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論畫山水》中寫道:「大凡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但這只是講了一部分,「以大觀小」的方法,分析起來,它包含著俯視與遠視距兩個內容。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講觀察景物的三種角度,即仰視、俯視與平視,所得到的三種畫面效果,即高遠、深遠與平遠。
但這也不夠全面,如上面提到的《長江萬裡圖》、《清明上河圖》等等,單以「三遠」或「以大觀小」是不能完全解釋其透視方法的。還必須加上很重要的一條,也就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核心—移動視點。這在歷代畫論中還沒有明確談到。我認為,山水畫透視的方法,綜合起來不外乎移動視點、遠視距和俯視等的結合,統稱之為散點透視。此外,平視與仰視,它的視域範圍較窄,視線往往受前景所阻,較適合畫一角之景,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難以勝任的。
現分別闡述如下,移動視點:這在山水畫透視即散點透視中是至為重要的,與焦點透視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此。移動視點,既不同於搖頭攝影,也不同於電影機的移動鏡頭位沒有動,而主點是移動了,因為前者只是在同一位置上移動主點,主點還是在同一視平線上。後者視點是移動了,雖然移動了角度和位置,但它的移動效果,卻是以無數個畫面連接起來構成的。如果把電影膠捲剪取一個畫面,它仍是焦點透視,視點還是固定的。
而一幅畫,通過移動視點的方法來處理,不但可以把搖頭鏡、攝影機的效果綜合在一起,還可以打破任何局限獲得極大的自由,畫家猶如飛鳥一樣,可以始終處在景物的前上方,一面飛一面看,向前進方向看就成了重山復水層層疊疊的直幅構圖,向左或右兩側看,就成了廣闊深邃迂迴曲折的橫幅或長卷構圖。遠視距:近大遠小是透視學的基本原則,散點透視也決不違背這個原則,但大小的差異不像焦點透視那樣懸殊,而是比較接近,
這是因為採用了遠視距的原理,即作者與所畫景物之間的距離較遠,這樣景物本身近大遠小的差異就縮小了。例如作者與所畫對象第一樹之間的距離為五公尺,與第二樹之間的距離為十公尺,這樣表現在畫面上,第一樹與第二樹的大小差別是很懸殊的。如果作者跑到百公尺以外的地方去看這兩棵樹,雖然這二樹的位置沒有動,但二樹大小的差別就很小了,這就是遠視距的作用。把視點與所畫對象之間的距離推遠,即使畫近景也可以這樣。
同樣也可以把遠景拉近,把遠視距所看到的東西,處理在畫面近景上。這既符合近大遠小,又不致大小差距懸殊。因為中國山水畫的視點是可以移動的,所以推遠拉近是完全合理的。這樣處理的結果,不論遠近景物都可以表現出來,大小差異,清楚模糊,可全由作者根據畫面需要任意處理。把透視對畫面的局限縮小到最低限度,給畫家以更大的自由,而且這符合於我們民族傳統的欣賞習慣。
俯視:山水畫中的視平線一般都比較高,視點大都高於所畫對象,在所畫景物的前上方。這是因為登高可以望遠,視野寬廣,所見者眾多。而站在平地,視線常受阻擋,視野狹隘。「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重山復水可以一目了然,山水畫家採取這樣的角度來描繪景物,完全符合人們的願望與習慣。旅遊者每到一地,總想都把它遊遍看全,所以中國山水畫大多採用俯視的角度,這與人們的普遍心理是完全一致的。
再則,山水畫中普遍應用移動視點,而移動視點最適合與俯視相結合,尤其是畫直幅、長條構圖更是如此。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直幅構圖幾乎全是採用移動視點與俯視相結合的透視方法。而移動視點與平視的結合就難以勝任直幅構圖,只有在某些橫幅、長卷構圖中可以找到例子,如南宋馬遠、夏珪的幾幅山水圖卷。然而橫幅、長卷採用移動視點與俯視相結合的透視方法卻是相當普遍。
至於移動視點與仰視的結合,那是無法設想,歷代山水畫中找不到例子,我想今後大概也不可能出現。平視:中國山水畫中的平遠之景,如元代倪雲林的畫,幾乎都是平遠構圖,把近景的樹畫在畫幅下部,遠景的坡石畫在上部,這並不是平視,還是俯視,只是俯視的角度小一點而已。一般所說的平遠之景,是指畫面上所取的景,沒有突兀的高山,而是比較平坦,這與平視不能混為一談。
真正的平視,往往視線受前景所阻,或者是在前景的空隙裡看遠景,那就不是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方法。因此不能認為平遠之景就是平視,實際上其中大部分也是俯視。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真正的平視構圖是較少的,宋人冊頁、團扇中有一些。郭熙的《算石平遠圖》可說是一幅比較典型的平視構圖,馬遠、夏較多採用平視,一般只適合於畫一角之景,表現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困難的。
仰視:所傳北宋李成仰畫飛簷之說,而李成的真跡今天已不能得見,比他稍後的沈括在《論畫山水》中曾把它否定說:「此論非也。……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其溪谷間事……」。仰視的應用在現存的中國歷代山水畫中幾乎是找不到的成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山水畫的透視》一書中說,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宋佚名的《春山圖》等都是仰視。
我認為這些都屬於俯視,都是以移動視點的方法處理的,而不是仰視。現試將《溪山行旅圖》的透視剖析一下。先看畫幅下部,行旅者所走的那條路,畫家的視點是在最近處那大石塊的前面,如果是仰視,就根本看不到路面,更看不見路後溪谷間事。再則溪谷右側山石上的樹林,如果是仰視,就只能見到最前面的一層,後層就見不到。
更明顯的是樹林後邊的屋宇房舍,完全是俯視的角度。至於高聳的主峰,雄偉高大其勢突兀,確有「高山仰止」之感,初看似乎是仰視,但進一步分析,恰正合沈括的論斷。再看山頂上的樹林,不只是一層,而是重重疊疊,仰視是不可能看到的。以上幾點,特別是移動視點、遠視距與俯視,即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基本方法,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在山水畫中應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