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靜山,一個有風骨的人物,用相機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

2021-01-08 私享藝術

「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相機比太太還重要」「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美的作品」——郎靜山

郎靜山是一個有風骨的人物,他對傳統文化精神屬性的認同、延伸和再創造,構成了他作品的一種超然的氣度和個性。在20世紀30年代,郎靜山開創了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以相機代替畫筆,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將繪畫的高超境界融入攝影藝術之中,並因之馳譽於世界藝壇。

關關雎鳩 1950年 61cmx46.1cm

郎靜山,1892年生於江蘇淮陰,其自十三歲(1904年)起從事攝影,至1995年以104歲嵩壽仙逝,九十餘年從未間斷,參與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及世界攝影之發展,歷史地位無出其右;郎靜山是一個有風骨的人物,他對傳統文化精神屬性的認同、延伸和再創造,構成了他作品的一種超然的氣度和個性。在20世紀30年代,郎靜山開創了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以相機代替畫筆,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將繪畫的高超境界融入攝影藝術之中,並因之馳譽於世界藝壇。郎氏畢生致力推廣攝影,融滙東方精神,發展嶄新技法,創造獨有的攝影語言,不僅參展無數,接受國際獎項、榮譽更多達數十項。

雲深不知處 1963年 36.8cmx30.5cm

少小離家老不回

鄉音未改鬢毛哀

背影相見不知誰

霧中問客何處去

郎靜山1963年作品《雲深不知處》,完全脫離了黑白攝影作品對光影、層次與清晰度的要求。而用張大千的背影對著觀者,並以茫茫大霧圍繞著相中的主角。這可以是夢中的不知狀態,可以是飄渺仙境,可說此人想要看清前路,亦可說此人覺前途迷惘,端看者的心在何種狀況而定。以濃濃大霧襯託單調的人與樹,更是別出心裁。

曉汲清江 1934年 61cmx43.1cm

中國古話論清淡虛靈謂之氣韻。《曉汲清江》即是莊子所言「實景輕則虛景現」的表釋。由原來的風光照我們更可見其創作之用心。1966年的《曉汲清江》,是郎靜山從1934年起經過幾次不同的改變而成的作品。

松蔭高士 1963年 61cmx48.5cm

暗雲春光凝不裡

胸懷一片總是強

老樹多姿環如宇

仰看虛空誓滿志

雲峰鳥語 1955年 61cmx49.2cm

晴山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曲徑如通幽暮禽相與還

野郊臨山角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仙山樓閣 1956年 61cmx46.4cm

歸山深淺去

須盡丘壑美

終南陰嶺秀

層層山外山

創作難在構圖,但是氣韻更難。氣韻生動並非層層雲霧與山巒所生。以道家思想而言,氣韻是生命的升華,也就是生命的本質。或者可說是生龍活虎的能量,生命的力量。謝赫六法中所說的「氣韻生動」,指的是活潑的繪畫精神與生氣,這和攝影講究捕捉剎那間的神韻是雷同的。而郎靜山所追求的就是這個。

春樹奇峰 1934年 37cmx26cm

歸山深淺去

丘壑雄壯美

前枝襯遠山

不見桃源路

郎靜山先生自己所滿意的集錦作品《春樹奇峰》,於世界國際沙龍得獎34次。當時並未在底片接合處做出完全的調和,遠山與近景反差較強,但明確地傳達了距離之概念。

無車運斧 1955年 39.6cmx29.8cm

以中國繪畫傳統元素的主題蘭,並著重於光纖的變化,郎靜山對於相同單純的主題喜做不同的練習,融合創作者自己的精神。

從心理學、視覺美術的觀點,往往觀者可以把一幅作品分析得十分透徹。而最難的是能夠參透作者的意念,及了解其中不可言喻的感受。這是創作者背後的東西。郎靜山作品亦不乏此類,由意象暗示觀者的作品。

香生九畹 1930年 40.5cmx29cm

曉風殘月 1945年 30.4cmx25.2cm

1945年《曉風殘月》描繪的是一對戀人,即將離別,彼此的感受如隨風飄逐的柳絲般慌亂。戀人的心,於小舟中搖擺不定。踏實的田地也沒於湖中,不再可靠。渺小的遠山遙不可及,居高臨下的柳枝,與幾個簡單的主體醞釀出感傷的氛圍。這一絲絲、一丁點兒的韻味道盡了離愁。

湖山攬勝 1984年 11cmx40.5cm

郎靜山先生之作品大多可以中國畫理論來詮釋,因為他的作品所表現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以傳統中國文化思想為創作精神的郎靜山,在他的作品《湖山攬勝》《群峰聳翠》及《百鶴圖》,更以手卷的型式呈現出中國藝術的精華。

《湖山攬勝》是郎靜山晚年的得意之做。這是山水集錦巨構,可說是郎大師將國畫山水的構圖方式,巧妙地運用在集錦作品上。郎靜山先生的作品在於忠實於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將不同的景物按中國傳統繪畫的布局巧妙地組合在同一畫面上,採用散點透視法,遠近呼應、濃淡相見、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這幅美麗的國畫山水景象,就如同郎靜山一生胸襟開朗,寧靜與世無爭,是先生最後的作品及集錦攝影精華的完結篇,甚具歷史與攝影藝術史上雙重意義。

襯花雲彩 1975年 61cmx51.3cm

迎客松 1933年 61cmx45.7cm

祥和月夜 1957年 61cmx45.6cm

湖濱秋色 1939年 37cmx50cm

隱隱小橋隔風姿

石磯西湖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煙江晚泊 1937年 30.5cmx40.5cm

樹影湖光氣爽 1960年 35.5cmx25cm

浙江靈隱寺 1945年 33cmx26cm

農舍幽情 1965年 61cmx48.8cm

皚皚白雪片滿

虛實相生自然

零落闌珊有致

冬枝對應線山

主編:王成業

收藏

投稿、合作請加主編

—— 熱 文 推 薦 ——

羅中立丨潘玉良丨張伯駒丨傅抱石丨梁楷丨齊白石丨鄭板橋丨黃永玉丨吳湖帆丨張大千丨何海霞丨八大山人丨趙無極丨吳悅石丨何家英丨常玉丨林風眠丨潘天壽丨張仃丨黃賓虹丨吳釗丨陰澍雨丨李卡丨何加林丨巫衛東丨俞文杰丨陳子丨黨震丨鄭柏林丨李亞丨高強丨張亮丨王犁丨劉大石丨劉耿丨一舨丨崔鵬程丨李鳴丨王玉璽丨曾三凱丨書房對聯丨陳師曾丨湯立

相關焦點

  • 中國畫意攝影第一人:郎靜山
    郎靜山的父親喜歡收藏書畫、唱戲和照相,郎靜山受到父親的影響,對藝術充滿興趣。少年的郎靜山在上海念書時,接受了中國畫的訓練,但卻愛上了相機,從此和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郎靜山被稱為「無可爭議的中國藝術攝影史上最傑出的人物」和「亞洲攝影之父」。
  • 行攝丨古鎮遊埠之郎靜山紀念館
    該館原為郎先生捐修的家祠,清代建築,三進二天井,雕梁畫棟,一樓陳列郎先生雕像及生平介紹、史料和部分攝影作品,古樸典雅,畫風簡潔而意境深遠,細摩有歲月之痕跡,再看能從中讀出縕藏背後的故事,尤如松籬菊下站著清高骨傲「青眼」阮籍和南山陶潛,兩袖清風,骨子裡也藏著青竹,淡如幽蘭景致,飽含孤傲節氣和隱逸之風。
  • 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討論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中國畫分為三類:人物畫、花鳥畫和山水畫。表面上,它們是按題材分類的,但實際上,它們是用藝術來表達一種觀念和思想的。據記載,商周時期有壁畫。東晉時期,顧愷之致力於人物畫的創作,這是我國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描繪神」的思想。唐代的閻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道等。對人物畫有突出貢獻。唐代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較多,歷代都有不少。徐悲鴻的泰戈爾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比山水畫、花鳥畫等出現更早,大致可分為道士畫、仕女畫、人物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
  • 中國首位享譽世界的「P圖大神」:為齊白石、張大千留影的郎靜山
    若是非要與如今的網絡P圖高手們PK一番,上世紀「集錦攝影」之父郎靜山至少有三個方面,讓後人望塵莫及。壹 為齊白石留影的郎靜山去年寫齊白石系列文章時,曾用過一幅齊白石的照片,當時便覺訝異,覺得這應是為齊老留下最為傳神的影像。
  •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一 立意為先、胸有成竹——中國畫的構思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言的「六法」中有一段相關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認為立意在先、畫中才能有奇態、有奇意。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薛磊 四川省詩書畫院書記、副院長中國畫注重藝術的寫意精神。
  • 翡翠山水牌有什麼特殊寓意?好在什麼地方,為什麼說他意境最高
    山水是中國畫裡最常見的一種題材,山水畫在中國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了,也被稱作國畫。但是山水畫是畫在宣紙上的,不容易保存,所以早年的山水畫流傳下來的很少,所以人們才想把山水雕刻刀玉石上面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玉石種類很多,但是真正用來雕刻山水牌的也只有翡翠了,其他材料雕刻的山水非常少見,為什麼山水牌都是用翡翠來雕刻呢?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中國畫的線條有別於其他畫種的線條,區別正在於此。中國畫的筆墨技巧需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掌握。 宋代以後,中國畫的水墨發展到極為成熟階段,墨色的變化就更豐富了,追求「質有而趨靈」的境界。畫家不僅用水墨去表現物象表面形象的變化,而且深入探索畫境寓意的刻畫,表現畫面的意境和形式上墨韻節奏的變化,創造了水墨寫意畫,使「墨分五色」的要求得到更好的發揮。
  • 濟南:慶祝第51個世界地球日,重塑泉城山色寫意「一城風骨」
    第二個專題為「重塑泉城山色 寫意『一城風骨』」山是泉城濟南的風骨,是見證發展的年輪。多年來,寶貴的山體資源為濟南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生態空間,將「一城山色半城湖」化為天下泉城的靚麗名片。這份沉甸甸的城市名片,道出的是泉城旖旎的山水風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蘊,道不盡的卻是悠悠過往中歷經現代化洗禮的山體破損之「殤」和修復治理之「艱」。
  • 美術研究|中國畫意境可概括為五個字:簡、情、遠、靜、玄!
    我們說歐美某位藝術家或某件作品意境深邃,是我們以中國人的眼光,用中國的美學概念來判斷的,歐美學術界未必使用意境作為評價標準,他們或許用另外的概念,如內容、形式、造型、空間、意味、情致、韻律等等,與我們一樣也肯定了同一件作品。既然中國有這樣的美學概念,那麼它就會對中國藝術產生影響。中國藝術對意境的追求更自覺、更持久、更廣泛、更高遠。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安徽當代青年畫家阮勇以藝術創作為生命,以生命為藝術載體,追求文人畫之風骨、之精神,一躍成為當今畫壇融匯古今、兼長中西的實力派青年藝術家。 山水、花鳥、人物是阮勇表達藝術人生的寄託,是表達他的遠方和學術理念。他用自己的畫筆,把生活放在花的海洋裡,把理想放在玫瑰色的夢境裡,把靈魂放在一塵不染的青山綠水裡。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從原始社會時期陶器上的繪畫,到南北朝的壁畫,再到唐代二李的山水,以線造型是基本手法。中唐以後,「骨法用筆」在文人畫與書法中得以不斷強化,「骨法用筆」成為匯通繪畫與書法的橋梁,是中國畫與書法最為獨特的基因,也是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為重要的元素,被潘天壽先生喻為「東方繪畫的精髓」。
  • 中國畫山水之要寧空無實,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不可窒塞!
    關於這一點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光論》中說: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蕩噓吸。故形之用,止於其分,而聲、光之用,常溢於其餘。氣無空隙,互為轉應也。在中國哲學觀念看來,一切固體皆是氣之凝結,因而也可以說,在整個天地宇宙之中,大至星球,小至微粒,沒有一個真正絕對的實體。
  • 「中國畫海第一人」病逝,享年88歲,李可染等畫家如何評價他?
    中國畫海洋繪畫開拓者、重要奠基人,北京畫院著名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高級創作班導師、中國海洋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李海濤先生昨日病逝,享年88歲。李海濤,1932年生,山東青島人。他從藝七十餘年來,畫過山水、人物、羊、和大海,都取得了很高成就,是中國海洋繪畫的重要奠基人,對推動中國海洋繪畫具有開拓性的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畫海第一人」。中國傳統山水畫,水的概念及表現對象只是江、河、湖。中國歷史上沒有專事畫海的畫家,更談不上相關的歷史文獻和作品。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李海濤先生將中國海洋繪畫作為主攻方向,從山水畫轉入海洋繪畫科目的研究創作。
  •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筆法筆墨是中國畫的最大特色,從廣義上講筆墨指利用筆墨達到的效果,諸如色彩、章法、意境、品位等都要通過筆墨來實現;從狹義上講,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這裡我們先說說筆法。
  • 兩岸同胞共訪郎靜山故裡 體驗「鏡頭下」的千年古埠風情
    奚金燕 攝   中新網金華10月21日電(記者 奚金燕)20日-21日,首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蘭溪郎靜山專場活動在浙江蘭溪遊埠古鎮舉辦。100多位臺商臺胞和攝影愛好者,走進攝影大師郎靜山故裡,近距離感受攝影藝術魅力和千年古鎮的獨特之美。郎靜山紀念館。
  • 【觀象山】藍立克山水意境
    出版有《藍立克畫集》、《藍立克山水畫集》等。1999年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百傑畫家」稱號。被多家專業藝術機構和媒體評為最具人氣、最值得收藏與關注的藝術家。當前青島地區已建藍立克美術館三處,其中嶗山館、即墨館各藏展品百餘幅,各館展廳面積皆千餘平方,城陽國際工藝品城心源齋美術館長期展出大幅山水精品二十餘幅。
  • 開國大將肖勁光女婿、「中國畫海第一人」李海濤病逝
    他從藝七十餘年來,畫過山水、人物、羊、和大海,都取得了很高成就,是中國海洋繪畫的重要奠基人,對推動中國海洋繪畫具有開拓性的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畫海第一人」。中國傳統山水畫,水的概念及表現對象只是江、河、湖。中國歷史上沒有專事畫海的畫家,更談不上相關的歷史文獻和作品。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李海濤先生將中國海洋繪畫作為主攻方向,從山水畫轉入海洋繪畫科目的研究創作。
  • 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是中國畫史上一種新的...
    以天然生成的山形石為素材,去創作一幅幅中國山水畫,這在悠久的中國山水畫史上未曾有過,在當今的中國未曾有過,是藝術上一個難能可貴的創新。著名山水畫家陳鋼以資深媒體人、奇石收藏家賈長華收藏的山形石為素材,創作20幅中國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