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2020-12-03 藝術精品導航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討論

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中國畫分為三類:人物畫、花鳥畫和山水畫。表面上,它們是按題材分類的,但實際上,它們是用藝術來表達一種觀念和思想的。所謂「畫分為三個分支」,即概括了宇宙與生命的三個方面:人物畫表現了人類社會與人的關係;山水畫表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結合;花鳥畫表現了自然界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的結合構成了整個宇宙,相輔相成。這是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也是藝術作為藝術的本質。

當代中國畫在世界藝術領域有自己的體系。根據表現的題材和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碑畫、花瓜果畫、羽毛畫、野獸畫、昆蟲畫、魚類畫等;根據表現手法,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等,勾色、套色、墨色等技術形式,套色也可分為雪碧、大綠和小綠、無骨、潑色、淺色、淺紅等。它主要利用線墨顏色的變化,以鉤、寸、點、染、厚、輕、幹、溼、陰、陽、向、背、虛、實、疏、密、空來描繪形象和商業地位;布景布局,視野開闊,不局限於聚焦透視;根據表現形式,有壁畫,屏風、捲軸、相冊、扇子等繪畫形式,輔以傳統服飾的裝裱技術。根據表現材料和表現手法,又可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紅、工筆畫、寫意畫、白描等;中國畫的形式比較多樣,有長卷(又稱手卷)橫幅、橫幅和中堂豎直展開,畫冊及方格多餘尺寸,摺扇及圓扇刷在扇面上。

人物畫。

(1) 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以人物為主體的繪畫的總稱。中國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有壁畫。東晉時期,顧愷之致力於人物畫的創作,這是我國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描繪神」的思想。唐代的閻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道等。對人物畫有突出貢獻。唐代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較多,歷代都有不少。

徐悲鴻的泰戈爾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比山水畫、花鳥畫等出現更早,大致可分為道士畫、仕女畫、人物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傳達精神的方法,往往體現在對環境、氛圍、人物、動態的渲染中,體現人物的表現。因此,中國繪畫理論又稱人物畫為「生動」。歷代著名人物畫包括東晉顧凱志的羅神付畫、唐代Han Yun的Wenyuan畫、五代南唐顧紅中的韓西載晚宴畫、北宋李公麟的魏摩基畫朝代、南宋李唐的採魏畫、梁凱的Libai詠嘆畫、元代王易的楊朱畫、明代邱穎的婦女畫卷、曾經河鄉的Houdong畫;清朝任伯年的高詠形象、近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形象等,近代更注重「師法」,吸收西方技法,在造型和布料色彩上有所發展。

(2) 人物畫的繪畫方法與表現:。

畫一幅好的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態、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才能準確地塑造和表現人物和精神。人物的表現方式有多種,每種都有自己的優點,如白描、交叉填充、潑墨、交叉染色等。

山水畫。

(1) 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以山水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山水畫、山水畫或彩墨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專業藝術學科。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逐漸發展,但仍以人物畫為背景;隋唐開始獨立,如章子謙的設色山水、李思勳的絢麗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歷代北宋山水畫蓬勃發展,眾多作家,如景浩、管彤、李成、董元、朱蘭、樊轟埠、徐道寧、Yan Wen、桂、宋、土、、、米、尤等的墨山水,分別為南北之間的競爭形成了兩大派系,達到了頂峰。唐代以來,各個時期都有專門從事山水畫創作的著名畫家。雖然他們的生活經歷、修養、學校、方法等都是不同的,但他們可以運用水墨、色彩、技巧、靈活的管理、刻畫,使自然風光的美景躍躍欲試,其脈搏是一樣的、宏偉的、典雅的。元代山水畫趨於寫意,具有虛實之分,注重水墨神韻,創造新的風格;明清及近現代山水畫不斷發展,也呈現出新的面貌。注重管理定位和意境表達。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主要代表畫家有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石濤近代的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近代的賈有福、範楊、方軍、張帆。

(2) 山水畫的構成:。

山水畫的構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臺、舟車、橋、風、雨、陰、清、雪、日、雲、霧、春、夏、秋、冬等氣候特徵。

◆綠色景觀。

一種風景畫。山水畫的主要色彩是礦物石綠和石綠。有大綠色和小綠色。前者多為勾勒輪廓,少有龜裂的筆跡,色彩濃重,裝飾性強;後者則是在淺色油墨的基礎上淡綠色。清朝的張庚說:「畫,畫,自古以來,五彩繽紛,多綠。」元朝的唐龍說:「李四勳的山水畫,以金綠映照,是一種家法。」南宋時,有兩個趙(Boju和Boxiang),他們以綠色景觀而聞名。在中國山水畫中,先有色彩,後有水墨。在顏色設置中,先有重顏色,然後是淺色。

◆淺紅色景觀。

蔡延才是一種淺江山山水畫。在痛風、龜裂染色的基礎上,鋪設以赭石為主色調的淺色山水畫。」《芥菜園畫傳》說:「黃公望村,仿玉山石面,顏色善於用赭石,淺用,有時用赭石筆勾出大概就行了。」。王孟復用赭石和藤條畫山水。他的山頭喜歡蓬鬆的草,然後出來與赭石君。有時他不畫。他只在山川中用赭石畫人的臉和松垮的皮膚。」這種色彩設置特點始於五代東元,盛於元代黃公望,又稱「五莊」山水。

◆壯麗的風景。

中國畫中的金、青、綠。任何以這三種顏料為主要顏色的山水畫都被稱為「壯麗山水」,比「綠色山水」更渾濁、更金黃。金塊一般用於勾引和染色山地輪廓、石頭圖案、坡腳、Shazui、Caixia、宮殿、亭子等建築。但明代的唐志奇卻有一句話:「遮光掩影者:石綠與石綠,即青山綠水。」。後人不注意。他們稱之為「黃金灌木叢景觀」與粘土和黃金。以「輝煌」之名稱之為「金筆」,我覺得很可笑。

水墨畫。

一種中國畫。是指純墨畫。有三個基本要素:簡單、象徵和自然。相傳始於唐朝,至五代,興盛於宋元,並在明清及近代不斷發展。充分發揮墨法的作用。「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沈括北宋的《畫歌》說:「江南東源傳說大,淡墨淡霧為一」,也就是說,水墨畫。唐宋時期,人們多以溼筆畫山水,產生了「水暈墨章」的效果。元代,人們開始使用幹筆,墨色變化較大,具有「似而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提出了「水墨畫是最好的」的思想,為後世所採納。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庭院繪畫。

簡而言之,「元體」和「元華」,一種中國畫。一般來說,是指宋代畫院及其後宮畫家的繪畫作品。也有專指南宋畫院的作品,或一般指非宮廷畫家和模仿南宋畫院風格的作品。為了滿足朝廷的需要,這些作品大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和宗教內容為題材。他們講究規律,講究形式和精神,風格華麗細膩。由於時代的好與藝術家擅長的不同,所以繪畫風格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魯迅說:「宋朝的宮廷畫,軟弱無力的時候,應該放棄。「慎之又慎」。(張泉)、蔣紅偉、賈光建、趙貝欣、宇輝等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對現代庭院繪畫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精細的筆觸。

唐代工筆畫盛行。因此,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優異的藝術成就,一方面是因為繪畫技術越來越成熟,另一方面又有賴於繪畫材料的改進。細毛筆畫在用明礬加工的絲綢或米紙上。初唐時期,絲綢材料的改良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根據米芾的繪畫史記載,「從古代繪畫到唐初,絲綢都是生產出來的,到武勝、周、漢柔,後來都是用熱湯煮的,像銀盤一樣砸成粉末,裝成文字,寫得很精彩。」。

工筆畫一般需要好的手稿。完整的手稿需要反覆修改才能定稿。然後,用米紙或絲綢覆蓋上膠明礬。先用小筆勾勒,再用不同的色彩和層次渲染,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就像陳志佛在秋天做的那樣。當代著名畫家有劉大偉、林凡、賀家營、馮大中、王泰格、蘇若賢等。

又稱「師傅畫」。一種中國畫。一般說來,它是指中國封建社會中中國人民和士大夫的繪畫作品。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是,在舊時代,文人畫藝術往往被發揚光大,民間畫家和書院畫家受到輕視。唐朝的張彥遠曾在《歷代名畫集》中說:「自古以來,善於繪畫的人,除了衣冠楚楚、雍容華貴外,什麼都做不到,不能做魯彥能做的事」,這一理論影響深遠。近代以來,陳衡闕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品格、知識、才能和思想。「文人畫」多以山水、花鳥、梅、蘭、竹、菊、木等為題材,表達「精神」或個人志向,也包含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怨恨。他們以「士氣」、「一品」為標誌,提倡品藻,注重筆墨的品味,擺脫形似,強調神韻,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繪畫意境的創造。姚曼甫的《中國文人畫研究序》曾有過很高的評價:「唐王遊成(魏)助詩入畫,興趣由此筆生,方法隨意改變。有人說,不需要宮廷和商業,而邱山則充滿韻味,用不著比拼,草木皆詠,「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和水墨畫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手繪和其他技術。

漫畫。

水墨卡通,即在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歌頌,但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法是高雅的。與一般漫畫相比,水墨漫畫更具觀賞價值。它的出現擴大了漫畫的表現力、觀賞範圍和種類。中國水墨漫畫中也有不少優秀作家,如馮子凱、華俊武、黃永宇、韓瑜、方成、王成希、梅翔漢、梅翔漢、等。同時,也有許多優秀的作品。

花鳥畫。

(1) 花鳥畫的歷史進程。

魏晉南北朝以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總是以圖案和裝飾的形式出現在陶器和青銅器上。在當時,花草、鳥和一些動物有著神秘的含義和複雜的社會含義。人們畫它不是在藝術的範圍內,而是通過它們來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取決於內容的需要。

早期人類對花鳥的關注是花鳥畫繁衍的溫床。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其中有顧愷之的《鳧雁水鳥圖》、史道碩的《鵝圖》、陸探微的《半鵝圖》、顧景秀的《蟬雀圖》、袁倩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繹的《鹿圖》,如此等等可以說明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到這些原作,但從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看出,當時的花鳥畫有相當高的水平,如顧愷之《羅神賦》中的鳥。

墨家寫意花鳥畫在這一時期,大多數花鳥畫都是畫一些鳥和動物,因為它們往往與神話有關,有的甚至是神話中的主人公。比如為太后製藥的玉兔,太陽下的金黑色,月宮裡的蟾蜍,代表四個方向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總體而言,花鳥畫在唐代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花鳥範疇的鞍馬在這一時期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現在,韓幹的《趙葉白》、韓孚的《吳牛圖》和戴松的《半牛圖》都顯示了這一題材的較高藝術水平。

記錄中,曹壩、陳紅的鞍馬、馮紹政的雄鷹、薛集的鶴、魏延的龍、邊鸞的花鳥、滕昌友、刁廣銀、孫偉的松竹不僅陣容強大,而且有自己的傑作。比如薛基畫鶴,杜甫寫了一首讚美他的詩:「薛公的十一鶴都寫了青田的真話。繪畫色彩久遠,蒼然依然出世。每個人都願意謙虛,但只要他誠實。

(2) 花鳥畫。

花鳥畫大致可分為花鳥工筆畫和花鳥寫意畫兩大類。昆蟲也分為工作和寫作。表現手法有:白描(又稱雙鉤)、勾勒、填充、去骨、潑墨等。像山川一樣,他有著悠久的歷史。花鳥畫的學習步驟無非是臨摹、寫生和創作。演出主題包括:竹、蘭、梅、菊、牡丹、蓮等;鳥類包括:雞、鵝、鴨、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包括:鸚鵡、蝴蝶、鳳、蜻蜓、蟬等;雜昆蟲包括:牡蠣、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新文人畫。

新文人畫,即「中國新文人畫」,是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的一種文化現象。

1996年,北京畫家卞平山在他的「平山書店」裡經常見到福州畫家王和平和河北畫家北雨。由於他在藝術觀點和追求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於是就產生了舉辦中國畫聯展的想法。後來,與王夢琦、方軍等南京畫家商定,由天津畫家霍春陽在天津美術學院展廳舉辦畫展,這是「新文人畫」的開端。

後來全國各地的畫家如:朱新建、劉二剛、王鏞、徐樂樂、朱道平、陳平、田黎明、江宏偉、梅湘涵等響應並加入進來,成為一種在全國很有影響的文化現象「新文人畫」同「八五新潮」、「星空畫展」等一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亮點。

相關焦點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所謂「傳承」在本質上的不是古董、器物的代代相傳,而是文化與精神的承襲與演進,比如景泰藍一百零八道程序,你看到景泰藍就想到中國當時的盛世。西方油畫是一種鏡面式的呈現,是物態化、物像化的。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
  • 此人是贗本大家,卻是畫壇重要人物,他的花鳥,骨骼清奇!
    作為國畫研究會的領袖人物、宗旨提倡者,趙浩公在美術史的地位仍未「名如其實」。 少時從王根學畫,曾辦裱畫店,閱覽廣博,故精鑑賞。專研北宗畫派。
  • 郎靜山,一個有風骨的人物,用相機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
    「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相機比太太還重要」「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美的作品」——郎靜山郎靜山是一個有風骨的人物,他對傳統文化精神屬性的認同、延伸和再創造,構成了他作品的一種超然的氣度和個性
  • 北京慈成首拍一品雅集專場之淺絳山水
    不過這個名詞原是中國畫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畫輪廓並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最為著名的當然就是近年來無人不知的黃公望,他被視為淺絳山水的始創者和代表人物。也被視為元人畫的代表之風。而這種在紙絹上設色鋪陳的畫風,如果一旦延伸到潔白如雪的瓷板或是瓷胎上,將會如何?淺絳山水遠追元代黃公望、倪雲林,近摹清代「四王」。
  •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要概括出中國畫的基本特徵,實屬不易。傳統的中國畫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一 立意為先、胸有成竹——中國畫的構思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 國畫的寄情山水和西畫的人文精神——淺析中西繪畫題材的差異性
    中國畫和西方油畫創作選材之所以有所不同,主要跟東西方的文化歷史、哲學觀念、宗教思想以及社會制度體系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普賽克的誘拐》一、影響西畫題材的人文主義核心西方的油畫發展至今,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世俗生活為主的風俗畫和宗教題材的繪畫佔據著主要地位,強調繪畫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同時在西方的基督教體系中宣揚,耶穌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救世主,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這就要藝術家們以客觀存在的寫實人物來表現宗教主題的繪畫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文人畫家必須要有高尚的人品、博大的學問、敏捷的才情和深邃的思想,唯有此才能將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和抒情性三大特徵集合在繪畫作品上。安徽當代青年畫家阮勇以藝術創作為生命,以生命為藝術載體,追求文人畫之風骨、之精神,一躍成為當今畫壇融匯古今、兼長中西的實力派青年藝術家。 山水、花鳥、人物是阮勇表達藝術人生的寄託,是表達他的遠方和學術理念。
  • 中國畫山水之要寧空無實,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不可窒塞!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氣論》)以上幾段引自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的話,我們幾乎都可以將它們當作畫論來讀,因為它們對於傳統中國畫的形的觀念理解來說亦是極為重要的。不過儘管形態千變萬化,但卻萬變不離其宗:它離不開以紙絹本身的空白作為「宇宙空間」這個背景的鼓託(也有的中國畫將紙絹染色後再落筆墨,雖然畫面上不見紙絹空白,但筆墨仍是按網絡式的結構罩上去的,其實那染了底色的紙絹亦是作為宇宙空間背景來鼓託畫面筆墨的)。這一鮮明特徵,不光對山水畫是如此,對人物、花鳥畫也概莫能外。嵇康有詩云:「目送飛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 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 石虎:恣意縱橫畫山水
    石虎先生亦提出了更為洗鍊的「神覺」二字,並在《象論》中說:「我使之思,我發之喜,我覺之傷悲,如上般般皆客體存在之實,按夫子後字的涵義它們皆屬於前我,前我非真我也,只有我的靈魂才是後我。後我近神而遠人,不可名狀,不可人慾。」他認為最為原初不受觀念意志所繩的一種玄妙不定的「後我」乃是最接近神性的。這種「神覺」正是藝術創作中自我靈魂世界的顯露。
  • 明代工筆、寫意花鳥畫第一人,呂紀《獅頭鵝圖》放大欣賞
    好繪畫,擅花鳥,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畫院體格,始致其妙。弘治年間,與林良等以畫應徵入宮,供事仁智殿,官錦衣衛指揮使銜。擅畫鳳凰、仙鶴、孔雀、鴛鴦,工筆勾勒與水墨寫意俱能,設色明麗,氣韻生動。畫面輔以花樹泉石,點染煙潤,清新有致。間作山水人物,筆法嚴謹,自然入妙,為院體花鳥畫代表作家之一。於畫中寓規諫意,得明孝宗賞識。弟子有羅素等,皆成名家。
  •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
    中國畫用筆分為中鋒、側鋒、逆鋒、拖筆等。中國畫的筆法主要體現在對線的運用上。「以線造型」是中國畫的基本原則。經常利用毛筆線條的粗細、長短、濃淡、剛柔、疏密等變化,來表現物體的形態和畫面的節奏韻律。關於運筆方法,黃賓虹曾提出「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要求用筆畫線時注意粗、細、曲、直、剛、柔、輕、重的變化和對比,從而做到畫人物「傳神寫照」;畫山水剛柔相濟,有質有韻。
  • 傅抱石:中國畫僵了,應該賦予新的生命
    傅抱石 撫琴觀瀑圖 一個有成就的中國山水畫家,必須心藏千山萬水,把寫生過的山山水水逐漸變成胸中丘壑"。中國畫令人看了睡覺,像一般的畫面,畫一個老頭子,拿了一根拐杖,逍遙自在,很少機會看到武士比武。所以中國畫比較不是積極的而是退隱的,不是前進的,而是聽天由命的。
  • 喬百鳥的醉人花鳥太亮眼!邵松峰的青綠山水太迷人!
    喬木花鳥喬木 (1920-2002),字大年,齋號南有齋,河北深州市喬屯村人。喬木花鳥喬木幼時家境清貧,1935年,年僅十五歲的喬木隻身到上海謀生,在一家布店學徒。喬木自幼酷愛繪畫,艱難的學徒生活也沒有磨滅他的這種嗜好。勉強餬口的一點薪水還要買筆墨紙張。
  • 花山有徑 古韻今風:你的詩意生活還缺這場畫展!
    >天高雲淡 層林盡染有什麼比秋天的一場畫展更讓人心動嗎?當你疲乏困頓 想要感受浮華背後的清醇靜謐當你懷思訪古 想要浸染時空交疊的方外情致當你胸有丘壑 想要尋跡江河翻卷的氣象萬千有一個絕佳去處近在眼前>饒薇師從著名花鳥畫家江宏偉,其畫風與乃師有著淡色與重彩之異趣,但其相似處則皆為工筆,且俱重品味格調,花鳥畫益顯工致嫻靜。
  • 「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 賈榮志
    「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作為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這一主題的最後一個慶賀活動,11月27日在山東新聞美術館精彩亮相。來自江蘇的七位畫家與我省七位畫家組成的「南北」中國畫陣營,以畫對話,展開了文化藝術交流的新篇章和新徵程。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後來繪畫水平不斷提高,發展成用彩色和水墨傷畫,但作為造型基礎的線描,在中國畫中一直沿用、發展、提高,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現代中國畫對線條的運用要求更高,通過毛筆的靈活運用,如中鋒、側鋒的變化,運筆的快慢、轉折、頓挫,壓筆力量的輕重以及墨的乾濕濃淡,巧妙生動地表現出繪畫對象的體積、空間、重量、質地、形狀、動態。
  • 立體的中國畫能有多美,看看黃山就知道了
    白雪將黃山群峰和奇松怪石裝點得銀裝素裹,如同一幅壯美真實的中國畫長卷。難怪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讚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黃山的美景在鏡頭中緩緩移動,金光灑落雲海山巒之間,美如仙境。小編不得不說,這簡直和大鵬教育國畫學院的師生們日常描摹的中國畫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