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淡墨、潤墨等用法

2021-01-21 圓圓滾滾大寶貝

本文乃作者圓圓滾滾大寶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淡墨的用法:古人作書,很少用淡墨,墨太淡則傷神採。其實淡墨要用得不薄,要富有淡古之韻,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謂「淡墨」, 先須將墨磨濃,然後用水衝淡,近代日本人寫大字,有喜用淡墨者,水潰旁沁,衝出筆觸之外,富有韻味。既要保持筆觸的痕跡,又要使淡淡的願韻滲出界外,非好紙好墨不可。最好用舊墨油煙,或用青墨,於硯面上重按輕推,磨好的墨汁隔一夜才好用,用時取上層之清者在水中調勻衝淡,落紙時筆酣墨飽,大膽落筆,一氣呵成,由於宣紙的滲化作用,淡淡的水漬衝出畫外,是很有韻味的。明代的董其昌很善於用淡墨,清代的王夢樓亦善淡墨,有「淡墨探花」之稱,但他們所用的淡墨只是與濃墨相對而言,由於他們精於筆法,即使墨色稍淡,亦很富有神韻。

淡墨

潤墨的用法:古人用墨,都很講究墨色的滋潤,滋潤的墨色微微由點畫中滲化出來,的確是很富有韻味的。用墨太枯太燥,就好象草木枯萎一樣,是缺乏生氣的。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謂:「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稱肥,肥則大惡道矣。」

墨要滋潤,就必須要筆酣墨飽,力要控制得住,筆要提得起,筆一落下,墨汁便迅速在生宣上沁入纖維,滲化開來,故運筆又貴於靈動,不可凝滯,如稍一佇思,則點畫模糊,故潤墨用筆要快,切忌犯肥濁之弊。溼不溷濁,潤不漫漶,於滋潤中保持點畫的圓滿,自然能於溼筆中取得潤澤的韻致。

潤墨書法

枯墨的用法:枯墨是取韻的主要墨法。這種用墨方法,取源於古代工匠以粉漿刷壁,能表現出一種迅疾的筆勢。所謂「枯筆」,即亳中墨幹時在紙面上出現的筆觸,這種筆觸在行草書中較為常見,最能表現氣勢的酣暢,因此,自謂「臣書刷字」,

李日華《評書帖》中日:「刷字,本出飛白運帚之義,意信肘而不信腕,信指而不信筆,揮霍迅疾,中含枯潤,有天成之妙。」

這種墨法,必須以中鋒為前提,方可以臂力刷下,自然沉著痛快。

枯墨

所謂「渴筆」,即枯中有潤,疾中帶澀的筆調,這種筆調,是迅勁的筆力,酣暢的氣勢,純熟的中鋒運筆等諸多因素下產生的綜合性效果,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於形質動蕩之中,氣韻飄然,非年高手硬,難臻這種妙境。這種墨法,看似枯,實際枯中有潤;看似燥,實際燥中有溼。這種枯中有韻,溼中有氣,蒼潤膚色的筆觸,根有味道。相傳顏真卿、董其昌都善用此法。以上四種墨法,一一理解透徹,一一運用純熟,方可進一步求變化。行草之妙,又貴在濃淡相兼,燥潤相雜,於對比中求變化,於協調中求自然,方為得法,然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當以濃潤為主,間用燥淡,以濃墨取神,以潤墨取妍,以燥墨取險,以淡墨取和,自然富有墨韻的變化,書寫行草,墨韻的變化雖然產生於用筆的節奏,但亦當出以自然。

四種墨法

凡初下筆時,筆酣墨飽,懸鋒飄落,一氣旋轉,墨色由濃漸淡,由潤漸枯,加上用筆輕重徐疾的變化,墨氣濃淡,一任自然,筆無凝遊,墨採既生,韻亦隨之。切忌寫一字蘸一次墨,這種機械刻板的用墨勢必會破壞筆調的靈活性。書寫行草,又要統籌全局,字與字,行與行,上下左右要善用對比法,濃重滋潤處,出現一些飛白、枯筆,令實中有虛,可以達到「透氣」的藝術效果。總之,用墨的枯燥重溼,濃淡相間,貴在於不經意處肆筆為之,自能適符天巧,妙合自然。用墨的神奇變化,是筆法中的各種因素所產生的綜合性效果,決不是靠毫中墨之多少來決定的。

用墨的枯燥重溼

因此,墨法不可強為,亦不可強學,只有涵泳墨池,無吝紙筆,工夫精熟,自然成之。以上我們從筆勢、節奏和墨法三大部分探討了「氣韻」在書法藝術中的內涵,這種研究方法雖然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但舍此別無更好的辦法。其實,「氣韻」二字還包含了力度,結構,章法,意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它是這些諸多因素所產生的綜合性效果,是諸多對立因素的和諧統一。儘管「氣」與「韻」其含義有所不同,「氣」比較注重技巧的磨練,而「韻」比較注重感情的培養;「氣」是筆勢和力量的一種體現,偏重於陽剛之美;而「韻」則是節奏和風度的一種體現,偏重於陰柔之美;前者是理性的,後者是感性的;前者強調理性的節制與和諧,後者強調性情的抒發和呈露;前者偏於運動的規律,後者偏於想像的自由。

「氣」與「韻」其含義有所不同

而「氣韻」則是這二種不同屬性的完美結合,從而使中國的書畫藝術,充滿了生機,飽含著哲理,蘊蓄著豐富的情調,流露出一種空靈動蕩的意趣,這種境界,決不是單純的筆墨技巧所能體現的,由是可知,「氣韻」不獨寨於天賦,更重要的還得從實踐中去鍛鍊,從學問中去涵養,胸次邸徹,眼光精審,見地高超,功力深厚,方能獨出心裁,自成風雅,人品既高,氣韻不愁不高,氣韻既高,生動不愁不至。精神、力量、氣勢能充於中,節奏、變化、情調能見於筆,則神採、氣韻、風度自暈於外。

我國的書畫藝術對於氣勢、性質、力量神採、韻律的講究,在世界藝術史上是罕見的,它們構成了我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本體,構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這種美,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既是富有哲理的,又是富有人情的。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靈」的境界。中國古代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騷人雅士,為了達到這種境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為此折腰,一且悟通之時,便入化境,便獲得了創作空間的絕對自由。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

相關焦點

  • 書法之「墨法」詳解,要達到用墨的最高境界,這三點要領悟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書法中的墨法。中國書法中,用墨與用筆是緊密地相關在一起的。它們是唇齒相依、缺一不可的孿生子。前面文章我們講了「筆法」、「結體」、「章法」,現在,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墨法。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時序性等連續空間形象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書法藝術的創造離不開對漢字書體(字形)、字勢和字義的整體把握,是整合了漢字形、勢、義的抽象造型藝術
  • 從張旭、黃庭堅、王鐸、董其昌等人書法作品來看書法中墨法的運用
    書法中的墨法是書法藝術中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段,書家通過對墨法的濃淡枯溼的變化來營造渲染藝術效果,有時一幅作品中濃墨、淡墨、枯筆交替使用,用這種墨色的自然變化來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王鐸可以說是書法史上最擅於用墨之人,歷代的書法家在用墨的變化和手段上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 什麼是書法的「墨法」?墨法用得好,書法才有魔力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僅體現在用筆、章法等方面,用墨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古人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都是用墨塊研墨,墨和水的比例全憑個人喜好及經驗,所以每個人用墨的效果有很大差別。現代人大多使用現成的墨汁,雖然簡單便捷了,但也讓人在用墨上少了很多創造力。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精神與禪宗思想美學
    本文乃作者塞班如來zzz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書法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也是很深的,從歷史上看,不僅,不少著名書家是佛禪高僧,而且不少士大夫書家,或與禪僧有廣泛的交往、深厚的友誼,或於禪學有精深的研究,或接受了禪學的薰陶。
  • 墨法關乎筆法、章法與結字,如何用墨才有意境?歐陽詢早就有言
    墨色不同變化不僅影響作品整體章法布白,對創作者思想情愫及作品意境影響很大,墨的幹、溼、濃、淡、焦形成線條的方圓、曲直、粗細、疏密、濃淡、乾濕、動靜和剛柔有節奏的變化,導致氣韻生成,所以說,墨色變化也是書法「中和」思想的重要體現。
  • 書法中的墨法是什麼?淡墨傷神,濃墨滯筆怎麼破?竅門就這兩個字
    墨法就是墨色在濃淡乾濕枯之間變化,使書法作品表現出「五色」的層次,達到一個「色彩」豐富的藝術效果。墨法在書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墨淡容易傷神(神採),墨濃容易滯筆(筆毫粘絞在一起)。墨濃到墨淡變化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墨濃和墨淡這個度很難把握,同樣是濃墨,有人用起來就不會滯筆;同樣是淡墨,有人用起來就不會傷神,反而神採飛揚。竅門在哪?
  • 五分鐘了解書法墨法,最全的都在這裡啦~
    古人有「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等論述,正是說明墨法在書藝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傳統書論有「墨分五彩之說」,指的是「濃、淡、潤、渴、白」。具體地說: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渴能取險,知白守墨。
  • 書畫用墨的技法
    凡是好的書法作品,水墨都是濃淡適宜的。墨須濃而不凝,因為凝則筆畫呆板乾澀;墨須淡而不死,因為死則傷神,所以淡墨要活,要有情韻。可以說墨濃但適宜、燥潤相雜,是書法藝術的一大關鍵。有功力的書法家都會根據書體而掌握墨色的濃淡、燥潤,使字有血有肉,色彩光鮮。濃墨作品可以煥發精神,淡墨作品也可以別具神採。清代的劉墉善用濃墨,精華內含;王文治善用淡墨,風流儒雅,當時人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 書法藝術是生命力交織的網絡空間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中說:「中國書法所引起的空間感,我名之為力線律動所構成的空間境,如現代物理學所說的電磁野」。簡而言之是,書法藝術是一個力場空間。漢蔡邕《九勢》說「力在字中」。兩位智者,相隔二千年,視書法為力場空間的論述,卻驚人的一致。因為「力在字中」對於書法而言實在是第一重要之事,它是漢字書寫成為藝術的根本原因。字中有力,猶如人體有骨,古今書論中「骨」與「力」實為一體。衛夫人說「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微骨之書尚稱墨豬,何況無骨之書?現代,「骨力」已經成為書法藝術重要的審美標誌之一。
  • 書法用墨九法,掌握墨法也很重要
    如果說筆法是書法藝術創作中的筋骨,那麼,墨法則應該是書法血肉之靈魂的體現。中國是墨的故鄉,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規則,從墨丸到墨錠再到墨汁,從松煙到油煙墨,無不體現著墨法的精奧。在中國藝術中,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書法,都十分重視對墨的駕馭,從古今書論中對墨的規定和各種傳世墨跡來看,墨的使用與技巧問題一直是創作者乃至欣賞家、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通過對古代書論中關於用墨內容的考察與欣賞、實踐中對墨法的關注,最為常見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種,試作些舉要證明。
  • 他默默寫了三十年傳統書法,卻因「醜書」轟動了歐洲
    而在這種醜書家裡,居然不缺一些書法名人。在這些人來看,醜書乃至早已跨越了書法自身,這是一種全新升級的造型藝術形狀。並且在這種名人的促進下,醜書的發展趨勢愈來愈猛,之後又演化出了各種各樣奇怪的創作方式,例如射墨大師、吼書大師這些。自然,這種大師都被冠到了雙引號。文中所說的那位名人,就是說一個從傳統式書法轉跳到醜書全球的名人代表人,而他就是說中國畫院副校長曾來德先生。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更讓人無奈的感覺是許多工筆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想想都覺得全身發涼。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
  • 書法學習入門——墨法
    書法中,除了有筆法一說,還有墨法的說法,也即對墨的使用方法。筆法與墨法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臨池管見》中接著再提到,「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浥而筆凝。」
  • 如何讓書法創作更上一層?墨法的運用十分關鍵!
    墨色是指刮在刮樣紙上的厚層油墨的顏色,也是書法的一種造型元素。唐代的張彥遠曾在《歷代名畫記》中寫到:「運墨而五色具。」意思是說墨色分為五種,分別為焦、濃、重、淡、清。而對於相同的墨色幹和溼又有著明顯的變化,這就是中國書法以及繪畫用墨的奇妙之處。
  • 聯墨花開並蒂香——讀《詞牌巧對話人生·書法卷》
    聯墨花開並蒂香——讀《詞牌巧對話人生·書法卷》文· 郭省非(原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四、漢字與書法。說對聯是漢字之花,書法又何嘗不是漢字之花呢!這樣說來,對聯同書法是漢字孕育出來的文學藝術雙胞胎,這樣的比喻是很形象的吧。在漢字產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甲、金、篆、隸、草、真、行」等多種書體,創造了五光十色的書法藝術美。
  • 國畫風格見得多,淡墨畫法了解嗎?真素雅!
    1963年創作的以黃山為題材的作品被中國政府贈送給古巴的卡斯楚。在「文革」期間,由於他的作品太寫實,少了鬧革命的主題,沒有被推崇。但是現在看來卻為中國名山大川和旅遊景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1974年董義方又捲入了當時著名的 「黑畫事件」。以後的1975年,參加了鄧小平復出後委託江蘇省美術創作組主導的傳統繪畫復興調查班。1979年,董義方再一次回到桂林後指導王亞妮和程開濤學畫。董義方非常喜歡王亞妮。
  • 《墨耘書法集》——序言
    和墨耘兄認識多年,他是酷愛中國書法的一個人,我們相識也是緣由於書法,他對書法非常執著,只要拿起毛筆就精神倍增,不知疲倦, 研習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情。毛筆是他的必備工具,一天不摸筆就好像缺點什麼,毛筆從沒有發乾的時候,與人相聚交談必涉及書畫,求教名師,和筆友切磋,體驗書畫樂趣。
  • 如何寫好書法初學者如何學習書法?
    欣賞書法,首先要看大局,對書法的表現力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然後注意用筆、結字、構圖、墨韻等部分的運用規律,生動活潑。部分鑑賞完成後,退後一步,放眼全局,糾正從第一次鑑賞中獲得的「總印象」,從理性的高度把握。要注意藝術表現與藝術風格的和諧統一,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充分欣賞作品。2。將靜態圖像簡化為運動和聯想的過程。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