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2021-01-20 虹橋古玩城

難道真正的中國畫在逐漸地消失了嗎?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更讓人無奈的感覺是許多工筆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想想都覺得全身發涼。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

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從原始社會時期陶器上的繪畫,到南北朝的壁畫,再到唐代二李的山水,以線造型是基本手法。中唐以後,「骨法用筆」在文人畫與書法中得以不斷強化,「骨法用筆」成為匯通繪畫與書法的橋梁,是中國畫與書法最為獨特的基因,也是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為重要的元素,被潘天壽先生喻為「東方繪畫的精髓」。

然而,這個中國畫最為基本的常識,似乎被當下的許多畫家所忽略了,存在著三種明顯的傾向:

一是「重墨輕筆」。許多水墨畫,表面上看起來水墨氤氳,實際上蒼白無力,以塗與染為主,見墨而不見筆,基本不理解古人墨法仍在筆力的道理。墨法一旦脫離筆法成為孤立的存在,就會喪失其生命力,與書法中的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相類。

二是以描代筆、以為學好素描就能畫好國畫,以素描畫法取代國畫用筆。素描是西方繪畫的一種基礎造型能力訓練,重在空間與體積的營造。而中國畫的用筆直接來源於書法,強調線條本身的質量,強調中鋒用筆且筆筆分明。中國畫講究用筆規律,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的屬性,而西畫的用筆屬於描、塗、抹等堆砌手法的範疇可塗可改。於是中國畫的用筆的核心是寫!而西畫用筆的關鍵是描!

三是以形蓋筆,在當代許多畫作中,重造型、重輪廓,粗粗一看非常漂亮,造型到位,而細細一品,看不到一根完整的線條,即使有也非常弱,用大面積塗染與色彩千方百計的加以掩蓋。這種以形蓋 筆畫法,純為油畫與水彩畫法。中國畫造型的基本規律是勾勒結體,離開用筆難言其為中國畫!

書法危機中國畫的「缺筆」現象,究其根源,與當下畫家對於書法的群體性漠視有關。當代畫家的書法水平普高低下,導致很多畫家不敢在畫面上題字,或者亂題一通,破壞了畫面的完整性。許多作品繪畫本身與題款書法完全不在一個層次。許多畫家認為畫好就行了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書法上,這種觀念在畫壇特別是青年畫家中非常普遍。毫不誇張說,中國畫藝術正面臨繪畫發展史上的少有的書法危機。

傳統畫論講究書畫同源書畫同體,畫家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往往被功利市場與浮躁的觀念所左右,這是正是問題所在。講究書畫同體並不是要把中國畫納入書法的軌道,其意義在於中國書畫在用筆規律上的相通關係,正如石濤所言:字與畫者,其具兩端,其功一體。

對於中國畫而言,沒有用筆的根本,就缺少了中國繪畫的根基,而書法應該是提升中國畫用筆必然途徑,缺筆的畫是油是俗!便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筆如其人!石濤崇尚的一畫論揭示出:中國書畫線條背後隱藏著,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表達和追求,透過畫家用筆方式與線條功利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有無大家氣象。正是因為它是人的身體狀態、精神面貌、文化素養、筆墨功力等綜合因素的瞬間表現。

沒有筆力,國畫就是張皮!筆墨者,傳統中國畫之精魂。可以說,筆是骨,墨是肉,缺了這兩者,國畫就難以立起來。但到了今天,很多國畫家在筆力方面頗有欠缺,創作時往往不敢露筆,多以反覆塗染等借鑑西畫的手法來表現對象。

那麼,對於當代中國畫而言,「筆」究竟還重不重要?沒有筆力做底,國畫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奔頭!筆墨未經錘鍊,畫面破綻百出。在當下的中國畫壇上,很多畫家傳統功力不行、筆墨功夫不到家、文化修養不到位,造成下筆很軟弱,線條浮在紙面上。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人們對「筆墨」普遍存在著誤讀,從而影響了畫家的藝術追求,影響了觀眾的藝術判斷,甚至連國畫藝術的評判標準都被解構掉。

那麼,何謂「筆墨」呢?幾年前,吳冠中先生曾說過「筆墨等於零」,引起了美術界的爭論。其實,他所指的是脫離了畫面需要的筆墨,而參與爭論的很多人將這一前提給割捨掉了,單純來談「筆墨等於零」,有人因此而批評吳冠中,有人又因此認為筆墨在今天完全不重要了,這都是歪曲了吳老的原意。這裡特別是中國當代繪畫缺乏書寫性,寫意創作被邊緣化了;製作性強的作品大行其道,尤其是大幅工筆作品大量出現,在國家級美展中成為壓倒性優勢,這是很令人憂慮的。

筆墨是藝術家發展的根基,否則,缺乏積累、傳承,就談不上光大中國畫了。好畫,好的筆墨語言,是可以反覆品味的,有一種餘音繞梁的魅力。這必須通過經年累月的錘鍊而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太多人急功近利,趕著出效果,所畫的東西,乍一看還過得去,細細品讀則破綻百出。其實,對這樣的東西,藝術家心知肚明。觀眾在水平、經驗還不足的時候,可能看不出來,隨著修養的提高,大家慢慢會看懂的,這些膚淺、浮華的東西,終將被歷史淘汰,能傳承久遠的必定是那些筆墨精到、入木三分的作品。

因此,一個畫家只要拉出一條線來,這條線是唐的、漢的?是碑的、帖的?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就知道你的學問到哪裡。從小的方面講,書法功底讓畫的線條有質量,從大的方面看,書法功底讓畫作有了氣象,字的修煉到了秦漢,那你的畫自然會被帶到秦漢。當下,很多人覺得這種說法玄之又玄,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人的修養還不夠。很多畫家的作品既沒筆也沒墨:本來墨分五色,到了一些畫家手裡,墨只剩下焦黑一片;字不過關,或者只停留在帖的階段,拉出來的線就軟弱無骨、看不出內涵,畫作也就無法立起來。畫畫要畫得進去,看畫也要看得進去,而畫面的筆力線條就是入的通道,像八大山人的作品,你看進去了就會驚為天作。

當然,國畫的式微是時代所趨,屬於沒有辦法的事,以前我們的國畫教育是老師帶徒弟,唐詩宋詞背進肚子裡,臨摹碑帖直追古人,後來美術教育整個引進前蘇聯和西方模式,要的只是造型,這樣就把中國畫的根基給毀了。

最近,浙江美院的一批老教授要求學生按照老祖宗的方法去學國畫,讀書、寫字,進行通才教育,我以為這非常好。只有打好了根基,在真正創作的時候,畫家才能自由地尋找到氣的出口,而不必再考慮技術層面問題。不必強調筆墨說,應該講究點線面現在很多人想革新中國畫,有的直接就把筆墨放棄掉了。

其實,丟了筆墨,雖然仍舊是藝術品,但肯定不是中國畫,對中國畫的繼承發展沒有什麼意義。而完全循規蹈矩按著筆墨技法的老傳統走,又太舊,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對當代中國畫而言,筆墨一定要跟傳統大不相同。

先說筆吧。中國畫的筆性,主要體現在線上,兩千年來,中國畫一直用線來表現對象,為繪畫藝術立下了大功。西畫則是在面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中國畫放棄線,那就是放棄最大的優勢,很不可取。中國畫的線也還沒發展到極致,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十八描在今天已經不夠用了,我以為,每一位國畫家都應該創造出自己獨有的「線」,像潘天壽就用指頭創造了獨特的線。用竹籤來畫線,可以,用色料來勾線,也可以。只要有線,作品就能體現出骨力。用線也不必講求書法功底,一講書法,就把畫家的發揮空間給限制住了。線越多,方法越多,說明中國畫在元素上就拓展了。

在面上,傳統中國畫以墨為主,現在的中國畫則應該以色彩為主。單純用墨,一望黑乎乎一片,跟現代空間很不協調,年輕人也不喜歡,所以不能再由墨來一統天下了。要體現當代中國畫的創新性,在色彩上就要有大突破。

點方面,可以拓荒的就更多了。中國古人中,只有米芾用點來作畫,西方則只有一個修拉愛用點。點是一片廣闊的處女地。不管國畫還是西畫,無論抽象、印象還是具象,其實繪畫都逃脫不了點、線、面這三種技法。所以,當代中國畫不必再說筆墨,直接講點線面就可以了,三者搭配好了,就是好的作品。

圖文提供 | 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

相關焦點

  •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筆法筆墨是中國畫的最大特色,從廣義上講筆墨指利用筆墨達到的效果,諸如色彩、章法、意境、品位等都要通過筆墨來實現;從狹義上講,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這裡我們先說說筆法。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中國畫的獨特之處是對用筆用墨的要求極高,每幅畫的藝術情趣全靠筆墨來體現。作為造型基礎的線條,通過虛實、疏密、粗細、輕重、濃淡、長短等變化表現出筆墨形式的節奏、韻律感和筆墨情趣的藝術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悟能夠躍然紙上。中國畫的線條有別於其他畫種的線條,區別正在於此。中國畫的筆墨技巧需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掌握。
  • 中國畫有法度方能率性而為?
    中國畫有一支叫做「文人畫」的優秀傳統,其高貴的精神品質、系統的筆墨章法、布局原理、造型原則和色彩方式,就是中國畫的基本法度。但在這一前提下,中國畫並非不講率性而為,中國畫還有一個核心價值觀叫做「寫意性」——不求形似,逸筆草草,聊寫胸中意氣。這是中國畫對世界畫壇的貢獻。認為理性法度森嚴、筆墨高度程式化,使得作品太過概念、缺少繪畫性、缺少鮮活的感受,在我看來,此觀點是誤讀傳統所致。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書寫性為中國畫所獨有,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緊密相關。中國畫是線形藝術,其水墨畫線條必須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工畫者多善書」,強調畫家必須善書法。歷史上的繪畫大家無一不是書法高手,很多大畫家以「寫」為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最早稱畫為「寫」的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他提倡繪畫「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後又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學習張旭草書的書寫性人物線條。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
  • 繪畫技法研究:中國畫墨法運用
    張一心作品文 / 張一心在寫意中國畫中,筆墨的概念有三個基本因素組成:一是富有特性的毛筆和宣紙;二是筆法和墨法;三是意境。本文就墨法而言之,略述其要。「墨即是色」、「 墨分五色」、「墨分六彩」,「水墨為上」……這是古人對純墨色價值的無以復加的高度認可。以極簡一色表現大千世界,沒有高超的技藝是做不到的。
  • 復星藝術中心新展《筆•墨》:賞藝術大作,品國韻之美
    理會文人畫傳統、筆墨精義要指及演進路徑。左:齊白石 《山水十二條屏》一右: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二筆墨既是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的最基本構成要素,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內在精神結構的經典表達形式之一。但近百年來,筆墨一事卻多致爭構,其中緣由紛雜。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現代轉型,以及這種轉型所激發的繪畫藝術生長樣態和評判標準的多樣性,構成了上述爭議的總體語境。本次展覽則對諸如究竟如何辨識和界定中國畫中的筆墨,其中程式和標準如何?如何看待筆墨在文人畫傳統中的位置,如何理解畫事之即人即事?筆墨所體現的精神旨要在當下和未來是否具有其獨特的生命力或價值,這種生命力或價值如何能獲得整全性和普遍性?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此外,從中國傳統花鳥畫的發展進程來講,王來文也佔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一席,尤其是在福建地域深厚的傳統文人畫基礎上堅守著承傳。眾所周知,自20世紀以來的花鳥畫壇中,從福建之地湧現出來的著名白描畫家有陳子奮、鄭乃珖,再就是當代花鳥畫家王來文。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從福建地域走出來的花鳥畫家均攜帶著一種以水仙花和荷塘月色為象徵的獨特味道,充分顯現著來自於閩地風物和人文關懷的藝術特徵。
  • 中國畫海第一人周智慧|畫海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而周智慧坦言「以繪畫的角度來講,別人畫過的東西再去畫,叫學習,繼承和發揚;別人都沒畫過的東西去畫,這叫創造,也才能叫藝術。」一語驚醒夢中人,儘管中國繪畫史上藝術家不計其數,但真正能讓人記得住的往往是那些有創新,並促進中國乃至世界藝術發展的人,能真正做到的藝術大師,則鳳毛菱角。
  • 嚴學章︱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
  • 【國畫周刊】筆墨中的長安精神 ——論王金嶺的大寫意畫
    、意與境、筆與墨、情與境處理到一定高度的藝術家,他不但傳承了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理念,更是將當代中國文人的風骨與作品完美結合的典範。金嶺先生1940年生於河南省新鄉市,兩歲隨家人遷往陝西西安,自幼便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受家人的引導以及長安文化氛圍的薰陶,1960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63年畢業,師從長安畫派著名畫家石魯先生,1979年調入陝西省美術家協會任創作研究室主任、《陝西美術通訊》主編。
  •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條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畫論的核心觀點,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藝術觀。
  •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能畫出朝霞滿天時的雪景,就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而傳統畫法做不到或不屑做。為什麼?不同的色彩觀,體現了不同的思想、文化進程。一是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國畫是「表現」的藝術。他認為中國畫迴避光和色因為在畫中表現光和色太難的緣故。真是針砭直指要害,可以說在曹雪芹那個時代,對光和色的認識,他是最深刻、離真理最近的人。三百年來雖有許多畫家都在努力,並各自取得成就,但遠未到完成時。心元追隨大師的腳步,立志尋找一條通過光的運用,在畫面上實現全方位色彩表達。
  • 「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 賈榮志
    「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作為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這一主題的最後一個慶賀活動,11月27日在山東新聞美術館精彩亮相。來自江蘇的七位畫家與我省七位畫家組成的「南北」中國畫陣營,以畫對話,展開了文化藝術交流的新篇章和新徵程。
  • 當代著名葡萄畫家,羽墨工筆葡萄畫賞析
    現為北京書畫協會會員,神州博古書畫會會員,北京工筆畫協會會員,北京青年書畫家學會理事,易從網籤約畫家。   羽墨斗方國畫葡萄佳作《秋趣》正在【易從網】展售   畫家羽墨擅長畫什麼?論及羽墨老師的書畫諸品,其工筆葡萄作品尤為精妙。要知道,一個畫家一生裡什麼都是可以畫的,但一生太短,精力有限,不可能什麼都能畫精,必須有一個主攻方向。
  • 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所謂「畫分為三個分支」,即概括了宇宙與生命的三個方面:人物畫表現了人類社會與人的關係;山水畫表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結合;花鳥畫表現了自然界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的結合構成了整個宇宙,相輔相成。這是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也是藝術作為藝術的本質。當代中國畫在世界藝術領域有自己的體系。
  • 中國畫需要「大寫意」!寫意才是中國畫的靈魂!
    我們暫且以中國畫的「寫意畫」作一個側面和局部來加以剖析,以便於研究問題和進一步再涉及其他所有畫種的普遍性。中國畫首先是觀察方法,即「十觀法」。1.以大觀小法。所謂以大觀小,比如我們現在離所畫對象很近,可以想像,站在很高的空中,來看原來的地方,可以把周圍的環境一覽無餘,其中有我們。2.以小觀大法。它與以大觀小法相反。3.遠觀近取法。
  • 中國畫龍第一人,一條6千萬沒地買!日本學者:他是人類最高水平
    因此很多人處於對龍的崇拜會去描繪它,但是既然它那麼的複雜,可見是不容易畫好的,歷代畫龍的大家不少,張僧繇、趙孟、鄭板橋等等,但是能夠被稱為是中國畫龍第一人的還真的只有他一個人!我們從小都聽過「畫龍點睛」的故事,可見龍眼是最難畫的,一個不好就毀了整幅畫,變得死氣沉沉的。
  • 霍春陽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國慶節期間,天津著名畫家霍春陽赴俄羅斯舉辦「中國畫精神的內涵」講座。當地時間2018年10月1日,應俄羅斯沃羅涅日州文化部、俄羅斯沃羅涅日國立科技工程大學藝術學院邀約,由俄羅斯俄中中心主任夏星辰先生,祁長龍先生帶領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著名國畫家霍春陽、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梅墨生、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楊佩璋、北京絲路博雅書畫院秘書長任蓉女士等一行數人抵達沃羅涅日工程技術大學藝術學院。
  • 中國畫山水之要寧空無實,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不可窒塞!
    這樣的以留白求空靈的觀念,和天馬騰空的運筆,便使得中國畫所表現的大地實際亦即是處在宇宙元氣的鼓蕩之中,使它脫離了實實在在的凡境而具虛靈的仙逸之氣。這裡所謂的宇宙元氣的鼓蕩,並不只是簡單地將大地畫得煙霧騰騰而已,而是指在中國畫家的觀念之中,似乎是將大地亦凌空而立。故爾在中國畫中宇宙元氣不只是像雲霧似的浮貼在地面之上,而且還在大地的背後鼓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