『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並在其直接推動下,由多元制度共存的『世界社會形態』向全世界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乃至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的世界歷史意義在此過程中逐漸展現出來,真正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普世價值』逐漸形成強大的實踐力量並廣泛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