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國|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2020-11-26 騰訊網

艾國作品效果圖展示

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文 | 艾國

中國山水畫從魏晉時期至唐代成熟時期的金壁輝煌和「三百裡嘉陵一揮而就」的水墨風格,至五代時期逐漸形成了以北方荊浩、關仝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經營位置的空間角度特點, 開創了「 全景山水」新貌, 結合皴法的使用,使山水畫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全景山水」的經營是以留有天地、強調中心、物象繁複、空間開闊、視角高低綜合的構圖樣式,。

如荊浩的《 匡廬圖》, 關仝的《關山行旅圖》、《龍宿郊民圖》, 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

《匡廬圖》

《關山行旅圖》

《秋山問道圖》

《龍宿郊民圖》

後期的燕文貴《江山樓觀圖》、許道寧《漁父圖》、屈鼎《夏山圖》、喬仲常《後赤壁賦圖》等,他們把視覺空間拉的更遠,主體周邊及畫面左右空間無限擴大,形成了一種視野更遼闊的布局。

《江山樓觀圖》

《漁父圖》

《夏山圖》

北宋山水畫經營圖式,在五代的「全景式」構建中,提煉並發展了更加具體的空間視角,這包括董源描繪南方靈秀山水的平遠視角,李成、範寬描繪北方險峻山水的高遠視角。

南方的董源, 「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所畫山形,疏林遠樹,「平遠」幽深。

《瀟湘圖》

李成、範寬把高仰的視角提到前所未有的階段,在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中這種仰視的視角和主體物象的再擴大,產生了不同以往的藝術感染力。李成 「仰畫飛簷」高仰的視角在當時也形成了一定的態勢。

《溪山行旅圖圖》

《晴巒蕭寺圖》

郭熙在他的《 林原高致集》中, 總結和歸納了北宋山水畫經營圖式,提出了 「高遠法」、「平遠法」,「深遠法」的「三遠法」和「 可居可遊」的繪畫理論,使山水畫的經營位置上升到可把握的理論層次,在運用上有跡可循。「三遠法」是空間角度和造境法的綜合描述, 「高遠法」、「平遠法」更多是在空間角度上而說, 「深遠法」是「重重悉見」、「意推」的造境方法,並非是角度賦予的藝術特徵。如 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宮圖》、郭熙的《山村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葛稚川移居圖》皆在於塑造一個深邃莫測的深遠空間,其中有從山頂而窺的深遠,有從山側而窺的深遠,《具區林屋圖》把山腳的溪谷層層透措,也營造出較大的幽深之感。

《明皇避暑宮圖》

《葛稚川移居圖》

《具區林屋圖》

南宋以後,疆域的變化,地貌的不同,中國山水畫在南方逐漸形成了新的繪畫風格,其中的經營圖式獨闢蹊徑,變化了北宋以來以主峰為中心的全景式經營布局,出現了初期的「近景式」和在此基礎上發展的 「一角」、「半邊」之「局部式」。

北宋南渡的畫家李唐是承上啟下的角色,在處於向南宋過渡的轉折時期,他在山水畫變革中開宗立派,對南宋以及後世畫壇影響深遠。在經營位置方面對前人進行繼承,並把高遠的角度視點改為平視,拉近了取景角度,著重近景與局部的表現襯託整體的效果,開啟了南宋山水畫近景經營圖式的格局。這種布勢後來成為南宋院體畫局部式構圖的基礎。

《萬壑松風圖》為李唐於北宋晚期南渡前的山水畫作品,還有《長夏江寺圖》其中的構圖創新和技法,影響深遠。

《萬壑松風圖》

《秋林放犢圖》

追隨李唐的蕭照 ,從他的《山腰樓觀圖》可見由李唐近景式空間角度,改為一邊式。

《山腰樓觀圖》

其後是劉松年、馬遠、夏圭,他們皆師李唐,在後來的實踐中強調從某個角度, 某一局部出發來經營位置,慢慢形成從「近景式」為「局部式」的一角式和半邊式的置陳空間。繪畫內容從開闊浩渺、形象繁複的大山大川逐漸演變成自然景觀的一角一隅,筆墨皴法也變為暢快淋漓。這種「 以小顯大」、「以少勝多」的特寫式圖式,簡潔明快, 境界清遠,給人以更多的遐想。

如馬遠的《 踏歌圖》,夏圭《西湖柳艇圖》,劉松年《秋窗讀書圖》,法常《魚村夕照圖》等。

《 踏歌圖》

《西湖柳艇圖》

《秋窗讀書圖》

南宋山水畫的空間角度至局部特寫,已經完成了中國山水畫整體空間角度在農耕時代的自覺, 空間由五代全景式的中景至北宋全景式的遠景,再至南宋的近景和局部特寫,角度由五代的平視到宋代的仰視,空間角度的演變已經完成。

在以後的元明清 時期,山水畫的空間角度都不離南宋以來形成的整體範疇,有時有所側重,有時有所綜合。

藝術的形式和精神,離不開民族精神的繼承和時代的變遷,直至二十世紀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從農耕時代步入到工業時代又漸入科技時代。在短短的不到百年中,人類的視角隨著高度的不斷提升得到前所未有的變化,最直觀的就是俯視感受。由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試飛成功,到成熟的各國的飛機客貨運,大型空中客運,再到航天的火箭、衛星,1961年載人飛船又讓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以太空的高度俯視到了自己生存的星球。

飛機拍攝

在日常民用方面,據近兩年的統計,世界各航空公司每年約有3900萬個航班起降,平均每天約有10.68萬個,全年共有40多億人次乘飛機出行。無人機技術成熟普及後,用於攝影以及科技研究,更使得俯視角度成為常態。

無人機拍攝

無人機拍攝

觀察物體空間角度的不同,如一個山體,近視和遠觀,平視、仰視、俯看都會造成形體的變化和質感的變化,引起的整體視覺感受也相異,這在山水畫的各種風格中得到證實。大俯視角度的攝影,帶給我們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山水畫作品的俯視空間角度也帶給我們與以往不同的視覺感受和精神境界。

《俯瞰陽泉小河古》

「俯遠法」是以繪畫實踐結合中國山水畫發展史,根據時代的特點提出的「經營位置」圖式新說。它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宋代郭熙「三遠法」的語境下以命名。其在空間角度上,以視覺平視地平面為零度,是在垂直地面九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間的俯視物象的視覺角度進行經營圖式的山水畫創作。在空中又分為三個空間層次,距離地平面五十米以下為低空,五十至二百米為中空,二百米以上為高空。以空間角度的不同造成不同前人的經營圖式和藝術效果。

《昔陽大峽谷》

《雲夢山路》

《港灣》

以俯視來置陳布勢,以觀者的角度來俯瞰乾坤,大地的山脈河流、田園村莊、公園碼頭等都是描繪的對象,物象豐富,空間層次表現,形象的刻畫不同以往的習慣,樹木多見樹冠少見主幹,屋宇多見瓦頂少見牆牖,山川多見脈絡走勢少見突石險壁,又變近景為雲霧峰頂,中景為密林樓閣,遠景為坡岸溪流。又於空間的「低空」、「中空」、「高空」的空間不同,影響著畫面的物象形體大小和虛實,造成了筆墨寫實、意象或抽象的不同效果和畫面氣韻。

《科尼遊樂場》

「俯遠法」是「自山上而觀山下」,它的技法除了俯視的觀察物象的空間角度外,也注重了中國文化精神「觀道」、「格物」、「度萬物取其真」的「觀」的「體知」方式和畫面的「心靈空間」,保留了「遠」的放下世俗雜念離開物象執著進入簡遠、平靜、名色皆離的「定」前狀態,以及文人士大夫遠離塵俗喧囂、悠閒清高、平淡虛無的山水情懷。

《俯視九十度歡樂谷》

以此為論,縱觀中國山水畫發展史,梳理山水畫的空間角度流變,可以總結出:由五代前後形成的全景式至「平遠法」一變,「高遠法」又一變,「近景式」又一變,「局部式」又一變,至「俯遠法」又一變,它歷經了由中及遠、及高仰、及近,及局部及俯視的過程,其成因和脈絡和是非常明顯的。

「俯遠法」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是中國山水畫經營位置的新方法,是一個重大研究的課題,它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我們相信隨著藝術家們共同的努力,這種前無古人的藝術形式,必定開拓出一條中國繪畫的創新道路,它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美術史學意義。

艾國2020年11月於北京

艾國

北京市人,1966年生。

2015年清華美院書畫藝術創作高研班艾國寫生專項課程導師(主講教師)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研究員

2014年榮寶齋畫院名家工作室執行導師

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黑龍江省畫院研究員

今日鑑藏美術館顧問

中國畫俯遠法課題創研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來源:今日鑑藏

發布:中國經貿融媒體中心

責編:小 敏

相關焦點

  •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要素
    > 內容來源:網絡;插圖:趙春秋山水作品 要畫好中國山水畫 山水畫除了用好筆外還要掌握好水墨。一般是前景墨色最深,越往後墨色越淡越虛。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上一篇我們講到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提到唐代張彥遠對其的評論,其中有一句「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說明了當時在山水畫技法上尚處於起步階段,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幅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則代表著中國山水畫進入了完全不同的一個階段。
  • 「溪山行侶——湯士瀾·何慶林山水畫作品展」即將在在常熟美術館...
    本次展覽由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杭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熟美術館主辦,杭州畫院、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常熟市美術家協會承辦,杭州秀空間藝術機構、成都柏琿建設有限公司、翰林書院協辦。本次展覽由著名文化學者、美術評論家謝海擔綱策展人,由謝海與常熟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文來聯袂出任學術主持。
  • 千年文化的精粹——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了解這些個形式,很難欣賞其作品的藝術性。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
  • 【書訊】近當代中國年畫流變研究
    《近當代中國年畫流變研究》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 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是中國畫史上一種新的...
    以天然生成的山形石為素材,去創作一幅幅中國山水畫,這在悠久的中國山水畫史上未曾有過,在當今的中國未曾有過,是藝術上一個難能可貴的創新。著名山水畫家陳鋼以資深媒體人、奇石收藏家賈長華收藏的山形石為素材,創作20幅中國山水畫。
  • 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
    宋代山水畫的再現風格是學術界比較公認的觀點,西方藝術史大師貢布裡希在其名篇《木馬沉思錄》闡釋了這個觀點,他認為在再現藝術的歷史上,古希臘、中國宋代和歐洲文藝復興三個時期,創造了最輝煌的成就。《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中收錄的羅樾《中國繪畫史的一些基本問題》,把「宋代繪畫的再現風格區別於此前的裝飾風格和此後的表現性風格,並以不同的抽象層次分析了代表再現風格的宋畫。」南朝宋畫家宗炳就有對著自家牆壁的作品「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這種在繪畫作品中再現自然的願望。宗炳的這種夢想似乎在宋代山水畫作品中得到了實現。我認為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有著以下幾方面原因。
  • 「中國綠都獻給地球的山水畫」刷屏了
    「中國綠都獻給地球的山水畫」刷屏了 2020-12-16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雲田畫論: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
    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夏紹毅【摘要】:縱觀中國繪畫史,為什麼在隋唐以後山水畫藝術獨立成科,經過五代的發展,到宋代走向成熟並出現繁榮。至此,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科而長盛不衰。其箇中原因,一方面,由於繪畫自身發展規律的制約,與人們的審美趣味有關;而更重要的一面是由於山水畫中,其樹木寄情寓意的特殊功用,使之與個人的志向喜好相結合,從形成有別其他畫家的獨特筆墨語言,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完善。本文就山水畫的樹木寓意性作一粗淺的探索,以求教於行家。關鍵詞:山水畫;寄情寓意;蒼松;枯木寒林;一、中國山水畫的發源。
  • 名家講座| "以大觀小",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
    蕭海春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遊觀觀照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都為人類視覺領域裡創造出偉大的視覺景象,為人類作出貢獻。中西繪畫在空間藝術處理上,視覺差異是不相同的。從大量的中西繪畫作品上用直觀的視覺圖像進行分析,能明顯體現出不同視角圖像和心理空間意識上的差別。現在試圖通過觀與看的視覺和方法來觀看中西繪畫空間形式的異同和關注點。
  • 光速:空間與時間流變轉化的比值常數,什麼情形時恆定不變
    空間與時間狹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這些神奇玄幻的現象,前提條件都是指物質運動發生在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的四維時空背景中。光速不變也可以理解為我們這個四維時空中「空間與時間流變轉化的比值恆定常數」。卡魯扎認為引力是在三維空間中進行,而電磁波是在捲縮的第四維空間中傳播,也就意味著第四維捲縮空間是能量維空間,四維空間可以看作「質能空間」:「長寬高三維屬於有形的質量,第四維屬於無形的能量」。麥克斯韋認為電磁波的速度與光速一樣,所以指出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 外國大學生發明AI模型 生成的中國山水畫真假難辨
    在畢業論文中,Alice Xue介紹了他開發的一款名為SAPGAN(Sketch-And-Paint GAN)的AI模型,利用這一模型,可快速生成人類難以分辨真假的中國山水畫。Alice Xue按照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繪製過程,先勾勒出大致輪廓,再進行上色,將繪製山水畫的整個流程輸入到AI模型中,以此做出以假亂真的中國山水畫。
  • 翕兮·陳傳席專欄|談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趨勢
    中國山水畫從明末至二十世紀初,無甚改變,雖然其間也出現過一批大家,但未能形成主流。直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賴少其等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出現,又各自帶動一大批,最終形成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主流陣勢,這正反映了山水畫由「物種進化」到「變種進化」之過程。 「物種進化」和「變種進化」是達爾文學說中兩個重要觀點。「物種進化」指在自然狀態中引起的物種進化的過程。
  •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2019年07月24日 07: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空間維度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藝苑雙璧寫溪山 湯士瀾、何慶林山水畫作品展開幕
    主辦方提供  中新網浙江新聞7月2日電(毛瑜)近日,由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杭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熟美術館主辦的「溪山行侶——湯士瀾、何慶林山水畫作品展」舉行開幕儀式。據了解,畫家何慶林就職於杭州畫院。他與畫家湯士瀾是同窗,主修中國山水畫,兩人因畫結緣,成為伉儷。
  • 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網絡空間安全有「六論」視角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文 鍾華登/圖12月2日,在粵港澳大灣區網際網路發展創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方向責任院士方濱興發表演講,從認識論、進化論、實踐論、相對論、方法論和矛盾論等六個視角分析了網絡空間安全
  • 圓桌|復旦哲院與維也納大學辦工作坊:關於藝術與空間的構建
    它為墓葬裝飾增加了一個維度,學者一般將其稱為「虛構」或「暗示」空間。尼克爾教授考察了虛掩主題與中國繪畫的聯繫,認為這類門本身可能並不意在指向門外具體的某物,而主要是為了創造一種三維空間感,是觀者打開幻想之門的契機。墓葬空間沈語冰:統一空間能成為判斷山水畫風格演化的標準嗎?
  • 中國山水畫透視方法解析,移動視點、遠視距、俯視、平視、仰視
    還必須加上很重要的一條,也就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核心—移動視點。這在歷代畫論中還沒有明確談到。我認為,山水畫透視的方法,綜合起來不外乎移動視點、遠視距和俯視等的結合,統稱之為散點透視。此外,平視與仰視,它的視域範圍較窄,視線往往受前景所阻,較適合畫一角之景,重山復水的大場面是難以勝任的。現分別闡述如下,移動視點:這在山水畫透視即散點透視中是至為重要的,與焦點透視的根本差別就在於此。
  • 平涼市女書畫家協會主席侯小平山水畫在平涼首屆中國山水畫展出
    平涼市女書畫家協會主席侯小平《山水》畫在「境生心象」——平涼首屆中國山水畫展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傳統山水畫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胸懷的抒發,是中國文人畫的精髓。本次展覽以「境生心象」為主題,是將自然形象轉化為心象的一次全新的筆墨詮釋,匯集了近年來平涼優秀的山水畫作品90餘件,這些作品題材豐富、主題鮮明、手法多樣、風格獨特,體現了平涼畫家比較紮實的筆墨功底和傳統技法以及創新理念,透過一幅幅作品,能夠感受到平涼畫家繼承傳統、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較全面地展現了平涼當前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新氣象。
  • 山水畫幾種常用透視法
    一、仰視法:此畫為北宋時期範寬的代表之作,《溪山行旅圖》(見圖1)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該作品用一種仰視的角度去表現眼前和心中的大山,因此使觀者在面對作品時馬上有一種敬畏,這種紀念碑式的創作方法多採用仰視透視方法。當代很多的主旋律美術作品也採用這種創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