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透視方法解析,移動視點、遠視距、俯視、平視、仰視

2021-01-08 浩東江湖事

宋沈括《論畫山水》中寫道:「大凡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但這只是講了一部分,「以大觀小」的方法,分析起來,它包含著俯視與遠視距兩個內容。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講觀察景物的三種角度,即仰視、俯視與平視,所得到的三種畫面效果,即高遠、深遠與平遠。

但這也不夠全面,如上面提到的《長江萬裡圖》、《清明上河圖》等等,單以「三遠」或「以大觀小」是不能完全解釋其透視方法的。還必須加上很重要的一條,也就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核心—移動視點。這在歷代畫論中還沒有明確談到。我認為,山水畫透視的方法,綜合起來不外乎移動視點、遠視距和俯視等的結合,統稱之為散點透視。此外,平視與仰視,它的視域範圍較窄,視線往往受前景所阻,較適合畫一角之景,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難以勝任的。

現分別闡述如下,移動視點:這在山水畫透視即散點透視中是至為重要的,與焦點透視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此。移動視點,既不同於搖頭攝影,也不同於電影機的移動鏡頭位沒有動,而主點是移動了,因為前者只是在同一位置上移動主點,主點還是在同一視平線上。後者視點是移動了,雖然移動了角度和位置,但它的移動效果,卻是以無數個畫面連接起來構成的。如果把電影膠捲剪取一個畫面,它仍是焦點透視,視點還是固定的。

而一幅畫,通過移動視點的方法來處理,不但可以把搖頭鏡、攝影機的效果綜合在一起,還可以打破任何局限獲得極大的自由,畫家猶如飛鳥一樣,可以始終處在景物的前上方,一面飛一面看,向前進方向看就成了重山復水層層疊疊的直幅構圖,向左或右兩側看,就成了廣闊深邃迂迴曲折的橫幅或長卷構圖。遠視距:近大遠小是透視學的基本原則,散點透視也決不違背這個原則,但大小的差異不像焦點透視那樣懸殊,而是比較接近,

這是因為採用了遠視距的原理,即作者與所畫景物之間的距離較遠,這樣景物本身近大遠小的差異就縮小了。例如作者與所畫對象第一樹之間的距離為五公尺,與第二樹之間的距離為十公尺,這樣表現在畫面上,第一樹與第二樹的大小差別是很懸殊的。如果作者跑到百公尺以外的地方去看這兩棵樹,雖然這二樹的位置沒有動,但二樹大小的差別就很小了,這就是遠視距的作用。把視點與所畫對象之間的距離推遠,即使畫近景也可以這樣。

同樣也可以把遠景拉近,把遠視距所看到的東西,處理在畫面近景上。這既符合近大遠小,又不致大小差距懸殊。因為中國山水畫的視點是可以移動的,所以推遠拉近是完全合理的。這樣處理的結果,不論遠近景物都可以表現出來,大小差異,清楚模糊,可全由作者根據畫面需要任意處理。把透視對畫面的局限縮小到最低限度,給畫家以更大的自由,而且這符合於我們民族傳統的欣賞習慣。

俯視:山水畫中的視平線一般都比較高,視點大都高於所畫對象,在所畫景物的前上方。這是因為登高可以望遠,視野寬廣,所見者眾多。而站在平地,視線常受阻擋,視野狹隘。「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重山復水可以一目了然,山水畫家採取這樣的角度來描繪景物,完全符合人們的願望與習慣。旅遊者每到一地,總想都把它遊遍看全,所以中國山水畫大多採用俯視的角度,這與人們的普遍心理是完全一致的。

再則,山水畫中普遍應用移動視點,而移動視點最適合與俯視相結合,尤其是畫直幅、長條構圖更是如此。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直幅構圖幾乎全是採用移動視點與俯視相結合的透視方法。而移動視點與平視的結合就難以勝任直幅構圖,只有在某些橫幅、長卷構圖中可以找到例子,如南宋馬遠、夏珪的幾幅山水圖卷。然而橫幅、長卷採用移動視點與俯視相結合的透視方法卻是相當普遍。

至於移動視點與仰視的結合,那是無法設想,歷代山水畫中找不到例子,我想今後大概也不可能出現。平視:中國山水畫中的平遠之景,如元代倪雲林的畫,幾乎都是平遠構圖,把近景的樹畫在畫幅下部,遠景的坡石畫在上部,這並不是平視,還是俯視,只是俯視的角度小一點而已。一般所說的平遠之景,是指畫面上所取的景,沒有突兀的高山,而是比較平坦,這與平視不能混為一談。

真正的平視,往往視線受前景所阻,或者是在前景的空隙裡看遠景,那就不是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方法。因此不能認為平遠之景就是平視,實際上其中大部分也是俯視。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真正的平視構圖是較少的,宋人冊頁、團扇中有一些。郭熙的《算石平遠圖》可說是一幅比較典型的平視構圖,馬遠、夏較多採用平視,一般只適合於畫一角之景,表現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困難的。

仰視:所傳北宋李成仰畫飛簷之說,而李成的真跡今天已不能得見,比他稍後的沈括在《論畫山水》中曾把它否定說:「此論非也。……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仰視的應用在現存的中國歷代山水畫中幾乎是找不到的成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山水畫的透視》一書中說,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宋佚名的《春山圖》等都是仰視。

我認為這些都屬於俯視,都是以移動視點的方法處理的,而不是仰視。現試將《溪山行旅圖》的透視剖析一下。先看畫幅下部,行旅者所走的那條路,畫家的視點是在最近處那大石塊的前面,如果是仰視,就根本看不到路面,更看不見路後溪谷間事。再則溪谷右側山石上的樹林,如果是仰視,就只能見到最前面的一層,後層就見不到。

更明顯的是樹林後邊的屋宇房舍,完全是俯視的角度。至於高聳的主峰,雄偉高大其勢突兀,確有「高山仰止」之感,初看似乎是仰視,但進一步分析,恰正合沈括的論斷。再看山頂上的樹林,不只是一層,而是重重疊疊,仰視是不可能看到的。以上幾點,特別是移動視點、遠視距與俯視,即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基本方法,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在山水畫中應用自如。

相關焦點

  • 山水畫幾種常用透視法
    一、仰視法:此畫為北宋時期範寬的代表之作,《溪山行旅圖》(見圖1)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該作品用一種仰視的角度去表現眼前和心中的大山,因此使觀者在面對作品時馬上有一種敬畏,這種紀念碑式的創作方法多採用仰視透視方法。當代很多的主旋律美術作品也採用這種創作方法。
  • 素描透視一一認識素描頭像之透視技巧
    正面平視的透視規律:一般平視、正面頭像都保持正常的五官比例,沒有明顯的透視變化。仰視透視規律:一般仰視、正面頭像頂面縮小,面部及五官縮短,下頜突出,體積放大,這就是上小下大的仰視效果。俯視透視規律:俯視與仰視正好相反,頭頂擴大,面部及五官縮短,這就是上大下小的俯視效果。
  • 繪畫理論教學(透視學)丨美術技法理論:不同視角「透視」研究①
    「透視」是一種繪畫活動中的觀察方法和研究視覺畫面空間的專業術語,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歸納出視覺空間的變化規律。客觀物體佔據的自然空間有一定的大小比例關係,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裡,它們所佔據的視覺空間就並非符合原來大小比例關係了。透視來自拉丁文「Perspicere」透而視之,其含義是通過透明平面來觀察、研究透視圖形發生原理、變化規律和圖形畫法。
  • 平視、仰視、俯視這三種視角在實際中的應用(2)
    仰視仰視拍攝即相機鏡頭處於視平線以下,由下向上拍攝被攝體。2020.10.24聖景龍灣而採用仰視角度拍攝,則能完整地展現景物的體積,而且透視感會很強。2020.10.24聖景龍灣當利用廣角鏡頭近距離拍攝被攝對象時,由於廣角鏡頭的誇張透視作用,可以誇張被攝對象的高大程度,使原本矮小的的景物顯得高大。見下圖中的菊芋(鬼子姜),使用廣角鏡頭近距離仰視。
  • 艾國|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北宋南渡的畫家李唐是承上啟下的角色,在處於向南宋過渡的轉折時期,他在山水畫變革中開宗立派,對南宋以及後世畫壇影響深遠。在經營位置方面對前人進行繼承,並把高遠的角度視點改為平視,拉近了取景角度,著重近景與局部的表現襯託整體的效果,開啟了南宋山水畫近景經營圖式的格局。這種布勢後來成為南宋院體畫局部式構圖的基礎。
  • 中國畫「散點透視」和油畫「焦點透視」有何不同?各有哪些優勢
    第一種是平視,就是把目光跟觀察對象放置於同一個水平線上去觀察,看到的物象跟實際大小基本相等,更符合視覺的真實。第二種是仰視,用目光自下而上去看,看到的物象在視覺上有一種崇高感和壓迫感,這種觀察視角適合看高處的物象。第三種是俯視,人站在高處居高臨下去看,能比較全面的看到物象的體積。
  • 繪畫基礎教程之《簡單的透視和比例》
    即線條透視(物體越遠,視角越小)、節目透視(物體越遠,細節越模糊)、空氣透視(山越遠越藍,是由於空氣和煙霧的影響)、移動透視(注視近物而頭搖動則該物與頭同向移動,注視遠物頭搖動則遠物與頭反向移動)、雙眼視差(左右眼對同一物所見不完全相同)。根據這種透視方法所描繪的物體最接近眼睛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真實。先人經歷無數研究得出的這些法則,現在,我們從照片中則很容易就可以體會到。
  • 素描中透視怎麼畫?分步驟圖解教你畫,簡單易學,收藏起來學習
    素描的透視畫法「透視」是繪畫的理論術語。最初的透視是採取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看景物的方法,將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準確描繪在平面上,就成為該景物的透視圖。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因為距離、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在我們的視覺中就會產生近大遠小、近疏遠密、近寬遠窄、近高遠低、形狀發生改變的感覺,這樣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透視」。透視學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產物,也是素描學習必修的基礎知識,只有掌握了透視,才能表現出多元的、豐富的視覺效果。而繪畫中根據物體在空間的位置可以將透視分為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以及圓形透視,根據視點的位置可還以分為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
  • 王石:我們對西方已經由仰視變成平視,希望能力再大變成俯視
    來源:新浪財經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二十屆年會於11月18-20日召開。萬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會名譽主席、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出席並演講。王石感慨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機遇。「由被動挨打,我們仰望著西方的文明、制度這樣一個物質社會,到現在我們真的可以平視,我們希望我們什麼時候能力再大就俯視(西方社會)。由仰視變平視,我們要珍惜」。王石強調,營商環境對於企業家來說非常重要。「如果讓企業家不安的心在這裡,這是非常不利於營造有信心的社會和未來的社會」。談及深圳,王石點讚了營商環境。
  • 透視是什麼?怎樣正確學習透視?
    在現實生活中,人眼觀看遠近景物的透視規律如下:1、物體遠近不同,人感覺它的大小不同,愈近愈大,愈遠愈小,最遠的小點會消失在地平線上;2、有規律地排列形成地線條或互相平行地線條,越遠越靠攏和聚集,最後會聚為一點而消失在地平線上;3、物體的輪廓線條距離視點越近越清晰,越遠則越模糊。什麼是透視?如何處理好透視原理?透視原理是什麼?
  • 透視是素描的根基,透視不會?構圖不清楚?快來學學
    單個物體的透視單個物體的透視規律,最為明顯的就是近大遠小。此效果表現起來較為簡單,也比較容易掌握。通過簡單的幾何體比較容易理解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杯子可以看作圓柱體,從圖中可以看出,離視點近的頂面要比底部的面大一些,體現出了近大遠小的關係。
  • 一點透視怎麼畫?一點透視畫法步驟以及基本原理!
    一點透視怎麼畫?大家知道畫有縱深的插畫時所使用的一點透視圖法嗎?一點透視圖法是使用了透視圖的一種遠近法,用於繪製立體的寫實背景。畫屋子裡或家中的風景時,還有增加消失點的應用篇,即兩點透視和三點透視的方法。 假如畫背景時無視透視,人物與背景就會不協調,插畫看起來也會很不自然。
  •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
    對於同道們熟悉的中國畫載體、工具和顏料的科學含量暫不必說,本文單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作以初步探討,為梳理中國畫整體的科學性脈絡略盡微薄之力。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方法在魏晉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只不過當時乃至後來歷代對這種透視方法並沒有統一定名,直到西畫「焦點透視」一詞傳入中國,為與其區別,方得其名。這一命名形象地體現了畫家移動視線進行全方位觀照的特點。
  • 學完透視不會用,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到這篇文章!
    透視在繪畫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對於插畫與動漫上而言更為重要。在小編以往的文章中,已經大致闡述了透視的基本原理,當然在那篇文章中介紹的只是平視視角下的透視,在這裡將進一步介紹俯視與仰視以及俯視仰視與成角透視之間的關係,如何利用透視創造世界。
  • 名師告訴你,素描中三點透視的表現及規律
    是的,它的透視關係是錯誤的。從不同角度去看物體,其消失點也會有所改變。如下圖中書本和玻璃箱就是俯視的,那它的第三個消失點是在下面,下圖中高樓是仰視,那它的消失點就是在天上的。下圖為俯視的正方體三點透視,既然是俯視的,那麼這個物體一定在視平線以下,眼睛看到物體上時也一定會有一個視中線。
  • 學畫畫不懂透視?透視怎麼樣練習?學會透視手繪會很輕鬆!
    △手繪兩點透視效果圖透視包括: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散點透視,這三種透視基本上涵蓋了生活中大部分的透視關係!建築,繪畫,設計,攝影,人物等等都涉及到透視的應用!特別是室內設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透視關係是用的最多的!
  • 藝考優選美術藝考生零基礎學習素描幾何體第三課:三種透視詳解
    因為只有掌握的基本透視規律,你在起型的時候才可以快速、準確的抓住物體的大輪廓。根據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實遠虛這三個概念,區分形體在空間中的變化規律。(1個消失點叫一點透視)一點透視的原理很簡單,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而且與「近大遠小」這個概念聯繫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