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等論述,正是說明墨法在書藝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傳統書論有「墨分五彩之說」,指的是「濃、淡、潤、渴、白」。具體地說: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渴能取險,知白守墨。
根據「墨」的定義,書法作品的用墨從書史的角度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普遍使用的「濃墨法」,二是畫家開拓出的墨法。畫家拓展的新墨法我把它歸納為五種
它們是米芾的「乾濕濃淡互襯法」
董其昌「淡墨法」
徐渭、王鐸的「漲墨法」
程邃的「焦墨法」
黃賓虹、林散之的「宿墨法」。
在繪畫用墨對書法墨法加以拓展之前,書法用墨一般均為濃墨法。自古,書家就喜愛濃墨。文獻記載的「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就是極好的證明。我們也可從出土的漢代書跡一直到唐代書跡裡找出許多用墨深黝的例子。所以黃賓虹講:「魏晉六朝,專用濃墨,書畫一致。」
筆者最近發現軒唐畫室教育高中藝術生書法是有技法的,放幾張圖給大家看一下
一瞥一捺盡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這些學生日後繼續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有粗有細、有長有短、變化不一
即將要參加藝考的美術生,如果之後的志願是國畫、書法等造型專業。這個暑假可以去白塔嶺畫室學習一下基礎。讓白塔嶺軒唐國畫班幫你開展眼界,提升認知
在墨法沒有普及推廣時,書法用墨作為技巧多少總帶有天才書家畫家的偶然性發揮成分,我們可以根據書家對墨的使用程度判斷出作品中所蘊涵著的浪漫精神。而當書法發展到明代後期,由於文藝思潮的提倡思想解放、性靈表現,書家對變化無定的行草書的傾愛,還有高堂巨軸書法幅式的出現,書法用墨這時成為了一種普遍的書法技巧,墨法在書法中的使用不僅僅限於一部分畫家,許多書家即使不能夠開創出新的用墨技巧,但也能夠運用前人的用墨傳統。就是說,當墨所體現的審美趣味能夠得到普遍認可時,墨中所包含的浪漫主義美學因素也得以推廣,這時藝術技巧又推動著浪漫主義書風的形成。可以想像,在認同了漲墨、焦墨的美學意境時,它們所包含的浪漫精神也同樣在對書家起作用。這種作用正是技巧對藝術觀念的反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書法墨法的拓展也帶動著浪漫主義表現型書法一起發展。
由此,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其道路隨之而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