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在和平區非物質文化展覽館舉行。
11月29日,「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在和平區非物質文化展覽館舉行。
天津美術網訊 11月29日,由五大道旅遊資源經營有限公司、中老年時報、金地集團、和平區文化宮、拜石博物館主辦,和平區非物質文化展覽館承辦的「閱千峰」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在民園廣場和平區非物質文化展覽館舉行。
原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天津市慈善協會會長散襄軍,原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慈善協會高級顧問曹秀榮,今晚報社原社長、總編輯賈長華,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喻建十,著名畫家張壽庠、姚景卿、馬寒松、張運河,著名畫家陳鋼,文博山西智庫專家、原大同報社社長李爾山,中老年時報社社長趙兵,著名泥塑藝術家劉貴宗,天津美術網總編輯包仲川,中老年時報編輯部主任、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珏,中老年時報編輯李劍,天津搜狐網總經理張獻超等出席了研討會。研討會由中老年時報編輯部主任、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珏擔任學術主持。
以天然生成的山形石為素材,去創作一幅幅中國山水畫,這在悠久的中國山水畫史上未曾有過,在當今的中國未曾有過,是藝術上一個難能可貴的創新。著名山水畫家陳鋼以資深媒體人、奇石收藏家賈長華收藏的山形石為素材,創作20幅中國山水畫。他在創作中,懷著對大自然造化的「敬畏」忠實地、逼真地再現山形石的原貌,做到了「源於山形石」,是在嚴格寫「實」,並且「實到極像」;他又在山形石周圍,敞開心緒去構思。盡顯情景交融、妙不可言的「意境」,這是「高於山形石」,是在營造「虛」的氛圍,並且「虛到極致」。這20幅中國山水畫做到「源於山形石」與「高於山形石」兼備,實現和諧的、完美的統一,讓這一獨有的中國山水畫大放異彩,因而在拜石博物館展出後獲得廣泛的、熱烈的讚譽。
在中國畫中,山水畫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大自然中山峰為素材的中國山水畫,常常會產生一種迷人的魅力;而以山形石為素材的中國山水畫,讓人們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同時領略山形石的奇特和畫面的壯美,因而產生了更加迷人的魅力。可以說,這是開了一代先河。以山形石創作中國山水畫,是在做前人未做的事業,還僅僅是一個開端。舉辦此次研討會的宗旨就是在充分肯定陳鋼所取得成果的前提下,就今後如何更好地以山形石創作中國山水畫,進入深入地探索、深入地研究、深入地嘗試,並促進有更多這樣的作品問世,力求逐步形成中國山水畫一個新的流派。
與會人員發言踴躍,各抒己見,提出許多很有見地的建議和意見。大家認為,陳鋼的這一批「山形石」山水畫以形寫實,以心造境,源於山形石,又高於山形石,達到了兩者的和諧統一。他在不斷的藝術創作過程中,陳鋼的藝術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他以深厚的筆墨功力和人文學養,在嚴格寫「實」,並且「實到極像」的過程中,用自我的真實情感,虛構出更為豐富、更為精彩的意象之境,營造出了獨特的個性追求和風格走向,展示出了既有傳統筆墨精神,又有現代審美取向的新畫境。(包仲川、劉俊蒼)
散襄軍、曹秀榮、陳鋼在研討會上。
,「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現場。
中國山水畫前所未有的創新
記者 李劍
託爾斯泰曾說:「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收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藝術也是這樣,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煥發生機、保持活力,進而不斷地向前發展……
中國山水畫,自古以來都是以大自然中的山水雲嵐為素材,經過畫家的提煉、概括、升華,以某種程式化手法創作而成。陳鋼的山形石畫,則是從一塊塊小小的山形石中,獲得創作依據和靈感,皴擦暈染,點「石」成金的。這無疑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方式,所以一經問世,便引起業界的關注和興趣。
近日,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陳鋼向記者講述了他創作山形石畫的原委。
為何要創作「山形石畫」
據陳鋼介紹,中國山水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脫離;隋、唐時期,山水畫開始「獨立」,寫實能力出現飛躍;五代和宋代,山水畫趨於成熟;至元代,山水畫已在中國畫中佔有重要地位;明、清時期,以臨摹古代山水畫為主要特徵……到了近代和現代,山水畫又被注入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氣,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在中國畫中,沒有哪一個畫種能像山水畫那樣,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那「平遠」的層巒疊嶂一望無際,那「高遠」的突兀險峰直入雲霄,那「深遠」的山重水複綿延不絕,無不深深撥動人們的心弦,給人一種別樣的藝術享受。古往今來,取材於大自然的山水畫實在太多了,其中不乏古今經典名作。但以山形石為素材的山水畫,卻始終是一個「空白」。
著名畫家陳鋼擅長山水畫,他從資深媒體人賈長華先生收藏的山形石中得到啟發,懷著濃厚的興趣進行創作,成功地將山形石「搬」上畫面,令人一新耳目。
正在拜石博物館展出的「閱千峰」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作品展,共展出陳鋼20幅山形石畫作品,不僅有畫作,更有原石,兩相對照,別有意趣。
20塊不同形態的山形石,分別取名為《山勢嵯峨》《重巒疊嶂》《群峰競秀》《奇峰突起》《壁立萬仞》《懸崖挺立》《峭壁峻拔》……陳鋼以這些山形石為素材創作的畫作不論孤峰或群峰、高聳或平緩、連綿或橫斷,都與原石極其相像,又雲蒸霞蔚、氣勢磅礴。
20幅畫作,光看畫名便引人入勝:《雪域空濛遠?清氣滿乾坤》《雲江古屏》《石柱天都》《群峰無語立斜陽》《飛雲淹蒼石》……盡顯一種妙不可言的魅力。
源於山形石 高於山形石
在林林總總的奇石中,山形石十分罕見,難得有所發現,因而也就愈加顯得珍稀,顯得珍貴。
陳鋼認為,創作山形石畫,首先要處理好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對於藝術來說,生活真實,是現實中的真實形象;藝術真實,則是融入藝術家主體意識而創作的藝術形象。生活真實是基礎,脫離了生活真實,純屬虛假和編造;藝術真實源於生活真實,但又高於生活真實,更是生活真實的升華。只有藝術真實,才是藝術家追求的最終目標。
那麼,如何創作山形石畫呢?
首先,源於山形石,必要嚴格寫「實」,要「實到極像」。山形石未經人工雕琢,都是天然生成,又都是大自然中壯麗山峰的「縮影」。以山形石為素材作畫,並不等同於以真實山峰為素材作畫,因而就要懷著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實實在在地還原於山形石的原貌——還原於原形態,還原於原色調,還原於原紋理,要做到「極其相像」。
同時,高於「山形石」,在其周圍營造一種「虛」的氛圍,要「虛到極致」。在這些山形石周圍,敞開心扉去虛構,努力形成更為豐富、更為深沉、更為精彩的畫面。在虛構過程中,將迸發的情感、產生的情意和凝結的情思,融到畫面中去,盡顯妙不可言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源於山形石,高於山形石」,是一種完美的結合。「源於山形石」體現生活真實,而「高於山形石」是升華的藝術真實,而達到藝術真實才是最重要的。
要達到藝術真實,既要有高超技法,又要有深邃意境。
要有高超技法
古往今來,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大多愛戀藏石賞石,與奇石結下不解之緣,陶淵明臥石、牛公好石、柳宗元論石、蘇東坡易石……他們的藏石故事在千百年後仍被廣為傳頌。白居易愛石,他在《太湖石記》中寫道:「待石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米芾一生博雅好石,精於鑑賞。他任無為州監軍時,一次,看見衙署內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興得大叫起來:「此足以當吾拜。」於是他換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並尊稱此石為「石丈」。
文人墨客對石頭的偏愛,深深感染著陳鋼。「如何讓一塊塊沒有生命的石頭煥發生機,變成一幅幅頗具靈性、雄渾大氣、巍峨壯觀的山水畫?」這是陳鋼苦苦思索的問題。
陳鋼說:「畫山形石畫時,運用了中國畫所有的皴法,包括皴21種、擦20種、點30種、染10種,將歷代古人皴法融為一體,根據石頭的肌理結構,用現代的審美將古法發揮到極致,再用新的筆墨語言將古法重組,形成一種新皴法。新皴法裡含古意,才能產生一種奇特韻味。」
此外,他還將西畫的藝術手法融入其中,「觀者看畫,粗看點線面,細看皴擦點染。細中落筆,細而不膩。此外還利用誇張手法來表現出光感。」陳鋼將中西畫法結合,讓整幅畫活起來,產生動感,賦予石頭生命。為了讓「不會說話的石頭」充滿靈性和觀者互動,陳鋼的20幅山形石畫都採用了大畫幅。「畫幅大,有一種視覺張力,使人產生無限想像的空間,觀者和畫作」對話』,產生共鳴。」
陳鋼長年在山裡寫生,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底,「我喜歡英雄主義式的悲壯而崇高的東西,也喜歡用逆向思維方式,將精緻做到極致,做到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如果沒有畫過一萬張畫,下筆都困難。」正是有了至少一萬張山水畫的積澱,陳鋼創作山形石畫才會如魚得水。20幅山形石畫作,陳鋼只用了三四個月,可謂一氣呵成。
要有深邃意境
觀賞中國山水畫,最重要的是看畫面是否具有一種意境。
意境是指主觀思想感情與生活中景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就是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的高度統一,是真與景的緊密融合。
山水畫風格各異,這與畫家的心境密切相關。其中意境的營造為山水畫的靈魂,來展現畫家精神世界的深遠高潔。對此,國畫大師李可染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生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今年4月,陳鋼動筆畫第一張山形石畫時,就曾遇到過「心理上的抗拒」——「如何讓石頭」衝上天』、」衝上宇宙』?讓奇石與大自然巧妙融合,渾然天成?」這些創作上的瓶頸一直在陳鋼腦海裡徘徊。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鋼透徹思考後,終於有了答案。他先仔細觀察山形石的紋理,然後閉上眼睛,將自己縮小再縮小地置身於大自然中,做個名副其實的山裡人仰視高山,後想像著飄動的雲和霧,樹葉茂密的樹木,潺潺流動的小溪等,浮想聯翩,將這些場景無限放大,形成畫面,再睜開眼睛,有意識地觀察石頭,那種天造的美景一下子迸發出來,打開了陳鋼想像的空間和創作的欲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好的作品,首先應該感動自己。」20幅畫作陳鋼都滿意,但最中意的是《雲湧萬壑蕩乾坤》。「這塊石頭太感人了!整個畫面讓人完全敞開心扉。石頭上有數十個山峰,所有的山峰都朝著同一方向高聳入雲……這塊石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仿佛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奮鬥。因此,繪畫時一點沒有打破石頭的完整構圖,用雲海作為參照物,用小樹襯託大山的巍峨。這幅畫充滿了強烈的感染力。」陳鋼說。
石頭好似人類的老師,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發出無聲的教諭。陳鋼表示,「賞石觀畫的真諦,就在於讓人們能夠明白,無論多精巧絕倫的奇石都只是天公無意之間的造化。在時間的長河中,生命是短暫的;在宇宙的浩瀚裡,人是渺小的。今日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賞石見其智,教會人靜思和謙恭的美德;觀畫見其仁,從中體會天然的妙趣而頤養身心。通過賞石觀畫,人們可以漸漸遠離浮躁和淺薄,回歸更真實的自我。」
石,固有「氣、勢、情、韻」;畫,特有「質、形、靈、神」。愛石觀畫,有如對良友暢談,眼觀奇石外表的華美炫目,用心方能體會其內涵深意。因此,能夠正確認識和評價自身的人,便懂得鑑別奇石和欣賞畫作。清幽之境,「物我兩忘」,這才是賞石觀畫的最大妙處。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陳鋼三十年來創作的精神導向。
力求形成一個流派
以大自然中山峰為素材的山水畫,常常會產生一種迷人的魅力;而以山形石為素材,去獨出心裁地創作一幅幅山水畫,再與山形石一起展示,必然會產生一種更為迷人的魅力。這種令山形石與山水畫緊緊融為一體的作品,讓人們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領略景觀壯美、意境雋永的山水畫,同時更加津津樂道地欣賞奇石的奇特、奇絕、奇美。
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山水畫,在傳統中國畫中堪稱「獨樹一幟」,在悠久的中國畫史上,在當今的中國畫界,亦是未曾有過的文化形態,因而這種藝術創新也是前所未有的。
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山形石畫更是一枝獨秀,細細品味,視覺上,有著新時代的雄渾、張力以及韻味;精神上,詮釋生命的意義以及人生價值。
為此,陳鋼發出這般感慨:「山形石畫吸收了古人很多東西,用現代人的視覺來表現,力求逐漸形成一個流派,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它開闢了一個新的畫種,挖掘了一條新路子,是一種創新的成功嘗試!」
無疑,這是在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貢獻。
研討會由中老年時報編輯部主任、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珏擔任學術主持。
今晚報社原社長、總編輯賈長華介紹「陳鋼奇石山水畫」。
著名畫家陳鋼介紹創作心路歷程。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喻建十發言。
文博山西智庫專家、原大同報社社長李爾山發言。
著名畫家馬寒松發言。
著名畫家張運河發言。
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發言。
著名畫家張壽庠發言。
中老年時報社社長趙兵發言。
原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天津市慈善協會會長散襄軍講話。
原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慈善協會高級顧問曹秀榮講話。
「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現場。
,「閱千峰杯」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現場。
左起;齊珏、陳鋼、姚景卿、賈長華、曹秀榮、散襄軍、張壽庠、馬寒松、喻建十、王衛平在拜石博物館「陳鋼奇石山水畫展」現場。
陳鋼向王衛平介紹奇石山水畫作。
陳鋼向喻建十介紹奇石山水畫作。
「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奇石山水繪畫作品展」在天津拜石博物館開幕
·庚子年吉祥·著名山水畫家陳鋼2020年曆
2019己亥豬年-著名畫家陳鋼中國畫作品選
·畫家陳鋼的瓷上長城:歷時4年行萬裡路畫300青花瓷
·組圖:天津畫家陳鋼在加拿大舉辦「長城中國畫展」
·「陳鋼中國山水畫展」在日本筑波美術館開展
·當代山水畫家陳鋼:畫我胸中丘壑
·陳鋼:畫家要有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
·陳鋼2017丁酉年檯曆欣賞:雄奇險峻 秀美靈動
·著名畫家陳鋼先生做客天津美術網訪談實錄