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圓圓滾滾大寶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淡墨的用法:古人作書,很少用淡墨,墨太淡則傷神採。其實淡墨要用得不薄,要富有淡古之韻,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謂「淡墨」, 先須將墨磨濃,然後用水衝淡,近代日本人寫大字,有喜用淡墨者,水潰旁沁,衝出筆觸之外,富有韻味。既要保持筆觸的痕跡,又要使淡淡的願韻滲出界外,非好紙好墨不可。最好用舊墨油煙,或用青墨,於硯面上重按輕推,磨好的墨汁隔一夜才好用,用時取上層之清者在水中調勻衝淡,落紙時筆酣墨飽,大膽落筆,一氣呵成,由於宣紙的滲化作用,淡淡的水漬衝出畫外,是很有韻味的。明代的董其昌很善於用淡墨,清代的王夢樓亦善淡墨,有「淡墨探花」之稱,但他們所用的淡墨只是與濃墨相對而言,由於他們精於筆法,即使墨色稍淡,亦很富有神韻。
潤墨的用法:古人用墨,都很講究墨色的滋潤,滋潤的墨色微微由點畫中滲化出來,的確是很富有韻味的。用墨太枯太燥,就好象草木枯萎一樣,是缺乏生氣的。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謂:「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稱肥,肥則大惡道矣。」
墨要滋潤,就必須要筆酣墨飽,力要控制得住,筆要提得起,筆一落下,墨汁便迅速在生宣上沁入纖維,滲化開來,故運筆又貴於靈動,不可凝滯,如稍一佇思,則點畫模糊,故潤墨用筆要快,切忌犯肥濁之弊。溼不溷濁,潤不漫漶,於滋潤中保持點畫的圓滿,自然能於溼筆中取得潤澤的韻致。
枯墨的用法:枯墨是取韻的主要墨法。這種用墨方法,取源於古代工匠以粉漿刷壁,能表現出一種迅疾的筆勢。所謂「枯筆」,即亳中墨幹時在紙面上出現的筆觸,這種筆觸在行草書中較為常見,最能表現氣勢的酣暢,因此,自謂「臣書刷字」,
李日華《評書帖》中日:「刷字,本出飛白運帚之義,意信肘而不信腕,信指而不信筆,揮霍迅疾,中含枯潤,有天成之妙。」
這種墨法,必須以中鋒為前提,方可以臂力刷下,自然沉著痛快。
所謂「渴筆」,即枯中有潤,疾中帶澀的筆調,這種筆調,是迅勁的筆力,酣暢的氣勢,純熟的中鋒運筆等諸多因素下產生的綜合性效果,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於形質動蕩之中,氣韻飄然,非年高手硬,難臻這種妙境。這種墨法,看似枯,實際枯中有潤;看似燥,實際燥中有溼。這種枯中有韻,溼中有氣,蒼潤膚色的筆觸,根有味道。相傳顏真卿、董其昌都善用此法。以上四種墨法,一一理解透徹,一一運用純熟,方可進一步求變化。行草之妙,又貴在濃淡相兼,燥潤相雜,於對比中求變化,於協調中求自然,方為得法,然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當以濃潤為主,間用燥淡,以濃墨取神,以潤墨取妍,以燥墨取險,以淡墨取和,自然富有墨韻的變化,書寫行草,墨韻的變化雖然產生於用筆的節奏,但亦當出以自然。
凡初下筆時,筆酣墨飽,懸鋒飄落,一氣旋轉,墨色由濃漸淡,由潤漸枯,加上用筆輕重徐疾的變化,墨氣濃淡,一任自然,筆無凝遊,墨採既生,韻亦隨之。切忌寫一字蘸一次墨,這種機械刻板的用墨勢必會破壞筆調的靈活性。書寫行草,又要統籌全局,字與字,行與行,上下左右要善用對比法,濃重滋潤處,出現一些飛白、枯筆,令實中有虛,可以達到「透氣」的藝術效果。總之,用墨的枯燥重溼,濃淡相間,貴在於不經意處肆筆為之,自能適符天巧,妙合自然。用墨的神奇變化,是筆法中的各種因素所產生的綜合性效果,決不是靠毫中墨之多少來決定的。
因此,墨法不可強為,亦不可強學,只有涵泳墨池,無吝紙筆,工夫精熟,自然成之。以上我們從筆勢、節奏和墨法三大部分探討了「氣韻」在書法藝術中的內涵,這種研究方法雖然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但舍此別無更好的辦法。其實,「氣韻」二字還包含了力度,結構,章法,意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它是這些諸多因素所產生的綜合性效果,是諸多對立因素的和諧統一。儘管「氣」與「韻」其含義有所不同,「氣」比較注重技巧的磨練,而「韻」比較注重感情的培養;「氣」是筆勢和力量的一種體現,偏重於陽剛之美;而「韻」則是節奏和風度的一種體現,偏重於陰柔之美;前者是理性的,後者是感性的;前者強調理性的節制與和諧,後者強調性情的抒發和呈露;前者偏於運動的規律,後者偏於想像的自由。
而「氣韻」則是這二種不同屬性的完美結合,從而使中國的書畫藝術,充滿了生機,飽含著哲理,蘊蓄著豐富的情調,流露出一種空靈動蕩的意趣,這種境界,決不是單純的筆墨技巧所能體現的,由是可知,「氣韻」不獨寨於天賦,更重要的還得從實踐中去鍛鍊,從學問中去涵養,胸次邸徹,眼光精審,見地高超,功力深厚,方能獨出心裁,自成風雅,人品既高,氣韻不愁不高,氣韻既高,生動不愁不至。精神、力量、氣勢能充於中,節奏、變化、情調能見於筆,則神採、氣韻、風度自暈於外。
我國的書畫藝術對於氣勢、性質、力量神採、韻律的講究,在世界藝術史上是罕見的,它們構成了我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本體,構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這種美,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既是富有哲理的,又是富有人情的。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靈」的境界。中國古代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騷人雅士,為了達到這種境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為此折腰,一且悟通之時,便入化境,便獲得了創作空間的絕對自由。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