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是中國畫史上一種新的...

2020-12-05 濱海高新

 

11月29日,「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在和平區非物質文化展覽館舉行。

 

11月29日,「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在和平區非物質文化展覽館舉行。

 

    天津美術網訊 11月29日,由五大道旅遊資源經營有限公司、中老年時報、金地集團、和平區文化宮、拜石博物館主辦,和平區非物質文化展覽館承辦的「閱千峰」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在民園廣場和平區非物質文化展覽館舉行。

    原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天津市慈善協會會長散襄軍,原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慈善協會高級顧問曹秀榮,今晚報社原社長、總編輯賈長華,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喻建十,著名畫家張壽庠、姚景卿、馬寒松、張運河,著名畫家陳鋼,文博山西智庫專家、原大同報社社長李爾山,中老年時報社社長趙兵,著名泥塑藝術家劉貴宗,天津美術網總編輯包仲川,中老年時報編輯部主任、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珏,中老年時報編輯李劍,天津搜狐網總經理張獻超等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由中老年時報編輯部主任、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珏擔任學術主持。

    以天然生成的山形石為素材,去創作一幅幅中國山水畫,這在悠久的中國山水畫史上未曾有過,在當今的中國未曾有過,是藝術上一個難能可貴的創新。著名山水畫家陳鋼以資深媒體人、奇石收藏家賈長華收藏的山形石為素材,創作20幅中國山水畫。他在創作中,懷著對大自然造化的「敬畏」忠實地、逼真地再現山形石的原貌,做到了「源於山形石」,是在嚴格寫「實」,並且「實到極像」;他又在山形石周圍,敞開心緒去構思。盡顯情景交融、妙不可言的「意境」,這是「高於山形石」,是在營造「虛」的氛圍,並且「虛到極致」。這20幅中國山水畫做到「源於山形石」與「高於山形石」兼備,實現和諧的、完美的統一,讓這一獨有的中國山水畫大放異彩,因而在拜石博物館展出後獲得廣泛的、熱烈的讚譽。

    在中國畫中,山水畫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大自然中山峰為素材的中國山水畫,常常會產生一種迷人的魅力;而以山形石為素材的中國山水畫,讓人們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同時領略山形石的奇特和畫面的壯美,因而產生了更加迷人的魅力。可以說,這是開了一代先河。以山形石創作中國山水畫,是在做前人未做的事業,還僅僅是一個開端。舉辦此次研討會的宗旨就是在充分肯定陳鋼所取得成果的前提下,就今後如何更好地以山形石創作中國山水畫,進入深入地探索、深入地研究、深入地嘗試,並促進有更多這樣的作品問世,力求逐步形成中國山水畫一個新的流派。

    與會人員發言踴躍,各抒己見,提出許多很有見地的建議和意見。大家認為,陳鋼的這一批「山形石」山水畫以形寫實,以心造境,源於山形石,又高於山形石,達到了兩者的和諧統一。他在不斷的藝術創作過程中,陳鋼的藝術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他以深厚的筆墨功力和人文學養,在嚴格寫「實」,並且「實到極像」的過程中,用自我的真實情感,虛構出更為豐富、更為精彩的意象之境,營造出了獨特的個性追求和風格走向,展示出了既有傳統筆墨精神,又有現代審美取向的新畫境。(包仲川、劉俊蒼)

 

散襄軍、曹秀榮、陳鋼在研討會上。

 

,「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現場。

 

    中國山水畫前所未有的創新

    記者 李劍

 

    託爾斯泰曾說:「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收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藝術也是這樣,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煥發生機、保持活力,進而不斷地向前發展……

  中國山水畫,自古以來都是以大自然中的山水雲嵐為素材,經過畫家的提煉、概括、升華,以某種程式化手法創作而成。陳鋼的山形石畫,則是從一塊塊小小的山形石中,獲得創作依據和靈感,皴擦暈染,點「石」成金的。這無疑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方式,所以一經問世,便引起業界的關注和興趣。

  近日,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陳鋼向記者講述了他創作山形石畫的原委。

  為何要創作「山形石畫」

  據陳鋼介紹,中國山水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脫離;隋、唐時期,山水畫開始「獨立」,寫實能力出現飛躍;五代和宋代,山水畫趨於成熟;至元代,山水畫已在中國畫中佔有重要地位;明、清時期,以臨摹古代山水畫為主要特徵……到了近代和現代,山水畫又被注入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氣,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在中國畫中,沒有哪一個畫種能像山水畫那樣,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那「平遠」的層巒疊嶂一望無際,那「高遠」的突兀險峰直入雲霄,那「深遠」的山重水複綿延不絕,無不深深撥動人們的心弦,給人一種別樣的藝術享受。古往今來,取材於大自然的山水畫實在太多了,其中不乏古今經典名作。但以山形石為素材的山水畫,卻始終是一個「空白」。

  著名畫家陳鋼擅長山水畫,他從資深媒體人賈長華先生收藏的山形石中得到啟發,懷著濃厚的興趣進行創作,成功地將山形石「搬」上畫面,令人一新耳目。

  正在拜石博物館展出的「閱千峰」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作品展,共展出陳鋼20幅山形石畫作品,不僅有畫作,更有原石,兩相對照,別有意趣。

  20塊不同形態的山形石,分別取名為《山勢嵯峨》《重巒疊嶂》《群峰競秀》《奇峰突起》《壁立萬仞》《懸崖挺立》《峭壁峻拔》……陳鋼以這些山形石為素材創作的畫作不論孤峰或群峰、高聳或平緩、連綿或橫斷,都與原石極其相像,又雲蒸霞蔚、氣勢磅礴。

  20幅畫作,光看畫名便引人入勝:《雪域空濛遠?清氣滿乾坤》《雲江古屏》《石柱天都》《群峰無語立斜陽》《飛雲淹蒼石》……盡顯一種妙不可言的魅力。

  源於山形石 高於山形石

  在林林總總的奇石中,山形石十分罕見,難得有所發現,因而也就愈加顯得珍稀,顯得珍貴。

  陳鋼認為,創作山形石畫,首先要處理好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對於藝術來說,生活真實,是現實中的真實形象;藝術真實,則是融入藝術家主體意識而創作的藝術形象。生活真實是基礎,脫離了生活真實,純屬虛假和編造;藝術真實源於生活真實,但又高於生活真實,更是生活真實的升華。只有藝術真實,才是藝術家追求的最終目標。

  那麼,如何創作山形石畫呢?

  首先,源於山形石,必要嚴格寫「實」,要「實到極像」。山形石未經人工雕琢,都是天然生成,又都是大自然中壯麗山峰的「縮影」。以山形石為素材作畫,並不等同於以真實山峰為素材作畫,因而就要懷著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實實在在地還原於山形石的原貌——還原於原形態,還原於原色調,還原於原紋理,要做到「極其相像」。

  同時,高於「山形石」,在其周圍營造一種「虛」的氛圍,要「虛到極致」。在這些山形石周圍,敞開心扉去虛構,努力形成更為豐富、更為深沉、更為精彩的畫面。在虛構過程中,將迸發的情感、產生的情意和凝結的情思,融到畫面中去,盡顯妙不可言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源於山形石,高於山形石」,是一種完美的結合。「源於山形石」體現生活真實,而「高於山形石」是升華的藝術真實,而達到藝術真實才是最重要的。

  要達到藝術真實,既要有高超技法,又要有深邃意境。

  要有高超技法

  古往今來,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大多愛戀藏石賞石,與奇石結下不解之緣,陶淵明臥石、牛公好石、柳宗元論石、蘇東坡易石……他們的藏石故事在千百年後仍被廣為傳頌。白居易愛石,他在《太湖石記》中寫道:「待石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米芾一生博雅好石,精於鑑賞。他任無為州監軍時,一次,看見衙署內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興得大叫起來:「此足以當吾拜。」於是他換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並尊稱此石為「石丈」。

  文人墨客對石頭的偏愛,深深感染著陳鋼。「如何讓一塊塊沒有生命的石頭煥發生機,變成一幅幅頗具靈性、雄渾大氣、巍峨壯觀的山水畫?」這是陳鋼苦苦思索的問題。

  陳鋼說:「畫山形石畫時,運用了中國畫所有的皴法,包括皴21種、擦20種、點30種、染10種,將歷代古人皴法融為一體,根據石頭的肌理結構,用現代的審美將古法發揮到極致,再用新的筆墨語言將古法重組,形成一種新皴法。新皴法裡含古意,才能產生一種奇特韻味。」

  此外,他還將西畫的藝術手法融入其中,「觀者看畫,粗看點線面,細看皴擦點染。細中落筆,細而不膩。此外還利用誇張手法來表現出光感。」陳鋼將中西畫法結合,讓整幅畫活起來,產生動感,賦予石頭生命。為了讓「不會說話的石頭」充滿靈性和觀者互動,陳鋼的20幅山形石畫都採用了大畫幅。「畫幅大,有一種視覺張力,使人產生無限想像的空間,觀者和畫作」對話』,產生共鳴。」

  陳鋼長年在山裡寫生,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底,「我喜歡英雄主義式的悲壯而崇高的東西,也喜歡用逆向思維方式,將精緻做到極致,做到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如果沒有畫過一萬張畫,下筆都困難。」正是有了至少一萬張山水畫的積澱,陳鋼創作山形石畫才會如魚得水。20幅山形石畫作,陳鋼只用了三四個月,可謂一氣呵成。

  要有深邃意境

  觀賞中國山水畫,最重要的是看畫面是否具有一種意境。

  意境是指主觀思想感情與生活中景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就是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的高度統一,是真與景的緊密融合。

  山水畫風格各異,這與畫家的心境密切相關。其中意境的營造為山水畫的靈魂,來展現畫家精神世界的深遠高潔。對此,國畫大師李可染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生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今年4月,陳鋼動筆畫第一張山形石畫時,就曾遇到過「心理上的抗拒」——「如何讓石頭」衝上天』、」衝上宇宙』?讓奇石與大自然巧妙融合,渾然天成?」這些創作上的瓶頸一直在陳鋼腦海裡徘徊。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鋼透徹思考後,終於有了答案。他先仔細觀察山形石的紋理,然後閉上眼睛,將自己縮小再縮小地置身於大自然中,做個名副其實的山裡人仰視高山,後想像著飄動的雲和霧,樹葉茂密的樹木,潺潺流動的小溪等,浮想聯翩,將這些場景無限放大,形成畫面,再睜開眼睛,有意識地觀察石頭,那種天造的美景一下子迸發出來,打開了陳鋼想像的空間和創作的欲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好的作品,首先應該感動自己。」20幅畫作陳鋼都滿意,但最中意的是《雲湧萬壑蕩乾坤》。「這塊石頭太感人了!整個畫面讓人完全敞開心扉。石頭上有數十個山峰,所有的山峰都朝著同一方向高聳入雲……這塊石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仿佛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奮鬥。因此,繪畫時一點沒有打破石頭的完整構圖,用雲海作為參照物,用小樹襯託大山的巍峨。這幅畫充滿了強烈的感染力。」陳鋼說。

  石頭好似人類的老師,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發出無聲的教諭。陳鋼表示,「賞石觀畫的真諦,就在於讓人們能夠明白,無論多精巧絕倫的奇石都只是天公無意之間的造化。在時間的長河中,生命是短暫的;在宇宙的浩瀚裡,人是渺小的。今日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賞石見其智,教會人靜思和謙恭的美德;觀畫見其仁,從中體會天然的妙趣而頤養身心。通過賞石觀畫,人們可以漸漸遠離浮躁和淺薄,回歸更真實的自我。」

  石,固有「氣、勢、情、韻」;畫,特有「質、形、靈、神」。愛石觀畫,有如對良友暢談,眼觀奇石外表的華美炫目,用心方能體會其內涵深意。因此,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自身的人,便懂得鑑別奇石和欣賞畫作。清幽之境,「物我兩忘」,這才是賞石觀畫的最大妙處。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陳鋼三十年來創作的精神導向。

  力求形成一個流派

  以大自然中山峰為素材的山水畫,常常會產生一種迷人的魅力;而以山形石為素材,去獨出心裁地創作一幅幅山水畫,再與山形石一起展示,必然會產生一種更為迷人的魅力。這種令山形石與山水畫緊緊融為一體的作品,讓人們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領略景觀壯美、意境雋永的山水畫,同時更加津津樂道地欣賞奇石的奇特、奇絕、奇美。

  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山水畫,在傳統中國畫中堪稱「獨樹一幟」,在悠久的中國畫史上,在當今的中國畫界,亦是未曾有過的文化形態,因而這種藝術創新也是前所未有的。

  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山形石畫更是一枝獨秀,細細品味,視覺上,有著新時代的雄渾、張力以及韻味;精神上,詮釋生命的意義以及人生價值。

  為此,陳鋼發出這般感慨:「山形石畫吸收了古人很多東西,用現代人的視覺來表現,力求逐漸形成一個流派,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它開闢了一個新的畫種,挖掘了一條新路子,是一種創新的成功嘗試!」

    無疑,這是在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貢獻。

 

研討會由中老年時報編輯部主任、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珏擔任學術主持。

 

今晚報社原社長、總編輯賈長華介紹「陳鋼奇石山水畫」。

 

著名畫家陳鋼介紹創作心路歷程。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喻建十發言。

 

文博山西智庫專家、原大同報社社長李爾山發言。

 

著名畫家馬寒松發言。

 

著名畫家張運河發言。

 

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發言。

 

著名畫家張壽庠發言。

 

中老年時報社社長趙兵發言。

 

原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天津市慈善協會會長散襄軍講話。

 

原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慈善協會高級顧問曹秀榮講話。

 

「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現場。

 

,「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現場。

 

左起;齊珏、陳鋼、姚景卿、賈長華、曹秀榮、散襄軍、張壽庠、馬寒松、喻建十、王衛平在拜石博物館「陳鋼奇石山水畫展」現場。

 

陳鋼向王衛平介紹奇石山水畫作。

 

陳鋼向喻建十介紹奇石山水畫作。

 

 

 


 


「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繪畫作品展」在天津拜石博物館開幕


·庚子年吉祥·著名山水畫家陳鋼2020年曆


2019己亥豬年-著名畫家陳鋼中國畫作品選


·畫家陳鋼的瓷上長城:歷時4年行萬裡路畫300青花瓷


·組圖:天津畫家陳鋼在加拿大舉辦「長城中國畫展」


·「陳鋼中國山水畫展」在日本筑波美術館開展


·當代山水畫家陳鋼:畫我胸中丘壑


·陳鋼:畫家要有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


·陳鋼2017丁酉年檯曆欣賞:雄奇險峻 秀美靈動


·著名畫家陳鋼先生做客天津美術網訪談實錄

 

 

 

 

 


 

相關焦點

  • 「中國畫海第一人」病逝,享年88歲,李可染等畫家如何評價他?
    他從藝七十餘年來,畫過山水、人物、羊、和大海,都取得了很高成就,是中國海洋繪畫的重要奠基人,對推動中國海洋繪畫具有開拓性的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畫海第一人」。中國傳統山水畫,水的概念及表現對象只是江、河、湖。中國歷史上沒有專事畫海的畫家,更談不上相關的歷史文獻和作品。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李海濤先生將中國海洋繪畫作為主攻方向,從山水畫轉入海洋繪畫科目的研究創作。
  • 千年文化的精粹——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了解這些個形式,很難欣賞其作品的藝術性。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
  • 開國大將肖勁光女婿、「中國畫海第一人」李海濤病逝
    他從藝七十餘年來,畫過山水、人物、羊、和大海,都取得了很高成就,是中國海洋繪畫的重要奠基人,對推動中國海洋繪畫具有開拓性的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畫海第一人」。中國傳統山水畫,水的概念及表現對象只是江、河、湖。中國歷史上沒有專事畫海的畫家,更談不上相關的歷史文獻和作品。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李海濤先生將中國海洋繪畫作為主攻方向,從山水畫轉入海洋繪畫科目的研究創作。
  •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要素
    在墨色方面也要有幹、溼、濃、淡變化,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合用不同的線條,以最能表現對象的質感、屬性為宜。用筆是一幅畫的基礎。 山水畫除了用好筆外還要掌握好水墨。一般是前景墨色最深,越往後墨色越淡越虛。
  • 山水畫幾種常用透視法
    一、仰視法:此畫為北宋時期範寬的代表之作,《溪山行旅圖》(見圖1)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該作品用一種仰視的角度去表現眼前和心中的大山,因此使觀者在面對作品時馬上有一種敬畏,這種紀念碑式的創作方法多採用仰視透視方法。當代很多的主旋律美術作品也採用這種創作方法。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書寫性為中國畫所獨有,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緊密相關。中國畫是線形藝術,其水墨畫線條必須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工畫者多善書」,強調畫家必須善書法。歷史上的繪畫大家無一不是書法高手,很多大畫家以「寫」為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最早稱畫為「寫」的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他提倡繪畫「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後又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學習張旭草書的書寫性人物線條。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
  • 出山入山,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家,賈海泉的藝術創作之路
    作品曾榮膺「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藝術創作獎」;全球當代中國畫代表人物四十家展 獲「優秀獎」;作品入選中國首屆山水畫、第三屆、第六屆、第八屆、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並被邀請作品赴美、俄 、英、法、奧、日、韓、捷等國際作品展覽;
  • 「國藝創意·聚焦美院」諦視「藝術思想科學——山水畫與書法研究...
    希望讓山水畫和建築學建立起一種互動關係,與山水畫構合,從而推動兩個學科新的發展,獲得新的命題。 六位嘉賓的發言和三位老師的點評,讓我們從更寬廣的視野再次反思和重詁了中國傳統繪畫。對山水畫的本源、宗論、時代性以及從理到心的思考上似乎有了一條脈絡,但若隱若現,似清晰而又有些模糊。
  • 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討論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中國畫分為三類:人物畫、花鳥畫和山水畫。表面上,它們是按題材分類的,但實際上,它們是用藝術來表達一種觀念和思想的。東晉時期,顧愷之致力於人物畫的創作,這是我國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描繪神」的思想。唐代的閻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道等。對人物畫有突出貢獻。唐代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較多,歷代都有不少。徐悲鴻的泰戈爾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分支,比山水畫、花鳥畫等出現更早,大致可分為道士畫、仕女畫、人物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所以說,王來文的白描花鳥畫作品實際也是一幅幅焦墨渴筆的山水畫創作,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花鳥畫。也就是說,王來文是把荷花、水仙、杜鵑以及蘭草等花卉轉變成為一種物態結構。而他所要探索和挑戰的中國畫難點,就在於白描技法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是否能夠尋求嶄新的發展,王來文的白描花卉作品已經在陳子奮「鐵線勾」的基礎上取得了個性化的突破成果。
  • 李可染山水畫的「膽」與「魂」
    13歲師從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師範科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 雲淡風輕——高薦 山水畫作品欣賞
    意為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取智慧。對於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後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
  • 觀唐輝山水畫構圖:一點靈光,變黑為亮,氣勢不凡
    榮寶齋副總經理榮寶齋畫院院長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作中心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中國編輯學會美術讀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唐輝的山水畫作品,無論大尺幅還是小尺幅都呈現出一派渾厚樸茂之氣,顯得拙實剛健,氣宇軒昂,絕無巧飾之處。
  •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
    對於同道們熟悉的中國畫載體、工具和顏料的科學含量暫不必說,本文單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作以初步探討,為梳理中國畫整體的科學性脈絡略盡微薄之力。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方法在魏晉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只不過當時乃至後來歷代對這種透視方法並沒有統一定名,直到西畫「焦點透視」一詞傳入中國,為與其區別,方得其名。這一命名形象地體現了畫家移動視線進行全方位觀照的特點。
  • 2005年4月浙江自學考試中國畫論真題
    A.骨法B.書法C.詩文D.筆墨5.以( )為代表的繪畫仿古思想,在清初畫壇上是佔統治地位的正統藝術觀。A.四僧B.四王C.浙派D.吳派6.( )在理論上明確提出了「不似之似」這一繪畫原則。A.徐渭B.黃賓虹C.王履D.石濤13.明代提出山水畫南北宗論的是( ),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次提出的關於畫派的理論。A.王紱B.董其昌C.王履D.鄭燮14.康有為變法論主要內容是( )。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所以吳毅老師提出『象思維』的問題,我覺得就不只是回到中國畫或者回到中國藝術,它是回到中國文明的一種特殊的思維習慣。」對於「象思維」,書畫家同時也是理論家的程大利在創作實踐和理論言說雙向多層觀照下有獨到的體悟,他認為:「象是一種意識,它不是一種概念,這種意識是中國人獨有的。黃賓虹有一句話說:『中國畫的一切奧妙都在太極圖中』,是一個很好的註腳。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西方油畫是一種鏡面式的呈現,是物態化、物像化的。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薛磊 四川省詩書畫院書記、副院長中國畫注重藝術的寫意精神。
  • 翕兮·陳傳席專欄|談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趨勢
    「變種進化」並不是以一種「種」代替另一「種」,而是將原來的「種」改良,有人工參與。在人為狀態下強加外來因素使之改進,然後再進化的過程。故又稱「園藝過程」。生物必須進化,而且部分生物必須「變種進化」才能圖存和發展。藝術亦然。
  • 外國大學生發明AI模型 生成的中國山水畫真假難辨
    在畢業論文中,Alice Xue介紹了他開發的一款名為SAPGAN(Sketch-And-Paint GAN)的AI模型,利用這一模型,可快速生成人類難以分辨真假的中國山水畫。Alice Xue按照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繪製過程,先勾勒出大致輪廓,再進行上色,將繪製山水畫的整個流程輸入到AI模型中,以此做出以假亂真的中國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