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墨法」詳解,要達到用墨的最高境界,這三點要領悟

2020-12-05 維知書法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書法中的墨法。

中國書法中,用墨與用筆是緊密地相關在一起的。它們是唇齒相依、缺一不可的孿生子。

前面文章我們講了「筆法」、「結體」、「章法」,現在,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墨法。

對於較好書法作品的評價,古人早有所論,謂之「好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動若飛,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天、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力象者,方得謂之書」。這無非說明,好的書法中所有的點畫形體必須是處處能夠激起人們對現實中多樣美的形體與動態的聯想,這才算得上藝術。事實也正是這樣。好的書法總是給人一種圓滿耐看、神採奕奕舒服的感覺,觀之令人心慰神快。好的作品中,墨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墨不僅是筆法的記錄,更是書法水平的實跡見證,是運筆的最後效果。所以,研究如何用墨,在書法中就顯得十分重要,為自古到今的書家所重視。人們都知道筆法在書法中的變化多端,而墨法也同樣千姿百態。如果書寫中的枯溼濃淡、知白守墨處理得當,字裡行間自能秀髮出高雅的風神;用墨能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燥滑相應,飄揚酒脫,其風韻氣勢猶可躍然紙上。大凡有的書法作品出現滯筆,有的淡墨滲化,萁原因就是在用墨這一點還把握得不好。

因此,學好書法,用墨值得認真研究。古稱水生血、墨生肉,很有道理,墨就像書法的血肉,而書法如果無血無肉那則是不可思議的。

用墨的一般規律稱之為墨法。關於墨的運用,我們寫毛筆字,人們常說「題墨」、「寫字」。實質上,墨的使用正是貫穿在這兩個部分之中。

一、我們先說藏墨,藏墨又叫蘸墨和吸墨。毛筆如果不藏墨,那就寫不出能看得見的毛筆字。問題在於,毛筆的藏墨量多少為宜?

一般來說,藏墨的多少應該服從於書寫的要求,最少限度要能寫完一個字。書法中,是不允許蘸一筆墨而寫一畫的,不然的話,寫出的字松松垮垮而難於通篇一氣。當然,一筆能寫好一個完整的詞,甚至一句話,並且使墨不腫不滯,那就最為理想,但是,那非經過刻苦的練習不可。就好象提琴家一弓運下能拉出十幾個乃至幾十個音符一樣,使墨到了這種地步才算初步掌握了墨法。

從毛筆筆頭的形狀上看,不贏不垂就最為適宜。吸墨太少,掌握不好寫出的字不豐潤,吸墨過多,掌握不好寫出的字又無骨力;所以藏墨要注意適中。同時,藏墨量的多少又決定著字的大小,毛筆所以有大小楷筆之分。

所以,無論寫什麼字,用什麼筆,吸多少墨,都要事先作出斟酌,先思而後行。只有藏墨合適,才會為使墨創造一個心中有數、量入而出的條件。

二、著墨,毛筆藏墨後落紙開始寫字,這樣一個書寫過程就稱之為著墨。著墨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千變萬化的過程。著墨以後的墨跡可因運筆的速度、按提筆時力量的大小以及墨自身的濃淡,基本分為濃墨、潤墨、燥墨三種。而這三種情況常常是相互穿叉在一起的。

著墨過程中,當毛筆內部墨流下注速度快於運筆速度、加之按筆的力量大於筆毛的彈力時,則出現濃墨;著墨過程中,毛筆內部墨流下注速度與運筆速度相當,按筆力量與筆毛彈力相互協調,則出現潤墨;同樣,當運筆速度快於墨流下注速度時,較好地發揮筆毛的彈力作用,就使出了燥墨。

濃墨、潤墨和燥墨在書法中各有用場。用筆側重於解決書法中的筋骨,用墨則主要表現書跡中的胖瘦和精神,因此,要取得較好的書寫效果,還得很好地領會和運用墨法的奧妙。

此外,還有淡墨。淡墨是由墨自身墨少水多的緣故所致,與用筆關係較疏。

我們在實際的書寫運用中,墨跡的分類決不止以上三種,而是許多種類的相互配合。按多數人的體會,藏墨以後運起筆來,往往可能先出現濃墨,再出現潤墨,最後則出現燥墨。而作為書家,憑藉著深厚的功力,通過合諧的調節,完全可以避免這種呆板的墨法,而屢試不爽運用自如。

為了清楚地掌握吸墨、運筆、提按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墨跡的影響,可以通過這幾種方法,藏墨少,行筆速,筆略提,墨即燥;藏墨適中,行筆和提按適中,墨即潤;藏墨多,行筆慢,筆略按,墨跡很濃。如果藏墨情況不一,但只要運筆與提按配合得精當,同樣可獲得不同的墨法效果。

在三種不同的墨法中,使濃墨,應力戒墨濃得不適當而出現「墨豬」,這樣的滯筆會顯得臃腫、沒有精神,所以沒有把握不宜多用;使用燥墨,沒有基礎,也儘量不要使用,否則寫出的字缺乏筋肉,沒有風採,乾巴巴的不耐看;而用燥墨得法者,就會顯得骨力外拓,效果較佳;使潤墨,寫出的字清秀俊媚,骨肉協調,柔中見剛,所謂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正是這個意思,使墨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奮鬥。

這裡,還簡單談及一點「催墨」。何謂健墨?就是毛筆藏墨後,投入運行,當一氣之筆達到一定程度,要表達的意思還沒有寫完,或者書家的激情奮起而行筆不能止,但筆鋒內藏墨即將用盡,墨即盡而意未盡,怎麼辦?那就要行筆急速,略用力下按,勢來不可止,將筆頭內餘墨催到毫端鋪於紙上而形成「飛白書」的效果。這種方法運用得好,可使人領略到別具一格的險峻意境。

總而言之,潤可取姸,燥可取險;潤燥互滲,險才能險出氣勢,潤才能託出風韻。

三、再來說說用墨的要求

書法中的用墨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墨法的具體運用,我們要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宜與書體相吻合。不同的書體對用墨的要求也不一樣。楷書用墨以潤為主,行書則燥潤相雜,草書而以燥見長;這樣不同情況有溼有枯,一筆可寫多字,方顯出整篇的氣韻。

2、宜與用筆相適應。是寫大字,還是寫小字;大字吸墨多,字貴緊湊行筆快,墨跡濃些才能顯出勁挺;小字運筆平穩,吸墨則宜適中,以託出清秀。

3、宜與用紙相協調。是用白紙呢,還是其它色紙?是新紙,還是舊紙?都要反覆構思,使墨色與紙色相適宜。

4、宜與書寫內容相配合。所寫的內容是輕快的抒情意境;還是悲憤的感情激發;是書興大發還是違心而書,這與用墨都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5、宜與用途相區別。要分清是練習書法,還是創作作品。如屬練習,應吸墨適中,使墨穩潤;屬於創作,則意在筆先,飽藏用墨,一氣呵成,濃淡相間。

我們在注意到這幾方面的情況之後,還要力爭「鮮」、「活」。

所謂鮮,是指儘量用新研的墨,如系殘墨,應衝洗一淨;所寫的筆畫,不宜加改,一改,就影響了字原有的自然鮮度。

活,意思是墨法與筆法應緊緊熔合在-起,者墨以後要乾淨利落,是濃是淡墨色要活,乾濕相當。

初練書法,往往追求有力而鋒芒太露,顯得不自然,缺少含蓄的內力,有時似乎自然了,又顯得浮而無力,使墨太滑,書跡稚嫩。故二者要結合起來。

自古以來,用墨之法不出濃淡二字,或由濃而漸淡,或由淡而漸濃,或濃濃淡淡,或忽濃忽淡,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而變化莫測。所有的這些變化不是枯燥單一的,而是有其內在的規律聯繫,其運用既不能呆板雷同,又需要濃淡、潤燥、乾濕得當。

書法作品中,墨法與筆法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性,墨法的重要性並不遜於筆法。

墨法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用墨的潤燥和濃淡以及用筆所表現的濃、潤、燥等不同著墨效果。

在運筆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書跡的濃、潤、燥取決於墨的濃淡;在墨的濃淡程度穩定的情況下,書跡的濃、潤、燥則取決於用筆的快慢與輕重。所以,用基中要注意藏墨和著墨,並與用紙、用筆、用途相配合,寫出的字就能既鮮又活,引人入勝。

如果對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維知書法」,維知每天給您帶來書法知識和名家書法欣賞。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書法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書法藝術水準。願與廣大書法愛好者一起弘揚中華傳統書法文化。

評論區常有高人出沒,一起來曬曬你的作品吧!

相關焦點

  • 看書法大家的墨跡,領悟墨法之妙
    題記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載:「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一語道破了用墨之法對於書法的重要程度。誠然,書法對於墨的要求,沒有繪畫那麼高,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內,書法用墨的技法比較單純。宋代以前,用墨大多以濃墨為主,到蘇軾這裡,他也主張「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
  • 書法用墨九法,掌握墨法也很重要
    在中國藝術中,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書法,都十分重視對墨的駕馭,從古今書論中對墨的規定和各種傳世墨跡來看,墨的使用與技巧問題一直是創作者乃至欣賞家、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通過對古代書論中關於用墨內容的考察與欣賞、實踐中對墨法的關注,最為常見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種,試作些舉要證明。
  • 什麼是書法的「墨法」?墨法用得好,書法才有魔力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僅體現在用筆、章法等方面,用墨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古人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都是用墨塊研墨,墨和水的比例全憑個人喜好及經驗,所以每個人用墨的效果有很大差別。現代人大多使用現成的墨汁,雖然簡單便捷了,但也讓人在用墨上少了很多創造力。
  • 書法學習入門——墨法
    書法中,除了有筆法一說,還有墨法的說法,也即對墨的使用方法。筆法與墨法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臨池管見》中接著再提到,「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浥而筆凝。」
  • 毛筆書法中的墨法原理
    於是藝術家們在創作書畫時,若要追求並達到「筆情」的藝術效果,便出現了種種筆法;要達到「墨趣」的藝術效果,於是又產生了種種「墨法」。在談論墨法之前,我們還必定先得經過一道門檻,就是對於墨的選用。那麼,如何才能選用到一錠好墨呢?這首先得從墨的光色上去加以鑑定,一般說來,墨以紫光為上品,黑光次之,青光再次之,白光為下。
  • 【龍靈書道】墨法,在書法中為什麼如此重要
    在書法藝術性不斷凸顯的發展進程中,作為形式要素之一的墨法的運用也變得更加豐富,更具表情性。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曾說:「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已」。在書法各形式要素的配合運行中,墨法無疑起到了一種潤滑劑的作用。也就是說,在書法創作中,恰如其分的用墨能使作品內容顯得更加豐富,更能凸顯出書法作品神採氣韻。
  • 書法中的墨法是個什麼貨色?
    這裡要注意到他說的是畫,也就是說他講的墨法是畫中的,適用於繪畫的「墨法」,那麼這就牽扯到一個書畫的問題了,繪畫的技法到底是不適用於書法呢?有人又講:書畫同源,繪畫技巧同樣應該適用於書法。雖然看起來也能為墨法運用在書法上提供一個依據,但是書畫同源講的是繪畫和書法是一種親近的藝術關係,這哪裡說書法可以隨便的運用繪畫的技巧呢?
  • 五分鐘了解書法墨法,最全的都在這裡啦~
    古人有「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等論述,正是說明墨法在書藝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傳統書論有「墨分五彩之說」,指的是「濃、淡、潤、渴、白」。具體地說: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渴能取險,知白守墨。
  • 書法中的墨法是什麼?淡墨傷神,濃墨滯筆怎麼破?竅門就這兩個字
    學書法,一般人很重視筆法,而忽視墨法,這是不對的。明代書法家董其昌重視墨法甚至超過筆法。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可見,墨法在書法中的重要性。書法中的墨法是什麼?墨法就是墨色在濃淡乾濕枯之間變化,使書法作品表現出「五色」的層次,達到一個「色彩」豐富的藝術效果。墨法在書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墨淡容易傷神(神採),墨濃容易滯筆(筆毫粘絞在一起)。
  • 淺談:林散之書法中的墨法「一團墨氣眼前來」
    包世臣把書法中的墨法置於和筆法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己。而林散之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把繪畫中的墨法運用到草書創作當中,他的草書墨法豐富,酣暢淋漓,意境高遠。他強調:「寫字要有墨法。 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
  • 一文讀懂:如何玩轉「墨法」?
    二、墨法與結字、章法的關係 1.墨法與結字的關係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書法藝術也在於表現漢字之美。字形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單元,連接點畫與篇章的中間環節。不可將字獨立於整篇之中。
  • 從張旭、黃庭堅、王鐸、董其昌等人書法作品來看書法中墨法的運用
    書法中的墨法是書法藝術中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段,書家通過對墨法的濃淡枯溼的變化來營造渲染藝術效果,有時一幅作品中濃墨、淡墨、枯筆交替使用,用這種墨色的自然變化來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王鐸可以說是書法史上最擅於用墨之人,歷代的書法家在用墨的變化和手段上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墨方法
    "這對水墨畫墨法來說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這些也都是對水墨畫用墨效果的總結。很多畫家、理論家在如何用墨上都有很多的方法和經驗。清代的石濤曾說:墨非蒙養不靈"。蒙養就是練習修養的意思。也就是在強調用墨好的關鍵就是要多練習。這樣畫家作畫時才會得心應手,每一次才有可能把適當的水分與墨汁調成自己想要的深淺程度。畫面中的墨色才會豐富多變。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淡墨、潤墨等用法
    墨要滋潤,就必須要筆酣墨飽,力要控制得住,筆要提得起,筆一落下,墨汁便迅速在生宣上沁入纖維,滲化開來,故運筆又貴於靈動,不可凝滯,如稍一佇思,則點畫模糊,故潤墨用筆要快,切忌犯肥濁之弊。溼不溷濁,潤不漫漶,於滋潤中保持點畫的圓滿,自然能於溼筆中取得潤澤的韻致。
  • 書法有法:筆法、章法、墨法
    筆法的基本理論是姜夔《續書譜》提出的:「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佛。皆有三折。」即使再短的筆畫都要「三過其筆」起行收,才能寫出俯仰相背。筆法1. 起筆起筆有兩種方式:露鋒起筆或藏鋒起筆。筆鋒受壓後打開,一進入行筆,就會偏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的一邊,筆肚接觸紙面,按得越重,筆肚接觸紙面越多,筆鋒的偏側越大,這樣,有很大部分作用力會因為筆鋒的偏側而轉移為與紙面平行的力量,使點畫不能力透紙背,人木三分。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之語。」
  • 書法攻略之第三章,紙法,墨法,章法,第一節,紙法,墨法篇
    自王鐸在墨法上動了些腦筋後,後人逐漸加大了墨法的研究力度。其實,早在唐代,孫過庭就在《書譜》裡強調「紙墨相發」,也就是說,至少從那時起,人們就重視墨法了,強調筆,墨,紙相互之間的配合關係。只是到了後來,尤其是當代,專業的書家把墨法當作專業書法創作的必要手段之一了。在當代的「國展」中,行草書,篆隸甚至大楷書法中,那些所謂的「精英」都能把墨法表現的淋漓盡致。
  • 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誰更重要?過度運用墨法是今人之病
    比如國畫側重的是墨法,墨分五色其實其實就是墨法在國畫中的應用;而書法側重的是筆法。我沒有說國畫不需要筆法,書法不需要墨法,我只是說側重點不同。如果反過來就不行了,比如書法側重墨法,國畫側重筆法,這就本末倒置了。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比誰更重要?
  • 繪畫技法研究:中國畫墨法運用
    張一心作品文 / 張一心在寫意中國畫中,筆墨的概念有三個基本因素組成:一是富有特性的毛筆和宣紙;二是筆法和墨法;三是意境。本文就墨法而言之,略述其要。「墨即是色」、「 墨分五色」、「墨分六彩」,「水墨為上」……這是古人對純墨色價值的無以復加的高度認可。以極簡一色表現大千世界,沒有高超的技藝是做不到的。
  • 畫花卉,要通曉這「八法」!
    鉤葉鉤花都須有頓折,勾勒筋、幹也要剛柔並用。花心要畫得健如虎鬚,苔點要畫得密如群蟻。用筆要根據所繪對象而變化,懸針垂露、鐵鐮浮鵝、蠶頭鼠尾,各筆法靈活選用。繪畫雖然是用於描繪形象,但與書法用筆同法。如梅、蘭、竹、菊屬畫中比較特別的門類,用筆純是書法,與他門不同,不借下筆的力勢,肯定不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