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除了有筆法一說,還有墨法的說法,也即對墨的使用方法。筆法與墨法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臨池管見》中接著再提到,「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浥而筆凝。」清包世臣云:「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
筆法的運用源自於毛筆的產生,那麼墨法的運用卻源自於中國造紙術的產生。是中國宣紙的特性產生了用墨方法的特殊審美情感,它與筆法組成中國文化極具特點的繪畫形式。
談墨法離不開水。既是水墨,當以墨為體,以水為用。「墨分五彩」,講的是墨有焦、濃、重、淡、輕,又有枯、幹、渴、潤、溼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輕重的區分。
常見墨法:
一.濃墨法
墨色濃黑,書寫時行筆實而沉,墨不浮,能入紙,具有凝重沉穩,神採外耀的效果。書家顏真卿、蘇軾都喜用濃墨。
二.淡墨法
淡墨介於黑白色之間,呈灰色調,給人以清遠淡雅的美感。明代的董其昌善用淡墨,書法追求蕭散意境。
(上圖為顏真卿所書作,下圖為董其昌臨書作,但兩者使用的分別為濃墨法和淡墨法)
三.漲墨
指過量的墨水在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象。然而漲墨之妙正在於既保持筆畫的基本形態,又有朦朧的墨趣,線面交融。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幹淡濃溼結合,墨色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
四.渴墨法、枯墨法
渴筆、枯筆分別指運筆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後在紙上行筆的效果。渴筆蒼中見潤澤;枯筆蒼中見老辣。在書寫中應用渴筆、枯筆二法,應控制墨量適宜。
五.宿墨法
即時隔一日或數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紙上所呈現出的一種脫膠墨韻用墨法。宿墨法在現代人物寫生常常使用,宿墨在宣紙上的滲化比新墨滲化多了一種筆墨意味,具有空靈、簡淡的美感。
還有其它幾種墨法,比如積墨法、焦墨法、破墨法及漬水。以後再補充之。
墨法之要訣在於自然、厚實、流暢有神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