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了解這些個形式,很難欣賞其作品的藝術性。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
《嶗山清秋圖》/陳忠洲
國畫山水畫與西方繪畫區別
中國山水畫的筆墨觀與西方的繪畫觀念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山水畫講究對自然世界的山水認識,具體的色彩並不是國畫的主要創作因素。換句話講,國畫山水畫講究神似。
而西方繪畫的創作主要以色相的具體表現為準,真實的場景。比如世界名畫《魯昂大教堂》,分別畫出一天之內不同時間的教堂景色。從這可以看出中西方的繪畫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差別。
李可染《萬山紅遍》 1964年作
山水畫筆墨觀來源
國畫山水畫的很多靈感都來源於我國的自然山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藝術來源於生活」。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和總結,郭熙創造了捲雲皴和蟹爪法。
他的《早春圖》景色豐富迷人,亂中有序。同樣還有沈周的小釘頭皴,都是對大自然語言的概括。這些都是對大自然的概括,也更加印證了藝術來源於生活。
山水畫的時間觀
山水畫並不是沒有時間的一種變化,山水畫的表現是流動的、永恆的。山水畫雖然看起來是靜止的,但是卻有一種留居永恆的形態。
比如我們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某一個時間的人物景象。但卻是一種永恆的記錄,在變動不居的時間中開展筆墨藝術形態。
《清明上河圖》局部
與時俱進的筆墨觀
在山水畫的創作中,要求創作者先有一種大的創作觀念。我們這裡說的創作觀念是要知道山水觀的核心。
把筆墨轉化成內涵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是在一點一畫中慢慢轉變而來的。這不僅要求創作者有自己獨到的觀念,更要有很熟練的創作技巧。
《青山映朝霞》/陳忠洲
那麼隨著時代的變化,山水畫的筆墨觀是否發生了一定的衍變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總體宏觀的筆墨觀正是歷朝歷代筆墨的展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筆墨觀加入當代的一些思想,這也是必然的。
山水畫筆墨觀體系
我國山水畫有著豐富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繪畫體系。
通過墨法來分可以分成積墨法、潑墨法、破墨法、焦墨法、淡墨法等等。這些都是我國文人雅士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基本哲學思想的創作過程。
《家山煙雨》/陳克永
按照畫法風格來分,山水畫又可以分為青山綠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等。
青綠山水畫
相傳始於唐,成於宋,盛於元明,清以來繼續有所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在中國畫史上佔重要地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所謂「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青,或指濃、淡、幹、溼、黑。實際上都是指墨色的變化豐富而言。
淺絳山水畫
淺絳山水畫是中國畫常見的畫種,多用以表現深秋和早春時節及斜陽夕照的景色。其特點是素雅靜淡,明快透澈。淺絳山水畫,以樹、石、雲、水為主要表現內容,以筆墨為構架,著色以淺赭為主。「淺絳」是其他類別山水畫的基礎,同時也是傳統繪畫中高難度繪法之一。
水墨山水畫
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稱為彩墨畫。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幹墨、溼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