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當地時間6月20日在希臘首都雅典出席了中希海洋合作論壇。李克強發表演講,首次系統闡述了中國海洋觀。他強調,「中方願與各方共建和平之海,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反對海洋霸權,致力於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基礎上,通過當事國直接對話談判解決海洋爭端。中國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致力於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秩序;中方願與各方共建合作之海,積極構建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海上通道、發展海洋經濟、利用海洋資源、探索海洋奧秘,為擴大國際海洋合作做出貢獻;中方願與各方共建和諧之海,在開發海洋的同時,善待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環境,讓海洋永遠成為不同文明間開放兼容、交流互鑑的橋梁和紐帶。」有鑑於此,筆者擬從時間、空間與內涵三種視角透視中國海洋觀的相關內容。
從時間上看,中國海洋觀是歷史延續性與現實創新性的有機統一。5000年前,中國先人就開始涉海謀生,跨海祈福;2500多年前,中國春秋時期的齊景公在渤海和黃海海域留下了航行記錄。在世界航海史中,中國領先了15個世紀。在此期間,秦人徐福船隊遠航、漢代船隊駛出馬六甲、三國衛溫浮海抵臺、唐代鑑真東渡日本、元代汪大淵西渡印度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東南沿海漁民持《針路簿》與《更路簿》馳騁西太平洋……中國人開發、利用海洋的事跡不絕於史,在漫長的與海共生的歷史中,中國人培養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海洋事業曾一度沉淪,然而,有著大海氣度的中國人很快翻過了歷史的那一頁,並積極地將海洋事業發展融入國家整體發展當中。秉持著「和平、合作、和諧」的海洋觀,中國主張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既是對歷史上中國海洋事業的創造性繼承,又是對當今外界針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重大關切的系統性回答。
從空間上看,中國海洋觀是構建和諧海洋與維護海洋權益的有機統一。海洋佔世界總面積的70%,目前全球「大部分經濟活動集中在沿海,一半以上的對外貿易量依靠海運,一半左右的石油通過海上運輸」。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負責任的大國,必須在全球海洋事務中履行兩項義務:一是維護國際海洋局勢的總體穩定,二是保障全球主要海上航道的航行安全。然而,家門口海疆爭端頻發的狀態必定對中國履行全球海洋義務造成阻礙,因此,我們主張「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通過當事方直接對話談判解決雙邊海洋爭端和糾紛」既是對穩定地區局勢做出的積極努力,又是對維護全人類利益做出的莊嚴承諾。
從內涵上看,中國海洋觀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經營亞歐大陸一體化的統一。中國是一個陸海複合型大國,中國未來的命運繫於海洋,中國人民目前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渴望和平與發展。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將有助於實現中國與周邊、與亞歐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構建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從而將雙方的全面合作提升到更高水平。可以預見,此舉不僅會重新煥髮絲綢之路的歷史活力,而且能有力推進亞歐大陸一體化的進程。(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海疆問題專家王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